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风穿过树林
2023-05-12鱼饮溪
鱼饮溪
长期以来,我一直以儒家的诗教观念来约束自己,力求使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同“三百篇”一般温柔敦厚。然而,克己很难,假如楚灵王能够克己,又岂会受辱于乾溪?
我对于自己内心的贪婪常常束手无策。有时候一想到世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与我无关,我就抑制不住地沮丧,沮丧自己如此微渺、黯淡。我就是这样一个欲以萤光比肩天心之皓月的人。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便试着清心寡欲,希望能够摒除艳羡之念,以绝沮丧之心,一番寻寻觅觅之后才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
也许我的心里住着一个项羽,这个心结成了我过不去的“江东”,可能我永远也无法把自己摆渡到对岸了。即便是鲁迅先生在遇到他的“江东”后,也没有真正地把自己摆渡到对岸去。鲁迅先生虽然对外宣称自己不会去理睬什么流言蜚语,也不去写什么辩正信,而是以“惯而安之”的态度对待流言蜚语。但鲁迅的母亲在鲁迅逝世后道出了实情:“大先生(鲁迅)所以死得这样早,都是因为太劳苦,又好生气,他骂人虽然骂得很厉害,但是都是人家惹他的。他在未写骂人的文章以前,自己已气得死去活来,所以他实在是气极了才骂人的。”
都说读书能够修身养性,可鲁迅先生看了那么多书,经历了那么多事,仍然有看不开的事,仍然无法对流言蜚语等闲视之,可见此话只能信一半——信一半的意思是说,书仍旧要读,但不要指望看了很多书后能平复内心所有的波澜。有些波澜,是书籍平复不了的。
电影《夏洛特烦恼》里面的袁华在感情受到挫折后仰天长叹:“这道题我不会做,不会做!太难了!”人生中遇到的难题,有的时间一长,自然而然就会得出答案,比如我们少年时候解不开的一些心结在长大后的某一天忽然就解开了;有的即使饱经沧桑也无法全部解开,就像鲁迅先生经历的那些。人人都会遇到解不出来的难题,然而每个人解不出来的难题不必一样,可能我解不出来的难题对你而言根本不是事儿,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心性的差异了:有的人生性豁达,别人想不通的问题在他那里根本不是问题;有的人生性敏感,在我们看来的一些小事对他而言可能就是一座小山。
人生中遇到的难题,解不出来就解不出来吧,反正不是罪过,如果因为解不出来又添了一层烦恼,岂不是双倍损失?
在遇到事情讲放下、讲看开的语境中,我不再盲从众人强迫自己看开、放下,而是把自己变成一片树林,视那些看不开的事情为一阵风。对树林来讲,风是躲不掉的,其实也无须躲避,只需要静静地站在那儿等风穿过就好了。这其间,纵使风会搅扰枝叶,但也不过是暂时的。风歇后,树林依旧会恢复平静。风固然不会只刮一次,那我就一次次让风穿过好了。
让风穿过树林,虽然会引起枝干的卷折,这对树本身来讲当然是一种损失,但谁又能否定损失的背后不会存在着好处呢?就比方我现在,因为无法参透内心的贪婪而沮丧,正是因为这沮丧才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使我的一些想法得以为君所知。至于想法对各位有没有帮助我不敢保证,可万一有用呢?
具体到我个人如此,扩大到人类更是如此。
南唐后主李煜在词史上获得的评价极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面讲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而且认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如此高的评价,是李后主拿“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换来的。唐圭璋先生的《李后主评传》点评得相当到位:“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李煜从风流帝王沦为阶下囚,对国家、对他个人来说,当然是一种不幸,然而就是这种极致的不幸却成就了诗家的大幸。倘若后主丝毫不以国破为意,十分看得开,就跟那乐不思蜀的刘禅一样,那么词史上肯定不會出现这么愁人肺腑的佳作。
还有爱尔兰诗人叶芝,在遇到他的缪斯女神茅德·冈小姐后,正如他日后说的,“我一生的苦恼开始了”。诗人多次向茅德·冈小姐求婚,但均被拒绝。茅德·冈小姐的理由是:“他是一个像女人一样的男子,我拒绝了他,将他还给了世界。”
正是因为茅德·冈小姐的一次次拒绝,才使得诗人以古老而高贵的方式、以掺杂在一生中的绝望与悲哀,一次次写下绝美的诗行——“若爱得看不到、听不到、说不出/谁又能在爱中游刃有余、全身而退?”“没有枝叶因为严冬的恶寒而凋零/枝叶凋零是因为它们听到了我的梦”……
如果茅德·冈小姐没有将诗人还给世界,或者诗人求婚失败后很快就看开,从痛苦中解脱出来,那我们今天还有可能看到这样动人的诗篇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这对我们来讲,何尝不是一种损失呢?尽管这样想有一点自私,但我还是忍不住以往古来今的态度看待这些事情,在对他们抱以同情之心的同时,更为人类的文学百花园增添了几缕馨香而高兴。
这大概就是杜甫笔下的窗与门吧:窗很小,却能含有承载了千秋雪的逶迤西岭;门很狭,却能停泊一片万里而来的东吴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