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目标为导向的犯罪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3-05-13王春梅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犯罪学课程目标文科

王春梅

(甘肃政法大学 公安分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在新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社会交流交往日渐广泛深入的新时期,为了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教育部提出了新文科建设行动。新文科建设要求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和创新文科学术研究和文科教育,构建新时代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培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具有家国情怀和志存高远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公安类专业应围绕“培养什么样的警察、怎样培养警察、为谁培养警察”这一根本问题,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多维施策,努力构建卓越警务人才培养体系。[1]

人才培养以专业为阵地,以课程为载体,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承担着重要任务。[2]公安类专业是培养警务专门人才的阵地,犯罪学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犯罪学是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的一门学科,它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犯罪学课程对于公安类专业学生联结专业课程群、形成刑事一体化思维、培养犯罪治理能力、增强公共安全信心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警察职业综合能力的一门至关重要的专业课程。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全面审视和梳理犯罪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文科建设新要求,重新拟定犯罪学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积极创新犯罪学课程教学设计,提高公安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一、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犯罪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是公安政法院校的重要使命。交叉和跨界的知识优势、能力优势和思维优势是新文科建设要求对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3]但是,当下犯罪学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距离复合型卓越警务人才培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一)课程知识体系建构难度大,学生知识点掌握不到位

众所周知,犯罪学学科体系成熟、学派众多、理论纷呈,犯罪学课程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繁多,犯罪学课程教学任务较重。又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过犯罪调查与统计活动,更没有参与过刑事案件办理,故而对犯罪现象及其治理缺乏基础认知,这就导致学生建构知识的难度较大。课程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基础认知缺乏,加之课时紧张,这就综合导致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帮助学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课程知识体系,致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点掌握不全面不到位,即使在课程学完之后,也很难做出一份全面的课程知识结构图。

(二)实践性教学活动开展少,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犯罪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在当前的犯罪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总是过多地讲授犯罪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例如概念、特点、理论流派和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案例的相关训练,致使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较低。而学生为了应对考核,也过多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而投入到案例分析、汇报展示、专业实践活动等实践性学习环节的时间与精力较少,致使其很难将所学理论应用于阐释特定犯罪行为的生成机制、分析具体犯罪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犯罪预防对策,也很难拿出针对群众开展多发性犯罪防范的宣传文案。

(三)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不够,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

在当下的犯罪学课堂,教师注重课程教学内容讲授,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需求和价值观形成关注不足。[4]这就导致学生通过学习只是掌握了犯罪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而并未较好地养成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自觉性主动性,也并未形成与犯罪作斗争的信念和创新犯罪治理的决心。

(四)对学生引导和关注不够,教学过程需要优化

在大学,教师上完课之后很少就课程学习问题与学生交流沟通,因此,教师并未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也不知道学生的学习困惑和需求,自然也没能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纠正、指导和帮助。对学生而言,其在课外自主学习的行为因不被教师所知而未得到肯定和鼓励,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也未受到教师关注和满足,其在课堂上参与问答、讨论、展示的行为未得到及时评价。这种情况也发生在犯罪学课程教学中。而师生之间割裂起来的教与学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导致课程的高阶性目标无法实现。

从新文科建设要求来看,当下犯罪学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很难实现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应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设计。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犯罪学课程目标之重新厘定

为了贯彻落实新文科建设要求,必须对犯罪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而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纲”,是系统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准则。[5]因此,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重新厘定犯罪学课程目标,是改革和创新犯罪学课程教学,贯彻落实新文科建设要求的出发点。

(一)重新厘定犯罪学课程目标的背景

近些年来,国际社会经济政治秩序和人类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地区安全冲突不断、多国经济状况持续低迷,致使以西方大国为核心主体的全球治理体系备受争议,进而导致西方大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与能力不断降低,世界政治格局持续发生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多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促进了产业变革。这一系列重大变化和变革无疑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当前,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安全、社会治安、刑事司法等领域面临了新的风险挑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院校要积极贯彻落实2021 年4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6]公安类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培养输送警务专门人才的重任,面对国际社会环境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应当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胸怀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的专业人才。[7]犯罪学课程目标的设定应当从“两个大局”出发,将犯罪学课程置身于国际社会发展、人类安全命运共同体构建、国际秩序维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高质量平安中国建设之背景下,树立格局更宏大、内涵更丰富、意义更高远的课程目标。

(二)课程目标分层理论的启示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将学生学习行为作为教学目标来分析研究,他认为从预期教学后学生在行为上将因教学而产生的改变有三类,分别是:认知、情意、技能。[8]由此,布鲁姆等人提出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即以学生行为改变为标准,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认知、情意、技能等三类。认知目标是指从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性行为,即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的一定学科的知识,形成相对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指的是从教学中学到的感情与意志性的行为,即通过课程教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丰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乐观的人生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当下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滋养浓厚的家国情怀,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技能目标,也称为能力目标,指的是从教学中学到动作技能性的行为和形成的能力,即通过课程教学要让学生形成一定学科领域的动作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课程教学既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过程。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犯罪学课程目标厘定,可以借鉴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意即犯罪学课程教学应当同时达至知识、技能、情意等三个层次的目标。

(三)设置多层次的犯罪学课程目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立足“两个大局”,吸收教育目标分类的思想,犯罪学课程教学目标应是多层次的。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犯罪学课程获取犯罪学研究积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进而形成正确的犯罪学认知,即能够正确认识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人、犯罪被害人,能够准确描述犯罪现象存在及发展变化的规律,能够全面深刻阐释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能够阐述、评价和比较各种犯罪原因理论和犯罪预防理论。在能力层面上,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犯罪学课程获得能力培养和技能提升,进而能够进行专业操作,即针对具体犯罪行为能够制作犯罪生成机制的思维导图,针对具体犯罪类型能够提出有效预防对策,具备运用犯罪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犯罪学课程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仰,进而能秉持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态度并怀揣丰盈情感,即坚持人民安全和利益至上的思想、坚决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决心、竭力捍卫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信念、严厉打击惩治违法犯罪的态度、积极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信心,并不断增强继承和创新犯罪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使命感。

在以上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中,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延伸,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根本与核心。

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的犯罪学教学改革思路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犯罪学课程教学要兼顾和统揽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对课程进行科学规划,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将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养成巧妙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中去。

(一)科学规划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明确课程教学内容,就明确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犯罪学课程教学要精练学科基本结构,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引入学科最新前沿动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精练学科基本结构

美国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提倡学科结构教学。布鲁纳在其名著《教育过程》中提出,不论教什么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9]按照布鲁纳的教育主张,犯罪学课程教学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犯罪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这就要求教师在熟悉犯罪学学科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高度精练犯罪学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要甄选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以求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犯罪学学科的基本结构。

2.更新犯罪学课程教学内容

以学科基本结构为基础,不断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将新时代、新阶段出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将陈旧的知识、理论、方法、案例做适度精简。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还要将深度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发展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创新之中,突破学科知识固有的局限,推动公安类专业教育跨学科化发展,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10]此外,还要坚持科研反哺教学,将科学研究新成果积极引入课堂。

3.发掘课程思政元素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不同社会制度之争、多种发展模式的较量持续深化、演变。这些新变化、新形势均要求高校加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将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思想融入各门课程,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大学生教育中的指导地位。[11]犯罪学课程教学内容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做适应性调整。众所周知,犯罪学理论体系以西方犯罪学流派为重要支撑,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和传播犯罪研究的中国理论成果和犯罪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模式,坚定学生的“两个维护”和“四个自信”,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犯罪学课程教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挖掘犯罪学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适时引入中国本土犯罪学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犯罪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要重视的一环。

(二)优化和创新教学活动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环节设计,既体现了教师怎么教,也决定了学生怎么学。为达到新文科建设要求下的犯罪学课程目标,需要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和理论应用能力。

1.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大量的优质线上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犯罪学课程提供了条件,学习通、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也为教师开展线下翻转课堂搭建了平台。例如,教师利用学习通平台讲课,将课程教学课件、习题、课外拓展阅读文献等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或引导学生注册中国刑警学院的慕课《犯罪学》,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观看慕课或者阅读文献等线上自主学习任务,并查看学生完成情况,根据学情,围绕学生课前线上学习存在的问题,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支撑,犯罪学课堂教学可以开展翻转课堂。近年来的实践证明,翻转课堂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均比传统课堂更有优势。在导入犯罪学新课后,教师通过提问和练习,检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效果,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课堂上,综合运用讲授、研讨、合作学习、探究等教学方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针对教学重点内容和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内容展开教学,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巩固对重点内容的掌握。

2.使用CBL+PBL 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案例教学法,它对学生的叙事性想象与理论思维训练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12]犯罪学课程教学中,教师精选犯罪典型案例,围绕案例设置逐级深入的问题,对学生分组进行研讨,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PBL 教学法即项目导向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rning)或者问题导向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一方面,以警务实战为导向,紧扣警察职业特色,设置实战性强的综合性作业或者问题,让学生去解决。[13]另一方面,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犯罪原因论”“犯罪预防论”等模块设计综合性较强的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系统全面或者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3.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警察职业胜任力

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犯罪学知识和多学科知识综合阐释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反电诈宣传志愿者活动、国家安全教育宣讲、参观“打击文物犯罪成果展”等实践性活动,强化学生对实践的认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警察职业胜任力。

(三)完善和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课程教学发挥着监督、检验的功能,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就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促进者。[14]教学评价的理念和方式对教师有着引导作用,指挥着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对于犯罪学课程而言,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督促学生学习效果、实现课程目标、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理念,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理念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性化需求,引导学生注重平日学习,重视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作业、相关实践活动参与,而并非一味地重视期末考试。发挥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指挥棒的作用,有效引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鼓励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多创设问题情境或增加互动环节,特别是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和工具,灵活使用提问、小组汇报、读书分享、案例研讨等多种形式及时测评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跟踪和考核,及时给予学生个性化精准指导。

2.以课程目标为观测点,形成“面试+抽题口试+X”的课程考核形式

犯罪学课程考核必须以课程目标为考核观测点,瞄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犯罪学课程的三个层次目标展开,对学生认知、技能和情感价值观进行全面考核。这就需要探索和创新课程考核形式。例如,犯罪学课程考核借鉴人民警察招录中面试的考核形式,形成“面试+抽题口试+X”的期末考核方式。其中,“x”可以是案例分析,可以是读书笔记,这样就形成了“面试+抽题口试+案例分析”“面试+抽题口试+提交读书笔记”等考核方式。“面试+抽题口试+X”的考核方式以犯罪学课程目标为导向,在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的同时,还考核学生的思维水平、语言表达、程序意识以及自学能力,做到了对学生认知、技能和态度情感的全面考核。

3.优化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重视反馈以及后续跟进

对犯罪学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应当由同行、教学督导和学生三个主体共同完成。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从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多个观测点着手,着重评价教师对犯罪学课程内容、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否有助于达成新文科建设要求的课程目标,是否有助于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教师根据学情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15]同行、教学督导在对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和评价时,应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意见,听课结束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教师,要求教师根据反馈意见改进教学。后续,同行和督导可以对教师进修跟踪听课,查看其对教学设计的改进、优化情况。

四、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伟大复兴目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当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新文科建设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公安类专业是培养国家公共安全事业后备力量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重大使命。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公安类专业必须“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犯罪学课程是公安类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警察职业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新文科建设的要求,犯罪学课程要坚守认知、技能、情感价值观等三个层次的目标定位,科学规划、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不断健全和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具有新文科素养的公安类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犯罪学课程目标文科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中国犯罪学家推介
——许春金先生
中国犯罪学家推介
——张荆先生
中国犯罪学家推介
——张荆先生
中国犯罪学家推介
——张黎群先生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