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雄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经验表达(1950-1960)
——对《楚雄彝族自治州概况(内部稿)》的延伸解读

2023-05-14李金莲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自治州楚雄彝族

李金莲

(楚雄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1960年初,为了提前准备庆祝建州两周年的活动,经中共楚雄地方委员会批准,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办公室抽调人员组建了一个 “楚雄彝族自治州概况编写小组” ,专门负责《楚雄彝族自治州概况(内部稿)》(以下简称《内部稿》)的编撰工作。1960 年8 月,该册《内部稿》得以繁体字排印面世(封底标明印数为一千册),但封面标有 “内部稿,勿外传” 的字样,推测其流传范围就仅限于编撰者、审核组、楚雄州境的相关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据查证,《内部稿》的 “正文部分” 仅有五十八页(以下直引该书内容,皆不标注页码),现今仍收藏于北京的部分图书馆(室), “孔夫子旧书网” 有现货待售,但在楚雄州境已濒临绝迹,能获读者恐怕无人矣。①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收编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概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没有任何一句话提到了《内部稿》的情况。据楚雄州志办原工作人员张海平老师(现已退休多年)回忆说: “一九八六年这一部,我是编者之一,而我们编者不知原有一九六零年所编那一部……因要编州概况,我在州档案馆查阅资料一年,没见过一九六零年所编那一本。” 据查证,现今的楚雄州档案馆和图书馆、楚雄市档案馆和方志馆都没有收藏到《内部稿》。实际上,该书对1950-1960 年间各族人民持续开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楚雄实践的新局面,不断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经验都进行了最全面的概括,很有推介的价值,期望《内部稿》能继续传播。

一、党的民族政策取得辉煌成就

中国共产党领导楚雄各族人民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彻底实现了楚雄各族人民渴望翻身与渴求政治上平等的正当权利。据《内部稿》说: “很早以前,彝族就居住在楚雄地区,与汉族及其他民族人民在共同劳动、共同斗争中,建立并发展了经济上的联系和文化上的交流,彼此之间建立了休戚相关、利害与共的密切关系,这对于历来与汉族人民有着密切联系并发展成以彝族和汉族为主交错杂居的楚雄区各民族人民来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无疑是唯一正确的政策。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反动统治阶级对各族人民的血腥统治和残酷剥削的结果,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由于反动统治者有意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纠纷,因而长期以来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隔阂。彝族和各族人民长期渴望解放和渴求政治上的平等权利,曾经不断地向反动统治者,展开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二十世纪初叶,楚雄区的彝族、汉族、苗族、回族等各族人民曾两次联合起义反抗清政府的统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楚雄区的彝族、苗族人民不堪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提出了当家作主的要求,却遭到了反动政府的镇压和迫害。少数民族人民渴望翻身与渴求政治上平等的正当权利,在以往任何一个历史年代里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民主革命之后,这种美丽的憧憬才可能变成现实。”

(一)贯彻执行民族平等的政策

据《内部稿》说: “中国共产党从来就认为民族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之一,少数民族的解放是中国人民解放的一部分,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把民族问题列为革命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一个时期中,党不懈地为废除民族压迫和实现民族平等而斗争,即使在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楚雄地区时,也宣传并模范地执行民族平等政策,宣传北上抗日的革命道理,在各族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鼓舞了彝汉各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解放之初,党和政府在楚雄地区认真贯彻执行了民族平等、当家作主的政策。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打碎了旧政权,建立了新政权,实现了当家作主,永远结束了民族压迫的旧时代,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民族平等、团结、友好合作的新时代,大力推行建立区域自治的工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党中央和毛主席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密切与各族人民的联系,派遣了中央民族访问团分赴各民族地区访问。一九五〇年底至一九五一年初,访问团第二分团先后访问了武定与楚雄。当访问团带着党和毛主席的温暖,万水千山来到武定的时候,原武定专区的各地代表举行了一万多人的欢迎大会。会上,访问团传达了党和毛主席对他们的深切关怀,宣传了党的民族平等政策。代表们从心底里感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的温暖,纷纷把珍贵的礼品献给了访问团。苗族代表把祖传的海贝银帽献给了各族人民的领袖毛主席。会后,代表团还召开了各种会议,广泛与各族人民见面,并了解了各族人民的情况和要求。各族代表回去后,把会议精神带到了每一个村落。在过去民族问题复杂的凉山乡,先后召开了数千人的民族团结大会,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迅速改变,民族团结大大加强,全体干部的民族政策水平大大提高了。”

在推行民主改革的过程中, “截至1953 年止,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少数民族地区汉族人民比较多的情况,全区共建立了武定、禄劝两个县级的民族民主联合政府,还成立了区一级的民族民主联合政府4个,乡一级的95个。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乡一级的民族自治区61 个,在解放初期,县级和区、乡级的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和民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建立,对于保证党的各种政策的贯彻执行,加强民族团结,以及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各级政权工作等各个方面都起了良好的作用……解放后,永远结束了民族压迫的历史,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二)逐步解决各族人民的需要

土地改革时期, “在党的领导下,各族农民认识到了‘地主阶级是敌人,各族农民是一家’的道理,团结一致,打垮了共同的敌人,掀掉了‘大石板’,完成了民主革命,并加强了民族团结。” 楚雄、武定两个专区 “在划阶级的斗争中,一般是先斗争汉族地主,后斗争少数民族地主。对少数民族地主,在斗争方式上较宽,斗争时以少数民族农民为主,先在本族农民中斗争,在本民族人民要求下,汉族农民才参加群众斗争。如楚雄黄草乡彝、回、汉各族农民,在斗争了汉族地主后,回族农民自己起来斗争本民族地主,又主动联合彝、汉两族农民参加斗争。他们说:‘联合起来力量大,地主才不敢耍花样。’这样既打倒了地主,又加强了民族团结。通过对阶级和对各族地主恶霸的揭发控诉,使各族农民认识到‘天下乌鸦一般黑,地主阶级一娘生’的道理,从仇恨个别地主进而仇恨整个地主阶级,从而划清了敌我界限,进一步提高了阶级觉悟。在划农民内部成份时,采取自报成份,民主评定……加强了各族农民内部的团结……〔在没收征收中〕贯彻了保证工商业的政策,对少数民族地主富农,执行了较宽的政策,富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的土地保留不动。对少数民族的神山、神地、坟地一律不动。因而少数民族农民说:‘毛主席的政策真好,挖掉了封建根,又加强了民族团结’……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农民发展生产,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汉族农民发扬了团结互助精神,主动赠送胜利果实给山区少数民族农民,在必要与可能的地方,还欢迎并帮助他们下坝分田安家……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以生产为中心的土改复查……巩固了胜利果实,颁发了土地证。紧接着进行了社会主义前途教育,并先后建立和发展了农村党团组织,各族农民在党的‘组织起来,爱国增产’的号召下,轰轰烈烈地掀起了多打粮食支援抗美援朝的大生产运动” 。

此外, “在楚雄州北部武定、禄劝等沿金沙江一带地区,与处于奴隶社会尚未进行改革的四川彝族地区毗邻,且两地彝族历来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因此,从民族团结出发,力求减少对这些地区的震荡,将武定、禄劝等沿金沙江一带,作为缓冲地区。缓冲区在一九五一年进行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及一九五二年进行土地改革时,在坚决贯彻党的阶级路线,彻底消灭封建势力,保证完成土地改革的前提下,采取较为温和的措施。清匪反霸时只追现存贼物,只按实际霸占敲诈酌情赔偿,不算细账。土改时,只没收地主的五大财产(土地、耕畜、农具、房屋、多余的粮食),其他财产一律不动;富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的土地一律不动。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既达到了土地改革的目的,又加强了民族团结” 。

毫无疑问,土地改革的结果给楚雄各族人民都带来了史无前例的震撼,所以《内部稿》说: “自治州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翻天覆地的斗争,胜利地完成了土地改革……基本上满足了各族农民的土地要求……初步解决了各族农民对生产生活资料的需要。各族人民多少年来前赴后继、英勇斗争要求土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粉碎了封建枷锁,获得翻身解放的各族农民,怀着无限喜悦的心情,安置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对自己的恩人——党和毛主席感激不尽……楚雄黄草乡彝、回、汉各族农民,穿上新衣服,载歌载舞,欢庆土改的胜利……各族农民尽情高唱道:‘千年铁树开了花,万年土地还老家,翻身不忘毛主席,永远跟着共产党。’……封建制度的废除,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各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说:‘分了田和地,生产好使大力气,过去辛苦为地主,如今劳动为自己。’……由于土改中,党及时对各族农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前途教育,提高了各族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因而土改胜利后,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组织起来,爱国增产’的生产高潮也迅速发展起来……随着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锻炼和涌现出大批的积极分子,培养和提拔了大批民族干部,许多各族人民的优秀妇女,经过运动的锻炼,提高了阶级觉悟,光荣地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党的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就从政治上巩固了各族人民的革命成果,为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坚强的战斗堡垒。经过土地改革,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而民族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党的领导下,各族农民团结一致打倒了共同的阶级敌人。在运动中,经过诉苦追根,各族农民找出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根源,就是阶级压迫,就是万恶的统治阶级,因而,各族农民在打倒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更加强了民族团结。在分配胜利果实时,聚居平坝区的汉族农民,派出秧歌队,敲锣打鼓地把胜利果实赠送给山区各少数民族,并热情欢迎各少数民族农民下坝分田安家。仅楚雄、姚安等三个平坝区的汉族农民即赠送给山区少数民族人民币38,000多元和10,000 多元的农具衣物。禄丰县苗族农民在汉族农民欢迎下,在坝区分田安家后,汉族农民又耐心地帮助他们学习犁田插秧,该县山区的彝族农民也自动组织耕牛帮助坝区汉族农民春耕。土地改革后,各民族之间生活上互相照顾,生产上互相学习,农村中呈现出一幅动人的民族团结互助景象……全州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两年的斗争,胜利完成了土地改革,埋葬了万恶的封建制度,彻底完成了民主改革的任务。自此以后,全州各族农民沿着互助合作的道路在党的领导下,一刻不停地奔向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楚雄、武定专区的 “民族团结更加加强,各族农民认识到了‘独树不成林,独户不成村’‘组织起来,共同富裕’的道理。各民族团结、进步,多数照顾少数,先进帮助后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办了1000多个民族社和民族联合社,消灭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基础。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各民族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接触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密切,民族团结更加发展。大协作、大支援,共同劳动、共同发展更成为各项事业大跃进的巨大力量”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随着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又进行了全民性的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取得了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通过这一系列运动,迅速地发展了生产,不断地提高了彝族和各族人民的政治觉悟,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紧密团结,培养提拔了大批民族干部,发展和壮大了党团组织。所有这一切成就,不仅为楚雄地区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初步基础,也为自治州的建立奠定了十分牢靠的基础” 。

二、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根据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以彝族为主体,联合境内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实行宪法规定的一切当家作主的权利,向社会主义奋勇前进的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内部稿》详细地解释了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和 “民族区域自治” 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含义,该书强调说: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毛主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所制定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唯一正确的基本政策,这个政策的推行,对于巩固祖国统一、保障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事实证明,它是在我国条件下,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最正确的政策” ;而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祖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国家宪法所规定的总道路,实行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 。

(一)筹建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构想

1953年合并武定专区后的楚雄专区是云南省彝族的主要聚居地,根据1957 年下半年的统计,楚雄专区的 “总人口为1,610,123 人,其中汉族1,171,308 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2.75%,彝族387,298 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4.05%,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8.2%,是少数民族人口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苗族18,784 人,占全区总人口1.16%;傣族11,949人,占0.74%;回族9404 人,占0.57%;此外白族4527人,哈尼族3158人,傈僳族2467人,僮族1192 人,瑶族26 人。各民族交错杂居,一般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 。①转引自《内部稿》(第1页),推测在1960年8月以前楚雄州人委没有跟踪人口的变动情况。实际上,楚雄彝族人口的数量逐年还有递增趋势,截止1960 年1 月的一份统计资料说: “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的北部,这里高耸着乌蒙和哀牢山脉,居住在这里的彝族人民,有三十八万九千多人,彝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26.04%,占全州少数民族人口的88%,是全州人口最多的一个兄弟民族,也是全省彝族聚集最多的地区。彝族人口分布极广,遍及全州各县。”①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学简介》,《边疆文艺》1960年第1期。

据《内部稿》说: “早在建州的前一年即1957年5月,中共楚雄地委和专署便对于建立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工作,作了周密细致的布署。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全区民族称谓问题极为复杂,如彝族自称和他称即不下数十种之多,为了解决建州中遇到的民族组成以及选举代表等一系列问题,组成了民族工作组,在解放后历年进行民族识别工作的基础上,本着马克思列宁主义识别一个民族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区的民族情况,根据本民族人民群众的意愿,深入细致地、慎重认真地进行了民族识别工作。识别结果,弄清楚雄区共有十个民族。与此同时,酝酿建州的喜讯迅速传遍全区,各族人民莫不欢欣鼓舞。楚雄地委和专署根据各族人民的心愿,将筹建自治州的意见报请省人委转呈国务院,国务院于1957 年10 月18 日第58 次全体会议批准筹备建立‘楚雄彝族自治州’。” 据查证,该日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的决议内容如下: “国务院批准云南省人民委员会1957年9月19日关于建立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报告,并决定:设置楚雄彝族自治州,撤销楚雄专署。自治州的行政区域为原楚雄专区的楚雄、双柏、广通、盐兴、禄丰、富民、罗次、元谋、武定、禄劝、永仁、盐丰、大姚、姚安、南华、牟定等16 县。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楚雄县城。”②《国务院关于设置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并撤销楚雄专员公署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7年第46期。

1958 年1 月13 日, “在楚雄地委和专署的领导下,召开了楚雄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300 多位各族代表欢聚一堂,就有关各项筹建自治州的问题进行了协商讨论。有的还检查了自己忽视建州意义,认为楚雄还是内地,汉族多,不建州也可以的思想。通过讨论获得了统一的认识,各族代表充分肯定了建立自治州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强共产党的领导和民族团结,进一步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发挥各族人民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彻底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加快步伐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彝族代表感动地说:‘国民党制造民族分裂,使我们失掉兄弟,忘记祖先,而共产党又使我们得到了民族大团结。’这句话代表着彝族和各族人民对党和政府的由衷感激的心情。最后,在这一次会议上,作出建立‘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决议,并选举成立了建州筹备委员会,加紧进行建州的各项筹备工作。”

这次会议闭幕后, “代表们在全区各族人民中,采用报告、座谈、召开县人民代表大会等方式,立即结合第三届县、乡人民代表的选举活动,广泛深入地举行了宣传教育,使全州各族人民对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建州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各族人民普遍反映:‘共产党、毛主席的政策真是太好了,事事都关心到了’;‘成立彝族自治州是共产党、人民政府关心我们少数民族,帮助我们站起来当家作主,领导我们快快建成社会主义’。因而更加提高了各族人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纷纷表示要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在党的领导下,以提前和超额完成一九五八年生产任务的实际行动来迎接自治州的诞生。战斗在牟定县九龙甸水库的一支彝族青年突击队,提出迎接建州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不完成任务不下工地的战斗口号。全州很多农业社在建立自治州的鼓舞下,几次修订了增产计划,保证粮食丰产。楚雄县东华乡农业社的社员们为了迎接建州,苦战三天,抢收了40%的小春,加快了消灭低产田的进度,并签订了一九五八年的增产指标,作为庆祝自治州诞生的献礼” 。

(二)迎接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诞生

1958年4月10日,楚雄彝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 “这是楚雄州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富有意义的日子,会议听取和通过了前楚雄专区专员〔耿正国〕作的‘关于楚雄专区八年来的工作情况和今后主要任务’的报告,并一致同意中共楚雄地委所作的‘再接再厉,深钻苦干,为提前实现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的报告。代表们对楚雄区八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欢欣鼓舞,一致表示:今后要坚决在党的领导下,以‘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革命气魄,克服前进中的一切困难,为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州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规划而努力。” 就在这次会议上, “通过了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还审查并通过了‘楚雄区一九五七年地方决算和一九五八年地方预算的报告’。全州十个民族到会的292 位代表,代表着160 多万各族各界人民的意志,慎重地选举了自治州州长、副州长、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还选出了州人民委员会委员以及出席云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于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精神,代表们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酝酿审查了候选人。因此,全部候选人当选。代表们普遍反映说:‘只有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才有这样的民主’,‘十个民族有八个民族有州人民委员会的委员,两个人口很少的民族虽没有委员,但已有州人民代表,各方面都照顾到了’。民主选举的结果,又一次证明了各族人民在党的英明领导下空前的团结一致。在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里共有代表351人,其中彝族代表154 人,占代表总数的43.8%;汉族代表144 人,占41%;其余苗、傣、回、白、哈尼、傈僳、僮、瑶等八个民族,虽然人数很少,但也有15%的代表名额。代表性是广泛的:有工人、农民、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解放军、文教工作者、工会工作者、青年工作者、妇女工作者、工商业者、宗教人士以及归侨。自治州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它保证了党的领导,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团结、平等的精神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虽然彝族人口少于汉族,代表名额中仍以彝族为主,同时又照顾到了人口较少的民族,贯彻了多数民族照顾少数民族的原则。这样既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也有利于汉族人民,使各民族都有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

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成立, “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会议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委都派代表亲贺和指导,省内外各兄弟民族自治地方都派代表前来祝贺,或发来了贺电,赠送了贺幛。会议最后还通过了向党中央、毛主席的致敬电” 。经国务院和中共云南省委审批同意,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于1958 年4 月15 日宣告成立,这是楚雄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后组建的第一个政权机关。州长普贵忠(彝),副州长耿正国、李忠(彝),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洪治(彝),当选的委员共有29人。4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新华社通讯稿,其内容说: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4月15日正式成立。在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十五个县的二百九十二名各族人民代表,代表一百六十七万各民族人民,选举普贵忠(彝族)为自治州州长,耿正国(汉族)、李忠(彝族)为副州长,于子正、龙吟、郑伦等二十六人为州人民委员会委员,李洪治(彝族)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谢鹤筹(僮),云南省副省长张冲(彝)和广西、贵州的代表,都到会祝贺。前楚雄专区专员耿正国在会上作了 “八年来的工作成就和今后主要任务” 的报告,提出今年自治州的农副业总产值将比去年增长61%,粮食产量增长30%,地方工业方面也将有很大发展。各民族人民代表们在发言中,以无数动人事例,证明自治州的这个跃进规划完全可以实现。他们说,去年全州粮食总产量由1952年的九亿多斤增长到十二亿多厅,平均每人七百多斤。今年各族农民在兴修水利的高潮中,第一季度兴修的水利就可以增灌六十多万亩水田,相当于全区解放前世世代代兴修水利总数的一倍。全州目前已经超额完成了今年的积肥跃进指标,积肥二百一十多亿斤。地方工业大跃进更是来势迅猛,原有八十九个老企业的各民族工人,想尽一切办法增加生产,今年头三个月创造的总产值,一跃超过了去年全年地方工业总产值的总和……中共楚雄地委书记王文玉在会上也讲了话。他号召全自治州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再接再厉,为实现自治州工农业生产全面大跃进而奋斗!①新华社:《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新华半月刊》1958年第16期。

1958年4月16日庆祝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的那一天, “是楚雄州各族人民喜庆的日子,自治州首府披上了艳丽盛装,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全州各族人民穿着自己心爱的节日盛装,吹着芦笙,弹着月琴,载歌载舞,鞭炮声和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山鸣谷应,响彻云霄。有的从数百里以外的哀牢山区和金沙江边连夜赶来欢度这个隆重的节日。白天,举行五万人的庆祝大会和歌舞大游行。晚上,一片灯火辉煌,戏院、电影院、露天剧场……都分别举行了联欢晚会,放映电影和演出各种戏剧节目,人们沸腾在欢乐的海洋里,彻夜的歌声唤醒了黎明。有一位60 多岁双目失明的老大妈一手拄着手杖,一手由小孙牵着去参加晚会,旁人问她怎么看得见,她说:‘我看不见听也要听一下,这样大的喜事怎么能在家里闷得住啊!’……” 当时楚雄各族人民迎接自治州诞生的激动心情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最权威的一种对外宣传资料,该册《内部稿》进一步强调说: “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建立,标志着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标志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进一步巩固,标志着自治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进一步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进一步加强了民族团结,进一步加速了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

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建立, “是党、毛主席的民族政策又一个光辉伟大的胜利,标志着各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新的一页。进一步加强了党的领导,激发了各族劳动人民和各方面社会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兄弟友谊和友好团结。全州各族人民都进一步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周围,在党的领导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掀起了一九五八年工业、农业、文化事业全面跃进的高潮,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以‘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速度飞跃前进!”

(三)重视民族干部的培养和提拔

据《内部稿》说: “自治州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极其重视民族干部的培养和提拔,彝族和其他民族的干部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大力培养下迅速成长起来。一九五八年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后,少数民族干部比一九五〇年增长近三倍,而且还有很多彝族干部已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如楚雄彝族自治州州长三人中,州长、副州长各一人以及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都是彝族干部,自治州所属各县的党和政府机关中也有很多彝族和其他民族干部担任领导工作。自治州内还有很多的汉族干部及其他民族的干部团结一致,互相学习,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推动了自治州各项工作的开展。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党的组织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自治州各级党委根据党中央的建党方针,把历次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具备入党条件的彝、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党的组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楚雄彝族自治州在一九五八年建立时,党的基层组织——支部已遍布全州,与在合作化运动后比较,少数民族党员人数增加了17%,党员人数比一九五〇年增加了23 倍。在党组织发展的同时,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组织也有着巨大的发展,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大大加强了干部的共产主义化,并在各项工作和运动中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有力地保证了党领导各族人民胜利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三、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

从1958年4月开始,自治州的行政区划就有过一些局部的调整。1958年10月,富民县划归昆明市管辖。1958年11月发表的文章说: “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有十三个县,人口170多万……全州都是山区或半山区。”②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水利水电局:《三年赶英国 五年一百万——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实现农村电气化初步规划》,《水力发电》1958年第17期。据《内部稿》说: “今天自治州的行政区划有楚雄、大姚、元谋、武定、禄劝、禄丰、双柏、牟定八县,共有88 个人民公社……解放后,分属于楚雄、武定两专区,前者包括楚雄、南华(原名镇南)、牟定、双柏、广通、盐兴、禄丰、姚安、大姚、盐丰、永仁11县。后者包括武定、禄劝、元谋、罗次、安宁、富民6县。一九五三年武定专署合并于楚雄专署,安宁县划归昆明市。一九五八年建州时盐兴并入广通,当时自治州辖有15 县。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形势的发展,又将原楚雄、南华二县合并为楚雄县;原大姚、姚安、盐丰、永仁四县合并为大姚县;原禄丰、罗次、广通三县合并为禄丰县;富民县划归昆明市;武定、禄劝、元谋、牟定、双柏仍分设五县。现在自治州辖有楚雄、大姚、武定、禄劝、禄丰、双柏、元谋、牟定八县。”

截至1960年8月(即自治州成立两年零四个月)的时候,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后,还没来得及对民族人口数量的变动进行跟踪,所以《内部稿》说: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彝、汉、傣、回、白、哈尼、傈僳、僮、瑶等十个民族……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彝族在历史上还创造了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爨文’,俗称‘老彝文’。长期以来,由于汉族与各族人民的密切联系,汉语、汉文已经成为共同的交际共居。” 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的各族人民还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据《内部稿》说: “各族人民在共同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着生产知识和文化艺术,武定万德区的彝汉各族人民在公元一六六二年前,就共同合作修筑了能灌溉300 多亩水田的‘万德水库’,禄劝彝族的‘齐苏书’一书,是彝族人民在医药方面宝贵经验的一部总结。禄丰剪刀、南华月琴、姚安草帽等手工业产品,早已誉满全省。彝族人民的长篇史诗‘梅葛’是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瑰丽珍珠。各族人民都能歌善舞,‘左脚舞’是彝族中最流行的舞蹈,彝族妇女善于弹响篾,男子善于弹三弦,吹笛、笙等乐器。苗族的‘团聚调’‘结婚调’等长篇诗歌,除唱或口诵外,还可以用芦笙伴奏各种优美的舞蹈。每当节日,换上盛装,曼舞吭歌,艳美豪放。” 值得注意的是,彝文医籍《齐苏书》流传的范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被普遍地指向了双柏,比如尹睿主编《齐苏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年)的 “序言” 部分就说: “双柏……彝文医药书《齐苏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 年……《齐苏书》是彝族民间至今发现最早的医药书,被视为彝族医药的珍宝” ; “《齐苏书》被称为双柏的‘家谱’,其价值可想而知” 。类似的说法显然是不胜枚举了,但也有论著说: “云南禄劝一带的《齐苏书》(意为配药方的书),也是彝族人民在医药方面的经验总结。”①孙振玉:《各民族共创中华:彝族、白族、傈僳族、哈尼族、普米族、景颇族、怒族的贡献》,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毋庸置疑,楚雄州的实践同样证明了在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交往中,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②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二〇〇五年五月二十七日)》,《今日民族》2005年第6期。这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根本思想。站在归纳历史经验的高度上,《内部稿》说: “十年建设的胜利,也是民族团结的胜利。‘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自治州民族众多,土地辽阔,各民族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休戚相关,关系密切。十分明显,没有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坚如磐石的民族大团结,就决不可能取得这样辉煌的胜利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而各族人民之所以能够团结成一个巨人一样,都是由于贯彻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团结奋斗的结果。” 随着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建立, “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掀起了大跃进,不分民族,不分地区,几个民族共同修水库,共同建工厂,共同学文化,共同办人民公社,创造了许多光辉的业绩。汉族人民的帮助是自治州各民族发展繁荣的主要条件之一,也是巩固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十年来,自治州各项建设事业的胜利,是与汉族人民的先进和主导作用,是与国家的大力扶持分不开的。大批的汉族干部、工程师、技术员、工人等到自治州来安家落户,帮助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少数民族人民莫不衷心感谢。经验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今后,各族人民更加坚定不移地团结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周围,不断巩固和发展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大团结,继续巩固祖国的统一,必将继续取得更大的胜利。”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重要时刻,《内部稿》结尾说: “功动十载,流芳万代,光荣归于党,光荣归于毛主席,光荣归于人民。回顾过去建树的功勋,各族人民充满了兴奋和自豪,瞻望未来的灿烂前程,各族人民也满怀信心和希望。目前,全州各族人民正迈开巨人似的步伐,不骄不懈,在十年光辉胜利的起点上,勇往直前,跨入第二个伟大的十年。” 楚雄 “全州各族人民,在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省地委的领导下,高举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红旗,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这万紫千红的宝地上,充分利用富饶的自然资源,正开展着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建设繁荣幸福的自治州,为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 。综上所述,该《内部稿》对1950-1960 年间楚雄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经验进行了最全面的表达,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楚雄实践进行了最有价值的深度阐释,增强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感。

猜你喜欢

自治州楚雄彝族
名家与楚雄
彝族海菜腔
名家与楚雄
穿越“四大走廊” 品味古今楚雄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财政收支
挺进从江 黔东南自治州岜沙峰会会址项目征战纪实
总结经验 着眼特色 开创民族自治州关心下一代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民族自治州关工委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