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管理运行协同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尤溪县家长教育实践为例
2023-05-15陈仁德
陈仁德
(尤溪县家长教育研究室,福建尤溪,365100)
一、引言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古语云,“天下之本在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有许多重要论述。在2018 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他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了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福建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确保2023 年1月教育部、全国妇联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的“到2035 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落到实处,福建各地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其中尤溪县的家长教育独树一帜:2004 年尤溪县溪尾中心小学创办了全省首家流动家长学校;2007 年,流动家长学校活动荣获全国第六届未成年人思想建设成果展评活动一等奖;2008年,创办流动家长学校的溪尾中心小学,被中央文明委员会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本文拟以尤溪的研究和实践为例对家长教育管理运行协同模式做些思考和研究,以期为做好家长教育提供管理思路。
二、家长教育面临的问题
对家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家长教育问题产生的总根源。这可以从全国家长教育理论研究资料相对匮乏(以“家长教育”为主题对知网进行全网模糊检索,仅检索到340 条内容),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内涵混淆,典型实践不多等方面得到反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首先领导层思想认识不到位。家长教育相关部门的领导,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家长教育的认识相对落后,未能自觉地将家长教育看成“培儿童之根,家庭幸福之根、学校发展之根、民族素质之根”的培根教育,还没有把家长教育真正摆进乡村振兴、社会综合治理、终身教育等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从而使家长学校出现上级无要求、办学无教材的有名无实的状况。
其次是学校管理者层面的责任不落实。没有把家长教育纳入考核与考评进行管理,不仅使得学校家长学校有名无实,也造成家长教育研究未能进入学校教育科研项目进行管理。
最后是家长层面的认识问题。“几乎所有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孙云晓)。[1]多数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因而不愿过多地参与家长教育的学习和培训活动。由于以上三大层级的认识问题,使得家长教育到目前为止,还处于没有权威的、国家层面统一教材,无法常态实施日常教学。
(二)理论研究基础薄弱
理论研究薄弱是家庭教育指导者培养的最大软肋。[2]本研究以“家长研究”“亲职教育”“家长培训”作为篇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获取近十年来(2007—2017 年)发表的文献仅473 篇。多年来,由于全国家长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足,以及家长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不完善等原因,家长教育研究没有形成一批成熟的专家群,没有形成系列的、丰富的理论和教学资源。没有理论引导,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去做,是实践困难的一方面原因。例如,把“家庭教育”当作“家长教育”,概念混淆、定位不准,导致很多理论研究人员为研究“家庭教育”而研究家庭教育,而不是在“家长教育”的基础上研究“家庭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家长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问题,导致家长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收效甚微。[3]由于没有基础理论的支持,家长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责任等模糊不清,也导致各部门协作机制难以形成,家长教育只停留在简单宣传层面,没有形成实质性、系统性的家长教育培训。
(三)师资专业素养不高
师资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家长学校和各类家教指导机构的教师(统称“家庭教育指导师”),不但要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要具备专门的家长教育理论研究素养和专业指导水平。当前的家长教育师资,很大一部分为教育部门的教师兼任。但一个优秀的教师绝不能等同为一个优秀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学校教师受过师范训练,知道如何去教学生,但他们没有受过“如何培训家长”的系统培训,因此从从业资格层面讲,这些教师取得了教授学生课业的资格,但没有对家长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资格。
一般而言,学校教师的一线教师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不是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的好坏,也不是家长素质的高低,以至于在以学校教师为师资开展家长教育的情况下,教师一般倾向于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班级的工作开展,而不会指导家长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素养。因而,这种兼职教师的家长教育能力有限,并不能真正承担起应有的教育责任。
(四)经费保障不到位
虽然全国妇联、教育部等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并且围绕健全实施机制、落实部门职责任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工作示范引导等方面提出了家庭教育的4 项保障措施,但目前无论是教育、妇联还是其他部门和单位,很少有专门的家长教育经费开支,只有古田、屏南等极少数县财政开列此项预算。同时,由于社会对家长教育事业的地位和作用尚未达成广泛共识,筹措社会资金也较为困难,而向家长收费也没有国家相关文件给予明确规定,致使无钱办事导致的无人办事困境长期存在。
(五)家长学校管理缺乏规范
家长教育属于成人教育,因此家长学校也必须接受与成人教育同等的办学资格、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检测与评估。但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家长学校经过教育行政机关或成人教育机构备案或审批,仍有许多家长学校属于无教师、无教材、无教学的“三无学校”,性质不清、任务不明,没有常规教学、没有考核考评,仅仅拥有一块“牌子”,根本谈不上质量和社会信誉。可以认为,目前各地多数的家长学校没有教师选派、教材配备、教学整体规划,更缺乏考勤、考核、例会、表彰、档案、指导、经验交流、请求汇报、巡回指导、岗位责任、教学管理等管理制度,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此种情况若长此以往,将使家长学校在社会中的整体形象和声誉受到严重损害,也不利于家长教育的普及和国民素质的提升。
三、家长教育的尤溪实践及其经验
针对家长教育的实际问题,福建省尤溪县作了有针对性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家长教育尤溪经验”。尤溪县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诞育圣地,历来重视继承与弘扬朱熹家庭教育思想,尤其在家长教育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是能够重点聚焦家长教育培训师资建设,建立起了家、校、社、政、研、企、协同教育机制,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家长教育管理运行协同模式,2006 年,《中国教育报》头版以《尤溪农民乐上家长学校》为题,对家校社协同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作了报道,尤溪县强化了这一做法,促进和完善了协同机制的形成。
(一)政府推动,协同推进
202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尤溪早在2004 年,由乡镇党委、政府牵头,创办了福建省首家流动家长学校,聘请公安、综治、计生等相关部门专业人员和学校老师一道深入行政村、自然村免费为家长授课,协同机制初步形成。2011 年,县委、县政府就前瞻性地把家长教育列为民生工程,成立了由县委常委任主任,妇联、教育、关工委等九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尤溪县家长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并组建由地方政策制定者(党政领导)、研究者(专业研究人员)、执行者(政工社工)、需求者(家委会)和考评者(各方代表)为成员的家长教育指导组,指导开展全县家长教育工作,同时出台了《关于家长教育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明确教育、妇联、文明办、民政、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科协、关工委等26 个部门在家长教育中的职责,如县政府制定家庭教育专项工作计划,将家庭教育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把每年对家长实施普及培训经费20 万元列入财政预算等;县教育局、妇联作为家庭教育的主管部门,通过协商统筹社会资源,协同推进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逐渐探究形成了包含“组织机构、运行载体、师资队伍、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五个模块,每个模块由三个板块组成的家长教育“五三”模式,初步形成了家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为家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服务。
(二)政策配套,聚焦培训
围绕家长教育的组织建设、制度保障、队伍建设、课程实施、方法指导、试点建设、督导评估等各个层面,尤溪出台了与家庭教育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政策,《尤溪县委办公室尤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教育工作意见》《尤溪县家长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规范化家长学校建设的通知》《尤溪县委组织部关于做好家长教育工作的通知》等二十几个文件相继出台,同时建立了家长学校准入制度。结合系列地方性配套政策文件,尤溪成立全省首个县家长教育研究室,并配置了专职研究人员;家长教育培训也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科目,每年划拨家庭教育专项培训经费50 万元,连续5 年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全员家长教育培训;按全县师生3‰的比例组建了一支专兼职指导师队伍和以班主任为主的家长教育师资队伍,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成为学生、家长教育培训的“双师型”教师。另外,县政法委、关工委等9 个部门牵头,采用课题研究、组织编写、实施培训等方式,编写了《尤溪县校园法治读本》,凭借司法和社会“二龙合一”的力量,进学校、进社区对家长、学生实施培训。在福建省终身教育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建立了2 个“三研三训、三教融合”的实践基地,即通过研究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家长的做法,对教师、学生、家长实施立体式培训,实现社区教育、家长教育、老年教育的有效融合;2009 年以来,形成了一批“线上+线下”融合课程,为探索符合家长学习特点的家长学校模式提供了有实践价值的课程资源。如2020 年,尤溪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55 个,在校生53000 多人,教师4300 多人。县家长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暑期组织全县教师全员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培训,有36 名教师获得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通过专家、地方讲师团和班主任实施家长教育培训,参加培训和相关活动家长50000 多人次,普及率达94%以上。
(三)重视研究,构筑教材体系
县专门成立家长教育研究室和家长教育名师工作室,强化家长教育理论研究,厘清了“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研究对象、家长身份、教育重心、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原理、教育者能力、教育状态等方面的异同,如家长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家长”,家庭教育研究对象是“孩子”,共同点都是“非正式教育范畴”。紧紧抓住家长教育的思想源头,构建了家长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四元闭合”的家长教育理论框架;明确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充分发挥了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实现家校协同教育;明确了学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任务、目标;明确了家长学校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等;明确了家长应该具备的教育素养,并制订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家长教育指导要点,以及如何做好特殊结构家庭和特殊时期的家长教育工作要点;探讨了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及职责,并就如何发挥家长委员会对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学校应该为家长委员会提供哪些保障等提出实施意见;探讨了学校关于学校制度、家长学校课程设计、家长委员会管理章程等;探索和完善了“党建+家、校、政、社、研、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近十年来,研究室独立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期家庭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研究,发表CN 论文5 篇。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教材体系初步形成:在国家级教材层面,随着先后参与全国、省、市、县家长教育课题研究与实践的工作深入,形成了《家长学校教师培训教程》《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等研究成果;在地方教材层面,参与了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家长学校系列教材《爱的智慧》(14 册),《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和《给家长的100 条建议》;在学校教材层面,组织编写了《尤溪一中家长教育子职课程》等。
(四)融合资源,完善联动机制
政府致力于培植地方家长教育专业培训机构,2019 年县教育局与企业签约,创新性地成立了专门开展家长教育培训的“尤溪乐助家长教育培训学校有限公司”,县发展和改革局出台了《关于家长教育培训收费标准的通知》。该学校通过县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部门家长教育项目购买和收取家长少量费用等方式,以班主任为主、专家为辅的方式普及家长教育培训;2020 年,政府与福建开放大学签约,成立了“福建开放大学家长教育中心”,强化对家长学校工作的专业指导和家长教育专业师资培训,形成了资源融合联动机制。与此同时,政府联动企业建立了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综合培训的“三研三训”基地和研学实践基地;在省妇联的领导支持下,参与了全省家庭教育项目的评估工作,出台了《家长教育督导评估细则》,促进家长教育工作有序、规范进行。
四、家长教育协同管理运行模式的构建
2022 年1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生效实施,家庭教育进入新时代。为此,围绕“协同育人”理念,深化相关理论研究、讲好“协同”故事、提高“协同育人”工作实效,借鉴尤溪经验促进家长教育协同运行,构建家长教育协同管理运行模式。
(一)根本动力:强化政府推动
像抓学校教育那样抓家长教育,像重视学校建设那样重视家长学校建设要形成社会共识,这是政府的责任。所以,要完善家长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即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依托中小学、幼儿园办好家长学校;要充分发挥关工委、妇联等部门的协同作用,保障家长学校持续、稳定发展;要强化实施相关部门领导对“一法一条例”的培训和普及宣传工作;要明确各个部门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任务,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真正把家庭教育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规范和保障家庭教育服务有效供给,确保有人办事、有钱办事、办成好事。
(二)基本作为:强化学校指导
要求各学校把家长教育工作作为学校整体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切实落实家长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学校家长学校办学评估标准,明确学校综合考评的占比等,这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责任。所以,出台具体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做好家长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保障办学经费等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基本作为。如实施“乡村家长学校种子教师万人培训计划”“家长教育名师和家校协同名校长培养工程”“优秀校长园长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开辟“家长教育实验区”等,切实做好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教师关于家长教育知识普及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指导工作,确保“孩子入学、家长入校”。
(三)重要保障:强化课程建设
家长学校课程建设是核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常态实施的重要保障,稳定规范的课程是任何学校的基本形式和学校常态化运行的基本保证。以各个年级的家长学校教材为主要内容,设计以基础课为主的四种课程:基础课、专题课、亲子课、活动课。基础课以年级教材为纲,划分单元,确定中心和主题,对家长进行面对面授课,每学期不少于2 次。基础课要求有教案设计、有课后反馈。通过对辅导教师进行系统培训,要求教师做到创造性地“用”教材,在钻研、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家长教育子女的实际问题,集中讲某个中心主题,突出案例分析等。要出台教材编写激励政策,让教材编写成为有偿智力活动,调动教师联动国家、省、市(县)资源,编写系统家长学校教材。在此基础上,充分应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家长教育家校(园)社共育“一站式家长学校”平台,打破家长教育时间、空间的限制,满足不同层面、不同类型家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面向全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可能性,切实做到家长教育的全面普及。
(四)夯实后劲:强化课题研究
要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家长学校面临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托教师进修学校指导各学校的家长学校针对本地区、本校家长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申报家长教育小课题研究项目。如家长委员会在家长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关于创设家长教育和谐环境的研究;关于家校社协同研究;关于流动、留守儿童家长教育研究;关于特殊家庭教育研究等。同时要通过聘请一批学有专长、热心家长教育的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充分发挥专家在课堂建设、课题研究的引领作用,确保课题研究取得高质量成果。
(五)完善机制:推进协同运行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一项高度体现国家意志的行为,[4]要使这一行为落地生根,协同运行是不二选择。我们建议:一是做好协同运行的顶层设计,出台专门的家庭教育协同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形成具有权威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的政策文件;二是在家庭教育工作中,厘清部门职责,做到既明确分工,又相互协同;三是协同高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强化课程建设和课程整体实施工作,目前已有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了家庭教育二级学科,[5]上海师范大学的“家庭教育”、温州大学的“家庭教育学”等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 平台上线,面向社会开放;四是建设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兼具的家庭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五是强化协同机制评估体系建设,促进良好协同机制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