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纺织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3-05-13邵伟力任改焕韩鹏举孙晓艳李伟涛喻红芹
邵伟力, 任改焕, 韩鹏举, 孙晓艳, 李伟涛, 李 想, 喻红芹
(中原工学院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 河南 郑州 450007)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其视为进行高校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和举措[1-2]。《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等系列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产教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教育改革的重要制度。同时,为应对产业变革的挑战,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实施,各高校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3-5]。
纺织产业作为我国的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正处于重要的“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阶段,迫切需求强力创新驱动,若没有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将极大地阻碍其发展与转型升级。目前,国内普通高校大多存在创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学生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由此,积极探索和实践,推进以纺织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6]。
中原工学院作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重点建设高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依托先进纺织装备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纺织服装新材料及高端装备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河南省新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国际联合实验室、纺织行业纳米纤维纺纱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功能性纺织面料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实施教学等工作,虽然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现阶段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缺乏专业自信,学习动力不足。
(2)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存在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质量滞后于纺织行业发展的问题。
(3) 实践教学内容趋向固化和陈旧,教学条件稍显落后,不能与行业现状同步。
(4)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缺乏,创新意识不足,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与行业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现状,毕业时难以很快适应行业要求。
2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讨。
(1) 立足行业特色,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课程思政引领纺织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使学生树立专业信心。以纺织大家黄道婆、“三毫米”棉花人生的朱玉贤院士等为例,引导学生提高对纺织的学习兴趣,树立创新思维、守正创新。同时以纺织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纺织专业上天入地的广泛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进取心,较高的文化修养、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2) 充分调研行业人才需求。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完善培养方案,重塑课程体系,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定期修订教学大纲,将爱国敬业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行业职业道德、勤奋钻研的科学学习观融进课程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爱国敬业以及创新实践的热情。邀请企业及行业专家共同探索基于校企协同理论的横向融通、纵向进阶的课程体系。构建认知创新、工程实验、工程创新的进阶式课程体系,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解决现有培养方案与现代纺织创新能力要求脱节的教学问题。同时,用行业需求驱动的模式将实践与创新环节贯穿校内教学全过程;实施新工科创新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3) 课堂教学中以行业需求、问题作为案例,让学生分组调研、讨论,汇报解决办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主导的研讨式教学,理论课融入产业科研项目,实践训练导入企业工程项目。在新型纤维材料学课程的讲授中,聚焦纺织行业最前沿过滤类纤维材料产品,让学生分组调研、讨论、汇报,使学生深入了解各种高性能和功能性纤维材料的制备、性能和应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也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接触纺织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机会。其他核心课程也实行“理论讲课、动手实验、项目研讨”的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在校期间的所有培养环节中,包括入学教育、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等。聘请企业知名专家到校授课,行业企业中优秀人才或者杰出校友担任行业兼职教师,定期开展行业课和行业最新动态讲座,将行业中最新创新创业案例生动展现。
(4) 积极推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应用。现今很多与企业的合作停留在签基地合同、发聘书阶段,较少开展实质性合作。中原工学院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与新乡平原滤清器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立了产教融合基地。通过这种产教融合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外,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能够及时了解行业的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并且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加“互联网+”等全国性的创新创业大赛,成绩优秀者可在中原工学院大学科技园区帮助下,进行企业孵化,实现自主创业。因此,让基地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以一线车间为创新实训主体,校企双导师依托双方的科研项目进行人才培养,将行业需求、项目制教学覆盖校内和校外两个培养场景,实现了校企双方全程协同构建培养方案、改革课程内容、强化企业实践、指导毕业设计等,成功解决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接地气”的问题,将行业实际问题、研究成果、学科竞赛等实时引入人才培养中,提升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3 实施办法
2016年,中原工学院成立由校长、二级学院负责人等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开展校级“综合性竞赛指导教师团队”申报、就业与创新创业课题研究申报工作等举措。以项目形式资助师生,并提供实践基地,选拔一批具有先进创新创业思维和教学理念的优秀教师组成创新创业先锋团队,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创新创业的交流会和研讨会,不仅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也能将其科研成果转化、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举办“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开展创新创业先进集体评选,全方位推进人才培养。2022年,学校成功入选“河南省创新创业学院建设高校”。
在这种创新创业培养环境下,中原工学院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年轻教师团队于2022年获批“综合性竞赛指导教师团队”项目。在中原工学院创新创业领导小组的推动和项目资助下,指导学生在第七届和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级铜奖4项。近三年来,中原工学院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一区论文13篇,二区论文24篇。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共获奖47项,获“互联网+”和“挑战杯”省级及以上奖项20项,全国大赛奖项9项。
由此,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开展由课内课外形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兼顾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特征,开展工程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产教融合和科教结合两个途径,打造教学、科研与实践的三育人体系,深入推进课程创新能力教学改革、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学科竞赛等校企协同培养路径。全面探索纺织专业人才培养中行业需求与专业能力培养融通的系列难题,并解决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加速推进了中原工学院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
4 结语
本文面向行业及社会需求,立足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基础的纺织专业学生培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实践内容、教学实施等关键环节入手,进行积极探索,以融通行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建立了一套基于校企联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等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专业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等创新创业活动中获奖数量显著增加;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也得到了社会及行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