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秧歌之特征分析
——以《唱得绿海泛金波》为例
2023-05-10袁蕾
袁 蕾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山西 太原 030012)
当涂县被誉为“民歌之海”。民歌体裁丰富,曲调优美,深得当地百姓的喜爱。2006 年,当涂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秧歌的特征分析
秧歌是劳动者在劳动时唱的一种歌曲,有些地区会称之为“田歌”。在某些地区,如东北、河北、陕北等地,秧歌亦是一种民间舞蹈。在安徽地区,秧歌一般是在田间进行插秧、拔秧等集体劳动时唱的歌,演唱者之间会相互交流,互相激励。秧歌多先由一人领唱,领唱的节奏自由,延长音运用较多,然后两三人在后面接着唱,接唱者多重复领唱者演唱的后三个字,最后,所有人齐唱。当涂秧歌演唱时音色嘹亮,润腔的装饰也恰到好处,使领唱与和唱的人衔接得更加紧凑,能够充分表现当涂人民丰收时的场景。
在北方地区,秧歌是一种群体性的舞蹈,每到重要场合和节日皆能见到秧歌的身影,其不受场地人数的限制,人们可以通过秧歌来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我国的民间歌舞多是以民俗文化为基础创作出来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重要节日都有大量的民俗歌舞出现。因各地的民俗文化不同,各地的秧歌特征也有些差别。例如东北秧歌,因为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朝鲜接壤,流动的人口使得文化也有了交叉,东北地区融合了汉文化、中原文化,加入朝鲜、俄罗斯文化,呈现了多元的、文化大融合状态。因此,东北秧歌的演出服是身绣龙,头戴凤冠的形象,“再配以六边形手绢、扇子以及系在腰间的绸子为手持道具配合舞动,以大红大绿等颜色作为服装与道具的主体色调。”[1]这些特点也体现了东北人民对未来多姿多彩、光鲜亮丽生活的一种向往。再比如河北秧歌。河北省与山东省、河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虽然被严格的行政区域划分开来,但是文化的流动并不会被行政区域所阻挡,因此这四省区之间的文化有较多的交流和碰撞。这亦体现于河北的秧歌之中。河北秧歌中有一个动作是不停地抖晃肩膀,这与内蒙古的经典舞蹈动作极为相似。而《秧歌调》这首歌中居然出现了《凤阳歌》的旋律,这也和山东、河南接壤密不可分。古时候的河北地处要塞,战争不断,也促进了较大的人口流动。河北的秧歌经常在开场时,先进行一段少林寺少林棍的演出,以此来活跃整场演出的气氛。
安徽地区的秧歌则不同,其由领唱和帮唱两个部分组成,形式与号子较为相似,因此有些地方也称秧歌为秧号子,但是秧歌的旋律性与号子相比更加强烈一些,速度与节奏也更加舒缓,和节奏紧凑的号子相比,还是有较多区别。安徽的秧歌弱化了舞蹈的成分,更多体现在“唱”这个层面,多反映历史与爱情。流传于南岭、芜湖一带的秧歌,多以独唱的形式出现,多是叙事性的歌曲。流传于巢湖一带的“喊秧歌”,则一般由领唱和帮唱两部分组成,节奏多舒缓、旋律高亢,和山歌较为相似,旋律中较为喜爱加入装饰音,令旋律更加舒畅。在盛产水稻的当涂和和县地区,则多演唱薅稻歌。皖东地区的秧歌也各有特色,田鸡调、小猫调等是以小动物的名字命名的,其旋律短小、风趣、幽默。和它相似的风摆柳也是流传于皖东地区的秧歌,其曲风同样活泼幽默。海棠花、石榴花等在皖东地区同样流行,这类秧歌以花朵的名字命名,一般是由帮唱来演唱的。
因为各地的文化不一,导致本土化秧歌的特征也完全不同。粗犷豪迈的北方秧歌,多出现于大型的集市和节日之上,以人民群众一起参与为主,人数越多越热闹,相比于唱歌,舞蹈更能感染北方人民,因此,以舞蹈为主的秧歌形式在北方更加受群众欢迎。而以温婉静谧著称的南方则不同,南方的秧歌中,少了些许豪放,多了南方人民的温柔与恬静。更加内敛的南方人民喜爱用歌声代替舞蹈动作,以轻柔的歌声来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南北两地的秧歌特征呈现较大的不同。
二、《唱得绿海泛金波》的音乐分析
《唱得绿海泛金波》是一首当涂广为流传的秧歌,它的原型就是劳动人民在劳作之时随口哼唱而来的,而后为了将当涂民歌系统地归纳成册,由党文填词,黄熙云整理,当涂民歌著名的传承人陶小妹演唱。这首民歌是当涂民歌中的经典。
(一)节奏
在当涂民歌中,单拍子的歌曲所占的比重最大,特别是2/4 拍,因为其强弱的律动性和人们的劳动节奏或步伐更加贴切,所以运用的范围特别广泛。《唱得绿海泛金波》就是典型的2/4 拍,速度稍慢,在节拍上呈现了情绪相对舒展的特点,在节奏上,从歌曲的第一个完整小节开始,音乐由低音mi 开始,不断级进上行至中音mi,由附点大切分加四分音符加八分音符的节奏发展到了二八节奏加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这样的节奏由舒展到紧密的排列,形成了自然的推动,附点音符带来的歌曲旋律律动更符合人们田间地头的唱歌习惯,增强了秧歌的野外开阔感,音乐由远推进,但很快又迂回环绕,形成了秧歌的特色。
(二)衬字衬词
“衬字衬词是在民歌的歌词中,除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为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语。衬词大都与正词没有直接关联,不属正词基本句式之内,甚至很多还是无意可解的词语,但和正词配曲歌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衬词就表现出鲜明的情感,成为整首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2]《唱得绿海泛金波》中大量使用了衬字衬词,比如第一句:“郎在(也嗨)下风(么)薅稻(溜嗬嗬)棵(嗬来咳咳)”,括号内的即为衬词。这些衬词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它主要表达的是人们丰收时的喜悦之情。
(三)方言
民歌的基础是方言,不用方言演唱的民歌,不算是真正的民歌,只有用方言演唱,才能将民歌的韵味表现出来。“当涂县正好处于官话与吴语的交汇点上,再加上历史上几次大的战乱以及经济中心的南移,出现了北方人口往南方的大迁徙,因而造就了当涂方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也让当涂本地的方言非常晦涩难懂,但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演唱当涂民歌,在《唱得绿海泛金波》这首新民歌中,传唱人陶小妹将难以理解的方言弱化,使用了大多数人都能听懂的语言,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多的当涂方言的音调,如表一:
表一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普通话中的“e”“o”在当涂方言中多发成“u”的音,“zh、ch、sh”这类翘舌音在当涂方言中变为“z、c、s”的平舌音。
《唱得绿海泛金波》这首民歌较为明显地体现了当涂秧歌的特色,它速度缓慢,旋律性强。为了将歌曲旋律良好地运用到劳动之中,层层递进的旋律走向在本首歌中运用较多,这也贴合了劳动时的步伐和节奏。衬字衬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农民们的喜悦之情。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方言的变化,当涂的方言非常晦涩难懂,然而为了让大众接受当涂民歌,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就会削弱方言的发音,用相对更贴近普通话的发音去演唱。
三、当涂县秧歌的传承路径思考
当涂秧歌的内容以劳动者们在田间插秧为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农业形式,这就导致当涂秧歌在逐渐走向消亡。而在当涂政府的重视和秧歌传承人的努力之下,当涂民歌的传承队伍日益壮大。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传统的民间歌舞大都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经历了漫长时光的打磨,使其有了如今的模样。由于各个地方的风俗活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不同,各地传统民间歌舞的特征也不尽相同。秧歌的表演者可能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跟随长辈一起参与各种劳动活动,耳濡目染之间将文化的种子种了下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之中,会不断遇见全新的事物,那么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新元素注入当涂民歌之中,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民间歌舞并没有完全消亡,而是以一种不断更新的状态存在于生活之中。最重要的是,当涂秧歌依靠当涂本地的民俗活动流传下来,当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农耕文化使得秧歌这一体裁能够在劳动者之间传唱下去,且劳动者喜爱在各种重要的节日举办大型的活动,以此来祈求风调雨顺,获得大丰收,在举办这些活动之时也会有相应的演出,这些大家平时爱演唱的民间小调可以最简单直白地表达人们内心的真情实感。秧歌作为当涂重要的民歌体裁之一也会被选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逐渐流传下来。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以即兴发挥为主,民歌亦是如此,在大型活动之中演唱的秧歌不仅会被其他群众听到,他们也会在自己听到的原曲基础之上即兴发挥,二度创作,使得秧歌越来越多元化。
其次,在如今那些被改编的传统当涂民歌之中,多数的民歌已经越来越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式。例如上文所提到的当涂民歌——《唱得绿海泛金波》,其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当涂方言逐渐弱化,采用了更加偏向普通话的演唱形式,让越来越多的非当涂本地人,或者不会说当涂方言的人,也能够演唱当涂民歌,这一改编能大大提高当涂民歌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虽然有人说,没有了地道当涂方言的当涂民歌不再是当涂民歌,可是笔者认为,与其让优秀的本土民歌失传,倒不如让其产生些许改变,使得文化能够流传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再有,当涂民歌越来越规范了。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当涂民歌逐渐步入正轨,开始有专业人士重新为当涂民歌作词作曲编曲,并找专业人士或传承人来演唱,再将其收录成册。在2010 年出版的《当涂民歌》一书中便详细记载了当涂民歌的种类和曲谱。这样的变化使得当涂民歌开始有据可依,而不是仅仅靠着以前口口相传的模式去传承。
既然有了书籍出版,在此基础之上,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推进当涂秧歌的发展,专业人士可以深入研究当涂秧歌,并将它编辑成册,出版成教材,进行知识分级,在小学、中学、大学之中开设当涂秧歌课程,邀请传承人当教师,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使得当涂秧歌的传承变成一个体系。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也要同步进行,毕竟更多的群体是依靠社会教育来学习的,可以开设秧歌小课堂,让越来越多的人有认识当涂秧歌、学习当涂秧歌的机会。
四、小结
当涂秧歌记录了当涂人民的生活,抒发了当涂人民的感情,表达了当涂人民的态度。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歌的内容也开始改变,从原本的曲调简单、到后来的内容丰富;从开始的口口相传,到后来编撰成册,一步步记录着当涂秧歌的改变。
秧歌形式的多样性使得它更容易被大众群体所接受,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秧歌活跃的身影,在重要的节日和场合,秧歌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从秧歌的传播路径可以看出,当涂秧歌一直是流动且发展着的,但还是有欠缺的地方。首先,为了让秧歌能更好地发展,要营造氛围,比如多安排一些秧歌演出,让大家能经常看到,耳濡目染之下,定会让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当涂秧歌。当涂县的风景优美动人,加大旅游业的发展,并将当涂秧歌和旅游业结合,让更多的外地游客知道并喜爱当涂秧歌。最后,若能将秧歌教育引入高校,也会使它获得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