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勇做堪当大任时代新人的三重逻辑
2023-05-14问鸿滨潘志伟
问鸿滨 潘志伟
(1.西安交通大学 军事教研室,陕西 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1]71当代青年生长于繁荣富强的新时代,有广阔的天空任其翱翔,新时代青年作为社会力量中一股最富生机与活力的时代洪流,以激情昂扬的奋斗姿态书写人生华章,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中国青年历来具有顽强拼搏、胸怀家国的坚毅品格,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尽显风貌,勇担时代大任,以满腔热血和深厚情怀为祖国和人民的美好未来砥砺奋进。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2]。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具青春活力,在坚定历史自信中勇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历史逻辑:青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主要活跃力量
(一)青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生力军
“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广大青年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力争改变为旧思想和旧体制所束缚的社会,奋力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和人民,深深体现着中国青年为国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青年运动史,是中国社会伟大变革历史篇章中一部绚丽的青春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响乐中一部雄浑的青春乐章[3]。青年的命运是与时代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特定的时代造就了一批批敢于拼搏和奋斗的青年,同时这一批批青年又奋力开拓一个更好的时代。青春的力量是无限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一股股社会思潮,促发广大青年志士在那个“觉醒年代”纷纷觉醒,投身于挽救中华民族的伟大运动。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率先在广大青年知识分子中觉醒,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旗帜,结合当时中国的具体实际,在中国工人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广大中国青年开始在黑暗中看到了微光,自此在中华民族大地上迅速掀起一股轰轰烈烈的革命新气象,以奋发有为的青春力量为处于黑暗中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限光明。
1921年7月,平均年龄仅28岁的13位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纪元。在历经千难万险的长征途中孕育出来的伟大长征精神更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激励一代代青年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后来,广大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开展抗日救国运动,以铮铮铁骨和视死如归的气魄冲锋在前、保家卫国、英勇抗敌,以青春的热血换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广大青年学生与工人共同配合中国共产党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在风雨如晦的时代勇于接受新思想,选择新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寻找到光明,在革命战火的洗礼中成长和奋进。
(二)青年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突击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从国内形势看,历经战乱频仍而建立的新生政权还滞留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残余,经济文化还极为落后;从国际形势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襁褓中,对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等敌对手段。中国青年满怀热血冲锋在前,突破重重阻碍,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广大青年积极参与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先后组建了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青年扫盲队等极具影响力的社会性队伍,掀起了突破西方军事包围、开发复兴经济、提高文化素质等一股股社会热潮,使新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青年是最富有朝气和梦想的群体,通过点点微光凝聚起巨大的青春力量,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中,成为祖国复兴伟业的强劲动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4]。广大青年不惧艰难险阻,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青年的身影,展现出青年特有的敢于拼搏的精神风貌,主动作为,积极奉献,将青春贡献给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彰显了广大青年“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中国青年以青春之力量,挑兴国之大任,以敢闯敢拼的精神特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三)青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战略转移,广大青年也与祖国同道,坚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展了一大批具有浓烈青春气息的创造性活动,诸如争当新长征突击手、“五讲四美三热爱”、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保护母亲河等特色活动,在当时社会引发良好的反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勇立潮头,展现出敢闯敢拼、引领风尚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广大青年锐意进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顽强拼搏、再立新功[5]。敢于吃苦、勇于斗争是青年身上一直延续的美好品质,在一代代中国青年的传承发展中历久弥坚、永不褪色。
广大青年凭其过人的非凡勇气,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20世纪80年代,一大批满怀热情的青年才俊来到经济特区深圳,怀着“敢为天下先”的激情与斗志,在这个当时的小渔村积极创业,见证了一个落后小渔村向国际一流大都市的华丽转变,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广大青年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乐于探索和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地解放思想,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青年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表现卓越,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同样大放异彩,在那个年代涌现出大批青年作家,贴近人民群众生活,自觉将文艺作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以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坚持走与人民共命运、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作道路。青年以勇立潮头的开拓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注入青春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卓越功勋。
(四)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100 多年前,一群率先觉醒的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照亮风雨如晦的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一代代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把青春贡献给党和人民的复兴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6]5新时代的青年更加青春盎然、活力四射,在急难险阻任务中冲锋在前,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广大青年不畏艰难、舍生忘死,32 万余支青年突击队、550 余万名青年奋战在抗疫一线各个岗位,援鄂医疗队2.86万名护士中,“80 后”和“90 后”人员占比高达90%;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截至2021年,有47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数百万青年学生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以上鲜活的数字都深刻表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吃苦耐劳、不畏艰难、敢于拼搏、勇于奋斗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的先锋力量。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7]1。中国青年的志气源于情怀,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方可谓有志气,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青年的骨气在于自信,自信源于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明、源于党的百年奋斗成就、源于新时代的建设成果;中国青年的底气在于自强,自立自强一向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作风,无论身处哪个岗位,练就过硬的本领,才有能力去奉献祖国、建设祖国。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时代的青年怀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走好当下的长征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蓄积强大的青春能量。
二、理论逻辑:历史自信是塑造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动力
历史自信是凝结中国传统与现实智慧的思想表达,是文化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桥梁。从传统看,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历经数千年而不断绵延流淌至今,是涵养新时代青年的丰沃养分;从现实看,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辉煌历程,一百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激励新时代青年的动力源泉;从未来看,历史已然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未来要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信是引领新时代青年的启航明灯。
(一)坚定对灿烂中华文明的历史自信是涵养新时代青年的丰沃养分
灿烂的中华文明是历史自信的文化根基和历史底蕴。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共同体所形成的历史记忆,蕴藏着这个民族的发展足迹和历史底蕴,历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成为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印记,塑造着民族的精神特质和鲜明性格。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而不衰,仍绵延不绝成为当代人的文化归属,培育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禀赋,因此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始终是激励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8]。
中国人民自古便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这深深影响和塑造着中国青年的文化性格,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独特精神标识。中华文明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价值理念,对当今青年的性格养成和精神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便是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所在,历经千年而影响深远。中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底气所在,其极具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文化基因深深印在中国人民的骨子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青年在中华文明的涵养下,怀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豪情和“少年强则国强”的壮志,奋力磨炼自我,于逆境中奔跑和超越,青春的力量时刻涌动,推动着中华民族勇毅前行。
(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历史自信是激励新时代青年的动力源泉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历史自信的生动实践和赓续传承。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坚定历史自信最生动的实践体现,也是对历史自信在新时期的赓续传承,并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在其精神支撑下继续走好下一段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9]中国共产党从一艘红船扬帆起航,历经艰苦卓绝的顽强奋斗,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找寻到光明的出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成为中国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不负众望,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经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浪潮,促使新时期的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成绩斐然,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新纪元,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历史自信的底气所在。
当代青年沐浴在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新时代,享受着盛世的各种机遇,拥有更广阔的舞台。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历史自信,传承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自觉学习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自身在抵御风险挑战时的勇气和决心,在前进的奋斗历程中,化精神为动力,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在新时代的接续奋斗中,自觉主动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精神,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提高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综合素养,在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下绽放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信是引领新时代青年的启航明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一面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拓奋进的旗帜,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不懈探索与奋斗,最终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文化。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自身国情并正确的康庄大道。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在各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为丰富,在国际上更是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信,就是对中国发展历程的充分肯定,指引未来前行的方向,是引领新时代青年在未来漫漫征途中的启航明灯,照亮未来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0]13。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信,即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青年扬帆远航的灯塔。
三、现实逻辑:青年在坚定历史自信中勇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11]10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于这个美好的时代,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坚定历史自信,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坚定历史自信,增强主动精神
历史自信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坚定历史自信,保持政治定力,以道路自信彰显历史自信,以理论自信凝聚历史自信,以制度自信夯实历史自信,以文化自信巩固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12],这也是对新时代广大青年发出的号召,在坚定历史自信中,增强历史主动精神,深刻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时代发展大势中掌握主动权,顺势而上、主动作为,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新时代充满着各种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国际形势下,中国青年更要乘势而上抓住各种展现自我的时机,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舞台踏实深耕。在面临困难与挑战时,不畏缩、不怯场,以充分的勇气和智慧迎难而上,主动斗争,变被动为主动,牢牢掌握主动权,扭转时局的发展态势,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新时代青年要敢闯敢拼敢干,不断创新和突破,常怀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决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赢得主动。
(二)坚定历史自信,筑牢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13]这一重大时代命题。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历史自信为新时代青年筑牢理想信念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实践动力。新时代青年应立鸿鹄之志,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强盛注入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树立远大的理想,方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进而才会激发内在潜力发奋图强。从根本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用“四个自信”指导实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用家国梦想激发动能。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青年作为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上,都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青春姿态,以青春能量书写奋斗华章,为新时代的中国增添色彩。同时,青年都是社会化的人,需要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坚持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将个人的小我融入人民的大我,培养胸怀天下、胸怀人民的情怀。
(三)坚定历史自信,练就过硬本领
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14]336。当今时代知识不断更迭,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要求逐渐提高,主客观因素都促使青年理应在新时代的洪流中把握发展机会,利用好一切满足自身发展的条件,增长学识和才干,丰富自身的实用技能,努力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坚定历史自信是不断激发青年创新潜质的动力,中国古人凭借智慧研发了“四大发明”。在新时代的今天,国家有利好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社会有各式各样智能的物质技术条件,青年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极为丰富的时代,拥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应发挥自身特有的中国智慧,勇于实践,开拓创新,主动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我的内在综合素质,练就过硬的本领,在实践中开阔视野,打开新思路,更新思想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青年时期是最有精力和最有能力去学习新技能的时期,新时代的青年要把握好时代赋予的各种机遇,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助力国家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四)坚定历史自信,锤炼高尚品德
人无德不立,品德是立身之本。中华民族素来强调对高尚品德的追求,修身是治国和齐家的首要前提。新时代的青年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认识到“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15]337。青年要在物质条件快速提高的时代下,同步锤炼自身的品德修养,坚持用两条腿走路,步伐才能迈得更深更实。在复杂的世界大变局中,青年更要提高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恪守正道,保持定力,培养良好的道德认知和提高道德实践水平。修身养性,净化内在的心灵品质,投身公益实践,提升外在的品德修为。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信,新时代青年要善于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恪修君子作为;坚定对中国革命人物的历史自信,从英雄先辈的身上传承红色道德风范;坚定历史自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弘扬时代规范。新时代中国青年恰逢其时,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滋养内心,促以自省,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努力克制各种诱惑,提升自我品行修养,营造风清气正、崇尚道德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