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对策: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之道

2023-05-15赵婧

新闻爱好者 2023年4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中原困境

赵婧

【摘要】为推进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采用文献、访谈、个案等方法,从传播主体、内容、媒介、受众、效果等维度分析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现实困境,并针对现实困境提出了以政府、企业、民众三位一体形成传播合力为目标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策略。

【关键词】中原;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困境;策略

本土文化的国际传播不是一种文化替代或凌驾另一种文化,而是多元文化的交会与融通、冲击与升华。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缩影,积极开展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对于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具有重大影响和重要意义。在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这盘大棋中,传播主体、内容、媒介、受众、效果等方面还程度不同地存在各种困境,急需统筹规划,创新破局,实现顺畅发展。

一、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现实困境

(一)传播主体的“合力之困”

中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一方面雄踞“天下之中”,另一方面也囿于内陆文化的封闭性,国际传播意识及力度相对薄弱,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文化创新与传播活力不足,表现在国际传播主体方面,则是传播主体的单一和专业人才的匮乏。

传播主体单一。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主体应是多元化的,应是多声部合唱而非一个人独唱,应是多方协同而非单打独斗。官方媒体是目前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主流途径,虽然官方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可以有效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采用高质量的文化信息对外传播,但同时引发的问题是,“单一的传播主体必然带来国际传播的单调,而单调的国际传播必然带来国际话语权的势单力薄”[1]。缺失文化企业、民间力量和自媒体传播多方参与的传播合力,本土文化的国际传播很容易失助而导致传播乏力。

国际传播是一种跨越国界、民族和文化的传播,需要专业化的传播人才。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厚重,但国际传播专业人才,尤其是既熟悉传统文化又了解对外传播的外文翻译人才十分匮乏,有研究称中原地区翻译人才的缺口高达90%以上。[2]这导致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的外文资料严重不足,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播效果的提升。

(二)传播内容的“创新之困”

传播内容同质化。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以河南文化为主要依托,主要包括根亲、农耕、古都、汉字、功夫、圣贤、医学、宗教、诗文、戏曲、民俗、饮食文化等。但实际对外传播内容主要集中在功夫、饮食、戏曲和旅游等方面,大同小异的民俗表演、仿古小镇、少林武术等传统文化的重复传播也是同质化的表现。同质化传播忽视内容的多样性,不但造成文化资源浪费,同时也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性和丰富性被淡化。

传播方式刚性化。刚性化传播也叫强势传播,表现为严格的组织领导、明确的传播规则、传播信息的垄断权、传播内容的主流性等。中原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主要依赖政府主导的刚性传播,面对和我们有着不同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国际受众,过于刚性化的传播往往宣传意味过重,给对方以“文化输出”的嫌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传播效果。

(三)传播受众的“跨界之困”

国际传播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傳播特性,使得调查受众需求、分析受众定位等工作面临重重困难。从地理上看,跨文化传播的主体与受众隔山跨海,距离遥远,受众调查难以实施。从文化上看,跨文化传播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受众,如果没有强大的财力、人力支撑和深入实际生活,很难真实了解受众的传播需求和媒介使用习惯,受众调查面临困难。从政治上看,各国对于本国民众个人信息的保护,往往让目标受众处于一种“保密”状态,很难获得大量的准确调查数据。国际受众调查的复杂性给受众分析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也给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造成诸多困难和挑战。

二、“三位一体”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发展策略

政府、企业和民众“三位一体”,各显所长,协同共进,有助于形成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合力,是中原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发展策略。

(一)政府为主导,多措并举,开拓中原文化传播新局面

1.更新传播理念,加强制度建设

政府相关部门应更新传播理念,树立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借鉴国外优秀传播理念和模式,破除现存的国际传播机制障碍,打破时空限制和文化隔阂,实行更为积极、开放、创新、有效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新机制,积极融入跨文化传播的时代大潮,做好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弄潮儿。政府应加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制度建设,在顶层设计上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由政府协调建立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管理协调机制,组织专家学者研制发展规划,不断优化中原地区文化传播管理制度,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保驾护航。

2.加大经济扶持,有效运作资金

2021年5月,首只“河南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金”正式运行[3],这显示了政府以省财政带动多元化资金投入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决心。政府职能部门应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资金投入体现综合性关注,比如鼓励和激发市民的文化消费意识、加大中原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加大中原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搭建更多平台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增强流行和传统文化的资源整合等。多渠道、多模式、全方位的资金运作机制,有利于保持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收支平衡及持续发展。中原文化对外交流合作中心可以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单位共建共享,加大海外中原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设力度,探索海外中原文化交流机构的运营模式,在海内外搭建更多的传播平台,实现文化产业运营的规模化和有序化。

3.培养专业人才,促进持续发展

政府应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培养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专业人才,发现和扶持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人和传承者,在“传”与“创”这两点间寻求平衡点和发力点。政府应在学术界和艺术界之间搭建平台,鼓励学校邀请当地优秀传统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民间艺术家开设公开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组织学生以社团、兴趣班等形式到中原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学习观摩。要加强培养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使传承人在承接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促进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企业为依托,锐意创新,打造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精品

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是夯实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的三大支撑点,也是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实体内容和重要切口。

1.求创新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包含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产业。[4]加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可重点在文化旅游和影视两个主力产业上下功夫、做文章。

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指出,“河南将实施中华文化超级IP工程,将‘少林‘功夫等打造成全球著名文化IP”。2022年3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投资集团作为国有企业正式注册成立,其意义不仅在于实现了文旅和文创双融合,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原地区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改革进程。

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走出去”的不仅仅只有少林文化,如能借鉴少林文化产业的运作模式,把文旅和文创资源相结合,打造“旅游+餐饮+食品+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围绕黄河、根亲、古都、汉字等享誉世界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建设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之都”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线路,打造一系列富有中原特色的文化产品,形成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产业链,定能大大助推中原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弘扬光大。影视文娱产业是一个庞大而综合的产业链,占据着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具有全方位、多媒介、超速度、高效率的传播特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应将对外文化产业、影视和文化娱乐有机结合,立足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优势,以影视和文娱为先头军,倾力打造影视娱乐精品,以多元化的经营理念,推动后续产品开发和产业链延伸,形成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新业态。

2.用匠心研发文化精品

文化产品是指传播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包括图书、杂志、多媒体产品、软件、电影、电视剧、视听节目、手工艺品等多种形式。[5]文化产品的价值和销路在于特色,无特色难成精品。2021年开业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打造了以黄河文化为基础,以戏剧为主打项,以格子空间的“幻城”建筑为载体的时空交错文旅新样式,迅速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感受戏剧的魅力。“大宋·东京梦华”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大型实景演出,把禅武文化、大宋文化、诗词文化和“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完美融合,通过情景营造和科技赋能使传统文化得以现代表达,可视为打造文化特色的成功个案。

(三)民众为助力,广泛参与,培育中原文化传播民间力量

动员民众广泛参与,形成自媒体传播助力群,可以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民间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格局。

1.培养民众的传播意识

增強民众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意识,是培育和壮大中原文化传播民间力量的重要前提。一是增强参与意识。政府相关部门和主流媒体应鼓励民众自觉利用自媒体平台传播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众的参与意识和传播热情。由于自上而下的刚性传播往往会被贴上“文化入侵”的标签,因此,采用自然、亲和、接地气的柔性传播,把文化价值观融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通过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对外传播,更能润物无声地起到教化育人、内化于心的作用。二是提高文化意识。“赋予媒体更多文化内涵,使媒体与文化融合,是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必然要求”。[6]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多元文化的关注和需求有增无减,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各种社会文化团体和个人应不断强化国际传播意识,提高文化素养水平,利用线上平台开设推广账号,以“民间文化使者”的身份,凭借对中原传统文化的独到视野,用国外受众更易接受的叙事话语表达本土文化,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增添民间力量和新的传播途径。

2.提高民众的媒介与信息素养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数字素养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介与信息素养”(MIL)的综合概念,认为具有媒介和信息素养的公民能够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负责任地利用信息,并以适当的形式将自己理解或新创造的知识传达给受众,主张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公民都应接受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7]当今人们生活在光怪陆离的信息环境之中,人们对于媒介技术掌握得越来越游刃有余;但是对于媒介信息的敏感度和判断力却显得相形见绌。于是,媒介与信息素养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意义越来越凸显。2022年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把信息意识纳入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并把信息意识界定为“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8]。信息意识在媒介与信息素养中具有先导作用,培育和强化公民的信息意识,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应成为提高民众媒介与信息素养的关键和重点。

基于数字技术的自媒体对每个传播者的媒介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传播者的公民还应具备创造性生产信息的能力。同时,鼓励民众开设自己的网络平台账号,让每个有意愿、有能力的公民成为博主和主播,形成中原优秀文化国际传播的民间助力,这起码在体量上可以形成一种国际传播优势。民众作为自媒体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其个人的媒介与信息素养水平也直接影响了作品的质量,进而影响到传播效果。传播者只有深刻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精髓,才会具有敏感的信息捕捉力和准确的价值判断力,才能对中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创造性生产并合乎道德的对外传播。因此,提升传播者的媒介与信息素养水平,提升信息内容的文化价值及其品位,应是自媒体传播的重中之重。

三、结语

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依托,以民众为助力的“三位一体”国际传播体系,有助于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同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交流互鉴,有助于民族文化在创新发展中彰显自身价值,更有助于中华文化软实力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提供硬支撑。“讲好河南故事,传播河南声音”是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的实现依赖于政府部门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依赖于文化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也依赖于每个高度认同本土文化的普通民众以及我们的文化自觉。

[本文为2022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ZT60)]

参考文献:

[1]邹振东.如何形成“一个声音、多个声部”的国际传播“大合唱”[EB/OL].https://www.sohu.com/a/484683537_121193337,2021-8-20.

[2]邓安安.“一带一路”背景下基于中国茶文化走出去的翻译人才培养探究[J].福建茶叶,2019,41(04):36-37.

[3]首期规模15.5亿元!河南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金完成设立[EB/OL].http://www.henan.gov.cn/2021/05-27/2152806.html,2021-5-27.

[4]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Z].北京:国家统计局,2004.

[5]冯宗宪,郭根龙.国际服务贸易[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0.

[6]许璐,潘越,谷大川.“文化+”背景下微媒体传播力提升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2(9):35-37.

[7]张淼.国内媒介与信息素养研究述评[J].新世纪图书馆,2019(1):81-85.

[8]中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作者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讲师,菲律宾莱西姆大学教育学博士)

编校:王志昭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中原困境
沁园春·赞中原
困境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