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
2023-05-13刘丹
刘 丹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诸多变化。诞生于国际关系语境下的汉语国际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但挑战中也蕴涵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在变局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敢于应对挑战,善于抓住机遇,在宏观和微观层面谋求突破,不断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历史及现状
“国际中文教育”由“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而来。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所进行的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1]。1984年,对外汉语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得以确认。2012年,教育部取消本科专业目录里的“对外汉语”,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里设“汉语国际教育”二级学科。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在长沙开幕,此后“国际中文教育”这一提法开始广泛使用。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正式采用了“国际中文教育(0453)”这一学科名称[2]。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再到“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名称的更迭体现了学科内涵的不断丰富。“对外汉语”学科初建之时,汉语教学主要基于国内面向来华留学生。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汉语教学与推广逐渐突破本土局限,“汉语国际教育”趋势符合学科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的新发展。而“国际中文教育”体现了国家对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内涵的整合和拓展,反映出国家推广“大中文”的战略布局。国际中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承袭并发展了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延伸,共同推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文献[3]提出“国际中文教育包括所有海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活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全球已有180多个国家开设中文教育项目,7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4 000多所大学开设中文课程,设立中文专业、院系,7.5万多所中小学校、华文学校、培训机构等开设中文课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已逾2 500万,累计学习使用汉语人数接近2亿人[4]。
二、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挑战
1.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环境面临挑战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5],国际中文教育面临国际环境复杂化的挑战。
经济发展是语言文化传播的物质基础,也是主要动因,在全球经济萎缩的态势下,海外民众语言学习热情受经济状况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中西方文化冲突有所加剧。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本身也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过程。文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语言文化的传播。
2.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语言能否传播出去并吸引更多人学习,关键在于语言的学习价值,即通过学习这种语言能够获取多少红利。多年来,有赖于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汉语和中华文化的自有魅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和工作人员想要了解中国、来中国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中文学习热情高涨。
但仍然存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赋能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国际中文教育潜在的资金投入渠道单一、资源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全球推广布局不均、本土化发展滞后、学科定位欠明,对高质量汉语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不是所有海外民众都能亲自来到中国、了解中国,学习中文的内在动机和外部刺激不足,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经济价值和吸引力有所下降,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赋能不足。
3.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内涵建设面临挑战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再到“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名称的变化体现了学科地位和内涵的更迭。新时代汉语推广的国际环境、教育理念、教学手段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中文教育要调整学科内涵,把握学科布局,实现高质量内涵式长远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不属于一级学科,在学科评估和“双一流”建设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支持力度和资源保障仍有完善空间,专业持久发展的动力不足。
此外,部分人才培养模式偏重应急性和短期强化性,不利于学科内涵的高质量长远发展,也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高水平复合型中文人才的需求。
4.国际中文教育教师与教学方式面临挑战
在全球汉语学习者中,只有少部分能来到中国学习,大部分学习者是通过外派教师及本土汉语教师学习中文。为满足全球中文学习者的师资需求,每年我国都要向世界各地派遣大量中文教师及志愿者。截至2019年底,孔子学院已累计派出中方教师约5万人次,志愿者约6万人次。但是,仅靠外派教师和志愿者,远不能满足国际中文教育的师资需求。据统计,目前国际中文教师缺口超500万[6]。
2020年以来,外派教师和志愿者数量减少,全球中文教师缺口进一步扩大,海外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学习者也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学习中断或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同时,CMC(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教学、Moocs、远程汉语教学以及网络直播教学等成为主要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与线下教学相比,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语言教学有其特殊性,有知识的传授,更有技能的训练,这一切都建立在“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在线平台进行互动式教学比较困难,虽然有些教学平台具备较好的交互功能,但总体来看,目前的网络教学尚难以营造线下教室那样的互动氛围。语言学习是一种多模态感知,这是大多网课目前所不具备的或受限的[7]。
另一方面,汉语教师对于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很多教师对线上教学有一个“阵痛期”,有些资深教师在教室里讲课精彩纷呈,但在线上却难以“施展拳脚”;有的课堂只是通过音频开展教学,师生双方“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互动交流非常之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过往我们对汉语教师的培训与提升也更多集中在汉语本体知识、教学技能以及课堂教学技巧等方面,尚未形成针对线上教学系统高效的培训体系。
另外,线上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设备、网络等硬件设施。虽然目前网络已经基本普及,但仍然有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并未实现网络全覆盖,这些地区的汉语学习者就失去了在线学习汉语的机会。线上教学对于网速、电脑等设备的依赖程度较高,如果出现卡顿、离线、音画不同步等问题,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应对策略
新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优势与劣势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转危为机,使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焕发新的生机。
1.客观分析教育环境,树立语言文化自信
首先,受前述诸多因素影响,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确实受到一定制约,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留学生人数的减少一方面是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主动调整留学政策、严格审查留学生资格、优化留学生生源质量的结果。尽管深受疫情影响,但2020—2021年,中国依然是接收和派出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之一。虽然部分学习者无法来到国内学习,但通过线上教学参与汉语学习的人数并没有大幅度下降,相当一部分国外学习者也有很强的意愿回到中国继续学习。
其次,面对暂时的困境,要树立坚定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语言自信。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所取得的瞩目成绩得益于国家日益提升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21年起中文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中文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文的实用价值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因此,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必将拥有更加光明、深远的发展前景。
再次,国际中文教育经历了短短几十年,发展势头迅猛,但远远没有发展成熟。现在这个阶段,与其说是困境,不如说是时代给我们的发展机遇,一方面让我们能放慢脚步,站在历史的拐点反思过去,展望未来,把握国际中文教育的定位与方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另一方面也倒逼我们针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与创新。过往的学科体系研究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始终未能进入学科建设的核心领域,未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取向。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师发展等仍主要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语境中”[8]。新冠疫情以来,网络教学几乎全面替代了线下的课堂教学。国际汉语教学遇到了发展的挑战,却也迎来了学科转型的历史机遇。
2.树立“大中文”教育观,形成汉语教学的多元文化视角
首先,国际中文教育要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科使命。汉语国际教育肩负着在全球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的历史使命,这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国际中文教育要以语言为桥梁,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密切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其次,国际中文教育要树立“大中文”教育观。语言的国际化有赖于语言本土化,但本土化势必会催生不同的语言类型。以英语为例,有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澳式英语、中式英语、日式英语等,这些变体虽然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与标准英语有所区别,但并没有影响英语的国际交流功用,反而进一步促进了英语的流通与普及,提升了英语的国际地位[9]。因此,汉语也要突破地域、文化限制,树立“大中文”观,容纳港澳台汉语、海外华语、外国人的汉语表达等多种形态,提高汉语的生命力。
再次,国际中文教育要加强有效外宣,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说好中国话,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华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为基础,以汉语汉字为载体,以孔子学院以及其他民间汉语推广机构为纽带,以汉语教师、志愿者等为使者,打造宽厚仁和的国际形象,做好对国内外汉语学习者的教学及服务工作。
3.深化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形成中文推广品牌效应
首先,国际中文教育要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文化推广本身,夯实学科基础,立足国内,突破国际阻力。一方面要继续扎实推进系统的汉语本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论、教师培养、学习者特征、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等的研究,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顺应国内外发展形势,把握新时期教学形态的变革,不断对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新、完善,进一步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模式和平台构建。
其次,要理顺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归属,强化交叉学科的内涵特色。国际中文教育兼具教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但又不属于任何一个一级学科。随着学科内涵的不断完善、学科地位的逐步提升,国际中文教育可以兼容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华文教育等多个二级学科特色,吸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的应用研究成果,并根据时代需求加强语言智能与技术、语言信息工程等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发展成为具有交叉特色的独立一级学科。
再次,要打通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通道,完善国内外汉语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国际中文教育与国内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国外汉学、中国学等专业的联通。国际中文教育具有典型的新文科特点,专业设置应该吸收语言学、语言教学、语言文化、教育学、信息技术等特色优势,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同时也要考虑与国外汉学、中国学专业的有效对接,加强与国外大学的深入合作,保障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畅通。
最后,要明确学科地位,将国际中文教育纳入教育部学科评估和“双一流”评价体系。汉语国际教育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方向,但培养单位数量远远超过所属一级学科和考古学、民族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逐渐发展成熟,完全有能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8]。
4.持续赋能国际中文教育,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时代保证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为中文赋能,提升汉语学习价值,增强中国语言文化的吸引力。
首先,提高中文表达世界的能力,培养中外高端互译人才,翻译推广中国文化经典的同时,也把更多的人类文明成果翻译成中文,使中文成为人类思想的重要传播载体。
其次,不断强化中文在国际事务中的应用能力,提升中文的使用价值和国际地位。发展和推广中文信息技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中文教学、使用与推广,为中文赋值。以中文为基础语言,研发推广中文应用软件、多语种翻译软件等,在信息收集、数据挖掘、知识重组、智能化知识供给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中文的轴心作用[8];第四,转变中文推广理念,从“学中文”到“用中文学”,全面开展“中文+职业技能”等项目建设,提升中文学习的经济红利。
再次,以汉字文化为基点,精准定位语言学习者。在历年来华留学生中,韩国、泰国等国家所占比例较高,这些国家在地理上与中国邻近,在人口构成上有相当数量的华人或华人后裔,在文化上属于或靠近“汉字文化圈”。“传统的汉字文化圈,汉语汉字等汉文化已融入其生活之中。学习和研究中文的需求是内在的,也是中文国际教育的最大学生群体,应继续积极支持传统汉字文化圈的中文教育”[8],巩固、深化、扩大国际中文教育的基本盘。同时,要以“汉字文化圈”为辐射源,扩大汉语推广的范围。但是,国际中文教育必须精准定位学习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提高汉语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方面,聚焦海外华人。通过华人社区建立汉语影响力中心,全力支持东南亚的老华人社区以及欧美亚非新华人社区的中文教育,建立“大华语”概念,让海外华人、华裔成为宣传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名片”。
另一方面,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国家大都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友好的外交关系。根据2019年数据统计,来华留学生排名前十的国家中,除了韩国、美国和日本,其他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国家的学生和工作人员学习汉语是兴趣所在,更是现实需要。在目前国际关系相对复杂的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可以进一步扩大视野,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习需求,不断扩大汉语辐射范围。
5.优化海外孔子学院布局,完善孔子学院治理机制
尽管近期孔子学院的开设遇到了一定阻力,但孔子学院仍是汉语教学与推广的重要机构,其地位不可取代。要进一步优化孔子学院布局,完善治理机制。
一是继续强化孔子学院建设思路,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质量是孔子学院的生命线,要不断强化质量建设,促进内涵发展”[10]。经过近20年的建设,孔子学院已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但与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相比,在办学质量、运营管理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孔子学院的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和规划意识,将工作重心转向内涵建设[11]。
二是优化海外孔子学院布局,优先“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孔子学院、中小学孔子课堂的建设。从师资、教材、教学设备等多方面提供帮助,通过“新汉学计划”招收沿线国家优秀学生来华学习,助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建设,培训中资企业本土员工,扩大孔子学院的影响力。
三是支持成立基金会,健全孔子学院工作机制。2020年6月,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汉考国际等27家国内高校和企业,自愿发起成立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运行孔子学院品牌,通过制定规划、设立标准、质量评估等方式,为全球孔子学院提供支持和服务,有助于孔子学院向专业化、民间化、本土化方向发展,调动和发挥各方办学积极性,夯实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4]。
四是完善预警机制,提高孔子学院治理水平。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孔子学院要保持战略定力,及时对风险进行预判,完善预警机制,强化风险管控,不断修订《孔子学院章程》,优化孔子学院运作模式,提升治理水平[12]。
6.构建海外中文教师培育体系,促进汉语教师本土化
文献[13]提出“在境外开展国际中文教育,基本立足点应放在本土教师的培养上”。中文教育的国际化有赖于本土化,而教师本土化是关键所在。要加快构建“互联网+汉语教师”培育体系,搭建远程本土教师培训平台,提高汉语教师本土化水平。
一方面,建设国际中文教师学院,打造汉语教师培育平台。2021年11月13日,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华南师范大学合作共建全球首家国际中文教师学院——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这是国家培育国际中文教师的重要平台。我们要立足基地建设,培养培训“中文+技能”“中文+专业”“中文+行业”的高层次国际中文人才,使之真正成为海内外汉语师资培育的重要平台[14]。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外国本土教师研修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的培训方式,为本土中文教师发展提供专业指导。过去两年,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多次举办海外本土中文教师研修项目,精心配备师资队伍,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提升本土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7.加强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建设,提升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
线上汉语教学有其独到的优势。突破时空局限,教学内容可重复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面对教师的焦虑和紧张,课堂气氛轻松。要不断完善线上教学模式,强化汉语教师现代科技素养,加强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建设。
要加大汉语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力度,不断完善数字汉语教学体系;要加强汉语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完善课程库、教材库、微课库、工具库、影视库、微视频库、语言知识库、文化知识库、汉字库、语料库等必不可少的汉语教学资源库。
要依托“中文联盟”等数字化云服务教学平台,面向全球提供中文学习、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等在线课程;要探索建设网络孔子学院等在线中文学校、中文课堂,实现居家学习、居家考试,推出在线教育新品牌。
要强化汉语教师现代科技素养,完善岗前、岗中、岗后培训,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掌握线上教学所需的技术手段。开发网络汉语教学公开示范课,助力中文教师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提高线上教学水平;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线上教学理论、方法技巧等课程纳入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要组建完备的网络教学运营维护团队,为在线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