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画派高剑父、关山月抗战主题绘画的创作及传播

2023-05-15冯菡子

新闻爱好者 2023年4期
关键词:高剑父关山月

冯菡子

【摘要】抗战时期,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及其弟子关山月等人迁居澳门,其间完成了一批数量可观的抗战主题创作并在多地举办抗战画展,以艺术创作表达了爱国艺术家的热烈情感。通过对高剑父、关山月所画抗战主题作品进行研究,探究烽火岁月中岭南画派的抗战画创作热潮,解读岭南画派“折中中外,融合古今”艺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岭南画派;高剑父;关山月;抗战画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历程,跟随孙中山参与革命运动的高剑父具有革命家与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他与高奇峰、陈树人所开创的岭南画派,是中国近现代画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海上画派、京津画派形成三足鼎立的形态。当抗日战争爆发,岭南画派便在高剑父的带领下开展抗战画创作,用饱含热血与激情的艺术创作谱写出抗战时期岭南美术的独特风貌。

一、高剑父抗战主题绘画

抗战时期,大批艺术家因战火侵袭而往西部迁徙,西部成为战乱背景下新兴的文化聚集地。而在中国南部一隅的珠三角及港澳地区,也因岭南画派的抗战画运动而掀起爱国抗战的热潮。岭南画派长期活跃于中国南部,即广州、香港、澳门三地,港澳两地与广东地区联系紧密,高剑父在青年时期便曾赴澳门求学,在格致书院有过难忘的学习生涯。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迅速蔓延至国内众多地区,河南、山西、浙江、广东、广西、湖南等省深受其害。高剑父在此时决定迁居澳门躲避战乱,抵澳后客居普济禅院且再设春睡画院,带领门下弟子关山月、方人定、杨善深等人进行绘画创作,居澳期间完成了一批数量可观的抗战主题创作,并在港澳两地举办了抗战画展,澳门成为彼时中国南部地区的抗战艺术创作中心。

其实,高氏的抗战爱国主题创作可追溯到1931年,彼时“九一八事变”爆发,翌年开启淞沪会战,一时间硝烟四起。高剑父得知战事即刻由南亚归国,呼吁画派众人创作抗战主题作品,《东战场的烈焰》便是其代表作之一,画中描绘了日寇战机轰炸后的断壁残坦,倾倒碎裂的电线杆、硝烟缭绕的残壁、冲天而起的火光,构成了极具悲壮色彩的作品。前后两处建筑物的描绘都极为真实,形体塑造符合西方绘画的透视原理,也体现了西方绘画真实再现对象的诉求。此外,画中对于光线氛围的再现,无疑是受西方绘画光影表现方式的影响,突破了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模式。画中的建筑物应是在战争中损毁的东方图书馆,高氏在隔年5月发表的《对日本艺术界宣言并告世界》中强烈谴责日军背弃公约轰炸上海,残害无辜人民,炸毁城市建筑,焚烧当地学校、图书馆等重要文化机关,当中便提及在轰炸中破坏的上海东方图书馆:“去年正月复背约攻我一无防卫文化重心之上海城市……焚捣各大学及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等之重要文化机关,世人所认为文化基础之原则者,胥破坏无余。”[1]战争爆发对高氏造成极大的冲击,也促使其带领岭南画派众人开启抗战主题绘画创作之热潮。在抗战主题绘画创作阶段,高氏对西方绘画元素的运用较多,题材选择亦极为多样化,不拘于传统国画的山水、花卉、禽鸟、人物,高氏主张“一切皆可入画”,其在《我的现代绘画观》(1941)[2]中指出,身处抗战大时代,创作抗战画是最重要的,应当从时代现实着手进行创作,以最英勇、最伟大的军人为表现对象,讴歌他们不畏强敌,在弹雨硝烟中以血肉之躯筑起抗战防线的壮举。而在具体绘画素材运用中,高氏力主将战时的堡垒、防御工事、飞机、军舰、战车、枪炮等一切现代设备入画。同时,强调表现战争中的现实社会,即战火造成的苦难现实、民生惨状,呼吁画家关注彼时最真实的社会现象。高氏所提出的借鉴西画之题材,以现代事物入画,开启了中国画题材选择的新时代,对彼时画坛影响深远。

二、关山月抗战主题绘画

(一)关山月的抗战主题绘画创作

高剑父弟子关山月亦在抗战主题绘画创作中有着卓越的表现。1935年,关氏拜入高剑父门下成为画派弟子,抗战爆发后关氏从广州出发至澳门,在40天的逃难途中,亲眼见证了战乱之下民不聊生的惨状。关氏抵达澳后即着手创作长卷《从城市撤退》,此画题跋中记载了画家途中的所见、所遇、所闻、所感,战乱中家园破碎、流离失所的难民,令关氏发出“无不悲惨绝伦”的感慨,而题跋中所记“毋忘国耻”“聊以斯画纪其事”,则充分表达了身为爱国画家对战争爆发、国土破碎的痛心疾首,明确了欲倾己之力、以抗战画记录战争现实、谴责侵略者的决心。此外,关氏还完成了《渔民之劫》《三灶岛外所见》《游击队之家》《中山难民》等抗战主题绘画作品。这一时期,关氏人物画深刻表达了他对硝烟弥漫、山河破碎的无奈与悲痛,对人类遭受战火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侵略者的深恶痛绝。

1940年,鲍少游在《华侨日报》发表《由新艺术说到关山月画展》一文,其言:“至若《焦土》《难民》暨《从城市撤退》长卷,则又伤时感事,寄托遥深,郑侠流民,何以逾此。”[3]可知身处时代变革中心的关氏,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进行绘画创作,以画作寄托内心汹涌跌宕的中华民族历史使命感。学者李伟铭曾提及关山月作为一个艺术家进入画坛的标志,应当是参与在澳门商会举办“春睡画院画展”(1939年6月8日至12日)一事[4]。在参与这次画展之前,关氏已跟随高剑父习画多年,而在此展中,關氏将近期所画抗战主题绘画进行了系统的陈列展示,收获了社会各界诸多好评。著名评论家简又文在参观画展之后写下《濠江读画记》[5],文中介绍了关山月、司徒奇等高氏得意门生,对拥有西洋艺术绘画基础,致力于新国画创新的年轻一代极为肯定。简又文认为高氏弟子各有特色,所画皆不雷同,而他们作品中所展现的“透视之准、用色之巧、写生之熟、构图之新”无不令人赞叹。其对关氏数幅作品《三灶岛外所见》《东望洋的灯影》《千家香梦的三大区》《秋瓜》《柔橹轻摇归海市》都给予极高的评价,更指出关氏“以器物山水最长,花鸟次之,人物走兽又次之”,在表现木船、竹筐、渔网等器物时“均可显出其绝技”。简又文在文中对关氏抗战主题作品《三灶岛外所见》进行了细致分析,指出画家绘画时构图布局得宜、色调和谐且不显单调,通过日机轰炸渔船场面的描绘,展现出战火纷飞、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悲痛现实。李伟铭在《战时苦难和域外风情——关山月民国时期的人物画》一文中亦言:“对关氏这位‘新的门人来说,所作能够在简又文那里被提高到与乃师杰作相提并论的资格,已是无以复加的赞誉了。”[6]在彼时追随高剑父的岭南诸子中,关山月是较为突出的人物,正如简又文所言,关氏所画涉及题材广泛,器物、山水、花鸟、人物、走兽均有涉猎,可见其热衷绘画创作,醉心艺术的诚挚用心。关氏作品《游击队之家》以刻画人物为主,五个人物构成了作品的主体,作品三分之二的画面中描绘了四位邪恶奸险的日寇,余下一侧则画一瑟瑟发抖、恐惧无助的中国女子。关氏在这幅作品中运用了类似漫画的表现形式,虽在人物表情方面生动地再现了日寇的残暴狡猾与女子的惊恐无奈,但深究其艺术内涵与艺术表现则尚显不足,此画不似传统水墨画而更近似于漫画、年画之风格。实则,关氏人物画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应当与其学画的经历有关。1935年之前,关氏虽自学多年,少年时画过一些人物炭像画,但却未曾有机会进行系统的绘画学习。尽管在山水画、花鸟画方面已颇有经验,但关氏在人物绘画方面显然缺乏相应的训练,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在1935年拜师之后,关氏方由高剑父引领进入画院学习,但高剑父本人亦偏擅长山水、花鸟画,人物画的数量远未及前两者。因此,关氏在这一时期还未能熟练掌握人物画法,也是合乎常理之事。

(二)关山月抗战画展与相关报道

关氏于1940年在澳门复旦中学举办个人画展,《澳门时报》载:“名画家关山月氏、假白马行复旦中学举行之个人展览会原定由一月二十七日起至昨二十九日止,为最后一天。数日来莅场观众络绎不绝,每日平均二千余人……惟均以该会展览日期太短,未能使渴慕关氏各界人士有鉴赏机会,故将闭幕日期展至卅一日始行闭幕,并延长参观时间,由每日正午十二时起,至下午九时止云。”在报道中,还提及王铎声、王祺、张光宇、叶浅予等名人专程参加关氏画展,并对《流血逃亡图》《游击队之家》《防虞》《修桅》《老鞋匠》《水乡一角》《渔市之晨》等作品极为肯定,赞不绝口。其后,时任《今日中国》主编的叶浅予为关氏发表两版抗战画,张光宇亦在《星岛日报》刊发关氏抗战画,更邀请关氏赴香港举办抗战画展。值得注意的是,叶浅予、张光宇对于《游击队之家》的认可与推崇,前文提及关氏此画的人物造型更近似于漫画的表现形式,而缺乏水墨人物画的意境韵味,但却获得叶、张二人的高度评价。究其根源可知,叶、张二人皆是活跃于出版界的漫画家,他们无疑在关氏作品中窥见了与漫画相类似的表现形式,诸如夸张的人物动态、强化的表情特征以及局部某些文字的装饰点缀等方面,这些细节便是他们对这幅作品产生共鸣的关键。再者,关氏此画显然进行了中西绘画语言的糅合,即采取了西洋绘画的透视原理表现人物,并借鉴了表现明暗关系的西洋写实画法。此类融合中西艺术的绘画处理,深刻传承了高剑父“折中中外,融合古今”的艺术理念,亦令身为漫画家的叶、张二人颇感欣喜,他们从关氏身上窥见了青年艺术家突破掣肘,创新画风的勇气与担当。在当时的画坛中,油画与现代版画已经颇具影响力,乘着近代写实主义思潮的东风,西画在画坛中所占据的位置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反观中国水墨画,彼时国画领域融合中西艺术的尝试并不多见,远不及油画、现代版画般凸显出绘画的当代性与创新性。因此,关氏在抗战主题人物画中的尝试便有了不容忽视的意义,虽仍存在细节处理方面的缺陷,但已然呈现出年轻画家勇于突破创新的艺术态度。年末,关氏从香港出发,趁夜色掩护经香港乘船偷渡穿越日军封锁线往广州,在韶关办“抗战画展”。关氏原计划跟随抗战队伍前往战场前线写生,继续绘画抗战作品,但路上的经历却令其深感“蒋介石消极抗日,火药味淡薄之极”[7],遂经衡阳至广西桂林,后赴西南写生,并在多地举办“抗战画展”。西南之行中,关氏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诸如郭沫若、张大千、黄新波、赵望云、吴作人、张振铎等人。其时,黄新波乃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负责人,在关氏桂林办展时鼎力相助,其言:“(与关氏)一见如故,看画,论事,谈笑风生。”[8]黄新波更对关氏的抗战主题作品大为赞赏,认为关山月跳出窠臼,不局限于传统山水、花鸟题材的绘画,而是选择从现实生活中发掘绘画题材,表现出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观察与真切感触。

1940年10月31日关氏个展开幕,展出居澳时期作品以及部分桂林写生新作。《广西日报》在展览开幕当日刊登了《介绍“关山月个展”》一文,文中记:“像关氏的这一类画,是不折不扣的中国画,是‘新的中国画……凡有中华民族思想的人,把这种思想表现在画面上,就是地道的‘中国画。”[9]学者杨肖指出此文:“颇能代表支持新国画价值取向的国画界革新派主张。”[10]除《广西日报》外,《救亡日报》等刊物亦对关氏画展进行了报道,刊登评论文章多篇。可见,关氏在离澳之后,以年轻爱国画家的身份已在彼时画坛得到不少关注与认同。翌年3月,关氏在桂林再次举办“抗战画展”,在此阶段关氏一直注重抗战主题绘画的創作,并且强调应以新的视角进行艺术创作,即不能拘泥于某一种画法或单一的表现题材,而应当强调主观意识的表达与艺术创新理念的传递。1941年3月15日,《大公报》刊登介绍关氏展览一文,即《关山月名画〈漓江百里图〉由桂林画到阳朔今午起举行展览》,文中记录了关氏对于绘画的独特思考,关氏认为旧时国画受到轻视的根本原因,可归结为绘画技法的因循守旧、表现题材的贫乏局限,而逐渐陷入千篇一律、固步自封的困境。关氏作画则不拘泥于单一的画法,充分融合意笔、工笔的艺术表现特色,更主张:“作国画的人同时也要练习西洋画,取西画的特长来补国画的缺陷。而且,画的内容也不限定山水、美人和花鸟。”[11]其中,关氏所言“练习西洋画,取西洋画的特长”,实则便是借鉴西洋绘画的透视法则与写实技法,以弥补传统水墨画在表现人物时存在的某些不足,从中可见关氏对岭南画派“折中中外,融合古今”艺术理念的继承与延续。

三、结语

抗战时期的美术创作,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构成,艺术家饱含情感的抗战作品经过展览以及印刷品的传播,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决心、斗争勇气以及爱国热情的极佳展示。彼时,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在中国南方树起抗战艺术运动的旗帜,门下弟子关山月更在抗战画创作中迎来了个人艺术创作的转折点。烽火岁月,在硝烟滚滚的抗战背景下,岭南画派画家们以手中的纸与笔投身抗战热潮,与前线战士同心抗敌,以激荡着爱国热血的艺术作品构建起战时岭南美术恢宏壮阔的气象。

[本文为2021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烽火铸就的红色经典——20世纪岭南画派抗战画研究”(项目编号:GD21CYS25);2021年度韩山师范学院重点项目“烽火岁月中的岭南文脉传承——抗战时期岭南画派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XZ202101);2022年度韩山师范学院博士启动项目“岭南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QD20223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高剑父.对日本艺术界宣言并告世界[J].艺风,1933(5):20.

[2]高剑父.我的现代绘画观[A].岭南画派研究,第一辑[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7:17-18.

[3]鲍少游.由新艺术说到关山月画展[N].华侨日报,1940-4-1.

[4]关山月美术馆编.人文关怀关山月人物画学术专题展[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2.

[5]简又文.濠江读画记[J].大风旬刊,1939(7):136.

[6]关山月美术馆编.人文关怀关山月人物画学术专题展[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2.

[7]关山月.我与国画[J].文艺研究,1984(1):121.

[8]黄新波.关山月画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

[9]林镛.介绍“关山月个展”[N].广西日报,1940-10-31.

[10]杨肖.顺势而“动”:关山月1940年“抗战画展”及其艺途转折[J].文艺研究,2022(1):152-168.

[11]关山月名画《漓江百里图》由桂林画到阳朔今午起举行展览[N].大公报,1941-3-15.

(作者为韩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艺术学博士)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高剑父关山月
关山月艺术在高职院校的特色应用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关山月中国画学院为例
“没有风格,就是我的风格”——关山月先生作品赏析
画家关山月的信仰
画家关山月的信仰
沈铨对高剑父的影响
高剑父的“折衷”美术教育历程
高剑父绘画艺术里的“中”与“西”
关山月随想
澳门美术研究综述
春睡梦先觉——纪念高剑父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