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战略意义与教育方式

2023-05-13刘晓玉

文教资料 2023年24期
关键词:战略意义教育方式

刘晓玉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为党和国家提供优秀青年人才的有效途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高校作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阵地,在具体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培养内容不够深入、培养范围不够全面、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本文从高校教育者的视角探析新时代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有效路径,即通过构建科学化课程体系、创设长效育人机制、整合资源搭建实践平台等教育方式,稳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战略意义 教育方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1]立足新时代,高校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先锋力量。

一、新时代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战略意义

(一)助力青年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青年是人生的黄金阶段,青年群体是整个社会中最有活力、最具生气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和担当。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为人们接触世界提供了便利。同时,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社会环境中,部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可能会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从而对自身的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造成不良影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通晓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立足社会,避免误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歧途。因此,高校作为推动“青马工程”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应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当下问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促进青年群体高质量发展,使其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二)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必然要求

党的事业是全人类最伟大的事业,需要优秀青年的加入,为其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同青年群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廣大青年在党的带领下打列强、除军阀,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青年全面建设新中国,积极投身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热潮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青年群众乐观积极、锐意进取,成为解放发展生产力和改革大军中最活跃的力量;新时代,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奋勇向前。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要求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高校要系统梳理好“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好青年”等重要问题,引导青年大学生沿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方向前进,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

(三)永葆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的力量源泉

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广泛的理论体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并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历史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源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先进分子,推动无数青年走上践行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新时代,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成为青年们义不容辞的任务。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经验的总结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肩负着新的使命,未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是由青年人来接力的,因此要重视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其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内容不够深入,难以达到“青马工程”的教育目标

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部分高校的教育内容仅停留在书本层面,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依葫芦画瓢,难免会出现培养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心理研究表明,受教育者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下学习,会更善于思考且情绪健康。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社会个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体体现为“我”性、创造性、选择性和能动性;教育过程也并非简单的单向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主观能动后做出的判断选择。因此,教育者应当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丰富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以达到高校马克思主义培育目标的行为准则。进入大学后,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明显提高,更多地关注自己,但认知上仍有偏差。[3]而高校教师如果不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只注重课本知识,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就难以调动青年大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不利于高水平青年人才的

成长。

(二)培养范围不够全面,只重视精英人才的教育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指出,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旨在通过理论教育、社会实践、对外交流等方式,为党和国家培养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的优秀青年骨干。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多数高校往往忽略了青年知识分子这一群体,“重精英、轻大众”,培养对象的范围不够全面。青年知识分子是当代知识分子中极其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他们较为注重专业知识和个人技能的提升,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不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各行各业人员的共同努力。高校教师应当扩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范围,把全体高校青年作为教育对象。因此,教育者应当更新教学理念,根据“青马工程”教育对象的不同结构,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培养方案,以更好地满足广大青年的需求,努力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三)培养模式缺乏创新,长效机制亟须建立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理应建立规划合理、分工明确、整体推进的管理模式,然而现实的实施状况与其有很大不同。首先,在培养周期上,一些高校存在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较多的问题,加上大学生自身的课程学业繁忙,便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其次,在培训方式上,不少高校仍然采用集中授课、主题讲座、阅读文本等传统宣讲模式,将“青马工程”的相关培训当成一种形式工程,难以调动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最后,在考核标准上,多数高校仅以简单的笔试成绩作为最终评价结果,甚至对未达到培训目标和要求的学生颁布结业证书,这种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出真实的培训效果,忽略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此外,在青马学员完成学业步入社会之后,高校缺乏相应的跟踪回访等长效机制。这些不完善的培养模式导致“青马工程”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制约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长效发展。

三、新时代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方式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针对当下“青马工程”的现状和问题,高校教育者应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多层面、多角度稳步推进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构建科学完备的课程化培养体系。

第一,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4]学习经典著作,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准确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青年大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增加“必修课+选修课”的授课方式,在原有专题学习的基础上适量增开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劳动实践等各级学员感兴趣的选修课程,最大程度地满足培养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增强其综合素质和个人技能。

第三,联系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坚定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下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把时政热点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和前沿性。高校教育者可以结合国内外热点时事开设专题报告,幫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和路线。这对锻炼大学生的辩证思维方式、培养全局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长效育人机制

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中开展全过程育人,就是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提高育人主体的参与度,实现育人教育无时不在。

首先,要做好新生入学时期的教育。高校要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作为新生开学的第一课,教育青年大学生“学习先学德”,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青马工程”培训正式开始前,可以设置三个月左右的预备期,预备期满后,再对预选成员进行综合能力考核,达到标准后方可参加培训。对于暂未通过考核标准的候补学员,教育者应当给予鼓励和帮助,使其努力通过下一批次的能力考察。

其次,要做好教育对象成长过程的中期总结。教育的中间环节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发展的关键期,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状况和培养历程做出相应的记录和总结,可以让教师更加直观地了解教育对象的发展轨迹,为后续的培训工作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资料支持。

最后,要加强对结业阶段的监督管理。“青马工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教师在培训工作结束后,应当对以往培养过的学生骨干、优秀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进行跟踪回访,并将实施过程中的研究成果、考察记录、步入社会后的就业情况等进行收录管理,及时发现“青马”学员的不足和懈怠,表彰先进、督促后进,从而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未来发展质量。

(三)整合教育资源,校社联动建立实践培养平台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要脚踏实地、知行合一,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生活和实践。高校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主阵地,应当促进社会各方资源的整合,让青年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确保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地培训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开展基层实践活动,推动实践育人与专业教育、就业创造、志愿服务相结合,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在实践中塑造自身的健全人格。例如,将“三下乡”社会实践和社区公益等活动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促使教育对象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基层服务意识,明确社会运行的基本方式,为将来真正走入社会提供准备。

另一方面,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都需主动发挥自身的力量,为参训学员提供实践见习平台。比如,涉及历史专题的教育,可以利用当地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校企合作,指导青年学生参观学习企业运营的实况,引导学员从实际出发,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5]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一个长久性命题。新时代高校需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证根本原则不动摇,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大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3.

[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3] 辛占香.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其调控[J].教育科学,2005(4):51-52.

[4]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5]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

猜你喜欢

战略意义教育方式
分析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三个问题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教育方式分析及阐释
农业院校环艺课程教育方式与考核改革的构建
高中英语的高效作文教学法之我见
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浅析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用户信息素质教育
边缘海及其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改变教育方式,让教育与生活融通
电视剧宣传方式新探索——论“首播庆典”宣传模式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