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程度及参与意愿研究
——基于对2136 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2023-05-15魏晓娟刘爱景
魏晓娟 刘爱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和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理应了解这一重大发展战略及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紧紧抓住这一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是否了解乡村振兴战略,是否愿意到农村就业创业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程度和参与意愿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自觉担负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崇高使命、积极主动地为乡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就必须首先探究清楚这些问题。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2018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人是最关键、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1]。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敢想敢干的青春热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人力资源。 学界围绕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问题进行了诸多探讨,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农村就业创业意愿两个方面。 就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来说,王亮等人的研究发现多数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具体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刻[2];吴维维的调查表明只有6.4%的大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的具体内容,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理性认知明显不足[3]。 就大学生的农村就业创业意愿来说,研究表明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意愿具有比较明显的“体制内偏好”和“地域偏好”,体制内工作和城市仍然是大学生的就业首选[4];大学生具有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人数不多,且意愿程度不高[5][6][7];性别、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男性、农村籍、自身有创业经历、父母有创业经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的返乡下乡创业意愿较强,创业政策优惠、创业设施便利处境下大学生的返乡下乡创业意愿较强[8][9]。
综上可见,已有研究多从个体变量特征和外部因素着手考察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因素,少有研究关注个体主观认知及其对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认知是行为产生的基础。 为全面描述当前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知程度和参与意愿,并进一步探讨认知程度对参与意愿的影响程度,我们在参照已有研究和前期个别访谈的基础上自编调查问卷,随机选取山东省6 所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主要由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意愿两部分构成。 经由探索性分析,将乡村振兴认知维度设定为四个,分别为政策认知(对乡村振兴战略及其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程度)、关系认知(对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关系的认识)、机会认知(对乡村振兴战略带给大学生发展机会的认知)。 乡村振兴参与意愿主要由是否愿意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农村创业就业意愿两个维度构成。 问卷主要采用Likert5 级计分方法,除反项计分题外,数值越高,代表程度越高。 问卷的Cronbach 系数为0.75,KMO 系数为0.72 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本研究主要利用网络调查法收集数据资料,共回收有效问卷2136 份。 有效样本中男生785 人(36.75%),女生1351 人(63.25%);大一学生748人(35.02%),大二学生950 人(44.48%),大三学生291 人(13.62%),大四学生147 人(6.88%);城市学生 449 人(21.02%), 城镇学生 464 人(21.72%),农村学生1223 人(57.26%);文科专业学生899 人(42.09%),理工科专业学生974 人(45.60%),其他专业学生263 人(12.31%)。 样本构成合理,较能代表在校大学生这一研究总体。 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采用SPSS21.0 软件进行。
二、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现状
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了解和关注程度不高,部分大学生尚未认识到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对乡村振兴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存在不正确认知,对乡村振兴可能带给自己机会的认知也处于较低水平。
(一)对乡村振兴的政策认知不足
通过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了解程度、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两个具体指标,考查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政策认知度。 数据分析发现,此题平均得分为2.90,低于中位数3,可见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及其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较低。
以生源地为自变量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政策认知存在显著差异(F =12.672,p<0.001),农村籍大学生对乡村振兴及其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最低,与城镇、城市大学生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 以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政策认知存在显著差异(t=-1.875,p<0.05),女大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男大学生。 以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政策认知存在显著差异(F =8.260,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高年级大学生自我报告的乡村振兴政策认知程度显著低于低年级大学生(p<0.05)。
(二)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程度不高
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关注程度”“与人聊天时谈论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问题的频率”两个具体指标,考查大学生对于乡村振兴的关注度。 分析发现,“总体关注”一题平均分为3.50,“聊天谈论”一题平均分为2.94,两题平均分为3.22,可见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程度不高。 即便有些大学生关注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但也只停留在表面关注阶段,并没有表现出诸如“谈论”等深入关注的行为。
以关注度为因变量,以生源地为自变量进行分析,发现三类生源地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程度虽然不存在显著差异(F =2.670,p>0.05),但农村籍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程度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p<0.05)。 以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t=4.05,p<0.001),男大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大学生。 以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度不存在显著差异(F =1.459,p>0.05),进一步对不同年级的两两比较也未发现此间的差异(p>0.05)。
(三)未能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与大学生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系认知维度包括“乡村振兴是国家和政府的事,和大学生的关系不大”“大学生有责任参与乡村振兴”两个题项,对反向计分题转换后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前者平均分为2.35,后者平均分为2.22,此维度平均分为2.29,表明当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尚未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以及大学生群体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
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对乡村振兴与大学生的关系认知存在显著差异(F =4.728,p<0.01),农村籍大学生对于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关系的认知程度显著低于城镇、城市籍大学生(p<0.05)。以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分析,发现女大学生在关系认知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t=-3.95,p<0.01)。 以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对乡村振兴与大学生的关系认知存在显著差异(F =83.078,p<0.01),其中,大四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大三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 可见,随着年级升高,大学生对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关系的认知程度增加。
(四)对乡村振兴带给大学生机会的认知严重缺失
机会认知维度设置了“对大学生来说,农村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会”“乡村振兴,能让大学生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两个题项。 结果发现,此维度平均得分为2.82,表明大学生目前尚没有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对大学生群体可能带来的发展机遇。
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对于乡村振兴带给大学生机会的认知不存在显著差异(F =1.631,p>0.05)。 不同性别(t =5.365,p<0.001)、不同年级大学生(F =35.874,p<0.001)对于乡村振兴带给大学生机会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大学生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学生、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
由上述分析可见,当前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呈现出全面缺失的现象。 出生于农村的大学生较为关注乡村振兴,但成长生活环境的相对闭塞阻碍了乡村振兴相关信息的传播,导致他们对乡村振兴的政策认知、关系认知低于城镇和城市籍大学生。 可能由于乖顺、爱学习的性别角色特点,女生表现出较高的政策认知水平以及参与乡村振兴的使命感,但同样缘于性别角色,女生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程度及其机会认知落后于男生。 高年级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政策的了解程度低于低年级大学生,但在关系认知、机会认知方面高于低年级大学生,这可能由于高年级大学生离毕业求职择业较近,注意发现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并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产生较高的认知需求,进而使其对相关政策了解程度的自我评定较低。
三、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意愿描述
调查发现,大学生为乡村振兴作贡献的总体意愿程度尚可,但其农村创业就业的意愿水平较低,城市仍然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地,就业地点选设在农村的只有60 名调查对象(占总样本的2.81%)。 此外还发现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乡村振兴参与意愿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一)为乡村振兴作贡献的意愿较强
数据分析发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意愿”一题的平均得分为3.89,高于中位数3,表明大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意愿。
进一步分析发现,女生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的意愿程度高于男生(t=-3.667,p<0.001)。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的意愿程度存在显著差异(F =9.334,p<0.001),农村籍学生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意愿度明显高于其他生源地学生。方差分析还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的意愿不存在显著差异(F =2.194,p>0.05),进一步检验也未发现任两个年级之间的差异(p>0.05)。
(二)到农村创业就业的意愿不高
通过“毕业后去农村创业的意愿”“毕业后去农村从事村委会等相关工作的意愿”两个具体指标,考查大学生的农村就业创业意愿。 结果发现,农村创业意愿一题平均分为2.12,农村就业意愿一题平均分为3.21,表明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不高、农村创业意愿更低。
就农村创业意愿来说,不同性别(t=5.319,p<0.001)、不同生源地大学生(F=9.877,p<0.001)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男大学生的农村创业意愿显著高于女生,农村籍、城镇籍大学生的农村创业意愿均高于城市大学生(p<0.05)。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农村创业意愿不存在差异(F=1.212,p>0.05),两两比较也未发现其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
就农村就业意愿来说,大学生不存在性别之间的差异(t=-1.916,p>0.5),但年级差异显著(F=3.372,p<0.05),大四学生的农村就业意愿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p<0.01)。 此外,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从事乡村工作的意愿得分均值相当,无论是三者之间还是两两之间都未呈现出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
综上所述,大学生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程度还不够强烈。 农村籍大学生的农村创业意愿以及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的意愿程度较高,可能与这部分大学生出生于农村且具有一定的农村生活经历和乡土情感联结有关。 女生具有较强的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的意愿,但就农村创业就业这一关涉到具体事项的行动来说,男生表现出更强的意愿倾向,这可能与男生具有比女生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较高的创业意愿等因素有关。
四、大学生的乡村振兴认知程度对其参与意愿的影响作用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知程度与其乡村振兴参与意愿之间的关系,用“为乡村振兴作贡献”“农村创业”“从事村委会等相关工作”三个题项的均分代表乡村振兴参与意愿程度,与认知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发现,政策认知(r=0.142,p<0.01)、关注程度(r=0.202,p<0.01)、关系认知(r= 0.295,p<0.01)、机会认知(r=0.362,p<0.01),均与乡村振兴参与意愿呈显著相关关系。
以乡村振兴参与意愿为因变量,以政策认知、关注程度、关系认知、机会认知为自变量,在控制性别、生源地和年级变量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模型摘要调整后的R2值为0.332,即自变量一共可以解释因变量33.2%的变化;就认知的不同维度对乡村振兴参与意愿的影响作用来说,机会认知的预测效应最强(β=0.495,p<0.01),其次为关系认知(β=0.313,p<0.01),关注程度(β=0.149,p<0.01)和政策认知(β=0.043,p<0.05)的预测效应较小。
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知程度能够部分预测其乡村振兴参与意愿。 就具体的认知影响因素而言,机会认知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力最强,其次是关系认知,关注程度和政策认知对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影响程度较低。 由此可见,认识到乡村振兴蕴含巨大机遇、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更愿意毕业后投身于农村去创业就业。 对大学生乡村振兴认知程度影响其参与意愿的研究发现启示我们,在推动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方面,应重点关注这一群体的认知建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制约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要素。
五、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建议
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级和出生地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知程度和参与意愿不尽相同,大学生群体的乡村振兴认知程度和参与意愿程度均有待提升,且乡村振兴认知程度能够部分预测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 鉴于此,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应从提升其对乡村振兴的认知程度入手,多主体、多途径协同发力。
(一)加大乡村振兴宣传力度,提升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参与意愿
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知缺失,很大程度上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力度仍存不足有关。 因此,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方应充分发挥教育引导和宣传引领作用,充分运用短视频、公众号、宣传标语等全媒体手段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及其相关政策。不仅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还要让其了解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对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促其形成对乡村振兴的理性认知,实现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思想上的高度关注,进而激发其参与乡村振兴的强大热情。 除了常规政策宣传之外,还应该运用返乡就业创业青年人才榜样选树、成功案例宣传等方式营造“参与乡村振兴大有可为”的良好氛围,通过典型案例的示范和氛围营造,引领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使之深切体悟到参与乡村振兴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可能路径。
(二)加强社会责任教育,提升大学生服务乡村建设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
大学生学历层次高、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如果他们能将自己的学识和才干挥洒在农村广阔的大地,势必大大促进农村的产业兴旺、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 尽管党和国家在多项文件中突出强调了农村的重要价值和地位,但当前的多数大学生仍然将城市看做是自己理想的栖息地,就业不愿选择农村、农业领域,未能充分意识到大学生肩负的社会责任和知识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为此,高校应该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开展假期社会实践、实施课程思政等,多渠道联合发力,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个人追求和国家建设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将投身乡村振兴当做自身的崇高使命,在个人与社会的奋发共进中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三)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大学生把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转化为现实行动
意愿和能力是预测行为实现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知程度又能预测其参与意愿,因此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就需要在提升其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上双向下功夫。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除了加大乡村振兴宣传力度、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外,还要求高校积极探索引导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新举措,组织开展精准多元的乡村振兴专题教育即是一条可行的现实路径。 例如,本研究及其他多项研究共同得出了农村籍、男生、大四学生回农村创业就业的意愿较为强烈这一结论[10],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乡村振兴专题教育时既要遵循全面性、整体性原则,又要重点关注农村籍、男生、四年级等三类大学生群体,不仅在组织涉农项目的社会实践或者相关项目对接等活动时优先动员他们参加,还可以在传授创业项目策划、创业实践技能时适当向农村新业态倾斜,以此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和信心,促进其将参与意愿转化为实际而具体的参与行为。
(四)优化乡村创业就业环境,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
“青年缺席”是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11]。 尽管近几年来不断有大学毕业生返乡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电商、旅游服务等乡村建设行动,但大学生等知识青年群体缺席乡村振兴的难题仍然亟需破解。 大学生不愿意返回农村,很大程度上和当前农村相对落后的软硬件环境有关。 因此,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首要的就是加大农村的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乡村的宜居程度和公共服务水平,创造条件为他们未来的美好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其次要在加强农村硬件环境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政策,持续优化大学生创业就业环境。 多项研究发现,创业环境对大学生返乡下乡创业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12]。 优惠的政策、良好的项目平台、便利的设施、周到的服务、持续的关怀和帮助等,多举措联合用力、全过程发力,才能吸引和拉动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到乡村一线建功立业,进而形成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青年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