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原理”课教学的三重思考

2023-05-13葛宇宁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原理

杨 辉, 葛宇宁

(1.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由此也决定该课程在内容上具有体系性、理论性、抽象性等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课堂获得感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需深入探究的问题。在长期的“原理”课教学实践中,把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到教学之中,通过红色文化资源来“活化”“原理”的抽象理论,有助于破解“原理”课空洞说教的问题,同时还有利于实现“红色文化生命化”——使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身上得以“重生”,从而实现“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111的目标。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考察红旗渠时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2]总书记的讲话中,既蕴含着对广大青少年的殷殷期许,同时也揭示了在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研究结合长期教学实践,对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原理”课教学进行三重思考,助力“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一、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原理”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红旗渠精神与“原理”课教学之间有较高的契合度,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原理”课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原理”课的教学实效

如前所述,“原理”课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课程性质比较特殊,它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具有体系性、理论性、抽象性等特点,单纯的理论讲授,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痛点”。而把红旗渠精神有效融入“原理”课教学之中,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破解这一难点,提高“原理”课的教学实效。

首先,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原理”课教学可以“活化”教材内容。“原理”课的基本内容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并由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虽然这些内容是“普遍的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1]61,但是,毕竟社会在发展,今天的大学生所生活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这些真理只有通过“时代的语言”和“时代的故事”讲授出来才能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红旗渠精神展现的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2]。

红旗渠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改造世界的武器的重要实践成果。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原理”课教学,可以使教材的内容“活起来”“燃烧起来”,从而转化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营养液”,哺育其健康成长。

其次,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原理”课教学可以使抽象的原理具象化。“原理”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科学实践观、科学认识论、真理观、价值观、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等,这些都是理论性较强、具有一定抽象性的知识。

如何把抽象理论讲“活”,使其生动起来、具体起来并易于理解,十分重要,而案例教学和讲故事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案例和故事作为具体的事件、实践具有具象性,可以直观呈现在人们“面前”。案例教学就是设定特定的案例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让抽象的理论同具体的实践发生碰撞和交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生动诠释理论,使理论在观念中具有一定的具象性,易于为学生所深刻理解和把握。红旗渠在修建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这些故事目前已经通过图书、影视作品被广泛传播,特别是当年修建红旗渠动用了30多万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还在世,他们口中的红旗渠故事更生动、更有真实感,更容易打动人。将这故事与“原理”课的具体理论知识相结合、相融合,将会大大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

(二)有助于红旗渠精神的弘扬与开发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将“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3]。将其有效融入到“原理”课教学中,使其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精神营养,是弘扬红旗渠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首先,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原理”课教学具有创新性,能够更好发挥其育人价值。红旗渠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红旗渠精神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断地激励着人们以红旗渠英雄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但是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等教育,成为哺育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养料,涵养其理想信念、培育其担当精神、激发其使命意识等,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如果能够找到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原理”课教学的有效路径,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价值。

其次,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原理”课教学有利于其社会经济价值的开发。红旗渠精神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有其社会经济价值。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原理”课教学,讲好红旗渠故事,有利于红旗渠精神的传播,使其被广泛了解和认同,从而促进红旗渠文化旅游价值的开发。

二、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原理”课教学的理论要点

红旗渠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的结果,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生动诠释,是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鲜活教材”和“精彩案例”,与“原理”课教学内容之间有诸多契合点。

(一)利用红旗渠精神生动诠释人民至上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之一,是其本质属性[4]14。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5]红旗渠精神的核心所在就是坚持人民至上,把党的群众路线运用到具体的建设实践中,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诠释。

其一,红旗渠精神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红旗渠修建的根本动因是为了解决林县人民的缺水问题。千百年来,缺水问题一直是林县人民生活困苦的重要根源,尤其在遇到干旱年景,绝大多数林县人只能被迫外出逃荒,甚至卖儿卖女。根据县志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共514年,林县就遭遇干旱300多年,大旱100多年。[6]9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彻底改变林县人民“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悲惨历史”[6]8,就成为中共林县县委和政府思考的主要问题。修建红旗渠,“引漳入林”,为的就是彻底“改变林县落后面貌,使群众不再受缺水之苦”[6]52。

其二,红旗渠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至上立场的基本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民群众是世间一切物质财富,同时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红旗渠作为“人工奇迹”,正是人民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生动体现。林县人用了将近10年时间,削平1 250个山头,打通211个隧道,修建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1 520多公里,这是全体林县人民在无技术、无材料、无经验,而且经济物质短缺,基本没有家底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曾赞叹:“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2]林县人民创造了历史,谱写了一部英雄主义的史诗。

(二)利用红旗渠精神生动诠释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把第一次参观考察的地点放在了延安和安阳,可谓意味深长,这是在为我们开启新征程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寻找精神动力。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撑和保证,而红旗渠精神则为建设好社会主义提供了不竭动力和榜样。在未来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怎样建设现代化、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7],这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所在,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复兴路”和“幸福路”。“社会主义”这一前提限定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8]83。这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通向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是通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7]。

红旗渠精神的永恒魅力,就在于它的“红色”本质——指向共同富裕。红旗渠之所以命名为“红旗渠”,就是要在红旗的感召下,建设成社会主义的红旗渠、共产主义的红旗渠,成为全体林县人民的幸福渠。“一心为民是红旗渠建设的初心所在,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9]。因此红旗渠精神正是弘扬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精神,建设好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生动诠释。

(三)利用红旗渠精神生动诠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们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世界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但是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我们只有认识把握了世界的客观运动规律,依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违背了客观规律只能导致失败。人作为行动的主体,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去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从而有效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4]35。

红旗渠精神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生动写照。红旗渠工程的成功既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生动实践更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如前所述,红旗渠是在无技术、无经验,物质资源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开建的,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没有退缩,而是敢想敢干。没有材料,就自己来生产,在工程建设中,修建了石灰厂、水泥厂、炸药厂等,就地取材;没有技术和经验,就在施工过程中,边施工边总结边提升;没有资金,就由领导干部带领本县人员外出务工筹集资金。“宁可苦干,绝不苦熬”,体现了林县人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同时,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也贯穿着科学求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精神,没有科学测量、科学施工、因势利导等,就绝不可能修建出质量过硬的红旗渠。红旗渠工程的总负责人,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曾指出:“敢想敢干和实事求是是建成红旗渠工程的关键。”[6]187“敢想敢干”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三、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原理”课教学的路径

解决了“为什么融”“融什么”之后,从逻辑上讲,我们还需要继续思考“怎么融”的问题,也即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原理”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讲好红色故事—以事说理

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原理”课教学的简便途径,就是把发生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能够体现红旗渠精神的故事贯穿到“原理”课的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讲好红色故事,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之“理”。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感人至深,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进行“以事说理”,让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深刻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真言义理。如红旗渠第三任指挥长马有金副县长“龙宫探险”的故事,说的是有一次暴雨突至,马有金带人在南谷洞水库巡坝,发现大坝出现漏水,急需下水探明溃口位置所在,马有金二话没说,腰间系好大绳,就跳进水里,等他探明溃口位置被人拉上来时已经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由于体力极度透支几乎奄奄一息,但马有金依然拒绝去休息,继续坚持在工作岗位上。这体现了“马有金式”的党员干部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让学生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忘我牺牲、无私奉献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至上立场——一切都是服务人民利益,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

(二)精选经典案例—以案释理

“原理”课的基本内容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创造,是真理性、普遍性的理论,能够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思想指导。既然是真理性理论,能够普遍适用,它就一定会有较高的抽象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特别强调对社会现象、社会历史的考察研究不能停留在经验层面,需要运用“抽象力”[10]。他认为“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11]。抽象的理论如果能够在具体的案例中得以“显示”和解释,就一定会生动起来,“活”起来,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引入一定的教学案例,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来分析教学案例,让案例与理论相互映照,从而正确把握案例,悟透原理,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将会起到以情感人、以事明理的作用。

“原理”课教材第六章第二节讲述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其中第六条是“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4]298。社会主义社会在建设中是怎样体现这一原则的?如何才能做到?今天的世界恰恰出现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冲突,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人类面临如何抉择的难题。而红旗渠工程在修建过程中,对原有地质面貌进行了重大改造、改变,在山腰间硬是凿出了一条“红腰带”,结果把荒山变青山,把干沟变良田,在“穷山恶水”上生出“大美林州”。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河山,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虚拟仿真教学—以景验理

今天,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实现了快速发展,这对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特别是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虚拟仿真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378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教学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到“原理”课教学之中,通过具体场景再现,实现具体场景、情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之间的验证,即“以景验理”。在虚拟仿真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红旗渠精神,推动红旗渠精神入心、思想政治教育入实”[12]。

(四)打造“行走课堂”—以行明理

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原理”课教学有一个重要优势,那就是它有坚实的物质载体。有的精神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往往缺少实体支撑,只能靠媒介材料传播。红旗渠精神有坚实的物质载体,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造福于民的作用,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供人们参观考察。我们可以利用红旗渠打造“原理”课的“行走课堂”,让学生在参观红旗渠时更深刻体会修建红旗渠的艰辛和红旗渠精神的宝贵。为了让人们深刻感悟红旗渠精神,林州市还建有红旗渠纪念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在假期参观红旗渠与红旗渠精神纪念馆,通过行走的实践课堂,增强“原理”课的教学实效,“以行明理”,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

青年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着力引导他们扣好人生中第一粒“扣子”,助力其健康成长,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红旗渠精神是润育广大青年学生的精神营养,应该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同向同行、同心同德,合力哺育时代新人。在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努力探索把红旗渠精神融入相关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知课堂”和“行走课堂”。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原理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有才”林县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