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青年担当精神的培育

2023-05-14蒙冰峰王爱红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情怀培育育人

蒙冰峰 王爱红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青年作为社会力量中的主力,是古老民族迈向复兴的生机力量。青年的担当精神既是个体实现理想、成就人生的动力,也是助力乡村振兴以及中国梦实现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青年担当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一论述既表明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时代的脊梁,也对青年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青年的责任担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战略也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历史际遇。

(一)青年勇担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担当即接受并负起责任。马克思高度重视青年的担当,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人们只有为同一时代人的完美以及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2]而乡村振兴战略正着力于解决农民群众切实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等现实问题,通过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从而全面改善农村人居条件,提升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青年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只有担负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懈奋斗,才能更好实现自身价值。青年的担当精神是在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国际及自然等多维关系中所形成的担当认知、情感及行为。青年服务乡村振兴,在认知层面表现为对乡村振兴的全面认知以及对自身担当价值的认识,并拥有振兴乡村的坚定理想信念,这是培育青年担当精神的前提;在情感层面表现为对乡村社会的眷恋,对乡土文化的认可,这是培育青年担当乡村振兴重任的精神纽带;在行为方面表现为投身乡村振兴重任的过硬本领,这是培育青年担当精神的落脚点。培育青年担当精神既是青年成长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为了人,更依靠人民,尤其需要敢担当、有作为的青年。而青年本身具有的独特优秀品质,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和生命力。这些优秀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青年一代生长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成为青年快速获取各种知识、信息和技能的渠道,青年也是互联网技术应用最活跃的人群,他们既是接纳和应用新技术的先驱者,也是观念更新、产品升级的征服者。互联网为电商搭建了发展平台,农业链条被拉长,“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电商”的形式不断更新生产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以及自销或者多层中间销售环节的销售方式。新技术、新业态,更需要懂技术、会用网的青年。其次,青年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强、速度快,创新创造能力强,干事创业热情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互联网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农产品触网,探索数字农业新方向,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青年是乡村振兴生产力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乡村全面振兴、农业现代化需要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年发挥责任担当,有所作为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二)乡村振兴为青年展现担当提供际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广大青年的历史际遇。这一际遇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一是乡村振兴取得的成就为青年发挥担当精神提供社会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扎实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逐渐完善,资源下乡日趋顺畅”[3],农村社会发展稳定安宁,农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青年展现担当提供重要社会基础。二是乡村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为青年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过去,一提起乡村基层工作,青年总会想到缺水、断电、断网、环境差等,这是许多青年不愿深入乡村基层的主要原因。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扎实推进,农村得到全面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乡村社会发展环境、发展质量逐年提升。这些变化为青年在基层干事创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培植了环境沃土。三是乡村人才振兴为青年人才回流提供政策支持。过去,农村青年进入城市上学求职后,很多会选择在城市扎根生活,返乡意愿较小。如今,国家每年招录的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事业编制等岗位向农村及艰苦地区倾斜,通过国家政策引导青年到农村任职,吸引青年返乡创业。这激发了青年人才回流意识,拓宽了青年人才就业途径,为青年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乡村发展由此迎来更大的空间。乡村振兴有党中央的顶层设计,有政策制度的强力保障,广大青年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勇于担当,有所作为,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的困境

担当精神是一种知、情、意、行统一的精神品质,贯穿于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全过程,体现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青年担当精神培育总体良好,但仍存在部分问题。

(一)对乡村振兴责任担当的认知不足,导致部分青年担当精神培育意识不强

青年要具备担当精神,要先明确自己“为什么担当,担当什么”,即担当认知。一切担当行动都要以担当认知为基础。“担当意识是担当行为的内心意志支撑,具有社会担当意识是辅助社会担当行为的前提条件。”[4]对乡村振兴青年担当精神培育意识不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第一,部分青年对自身担当乡村振兴的责任意识缺乏全面认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环境、就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都吸引着青年,致使农村青年大量外流,很多青年在城市立足,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城乡差距扩大。青年趋向追求个人短期理想,而忽视乡村振兴这一长期理想,责任担当只停留在对自身和家庭层面,对社会和国家层面的担当重视程度不足。同时,部分青年对乡村全面振兴认识不到位。乡村振兴是乡村整体功能的优化与振兴,部分青年只看到了短期经济效应,对乡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意识不到位,缺乏乡村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等意识。第二,学校教育对青年乡村振兴担当意识培育认识不全面,重视程度不够,在培育青年担当乡村振兴重任责任意识过程中仍存在薄弱环节。学校担当精神培育方式单一,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担当精神培育往往只停留在课堂中进行理论讲授,实践锻炼还有待拓展,导致部分青年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难以完成乡村振兴的使命任务。只有明确担当精神培育认识,才能承担起乡村振兴重担,为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根本保证。

(二)部分青年乡土情怀淡化使得担当精神培育情感纽带不牢

情感是认知的进一步深化,是青年心中自觉产生“我应该去担当、我愿意去担当”的想法,这是产生具体担当行为的前提。担当情感是指青年对自身担当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所具有的情感认同,这是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实践的情感纽带。近年来,部分青年乡土情感淡化,出现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部分青年缺乏产生乡土情怀的生活经历。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社会流动性慢,许多青年熟悉乡村生活,积极参与并担当乡村社会治理的责任。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青年逐渐产生离土化倾向,“一些农村青年由于从出生到成长主要在城市,对农村事务知之甚少,对故乡几无认同感。”[5]部分青年能够深入农村助力乡村振兴,但是他们长期在外求学或者工作,缺乏在乡村生长的经历,对乡村社会的感情不深,甚至感到陌生,这导致他们缺少乡土情怀。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乡土情怀是提升乡村振兴效果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一种内生驱动力。缺乏乡村振兴担当情感,会导致乡村振兴缺乏精神支柱。二是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对乡土情感形成冲击。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尚未开发完善的乡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的青年虽身在乡村,但心向城市,无意识地传递城市文化,并把乡村工作作为跳板,最终纷纷趋向城市,很少有人能够长期留在乡村为乡村振兴事业作贡献。乡土情怀淡化导致担当精神培育缺乏情感纽带,最终影响到担当行动的落地生效。习近平总书记将青年人的理想、本领、担当放在关乎国家兴衰、民族未来的重要位置,青年理应将个人担当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投入乡村振兴伟大实践,勇担当,敢作为,真正驱使自身具备强烈的担当精神。

(三)部分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欠缺,导致担当精神培育实效性有待强化

能力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能力强弱影响到担当行为的开展。培育青年担当精神最终要通过实践衡量担当精神培育的实效性。青年欠缺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年自身专业知识及能力与农业现代化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乡村振兴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农业现代化。不同于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现代农业将科学技术和工业技术应用于农业,使农业逐步实现信息化、机械化、产业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及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都需要“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经营管理人才。产业振兴要依靠“高、精、尖”的现代生产设备和“稳、准、狠”的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生产水平提高。产业振兴还需要把握时代变化、分析市场前景,广泛借助“互联网+”推动农业振兴。广大青年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学校,而部分学校重视理论学习轻视社会实践,如果青年不通过深入农村了解实际,不投身乡村振兴实践,那么在面对乡村振兴新任务、新要求时将难以担起重任。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的艰巨性对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的影响。乡村人才队伍不稳定、待遇条件较差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导致青年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同时,农村发展机遇相对少,青年专业技能培训机会少,能力提升慢,发展途径受限,这些都影响到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的实效性。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有担当、有作为的年轻“新农人”,只有助力青年能力提升,才能更好地提高担当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青年担当精神的培育路径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新时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现代化强国也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青年担当精神。

(一)夯实主体责任,提高认知水平,强化培育意识

当前,部分青年对自身担当缺乏正确认识,担当精神趋于功利化,不愿深入乡村,导致乡村振兴人才总量不足。针对这一问题亟须健全育人机制,强化担当精神培育意识。在培育过程中,各级各部门要增强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地方政府相结合的育人模式。首先,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体,应肩负起育人责任。在高校,不仅思政课教师要承担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专业课教师及学生辅导员也要在讲好专业课、做好科研项目的同时要肩负起育人责任,加强育人协同性,形成育人合力,把育人贯穿于入学、学习、就业的各个阶段。担当精神培育要注重培育过程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以及培育效果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入学阶段开始要将服务社会、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教育融入人才培育过程,在毕业论文写作、实习、就业的过程中要做好引导、政策讲解等工作。其次,家庭要为青年服务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后援力。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要以良好的家风熏陶青年,作为孩子的榜样要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引导青年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同时多向孩子讲述家乡及祖辈的故事,传递乡土情怀。最后,地方政府尽快出台人才引留机制,让青年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社会要加强对乡村振兴的宣传力度,在舆论引导方式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报、网、微、屏”等各种媒体资源的传播优势[6],形成全社会弘扬、鼓励、支持和引导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良好舆论氛围。通过落实不同育人主体责任,提升青年担当精神培育意识,开辟育人新渠道。

(二)厚植家国情怀,涵养担当情感,系牢培育纽带

中国人具有传统而浓厚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中华优秀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寻根溯源的人文情怀和乡土情怀历久弥新,培育青年担当乡村振兴重任具有深厚文化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家国情怀在青年一代心中牢牢扎根”[7]。家国情怀是每个中国人基于血缘、宗族、地缘对于家国的一种归属感、依赖感、责任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家国情怀是维系家与国以及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眷恋故土、继承传统、担当责任……正是这种深厚的情怀激发了个体内在的精神动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从乡愁到乡村振兴的情怀。乡村对于很多人而言不仅是一种空间上的地理概念,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认同与依赖。这种认同感和依赖感正是培育青年服务乡村振兴担当精神的纽带。加强家国情怀教育,涵养青年担当精神,从微观层面要注重良好的家风家训对青年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家风家训是每个家庭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先辈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清正廉洁的家风、敦厚淳朴的民风有助于青年养成良好的品德,从而促进青年担当建设小家、服务大家的责任。因此,良好家教家风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通过优良家风家训激励子孙后代,使之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从宏观角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注重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文化传承的教育,引导青年强化家国认同感,自觉将个人发展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相联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从而激发青年内心的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意识,并落实到乡村振兴伟大实践,实现个人理想抱负与国家发展。

(三)投身振兴实践,锤炼担当能力,提升培育实效

青年不仅要认识到自身肩负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而且要积极行动,转变就业观念,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锻炼担当本领,将担当精神内化为自觉认同、外化于乡村振兴伟大实践。首先,要搭建和利用好青年实践平台。暑假是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能力的好机会,各个高校每年都会组织大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应充分利用假期实践,提前做好“三下乡”活动策划调研,并与当地村委会取得联系,通过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促进科研成果乡村应用与转化,使青年深入乡村,了解乡村社会,进而思考改变乡村状况的对策和建议,从而激发他们自觉产生改变乡村的想法和担当意识,这既能促进青年自身成长,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活力。其次,高校在青年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素养的知识型人才,而且要打通课程教学与实践锻炼之间的通道,注重人才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实践锻炼,构建以校内课程教学为主体,专业实践、就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等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夯实青年实践根基,全面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实事求是,深入实际调研乡村社会面临的痛点问题,把农民群众的现实问题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充分利用“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农村、农民、农业急难问题,以学科专业知识为支撑,以必修课为培养环节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开辟育人新途径,拓宽育人的广度和深度。最后,高校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就业。高校就业主管部门、教师、学生社团等要宣传和动员青年向基层一线流动,做好政策讲解和答疑,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就业难问题,而且青年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可以发挥互联网等优势,对农民进行电商培训,帮助农民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助农兴农,通过互联网积极传播乡村民俗文化,吸引更多人去关注乡村社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四)健全保障机制,注重人文关怀,提升担当底气

要想让青年人才愿意扎根乡村,除了让青年产生自觉担责意识,还应该健全外在保障机制,注重人文关怀,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安身即政府要切实解决青年关心的住房问题,要加大青年住房的税费减免政策补贴力度,努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实现住房稳定,让青年安居乐业,无后顾之忧。安心即让青年安心工作。针对愿意深入乡村地区的青年在职称评聘上给予政策支持。各地绩效工资核定和分配要向奋战在乡村、艰苦边远地区的青年倾斜,提高他们的工龄津贴标准与薪酬待遇。继续加大对边远落后地区干事创业的生活补助政策。安业即用好青年人才。充分发挥服务乡村青年的号召力、影响力,实现示范引领作用,“让他们不断获得工作成就感,得到心理和精神的双重满足进而持续激发个人工作热情。”[8]在岗位安排时充分考虑青年自身优势,让他们在适合的岗位发光发热。同时寻求多方合作,为青年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多开展职业培训,畅通青年职业发展通道。通过保障兜底,让青年具备服务乡村振兴的底气。

乡村振兴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历史赋予青年一代的际遇。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广大青年要强化担当意识,涵养担当情感,提高担当能力,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青年之担当,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猜你喜欢

情怀培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情怀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