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容、特点与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共青团青年动员的历史考察

2023-05-15黄世虎

青少年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动员团组织共青团

丛 婷 黄世虎

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 重视青年、动员青年、引领青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青团是党团结青年力量的重要组织,共青团的成长史、发展史就是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的奋斗史。 共青团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在各个时期发挥着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教育青年的关键作用。 随着社会客观环境的变迁以及青年觉悟和诉求的变化,共青团的青年教育目标、任务、内容、方式等要素也随之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教育和引导的结构发生着怎样的嬗变,有哪些特点? 青年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下、通过什么机制被动员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之中?什么样的组织网络和宣传方式更利于动员青年主动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基于以上问题,回顾和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共青团青年动员的发展情况,把握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全面总结其历史经验,能够对我们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创新青年教育工作,持续发挥青年力量有所启示。

一、共青团领导下的青年动员是社会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一次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赢得人心的政党最终才能赢得胜利。 在革命过程中,政党和组织通过各种方式使广大民众理解并认同自己所提出的主张,进而支持并参与到革命事业当中。 这就是社会动员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社会动员是“人们在社会持久的主要的因素影响下,其态度、期望与价值取向等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1]”目前,学界对社会动员有了相对统一的定义:从广义上讲,社会动员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及表现;狭义上看,它是政党和组织对社会人力资源的调动[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高度重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争取一切能够争取的民众力量,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可以说,社会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有效的社会动员是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制胜法宝。 党的社会动员具有广泛性、宣传性和目标性,不仅重视领导工人运动,动员工人参加革命运动,还将工作延伸到农村社会,将党的革命理念转化为与农民切身利益相一致的歌曲、口号等,通过一系列具有感染力的宣传方式,唤醒广大农民的自我意识,引导其积极主动投身到革命事业之中。 可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是一种带有导向性的活动过程,它以人民利益为中心,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彰显了党的人民性,激发了民众对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参与意识,凝聚了社会力量,充分调动了一切有利资源,克服了社会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难题,发挥了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青年是其组织主体。 共青团实施的、面向青年进行的、具有导向性的青年动员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青团青年动员是以共青团为动员主体,为实现团的历史使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以人为发动的方式,影响青年的态度、价值观、行为等方面,促使青年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3]。 从动员目标看,“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是共青团一切工作的逻辑起点,共青团对照党的部署要求,以党的奋斗纲领作为行动指南,以党的根本任务作为工作目标,将动员面向青年,为党的事业争取青年力量。 从动员主客体看,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以青年为对象,集中面向青年群体开展动员工作。 从动员内容看,团组织始终学习贯彻党的重要精神,将其作为开展青年动员的精神内核,同时基于“青年人的认知水平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共识,构建更加有深度、有思想的内容体系。 从动员组织看,坚持落实“党建带团建”的制度机制,形成了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覆盖广大青年群体、具有群团工作特点的科学组织体系。 简言之,共青团开展的青年动员统一于党的社会动员之中,是党组织开展社会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共青团青年动员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革命战争时期的特殊性,青年动员主要涵盖在党的社会动员之中;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青年团的组织架构、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共青团的青年动员也体现出了自身的特殊性和创造性。 回顾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党在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的变化,共青团的青年动员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梳理并分析这一演进过程,对研判共青团青年动员的规律特征,总结动员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延续革命传统,自上而下开展青年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秩序等一系列迫切问题。 因此,青年动员的内容主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具体表现在团员人数的大幅度增长和各项青年运动的实施。

团组织规模迅速发展。 1949 年全国解放后,团员数量达90 多万人,虽与此前相比已达到顶峰,但仍无法适应国家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随后,团中央出台一系列举措,规范团员发展全过程,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新团员,取得了显著成效,至1950 年3 月,全国发展团员总数已经达到150 多万人。 随着团组织施行加强整团建团工作,逐步成立团省(市、自治区)委员会,建立省级共青团工作机构,规范组织制度,在各项运动中加强青年动员等一系列举措,团组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1957 年6月,全国已有团员4763.4 万名,占全国青年总数的28%[4]。

自上而下的青年运动高潮迭起。 在这一时期,由于历史惯性的影响,党团组织的工作带有革命年代的传统,主导发起各类大规模群众运动是推动国家建设的重要动员方式。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1977 年,共青团发起的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青年运动近15 次,凝聚了广大青年,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事业之中,塑造理想信念,实现自身价值。 例如20 世纪50 年代初期全国掀起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共青团组织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开展报告会、宣讲会等形式,唤起青年爱国热情;在大规模扫盲运动中,团中央落实党的总体要求,先后下发了《关于在七年内扫除全国农村青年文盲的决定》《奖励扫除文盲运动中青年积极分子的办法》《关于普遍建立青年扫盲队的通知》,鼓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扫盲运动,为国家建设筑牢人才基础;1963 年初,共青团组织发起学习雷锋活动,经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倡导和推动,通过各类文章、展览、宣讲等,迅速兴起了学雷锋的热潮,极大提高了青年的思想觉悟,培养了一大批模范青年。 此类青年运动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反响热烈,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凝聚了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共青团的青年动员延续了革命时期的传统,以理想信念、阶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自上而下的青年运动进行政治动员。 虽然这样的动员机制保证了动员过程的高度一致性和高效率,在当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存在没能有效处理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与青年个性发展需求和多样化追求之间关系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将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成为开展青年动员的阻碍。

(二)改革开放以来到党的十八大前:关注个体需求,整合资源助力青年发展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以经济建设为主”的战略转移,步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社会动员方面,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认识到轰轰烈烈的大规模运动已无法适应新的发展阶段,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宣传、科学合理的政策、扎实细致的作风,从群众实际诉求出发,动员其本着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自发、自愿、自觉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之中。 共青团在这一时期的青年动员,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在内容、方式、规模等动员要素上有了一定的独特性,发生了时代性变革。

组织动员始终是共青团青年动员的主要方式,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新的突破。 为了解决团的资源不足等问题,团组织与相关部门积极合作,例如20世纪80 年代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是团组织联合多部门共同推进的思想动员方面最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体现了共青团整合资源的能力。与此同时,团在青年动员方面努力发掘新的组织资源,成立新的组织和机构专项开展活动,例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志愿者指导中心等,寻求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各种形式直接面向社会进行宣传动员,极大地拓展了团组织的内外部资源。

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中国进入了一个开放多元的时代,青年人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自由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更加关注作为社会个体的自身利益。 共青团要动员青年,赢得青年,必须关注到这一时期的青年特征,了解青年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合理动员。 一方面,团组织充分考虑到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引导青年在社会参与中发挥力量,提升获得感。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起就是一个创举,拉开了青年志愿的序幕。 团组织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社会媒介,动员青年参与到志愿行动中,服务领域涉及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抢险救灾等,并设有西部志愿计划、海外志愿服务等大型项目,使青年人在参与志愿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综合能力。 另一方面,团组织重点关注青年的切身利益,针对不同青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 例如,由团中央牵头、各类企事业单位联合创办的“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青年提供了就业创业的平台和机会,推动了共青团青年动员的常态化、精细化。

这一时期的青年动员以更加科学化、民主化的模式展开,更加关注到青年的切身利益,由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转向政治主导与青年自主相结合,使动员更加常态化,提高了动员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协同社会力量,信念教育强化青年认同

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青年思想更加独立、选择更加多元,如何提升青年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意识与归属感,是这一时期共青团组织进行青年动员的关键。

网络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青年的思想,想要真正赢得青年,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自觉认同党的意识形态、政策理念,主动为社会建设付出行动。 因此,动员青年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将其融入到青年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强对青年的思想引领、组织引领和价值引领。 2013 年起,团中央启动“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重要讲话精神,结合青年特点,开展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圆梦中国人”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等活动,形成了五四期间各级团组织共同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的传统。 坚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专家授课、专题培训、学习讲堂、主题征文等各类学习活动,推出“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部署实施“青年讲师团”计划,在动员青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新时期开展青年动员,更需加强组织化和制度化建设。 在组织建设方面,共青团推行组织改革方案,将加强团的基层建设摆上首要日程,从根本上扭转了基层组织薄弱的状况,极大提升了团的组织力。 除此之外,共青团还协同企事业单位、社区、非政府组织等社会组织的力量,重点关注青年自组织的建设,规范组织章程与管理,引导其发展成为成熟的青年组织,从而发挥动员青年的协同效应。 在制度建设方面,为促进青年发展,党的十八大以后,团中央牵头起草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青年发展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首次做出了“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5]的战略判断,形成了覆盖全面、系统完整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 在此指导下,开展“希望工程”“挑战杯”“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伙伴计划”“筑梦计划”等活动,推进共青团服务青年工作长足发展,向着“青年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贴心人”的目标不断努力前进。

现代化发展给青年动员工作带来诸多挑战,而更多的是机遇。 共青团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掌握青年发展特点,重点采取认同动员的方式开展新时期青年工作。 通过“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构建青年认同,使青年自身的认识框架与党的意识形态框架相一致[6]。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新媒体工作的持续深入,团组织青年动员阵地逐渐由线下拓展至网上,进一步创新载体,在微博、微信、知乎等青少年网络聚集平台上开辟阵地,综合运用多种形式,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青年动员机制,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凝聚青年。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共青团青年动员的发展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深入发展,共青团青年动员工作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有所转变,具体体现为动员内容由突出国家需要转变为国家需要与青年成长相结合、动员话语由革命话语转变为生活话语、动员主体由单一型转变为多元型、动员对象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

(一)动员内容:由突出国家需要转变为国家需要与青年成长相结合

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共青团青年动员发展史,从中可以发现,动员的目标和内容不断发生转变——从突出国家需要转变为国家需要与青年成长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初期,共青团青年动员在党的社会动员的领导下,延续了革命时期的青年动员模式,主要通过自上而下开展各种青年运动,以鲜明的政治号召、广泛的舆论宣传、生动的政治符号,将青年组织起来,进行带有突出政治色彩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人民诉求更加凸显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 面向新的社会条件,共青团将动员视角从侧重强调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转向关注青年自身发展需要,将青年个人发展需求与社会整体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加贴近青年特点、适应青年发展的方式开展动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7],要让每个青少年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 为此,共青团组织动员青年的内容更加契合青年需求,在促进青年个人成长的同时充分发挥青年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生力军力量。 青年文明号、青年突击队、“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板、青年创业示范园、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等青创力量的培育,在全社会形成了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大力推动青年资源涌流,提高青年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使青年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而奋斗。

(二)动员话语:由革命话语转变为生活话语

话语体系是通过一系列语言符号的方式,有效的传播、共享信息和意义,引导人们发挥确定行为的价值体系和行为的行动准则[8]。 社会的转型发展必然伴随着话语体系的转型。 在青年动员方面,动员话语要适应不同时期的发展任务和青年特点,将话语本身转换为能够激发起青年主动性和责任感的宣传用语或口号,实质上是“动员—认同”的过程。

共青团青年动员话语反映出不同阶段社会整体与青年个人之间关系的转变,具体体现为从革命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型。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化的动员内容以革命话语为载体,如1951 年团中央发布的《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的声明》,号召“全国青年一定要和国内外一切反革命分子做坚决的斗争”“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9]。 社会整体话语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发生变化,共青团青年动员话语也逐渐调整为“以回应青年多元化诉求的生活话语为主”,通过更加生活化的话语动员青年参与国家建设、投身社会活动、实现自我发展。 例如“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保护母亲河,齐心促和谐”“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等宣传话语,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将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相连接,吸引了全国青少年的广泛参与。 一系列青年活动的良好反响,折射出新时代共青团青年动员话语转向生活话语的科学性,是青年动员工作必要且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三)动员主体:由单一型转变为多元型

动员主体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发动和开展动员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毋庸置疑,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始终是实施青年动员的主体,变化的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其主体角色和地位的调整。 计划经济时期,在政治制度的宏观指导下,青年动员方式主要是团中央发起的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动员权力来自中央,往往是以政策发文和举国宣传等方式进行,最大程度地保障动员的快速有效。 例如在动员广大农村青年参与到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就是通过团中央召开青年工作会议,将会议精神层层下达到地方基层团组织,以“上级指导,下级实施”的方式进行。

随着青年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民主意识的发展,共青团在持续开展青年动员时,逐渐由单一型主体向多元型主体转型。 一方面,在团中央的统一指导和部署下,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青年动员,引导青年实践,并成立一些专项组织独立负责某类事务。 另一方面,青年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认同并接受动员的内容后,在积极主动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同时,也自发组织起来加入到动员活动中,转化成动员行为的主体,动员身边的青年朋友参与到共同行动中。 2020 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青年动员体现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从中央到地方,抗击疫情得到了青年的关注和认可,青年人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到“抗疫”行动中,并主动开展自我动员,鼓舞、引导更多青年勇挑重担、投身志愿。

(四)动员对象: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

随着共青团开展青年动员的内容、话语和方式的不断调整创新,作为动员对象的青年人,也逐渐由被动接受动员转向主动的竞争动员、参与动员等,实现了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的转变。 传统的青年动员方式延续了革命时期的习惯,主要以集体学习、集会宣讲、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等形式展开,政治性较强,青年大多处于单纯接受教育的被动地位。 这种极具组织性、纪律性和计划性的动员方式短时间内能够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自主性和选择性增强,不满足于单一的接受动员,这就要求开展青年动员的思路和模式与时俱进,更加贴近青年的新特点、新需求。

新时期青年动员方式在延续传统优势之处的基础上,顺应青年民主参与的迫切需要,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新的动员方式,更多强调青年的主动参与。 例如,开展竞争动员,通过有组织、有制度的评估、交流、奖惩、比较等具体方式进行动员,在竞争中激励青年拼搏奋斗;贯彻参与动员,以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内容形式引导青年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参与中获得满足感,实现人生价值;运用传媒动员,团组织通过青年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利用微信、微博、知乎等青年“聚集地”,构建网络动员机制,发挥新媒体迅速性、广泛性、生动性的动员优势,让青年在网络参与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价值观教育。

共青团青年动员顺应社会转型和青年发展特点,从传统的政治动员转向贴近生活、生动具体、深入持久的社会动员,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指导作用和多元社会主体的协同力量,不断创新动员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稳固青年基础。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共青团青年动员的经验启示

共青团开展青年动员,不仅要立足社会实际情况“埋头做”,也要善于总结经验“回头看”。 团组织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动员体系。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青年动员工作,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提炼基本原则和重要遵循,为新时代更好地推进青年动员工作,提供了思路借鉴和方法启示。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为核心

青年动员的核心是思想动员,根本目的是筑牢青年思想根基,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年中的认同度。 团组织在开展青年动员时,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化动员,还是后来的社会化动员,始终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全过程、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思想,指导青年实践。

新时代,青年动员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10]”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青年价值观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容易出现政治信仰模糊、政治立场不坚定等问题,更需要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贯彻落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持续推进“青年大学习”等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探索新的多元化动员方式。 同时,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开展动员工作,将网络打造成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党的意识形态教育,将其内化为青年认同的价值观念。

(二)坚持内生动员与外在动员有机结合

实践证明,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动员在号召青年,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在各时期发起的集体会议、学习讨论、报刊杂志、标语口号等各种形式的动员活动中,青年积极响应和参与,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例如抗美援朝运动中,志愿军的青年比例高达60%以上,在实施援建西部、脱贫攻坚战等发展战略中都有青年的身影。

新时代青年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创造性明显增强,团组织的外在动员必须深入到青年群体中,关注青年发展需求,激发青年的主动性,引导青年由接受客体转变为动员主体,将内在认同转化为外在行动,自发开展动员。 近年来,在汶川地震救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团组织成立青年志愿队,通过“重点试建,逐步推广”的方式,激发青年人的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其自发组织起来,动员身边的更多青年人参与到志愿行动中。 这一动员模式将宏观外在动员的组织化优势和基层微观自发动员的社会化特征相结合,使得青年动员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未来推进青年工作纵深发展提供了有效方式。

(三)坚持全面动员与典型示范协同发力

纵观共青团的青年动员历程可以发现,组织化动员往往是以中央到地方的层层落实深入的方式进行,覆盖的对象是全体青年。 新时代,社会发展更加需要广大青年团结在一起,全面动员行动所具备的组织性、广泛性优势是不可替代的。 例如党的十八大后陆续开展的“我的中国梦”“争做向上向善好青年”“青年好声音”等主题教育活动,都是由共青团中央牵头,各级基层团组织具体实施的,全国范围内的团员学习与实践,对青年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全面动员的基础上,选拔优秀、树立典型能够弥补大范围青年动员所忽视的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加强宣传力度,如何激励青年,如何提升动员效果等,能够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示范效应。 因此,要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青年动员机制,发挥国家全面动员与地方典型示范的协同力量,通过“地方团委发掘典型,团中央认同并推动,党中央重视,新闻媒体助推,全国兴起”的方式,选树各领域优秀青年典型,宣传一批与祖国共奋进的青年模范,为广大青年树立青春榜样,引导青年确立远大理想并不懈奋斗。

(四)坚持青年动员工作与时俱进

面对不同社会阶段和历史方位的变化,共青团在不同时期的青年动员内容、话语、主体和方式都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动员内容上,青年动员由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政治化向社会化转变,由侧重于大规模的政治运动转向贴近青年、符合青年发展利益的社会活动;在动员话语上,由强调革命话语向凸显生活话语转变;在动员主体上,始终坚持团组织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更加注重社会各组织的多元互动与相互配合,着力发挥青年自组织的内生动员力量;在动员方式上,转变传统单一的宣传动员,结合新时期青年特点,运用媒体动员、竞争动员、参与动员等多样化手段,重点强调新媒体的效用发挥,使动员工作从学习工作向生活场域渗透,提高动员效果。

可以看出,共青团青年动员的价值取向始终立足于时代特征和青年发展需要。 面向新时代,青年动员必须与时俱进,回应时代呼声,把握青年特点,顺应青年多样化、自主化的需求,不断探索动员要素的转型,努力调整和创新动员的机制、思路、模式,推进青年工作可持续发展,为党和国家建设凝聚强大的青年力量。

猜你喜欢

动员团组织共青团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海底总动员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国防动员歌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
发挥群团组织带头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吴洪芹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