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活化策略
——以大山村为例
2023-05-15游孙瑛
游孙瑛
(福清开放大学,福建福清,350300)
一、传统村落的现代价值及困境
我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物质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内容涵盖农村经济、文化、生态、政治等多个方面,为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创造了良好的契机。2023 年2 月15 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立足乡士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为当前传统村落保护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传统村落、古民居不适合现代居住的要求。加士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大量增加,农村空心化程度提高,传统建筑被损毁,古建队伍少、维保人才缺乏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传统村落产业活力低下,乡村文化面临衰退。如何处理好城镇化发展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大山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的案例分析
(一)大山村基本情况
大山村位于福清市南岭镇东北部,背靠大姆山,面向海口港,距离镇政府2 千米,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现有5 个自然村,截至2022年,共有192 户,共计703 人,其中常住人口290 人,主要以陈、卢、高姓为主。大山村顾名思义山多田少,自古以来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大王溪、门前溪两条溪流穿村而过,滋润了大山村的传统文化。
大山村古民居内容丰富,保护较好,食菜唐、高氏宗祠、卢氏祖宅等古建筑7 处,传统风貌建筑24座。建筑群里包括民居、祠堂、家庙、府第、池塘、广场等,无论是依坡而建,傍山而筑,还是河口处要津,一起组成这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这里的村落形态与众不同,它们在构造上努力与自然环境融合,创造出适宜人类生存的人文环境。这些饱含“福清味”“闽中情”的古建筑,从造型、布局、工艺、材料等方面反映了大山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
大山村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是食菜厝和高氏三祖厝。高氏三房祖厝是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木石结构的六扇厝,共有大小房间7 间中间为大厅,左右备2 间正房石砌小院,左右两附臂。它位于由连片的30 多栋古厝组成的时光慢厝中一隅,涵盖了从清代、民国到近现代的古厝及民居。可以让人从不同时期的建筑中探寻民居的演变,感受时代变化。建于清嘉庆年间的食菜厝则是一组由13 座古厝组成的整个古厝布局别具一格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福消少见的寨堡式民居。其原名为“十扇厝”,后更名为“食菜厝”,形成古堡形状,星现前圆后方状。2013 年,被福建市政府列为不可移动文物,2014 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 年被评为福清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村庄,2022 年更是被评为福建省“金牌旅游”村,为推广福清特色旅游做出了贡献。
(二)大山村生态文化特征解析
根据课题组2022 年7 月至9 月针对大山村开展的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资料总结大山村古村落基本特点如下。
第一,传统建筑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大山村四周群山环绕,民居、祠堂和宗庙、池塘等沿大王溪和门前溪呈线性分布。村落内古道均为石板砌成铺就,古树参天,碧波荡漾。古民居有的依坡而建,有的傍溪而筑,整体布局与自然融为一体,选址呈现鲜明的风水理念。闽江和海洋带来的丰富水汽滋润了大山村的梯田,也为村北部的大姆山草原提供了丰沛的雨水。在建筑特色方面,有三进、五进大厝,最为典型的是国家级古建筑“食菜厝”。村落古民居尽管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遗留至今的古厝群埕巷笔直、气势恢宏、布局合理、工艺精湛,是我国福清地区传统建筑的浓缩与再现,也是研究福州地区传统村落建筑风格演变发展的重要实证。
第二,大山村蕴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大山村保存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涵盖各种民间传说、民俗习惯、民间艺术、民俗体育、宗教、礼仪和祭祀等,如:舞龙舞狮、秧歌、伡鼓舞、腰鼓队、做上元弄五兽、烧瓦塔、钉秤、编蒲粽等民间艺术、工艺技能和民俗风情。此外,大山村的碑刻、族谱、牌匾、楹联、石刻、木雕等也具有较高的艺术、历史价值。
第三,彰显兼容并包、开放包容的侨乡文化精神。福清自古以来就有出国闯荡的传统,具有侨贤心系故乡、回馈桑梓的可贵精神和宝贵传统。他们既有儒家传统文化的“耕读”传统、“重商”精神和“宗族意识”,又具有海洋文明的闯荡精神、开放精神、包容的文化个性。从大山村走出的华人华侨数量众多,他们将中国文化、福建文化推向世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使者和纽带。
第四,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存。大山村是革命老区村,由于食菜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解放战争时期闽中游击队主要驻地。闽浙赣游击队闽中支队司令部任副司令员陈亨源曾带领一百多人住在食菜厝村十扇厝里开展革命活动,留下了众多与之相关的史迹和事迹。据村里老人回忆,最多时有一百多名游击队员生活在大厝内,吃住全由村民无偿提供。目前,大山村已建立了闽中游击队纪念馆、国家安全教育主题馆等革命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通过丰富的历史图片、音像、文史资料和革命遗物等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食菜厝各种革命事迹和大山村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三)大山村传统村落面临的现实困境
为深入了解福清市大山村传统村落保护情况和相关制度的运行情况,以便从个案中寻找和归纳大山村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问题,本文对福清市大山村进行调查。
第一,新村建设规划滞后,空心化严重。首先,大山村传统村落保护的总体规划和分步计划制定不够有针对性,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实际可行的保护措施。与此同时,大山村部分人口快速向经济较发达、生活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镇集中,放弃了传统村落的生活,既搅乱了整个大山村原有秩序,也影响了民间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使该地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受到深远的影响。其次,随着大山村传统村落的消失,依附在传统村落之上的农耕文明的传统习俗、宗教礼仪、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消失殆尽,导致乡村文化的衰退和传统文化失传。
第二,保护经费短缺,专业人才匮乏。随着岁月的变迁和风雨的侵蚀,在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下,古民居、古建筑面临消失的厄运。但是传统村落和古建筑保护需要较多经费,修缮、维护、建设一栋符合要求的古建筑的费用少则数十万,多则高达百万,仅仅依靠政府拨款实施保护,而不是动员全社会共同的力量参与其中,活态保护的目标将很难实现。其次,古建筑修缮技术要求高、难度较大,且持续周期时间长,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这就需要拥有专业背景的人才来保护和修缮。但事实上,能够对传统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等进行修复的古建筑工匠难得一见,而且从事古建筑修缮的工人绝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80 后和90后寥寥无几。而且很多传统村落所在的地区较偏远,这导致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修缮工作难以进行。
第三,保护主体不明晰,安全隐患大。大山村群山环绕、交通闭塞,投入产出回报率低,除综合环境好的食菜厝等古民居,别的古民居保护有限。房主个人由于老屋产权分散,兄弟叔伯牵涉面广,筹资困难、不愿荒废却难以分割。如陈氏祠堂和六扇厝等古民居,尽管有投资商想租赁或购买以保护并开发,但几十户产权人各有想法,协调多方之后仍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另外,在大山村古民居中没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和设备,猪牛鸡鸭同屋,恶劣的卫生条件也使得改造成本大大增加,改造成本高,投入难产生效益,再加上现在年轻人出外求学或者务工后均不愿意回来等诸多原因,造成了房主对古居民保护开发利用的积极性缺失。此外,由于许多居民缺乏对古民居建筑群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部分无人居住的古民居单体由于缺乏修缮资金而处在破败、凋零的状态,许多古民居建筑群缺乏充足的消防设施,防火、防灾形势严峻。如2017 年福清市海口镇古街突发大火,造成5 座百年古屋被烧毁,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第四,开发层次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福清市政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旅游专用道路、疏通了步行线路,并设立了大山村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但是发展起来的层次仍不高,未能成为一个影响力大的景区,游客也较少。虽说大山村已被列为“历史文化村落”,但是它长久以来一直未有开发迹象,给人一种萧条破败的印象。甚至从全市的角度看,以古村落和古民居为基础的开发利用公司,基本都是开发层次低、技术含量差的工作缺乏发展的潜力与动力,更难形成具有产业链经验的专业公司。
三、文化生态视角下大山村保护发展的构建策略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便更好地焕发乡村新的生机和活力。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厚重的文化价值,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精华凝结和物质载体。在新时代新征程大山村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多措并举,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一)统一规划,分级负责
一是组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组织、协调和监督古村落古民居开发利用的领导小组,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成立普查登记和保护利用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二是颁布保护标准和实施意见。颁布《福清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实施意见》《福清市古村落古民居修缮保护标准》,明确各级负责部门的目标任务,确定保护职责。三是进行普查和建档立卡。由市住建局组织对大山村古民居进行摸查,建立资料档案,并对摸查结果进行分级分类,制定清单。四是分级确定保护单位。将古民居依历史文化名村、红色文化名村以及名人故居等分类,然后按照保护需求将清单分别确定为市级、县级以及乡级保护单位,并汇编成册。五是推进保护工作。为决策咨询提供技术指导,有效将保护工作分轻重缓急,逐年推进。
(二)多元筹资,加大人才培养
首先,为了保障古村落的保护,可以将其列入市委、市政府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并筹集专用资金进行保护开发利用。同时,整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资金,打造一条融合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乡村振兴道路。创新融资模式如PPP、BOT 等也可以用于筹措资金,实现古民居保护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出台《福清市古村落、古民居认领认养认保办法》,允许村民通过转移性财产权的方式加强古村落保护的多元管理方式。其次,加强古建维修人才的培养。通过组织职业培训、提供专业学习机会等方式加强对古建筑维修技能的培养。鼓励古建筑修缮传承人设立工作室或者小型企业,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及相关政策扶持,激发他们在古建筑修缮领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针对年事高的老工匠,还可以对他们进行抢救性的录音录像工作,将他们宝贵的经验、技艺进行记录和保护,同时也方便年轻一代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开办古建筑修缮专业的学校,可以给予一定的资金奖补,同时加大对古建筑修缮专业的教育投入,推动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古建筑修缮技术和文化底蕴。
(三)协调利益,激发动力。
采取奖励措施促进保护工作。每年年初,划分出一批具体的内容,确定其保护主体和修护目标。同年底专家结合修缮保护情况进行相应检查,满足古村落古民居保护标准者,可获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开发利用基金中的激励补助,肯定其保护修复的积极性与努力。此外,为达到开发价值的目的,给予公司或房主参股的鼓励。政府许可企业将房屋租赁给予拥有其所有权人,也可允许其所有权人以低值折价入股。这样,房主可以共享到开发的经济收益。同时还可施行行业多样化发展和特色产业聚集开发,在有效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鼓励实施移建开发。可以借鉴其他地区关于古村落的经验教训,并依托于中心城市众多游客来源,来保障集中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每个县可整理出一块街区,委托有关管理公司把离城乡偏远地区难以带来开发效益的历史古村落收购,集中移建到一个县或几县的地区(如“福清文化民俗村”或“安仁古镇”),同时还可实施行业齐头多型发展及特色产业集中发展,以达到有效节约资源的目的,发挥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四)旅游开发,打造品牌。
一是从全国各地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依靠打造福清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等特色地方,将古村落、古民居点缀成一条线,形成统一的旅游地区,从而实现规模性发展的效益。二是积极向省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将特色人文景观纳入即将获得批准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条例之内。将红色文化古村落和古民居纳入“国家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以提升福清市古村落、古民居旅游开发的品牌效应。三是在政府的指导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资进入古村落古民居旅游项目的保护和开发。四是待福清市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开发利用综合条件比较成熟时,积极参加国家级评奖赛事,并在国家高端媒体上量身定做、打造浓缩福清特色文化的旅游宣传广告。
(五)加大宣传,提升认识
在主流媒体上设置传专栏专版,宣传古村落和古民居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并以典型案例叙述这一理念,实现“墙里开花墙内外都香”,从而创造出积极的保护开发氛围。此外,将古村落古民居网络美丽和文化工作纳入乡土教育,以提高全民参与意识。最后,每年开展一次全市性的古村落、古民居保护评奖活动,对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给予重奖,并大力宣传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