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全球胜任力人才的本土国际化培养路径研究

2023-05-13刘卫红徐正威涂晓韦闫秋霞岳仲雪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胜任国际化

刘卫红, 安 然, 徐正威, 涂晓韦, 闫秋霞, 岳仲雪

(1.中原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7; 2.中原工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3.中原工学院 中原彼得堡航空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7; 4.英国伦敦金斯顿大学 艺术系, 伦敦KT1 2QJ)

作为全球化时代的产物,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已成为21世纪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养,也是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衡量人才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面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巨大需求,高校应发挥人才培养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更新国际教育观念,引入本土国际化培养策略,探索全球胜任力人才的本土国际化培养路径。

1 全球胜任力概念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全球胜任力”的概念源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胜任力理论。为应对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于1988年发布的题为《为全球胜任力而教》的报告[1]首次将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引入教育领域。1998年美国教育委员会发布研究报告《为全球胜任力而教:美国未来的通行证》[2]。2014年全美教育协会宣称“21世纪全球胜任力并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必需品,理应成为从基础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使命”[3]。201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发布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 将全球胜任力界定为“能够分析当地、全球和跨文化的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4]。欧盟、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都将全球胜任力作为21世纪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标志。

“全球胜任力”译自英语Global Competence,在我国有“国际胜任力”“全球素养”“国际素养”等不同译法,但以“全球胜任力”居多。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国内较早的全球胜任力研究是关于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领导者的全球胜任力培养。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内涵、框架及评估等内容。腾珺等(2018)[5]介绍了全球胜任力的概念、美国国际教育政策变迁以及全球胜任力理念从知识、态度、技能三个维度到知识、态度、技能、行动四个维度的转化与实践过程。周小勇(2017)[6]对比分析了美国、欧盟、OECD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发布的全球素养框架,以及美国的全球素养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

随着国家对全球治理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批关于全球胜任力培养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曲炜(2018)[7]和胡钰等(2018)[8]分别介绍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和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全球治理人才培育项目。张荣祥(2020)[9]介绍了浙江大学“致远”研究生海外社会实践计划。任军等(2019)[10]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利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展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实践。梅勇等(2023)[11]分析了国际赛事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影响。栾淳钰(2023)[12]从育人理念、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塑造时代新人的全球胜任力。岑逾豪等(2022)[13]基于上海交大对硕士研究生全球胜任力培养实践,提出本土国际化是培养研究生全球胜任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应拓宽本土国际化资源,推进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李晓述等(2022)[14]对国内156所高校的全球胜任力培养建设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较大不均衡,东部地区高校在重视程度、工作开展的深入程度和培养效果方面都明显优于西部地区高校。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开展全球胜任力教育的高校主要集中在部分国际教育资源雄厚的研究型大学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而地方高校开展全球胜任力教育较少。在全球胜任力培养路径方面,多数研究介绍的是海外实习或社会实践项目,对如何将本土国际化理念应用于全球胜任力教育的研究和探索较少。本土国际化理念强调利用本校(或本地)现有资源而是不是通过学生出国对全体学生实施国际化教育,培养全体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当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对全球胜任力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仅靠少数研究型大学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巨大需求。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应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将全球胜任力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挖掘利用本校现有资源,探索全球胜任力教育的本土国际化路径。

2 国内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全球胜任力教育起步较晚。清华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全球胜任力教育的高校,2016年启动实施了“全球战略”,将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创新型拔尖人才作为学校全球战略的一项中心任务,并融入学校教育体系,2018年成立了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2020年,山东大学(威海)、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了全球胜任力研究院。2021年4月,“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中国实践——2021国际教育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2021年7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成立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2022年10月,首届“外教社杯”北京高校青年人才国际胜任力大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目前,在我国全球胜任力教育中,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学校层面对全球胜任力教育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开展全球胜任力教育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效的高校多为研究型大学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以清华大学的相关成果和报道最多。研究型大学拥有较完备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具备开展全球胜任力教育的良好条件。而大多数地方高校受资金和资源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对国际化办学理念和全球胜任力教育的认识尚不到位,仍停留在传统的跨境交流,主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少数学生提供出国深造或交流的机会,忽视了对绝大多数非项目学生进行全球胜任力教育与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对全球胜任力的认知度普遍较低。根据孟海樱等(2022)[15]的研究,来自985高校的大学生在全球知识、技能以及态度和价值观3个维度的平均水平比普通高校学生高。

2.2 教师层面国际化育人能力不足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师资构成单一,教师国际化水平偏低。教师中拥有国外博士学位或者国外工作经历的比例较小,大部分是通过国外访学、赴国外高校短期交流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获得国际化经历,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国际化教育或培训,难以满足全球胜任力培养对高水平国际化师资的需求。地方高校受办学条件所限,很难引进高水平外籍教师或专家,也难以实现对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引进、吸收与融合,直接影响全球胜任力教育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

3 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本土国际化路径

全球胜任力的概念源自美国,国内高校的全球胜任力培养实践大多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过于强调学生的跨境流动与海外实习,难以惠及全体学生。而我国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要求全面提高人才的国际化水平,这意味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少数拔尖学生开展全球胜任力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引入本土国际化教育理念,发挥本土优势,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全球胜任力培养之道。

3.1 厘清全球胜任力的概念与内涵

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教育,首先需要厘清全球胜任力的概念与内涵。我们认为,全球胜任力是指理解和欣赏他人视角和世界观的能力,分析地区、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互动的能力,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全球胜任力培养应从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行动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其中态度、价值观和行动力尤为重要。只有持开放的心态、平等包容的态度,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天下为公的价值观,才能接纳其他文化,才愿意运用知识和技能为人类福祉采取行动。全球胜任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内涵十分丰富。我们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全球胜任力主要包括多元文化包容与理解力、外语能力、中国文化认同与传播能力、跨文化沟通与合作能力、学术竞争力等5个方面的核心能力。签于我国当下对高层次人才的巨大需求,地方高校迫切需要树立本土国际化理念,探索全球胜任力的自主培养之道。全球胜任力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重点围绕上述5种核心能力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国际化校园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多个层面进行创新。

3.2 构建以全球胜任力为指向的本土国际化课程体系

本土国际化课程体系是开展本土国际化教育的核心,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路径, 也是确保全体学生接受全球胜任力教育的关键。本土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不能只是引进国外高校的几门课程,而应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发挥自主培养优势,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化课程体系。

首先,基于本土国际化理念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对理论课程体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将全球胜任力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全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自身要具备国际视野、全球胜任力意识和本土国际化理念,注重对学科前沿和交叉学科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跨学科交叉思维。对实践课程体系,也要从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活动设计与组织、教学资源利用、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将课程内容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术竞争力。

其次,以全球胜任力培养为指向,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应以全球胜任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其科学性和系统性。设置国际理解教育、中国文化教育、外语教育和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等模块化课程。国际理解教育模块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关注世界发展大势,提高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包容和理解力,学会理解并尊重他国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文化教育模块课程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中国国情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中国立场,厚植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文化认同。外语教育和跨文化沟通与交流两个模块的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和应用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外语言文化差异,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在国际交往中尊重文化差异,学会倾听,形成独立判断,能够大胆、得体地就全球性问题表达个人的独立见解,提高国际交往能力,为参与全球治理打下基础。

3.3 构建以全球胜任力为指向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全球胜任力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仅靠课堂教学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对全球胜任力教育的多元化需求,这就需要发挥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效能。在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建设中,各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全球胜任力培养为目标,开设具有校本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发和建设,应该围绕全球胜任力的五种核心能力,设置科学、合理、系统的课程模块,以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融合。基于有关全球胜任力教育研究和实践,笔者提出了针对全球胜任力5种核心能力的5个模块化第二课堂活动体系,详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以全球胜任力为指向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各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自主、灵活地开展第二课堂建设,以满足全体学生对全球胜任力的个性化需求。各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的国际化资源,组织由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参与的各类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或者组织中外师生联合开展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与合作能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赴海外高校、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驻华国际组织实习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学术竞争力。

需要指出的是,为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应该成立专门的指导教师团队,并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二课学分或高水平学科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确保所有学生能参与到适合自己的二课活动中,从而实现全球胜任力的本土国际化培养。

3.4 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育人能力

教师是本土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者,没有一支专业水平高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难以实现本土国际化课程体系的落地,也难以承担全球胜任力教育的重任。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育人能力,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能力建设。

学校层面应该加强制度建设,通过激励和保障措施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本土国际化建设,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将“引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加大对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制度建设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做到人尽其用。要加大对在岗教师的教育培训,支持教师出国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化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育人能力。

教师自身要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和为国育人的使命与担当。为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地方高校教师应主动提升自身国际素养,紧跟国际前沿,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日常教学中要注重营造国际化学习氛围,将国际理解教育和全球性议题融入教学内容,结合本学科前沿知识和当下国内国际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对比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批判性视角关注身边或国际上发生的重要事件,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他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此外,地方高校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利用好本土资源,主动参加本土国际化和全球胜任力方面的培训与学术交流,参与相关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以研促建,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及教学与科研能力,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3.5 打造国际化校园环境

多元而和谐的国际化校园环境对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地方高校应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加强国际化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国际化校园氛围。校园硬件环境主要是指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化研究中心、外籍教师研究室或办公室、语言文化交流中心、国际学生活动中心,以及食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办公楼、校医院等场所。这些场所的标示牌以及校园中的公示语都应使用中英双语,以增添校园的国际化氛围,同时也为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提供方便。校园软环境主要是指国际化办学理念、国际化管理模式、师生的国际化意识和水平,以及校园内开展的各种中外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活动。地方高校要加大对软环境的投入与建设,通过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籍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政策等增强校园的国际化氛围,服务于国际化人才培养。

3.6 提高国际化管理与服务水平

推行全球胜任力教育除了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育人能力,还应全面提升学校的国际化管理与服务水平。首先,要明确国际化办学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将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全球胜任力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之一。为实现国际化办学目标,全校各部门要统一认识,强化本土国际化办学理念,提高行政、教辅和后勤等部门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意识。其次,要健全和完善国际化办学运行机制,确保以全球胜任力为指向的本土国际化课程体系和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能够顺利实施。例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完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对于高水平国际化人才要做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对于在岗教师,要通过激励、督导或考核机制,鼓励其参与课程本土国际化建设及全球胜任力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将其国际化能力提升纳入聘期考核或职称评定。

4 结语

全球胜任力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培养过程。各高校应结合自身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差异化全球胜任力培养目标,而不应千校一面。地方高校应该强化本土国际化育人理念,明晰全球胜任力的核心内涵,整合本土国际教育资源,完善本土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将全球胜任力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衔接与融合。全球胜任力教育由理念到方案再到行动,需要高校各部门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并需要有健全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国际化校园环境。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事业,需要越来越多的能够站稳中国立场、具有国际视野、善于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全球胜任力人才。这对高等教育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地方高校要更新观念,立足本土,加强内涵建设,基于本土国际化大力开展全球胜任力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既具有家国情怀又胸怀天下的全球治理人才。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胜任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