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高校思政课“五步四维”教学模式探析

2023-05-13李映

文教资料 2023年24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政课教学模式

李映

摘 要:本文在对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进行评析和反思的基础上,吸收其合理内核,并针对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思政课教学目标为基点,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探索实施“五步四维”教学模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励之以志、导之以行,以求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德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 思政课 “五步四维”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是一个基础极为复杂又庞杂的理论体系,由很多种观点不尽相同的理论组成。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传入中国,受到教育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各层级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但是,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有自身的特点和适用的范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世而不悖”,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也是如此。建构主义教育理念源自西方,有其局限性,我们不能盲目照搬,需要对这一教育理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辩证的批判,清楚地认识其局限性,才能对之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与应用。

传统思政课教学中,主要是由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而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则相反,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由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由此可见,传统教学理念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而同时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却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教师在学生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基于此,在将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运用于指导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时,我们应该立足于我国高校思政课发展现状,在对其进行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探寻将这一教育理念融于教学的实践路径,既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共性,又要兼顾课程和学生学情的差异性或特殊性,真正完全發挥出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积极作用。

一、目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针对性不强,理论讲解的深度有待提升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可能自发形成和发展,需要教师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但是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学生学情不做分析,导致无法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授课过程中未能结合新观点新案例讲解,教学内容不够鲜活,脱离学生实际而空谈道理,对学生关注的问题不能准确把握,或者学生有了问题,却囿于自身理论“功力”不足,止步于就事论事,对问题的解答欠深欠透。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进一步打牢理论功底,以扎实的学识引导学生,讲好讲清讲明白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道理,以彻底的理论说服人,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教师能动性不够,教学情境的温度有待升高

思政课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以有温度的教学情境作为支撑。进入新媒体技术时代,多样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被运用于课堂,但是在部分课堂上,网络信息技术仅仅起到“装点门面”的作用,如教师仅运用云平台开展签到、答题、考试等工作,缺乏对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深入研究和个性化的运用。部分高校教师出现过于依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情况,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情感需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为学生营造有温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充满温度的交流中有所体验、在带有社会情怀的育人氛围中有所感悟,由此构建良好的教学生态。

(三)课程作用力不全,思维视野的广度有待拓展

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单向度的特征,如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探讨,教师未能做出有效回应,面对学生的成长需求与困惑,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力度不够,强化学生思想塑造的作用力方面明显不足,忽视了理论认知与实践体悟、课内教学与课外拓展的对接。思政课对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因此难以得到全面充分的发挥。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立足于时代要求,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多措并举拓展思维视野的广度,让教学贴近实际、根植生活、融通现实,充分释放思政课的魅力。

二、“五步四维”教学模式的构建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四大要素,基于此,立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构建“五步四维”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师生、生生间的“协作”“会话”,帮助学生逐步完善并内化思想、观念、主张、要求,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并在参与具体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将内在的认知外化为行为,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达成“意义建构”的目标,让学生学有所得。

(一) “五步”的内涵

“五步”指的是学、议、悟、思、行五个教学步骤。

学,即学以明理,以理服人。大学阶段的教学方法重在加强理论性学习,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认同和运用,体现说理的透彻,彰显学科的魅力。[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理”,深化学生的领悟和认知。

议,即议以信道,以道育人。采用问题导向(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依循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问题逻辑,组织学生开展分组研讨,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会话”,议案例、亮观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真理在论辩中生辉,思想在碰撞中升华。

悟,即悟以促情,以情感人。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与授课主题相关的虚拟现实(VR)体验等活动,营造虚拟仿真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的“纵深处”,回归历史的“现场”,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感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完成自身认知结构的构建,即“意义建构”。

思,即思以致志,以志励人。采用头脑风暴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解决问题,通过集中研讨、集思广益,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创造力,在思辨的过程中实现认知调节和理性升华。

行,即行以致远,以行践知。依托学生学科专业特点进行思政课课程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用理论照亮现实,用现实活化理论,将立德树人目标与培养专业素养能力目标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躬行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

(二) “四维”的构成要素

“四维”指的是知、情、意、行四个维度。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协同发展四个维度,将知识与行为、情感与意志、内化与外行融合起来,使之同向发力、运行机制相互配合,引导青年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将知识认同、情感共鸣转化为行为实践[2],从而有效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

1. 理性认知是基础

“知”代表认知维度,解决“什么是事实”的问题。知之方能信之,而后行之。认知是情感得以激发、意志得以增强、行为得以实施的基础和先导。通过理性认知,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直观的印象与客观的认识,即“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也就是对其“是什么”和“为什么”等形成清醒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3]。如果教师说不清道,讲不出理,学生则会困惑难解,不明就里。

马克思指出:“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通过持续性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层层深入的理论分析,引导学生悟理明理,帮助学生建构起比较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

2. 情感认同是纽带

“情”代表情感和价值维度,解决“有什么价值”的问题。情感是伴随着认知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可以直接转化为人的动机,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思政课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过程中,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理解的層面,而且要以诚挚而深切的情感润泽学生心灵,以情载理,情理交融。

高校思政课堂应创设构建贴近生活的充满积极情感的教育情境,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素材,引领学生体味情感、感悟情感,由此可将显在意识内化为潜在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性认知,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3. 意志坚定是关键

“意”代表意志维度,解决“什么是最合适的行为”的问题。意志是主体通过身体力行,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具有能动性的心理过程。意志对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要完成从认知、情感到行为的转化,坚定的意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只有具有坚定意志的人,才能矢志不移、百折不屈,排除万般险阻,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并将内化的认知和家国情怀转化为强烈的从业意志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5]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需要坚定意志去克服和抵制外在利益的诱惑、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干扰以及西方异质文化的渗透。

4. 价值践行是归宿

“行”代表实践和行动维度,解决的是“具体行为落实”的问题。行为是受主体思想支配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和改造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外在表现活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教师通过课内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的持续推动下,将内化的素养外化于行,并通过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不断重复进一步强化认知、深化情感、笃定意志。

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可在勤思善学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与学生专业相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并制定课程实践手册,拟定相应实践项目的主题、形式、目的、要求等内容,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平台,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功效,帮助学生检验知识能力、了解世情国情。

(三) “五步四维”教学模式的实施

“五步四维”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可依托“一体两翼三平台”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即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为“两翼”,创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在线课程、VR虚拟体验中心、实践基地“三平台”。

为此,可采取“三五三”基本流程,即“三阶段五步骤三监控”。“三阶段”指的是课前预学、课中建构、课后拓展。“五步骤”指的是学、议、悟、思、行,即教师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引导者,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加工和意义建构。“三监控”指的是课前监控分析、课中监控调整、课后监控反馈,运用云平台形成的大数据对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行为、结果进行监控,掌握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精准指导和反馈,从传统教学向智慧教学转变,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的效果。

1. 课前预学

根据学情进行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前任务,通过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观看慕课、云平台在线阅读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了解知识点,形成对所学专题的初步认知,拓展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同时,教师通过分析课前问卷调查结果,可了解学生题库测试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格。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情况,云平台将自动生成积分。教师可进行课前分析诊断,及时根据反馈调整

教学。

2. 课中建构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按照章节逻辑顺序,主要采取直观演示、小组研讨、情景体验、主题辩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逐步落实,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开展分组研讨,在各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合作探究,有效达成知识、能力、素质三维教学目标。根据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互评,根据学生个人参与课堂讨论等情况,教师对学生个人表现进行评分。教师通过课中建构,引导学生们理解和把握“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

的人”[7]。

3. 课后拓展

依托教学实践基地,紧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8]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完成与专业相结合的课后实践拓展任务,引其思、明其理、启其情、践其行,将社会之道与人生之道结合起来。教师根据实践手册考核评价办法及课前预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等级的评分。

4. 教学评价

开展全过程、多维度、精准化教学评价,以学生、教师、辅导员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跟踪监测教学全过程,平台自动生成的定量测量结果与行为记录相结合,多维度评价教学和学习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可测、可控,构建师生双赢共进的教学生态,促进教学的针对性和规范性,达到以评促教、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结语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最终都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9]。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断深化理论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教学体系,不断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磊,徐秦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段间规律”探寻[J].中国大学教学,2022(6):60-65.

[2] 兰涵旗,余斌.从“知情意行”维度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25-27.

[3]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4]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135.

[5] 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33.

[7] 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

[8]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10):8-14.

[9]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4.

基金项目:2023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六个必须坚持推进高职院校‘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2023年校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重点培育项目“思政课‘五步四维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例”。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思政课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