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县域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基于成都市武侯区的实践
2023-05-13田许明
田许明,赖 露,花 云
(成都市武侯区社区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些都标志着我国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当然也应该毫不例外。
一、县域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涵义
国内学者麻玉琦认为,“县域”是“在‘县’这一行政单位管辖范围内的区域的统称”。[1]在实践中,一般也把县级市、设市的区管辖的区域等同于“县域”。对于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涵义,国内有学者进行了研究。宋亦芳认为,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有体现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理念、要有高水平的教学服务供给,要有高效能的系统循环机制。[2]
综合上述观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关于“社区教育服务规范”的规定,本研究认为,县域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指:在县(市、区)这一行政单位的社区中,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按照协调均衡的原则,充分开发、利用各种丰富的教育资源,满足社区全体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成员提供机会公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规范优质、方便快捷的教育活动,以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发展方式。我们认为,县域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服务社区成员终身学习,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县域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县域发展协调均衡、学习机会公平、学习内容丰富、学习形式多样、教学优质规范、学习条件便利快捷。
二、我国县域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社区教育1986 年发轫于上海。2000 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正式拉开了全国社区教育工作的序幕。
此后,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等10 余个文件。到2016年底,教育部共确定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120个、实验区129个(此后,国家再没有开展国家级示范区、实验区的评审)。2016年后,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开展了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的评选认定工作。这些都从行政层面推动了全国县域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及其分支机构先后开展了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乡镇)、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的评比,这些评比从业务层面推动了全国县域社区教育工作的内涵发展。经过37 年的发展,中国社区教育由点到面、由实验区示范区到省域推进,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步推进,社区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影响力逐渐扩大,社区教育促进和服务社区发展治理的作用也日趋凸显,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打下一定的基础。[3]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规定,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履行本行政区域社区教育的相关职责。为深入了解目前全国县域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从全国120 个示范区、129 个实验区、已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非示范区实验区中,按东、中、西部地区随机各选择4 个;向上述随机抽样的36 个县(市、区)发放问卷36 份,回收有效问卷30 份,有效回收率为83.33%。问卷主要内容为“体制机制、三级网络、社区教育课程、市民学习形式、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化建设”等六个方面。通过问卷和访谈,我们看到,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工作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社区教育体制机制不健全
2016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各地实践来看,要保证这一体制和运行机制高效运行,县级党委政府就需要建立一个非常设的机构,或建立党委政府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它们来协调县域社区教育工作、统筹社区教育资源、研究解决县域内社区教育的重大问题。健全的社区教育体制机制,是县域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保障。
问卷显示,30 个县(市、区)中建立了非常设的社区教育领导机构或联席会议制度的有22个,比例为73.33%。但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有10.00%县(市、区)的非常设领导机构在清理非常设机构时被清理掉了;另有13.33%县(市、区)的联席会议制度名存实亡,基本没有开展日常的协调、统筹工作。这些都制约了县域社区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调查问卷和访谈显示,只有53.33%县(市、区)将乡镇(街道)的社区教育工作纳入了县级人民政府的督导考核之中。有76.67%的县(市、区)配备了社区教育(成人教育)专项经费,另外23.33%的县(市、区)则是使用其他渠道的资金开展社区教育工作。
(二)三级办学网络不完善
《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办学网络”。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是县域开展教育培训,为市民提供机会公平、多样化的学习服务的基础,是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条件。
问卷显示,已经建立三级社区教育办学网络的县(市、区)比例为80.00%。通过访谈,我们也了解到,在这些县(市、区)中,有7 个县(市、区)虽然已经开展过乡镇(街道)社区教育学校、村(社区)教育工作站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估,但存在很多乡镇(街道)、村(社区)为了评估而评估的现象,迎接检查轰轰烈烈,验收过后偃旗息鼓,完成评估任务后基本没有再持续开展相关的社区教育工作,没有真正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三)课程建设不规范
《意见》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公民素养、诚信教育等教育活动,要“推动课程建设规范化、特色化发展”“促进课程设计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实践有机融合”。从各地的实践来看,从内涵建设着力,推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体系化、规范化、特色化发展,满足市民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是县域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问卷显示,各县(市、区)虽然开展了大量的课程培训,但绝大部分县(市、区)课程零散散乱,没有科学的课程规划,没有规范的课程体系。编制了县域社区教育课程规划和课程体系的比例仅占13.33%。各县(市、区)开设的课程中爱国主义、社区治理类课程严重缺乏,仅占课程总数的5.37%。各县(市、区)在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建设时,基本上是大量开发通识课程,普遍存在课程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特色课程开发的意识和实践都不够,汇总30 个县(市、区)数据,我们看到,特色课程仅占课程资源总数的12.41%,存在对县域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关注度不够的问题。
(四)学习形式单一
《意见》明确提出,社区教育要“创新教育载体和学习形式”。社区教育除了开展课堂教学和讲座外,还有要积极开展才艺展示、参观学习、市民游学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创新探索团队学习、体验学习、远程学习等模式。多样化的学习形式能够提升市民学习兴趣,提高市民学习的积极性,保障学习活动持续推进。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是县域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
问卷显示,以讲座和课堂学习为市民主要学习形式的比例是53.33%,开展过市民参观学习、市民游学、读书沙龙、体验式学习、团队学习、远程学习中其中3项及以上的县(市、区)比例仅为20.00%。单一的学习形式完全不能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要求。
(五)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水平”。社区教育机构要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专兼职教师,同时对专职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提出了要求。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为市民提供优质规范的教学服务,提升市民学习的获得感、幸福感。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县域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智力保障。[4]
通过问卷和访谈,我们了解到,目前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普遍不高。专职教师95.74%是从中小学、职高等其他单位调动过来的,没有专业的入职培训,继续教育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内容完全一致,没有专门的社区教育内容;63.41%的兼职教师认为个人专业化发展没有希望,加之课时报酬普遍不高、课时数不多等诸多原因,兼职教师归属感不强、流动性较大。
目前全国只有上海市和成都市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能够以“社区教育教师”的身份评聘专业技术职称(职务)。全国其他地方的专职教师想以“社区教育教师”的身份进行专业技术职称的晋升基本没有希望,这极大地影响了专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专职教师整体业务水平的提升。
(六)信息化支持服务不到位
《意见》提出,要推进各地市民学习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共享,给市民学习提供多种形式的、便捷的支持服务。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县域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问卷和访谈表明,建有社区教育的微信公众号的比例是86.67%,但其中88.46%的只是一个新闻信息平台,缺乏为市民提供线上学习支持服务的功能。16.67%的县(市、区)建设有市民学习资源网站和学分银行,但是使用率极低。83.33%的县(市、区)认为目前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能为市民的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滞后,既影响了社区教育机构的管理效率,同时也导致市民缺乏便捷的学习条件,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县域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基于成都市武侯区的实践
新时代县域社区教育要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解决上述问题,以市民终身学习为核心,促进县域社区教育协调均衡发展,为市民提供公平充足的学习机会、丰富的学习内容、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优质规范的教学服务、便利快捷的信息化支持服务,提高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武侯区,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辖11 个街道、71 个社区,常住人口109 万。2010 年,武侯区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进入新时代,武侯区社区教育坚持内涵发展的原则,围绕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已形成“1246”的工作模式。武侯区的社区教育工作在四川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下面以武侯区的实践为例,对县域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作阐述。
(一)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县域社区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县域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是社区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协调均衡发展的根本保障就是要有完善的机制体制。社区教育要形成党委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的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就要建立县域社区教育(或学习型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才能协调推进县域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社区教育均衡发展。同时,要建立社区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价机制,将乡镇(街道)的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县级人民政府的督导考核。经费是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条件,县(市、区)要保障政府经费的投入,鼓励社会进行捐赠,完善学习者合理分担费用的机制。
武侯区2002 年成立“武侯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武侯区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等多个文件。“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部署武侯区社区教育工作;各部门根据工作职责和分工,共同协力推进县域社区教育工作。基于“领导小组”的统筹推进,武侯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2017年,《成都市社区教育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武侯区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建立,负责统筹推进全区学习型城市建设和社区教育的各项工作。武侯区自2017 年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对乡镇(街道)的督导考核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各个乡镇(街道)社区教育的工作积极性,各类教育培训和创建工作得以高质量、均衡推进,实现了社区教育工作跨越式发展。2006年,武侯区财政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1元的标准配置了社区教育专项培训经费,2009 年提升至每年人均2 元。各乡镇(街道)、村(社区)也配备了专项经费用于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健全、评价机制完善、经费配备到位,促进了武侯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社区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二)健全三级办学网络:提供机会公平的学习服务
县域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能够为市民提供机会公平的学习服务,健全的三级办学网络是为市民提供机会公平学习服务的关键。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区教育办学网络是县域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是市民享有公平学习机会的重要保障。县(市、区)要进一步健全三级办学网络,县级社区教育机构要按照《意见》要求,切实履行业务指导、教学示范、课程开发、理论研究的职责;乡镇(街道)社区教育机构要根据党委政府的安排和市民学习需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优质规范的培训学习活动;村(社区)社区教育机构作为乡镇(街道)社区教育机构的补充,要因地制宜、力所能及地开展市民喜闻乐见的培训学习活动。健全的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辅之以较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能为市民提供更多机会公平的学习服务。
2007 年武侯区以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为契机,初步建立了区—街—居三级社区教育办学网络。2010 年以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了区—街—居三级社区教育办学网络。武侯区现有区级社区学院1 所、乡镇(街道)社区学校11 所、村(社区)教育工作站71个,实现了社区教育机构的全覆盖;区级社区学院常年开设约100个教学班,各乡镇(街道)社区学校平均不低于10 个教学班。三级社区教育机构还常年开设讲座、主题活动等其他各类培训活动。武侯区完善的三级办学网络和学习服务,保障了市民公平的学习机会。
(三)丰富规范社区教育课程: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县域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社区教育能够充分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丰富规范的社区教育课程是满足这一需求的主要载体。县域社区教育课程要以服务社区发展治理为导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市民学习需求为依据、以市民满意度为标准,开设门类齐全、丰富多样、设置规范的课程,让广大市民通过课程学习,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武侯区社区教育坚持以课程教学为主要载体,常年开设200多个线下教学班、30余个线上教学班,年参与学习的市民约55 万人次,丰富、多样、规范的课程能很好地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2021 年,为做好县域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规划、同时规范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武侯区经过反复论证,编制了《武侯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课程体系》《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课程教学指导大纲》。2022年,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武侯区开设了“市民素养课程之《社区书记大讲堂》”系列讲座,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增强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和能力。2023 年初,武侯区开始探索市民课堂“课前五分钟思政”教育,对市民开展爱国主义、政策法规、国情市情教育,社会反响良好。
武侯区坚持资源节约型的县域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对社区教育普通(通识)课程,积极引进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开展评估,统筹安排使用,不再进行重复开发。将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特色课程的开发上,先后开发了《话三国说蜀将》等百余门(集)特色课程,30 余门(集)获得各级奖励。8集微课程《古蜀文明》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线。开发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既传承弘扬了县域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满足了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四)创新社区教育学习形式:提高市民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县域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社区教育学习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市民参与度高,多样化的学习形式能够提高市民学习的参与率。县域社区教育机构只有整合资源,提供课堂学习、讲座、参观学习、市民游学、体验式学习、团队学习、远程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才能够增强学习活动吸引力,满足市民不断增加的学习需求。
武侯区积极探索市民多样化的学习形式。2020 年初,新冠疫情汹涌而至,武侯区顺势而为,迅速开设了远程社区教育课程。在教学中,引导教师落实学员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注重互动,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2020 年,参与远程学习的市民约80 万人次,“武侯市民·云课堂”也获评“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后疫情时期,武侯区在大量开展线下教学的同时,依然坚持开设一定数量的远程社区教育课程,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2019 年开始,武侯区积极探索培育星级居民自主学习团队。在全区进行团队遴选的基础上,区社区学院按照“一星入格、二星培育、三星规范、四星特色、五星示范”的标准,依据星级每年给予课时费补助。武侯区在进行团队培育时,既坚持团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让居民通过学习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坚持团队服务社区、参与社区的发展治理、助力和谐社区建设。2023年,“武侯星级居民自主学习团队”获评“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从2018年开始,武侯区面向社区的中青年人群,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组织开展读书活动,搭建中青年学习交流的平台。武侯区还根据市民学习需求,实时组织开展市域内的市民游学活动。
(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市民学习的获得感幸福感
县域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社区教育能够增强市民学习的获得感幸福感,而这关键在于从事管理和教学的广大教师。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县(市、区)应该强化其继续教育工作,鼓励自主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对于数量庞大的兼职教师,县(市、区)则要系统考虑其遴选、培训、考核、报酬等诸多因素,重点关注其专业成长,形成愿意干、能够干、干得好的良好工作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区教育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质量,让市民享受到优质、规范的教育服务,提升市民学习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2 年,武侯区启动了面向社区教育兼职教师的“五位一体”社区教育师资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用三年的时间,通过“选-培-考-评-聘”五个环节,即“广泛遴选—专题培训—开展考核—评定星级—聘任使用”,旨在解决武侯区兼职教师数量不足、流动性大、专业水平不高、归属感不强问题,满足市民高质量的学习需求,助力学习型城市建设。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成效显著。
(六)建设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提供便捷的信息化学习支持服务
县域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能够为市民学习提供完善、便捷的信息化支持服务,建设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是其中最重要最实用的一种形式。县域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应该坚持经济、高效、实用的原则,利用好现有的各级各类平台,建设符合县域特点、重在运用的信息化平台,为市民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服务,提升市民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资源建设方面,应重点建设具有区域历史文化特色的课程;在学分银行建设方面,应突出实际运用,探索开展市民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工作,激励市民持续进行学习。
武侯区按照“经济高效”“注重实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县域市民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在成都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支持下,建设了“学在武侯”——武侯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武侯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突出实用性,设置了资源搜索模块,市民进入模块,开展学习,积累积分;设置了学分项目模块,市民可以进行线上和现场课程学习的报名、上课签到,积累积分;设置了直播课堂模块,方便市民直接进入直播平台学习,同时积累积分。市民学习获得的积分按认定规则进行转换。“学在武侯”——武侯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建立,既提升了武侯区社区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学习条件,大大提升了市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当前我国县域社区教育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促进县域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完善社区教育的机制体制和办学网络,聚焦课程建设和学习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强化市民学习信息化支持服务。县域社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最终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