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说文解字》与中国书法(上)
2023-05-10朱天曙
学书法为什么要读《说文解字》?
中国书法是汉字表现的一门艺术,学习书法必须先了解汉字。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源泉,也是书法艺术的源泉。要了解汉字,先要了解篆书,因而必须读东汉时期古文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
北宋时期的著名文人朱长文编过一本书,书名为《墨池编》,他把书法分成字学、笔法、杂议、品藻、赞述、宝藏、碑刻、器用八个部分,其中把“字学”放在首位。他认为“字学”和“笔法”是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他又把《说文序》列在“字学”之首。可见从宋代起,人们研究中国书法就特别重视《说文解字》了。
学习中国书法,我们要了解汉字字体发展的基本过程。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可以以隶书作为分界线,分成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大的阶段。从商代甲骨文到秦代小篆,都是古文字阶段;从汉代隶书、魏晋时期楷书、行书、草书一直延续到今天,都是今文字阶段。从书法史角度来看,古文字阶段主要是篆书书体和书风嬗变的过程,今文字阶段主要是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书体和书风嬗变的过程。汉代处于汉字由古文字演变成今文字这一重要时期,《说文解字》里保存了很多古文字的字形,除小篆外,还有古文、籀文以及今文、俗字等。我们创作一件篆书作品或篆刻作品,常常要查阅《说文解字》,了解每个篆书的字形和不同写法。
《说文解字》是连接古文字和今文字的桥梁,历代研究的学者很多,著作不断。在书法的艺术创作中,常常以《说文解字》中篆书字形作为艺术变形的重要依据。我们研究汉字和书法创作,也要以《说文解字》为基本出发点。裘锡圭先生说:“对学古文字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养成勤查《说文》的习惯”,“勤查《说文》能减少以至消灭由于对《说文》不够熟悉而犯错误闹笑话的可能”(裘锡圭《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不光学古文字的人要勤查《说文》,学习书法的人也应该如此,知道汉字的源头,减少书写的迷惑和错误。
许慎与《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部首排列的汉字字典,历来备受重视。尤其是在清代的时候,《说文解字》得到重视,形成了规模很大的“说文学”,也推动了清代碑学尤其是篆隶书法和篆刻艺术的发展。清代学者王鸣盛在《说文解字正义序》中说:
《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
王鸣盛把《说文解字》这部书排在古书中的第一种,可见重视的程度。我们研究中国书法,创作书法作品,先要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必须要精读《说文解字》。今天,我们常常在美术馆看到很多人创作的书法作品中有错字,有些错字就是由于没有了解《说文解字》中的篆法,而犯下了书写的错误。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是汝南召陵(今属河南)人,史书这样记载: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
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
(《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
许慎年轻的时候就广泛阅读各种典籍,汉代大学问家马融对他非常推崇。当时社会上评价他“五经无双许叔重”,可见他在《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书方面学问是最好的。许慎认为对五经的解释各家褒贬不同,写过《五经异义》这部书,但这部书到宋代的时候已经丢了,而他撰写的《说文解字》一直流传到今天。许慎本人也擅长小篆,唐代张怀瓘将其小篆列入“能品”,评其“少好古学,喜正文字,尤善小篆,师模李斯,甚得其妙”(张怀瓘《书断》)。
《说文解字》为古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后世尊许慎为“字圣”。那么,《说文解字》是怎样的一部书?“文”和“字”的含义,许慎认为是有区别的。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有一篇《叙》,他关于汉字的基本观点,如文字的起源、形体的演变、汉字的构造、文字的作用等,在这个《叙》里面都讲到了。其中有一段讲到“文”和“字”的区别: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他说仓颉造字的时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和“字”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许慎说仓颉造字的时候,看到太阳就画一个日,看到月就画一个月,看到人就画一个人,看到一棵树就画一棵木,看到流水就画出水等等,这些字都是独体的“文”。仓颉之后在独体的“文”的基础上经过“形声相益”的组合,或者“形”和“形”互相组合,或者“形”和“声”互相组合,就产生了合体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把“文”和“字”区别开来,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二者产生的时间先后不同,先有“文”,后有“字”。它们的构造也不同,结构上浑然一体的叫作“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体复合成的叫作“字”,许慎认为“字”是由“文”派生出来的。
《说文解字》说:“字,乳也。”“字”的本义是“生育”、养育”。在先秦典籍中出现的“字”字,并不是指“文字”,而是“生育”“养育”的意思,如《山海经·中山经》“其实如兰,服之不字”,《诗·大雅·生民》“牛羊腓字之”。
“文”,指汉字使用独体的基本偏旁,约有三百个。这些偏旁孳乳繁衍出一万多个小篆。人生育孩子叫作“字”,所以“文”生养的也叫作“字”。意思就是说,合体字的“字”是由独体字的“文”生養出来的。“字”包括两种,一种是会意字,一种是形声字。
“文”是独体的,书名用“说”字。《说文解字》说:“说,释也。”“文”是独立的,从结构上不能解剖,只能用言辞去解释它原始的意思。“解”,《说文解字》说:“判也,从刀判牛角。”“解”这个字由三个偏旁构成,本义就是指“解剖”。“字”是合体的,不但可以解释它的意思,而且可以进行形体结构的解剖,把“字”解剖开来以后,要分析每一个偏旁起什么作用。《说文解字》用“从某,某声”来分析形声字的结构,如“明”字“从日从月”,以日月相映表示明亮。
我们学习汉字和书法艺术,要了解一下《说文解字》一书的基本思想。许慎根据小篆以及他所看到的小篆以前的文字形体,一方面阐述每个独体的“文”的原始含义,另一方面解析合体的“字”是由哪些偏旁合成的,每一个偏旁起什么作用,是表意的?还是表音的?还是既表意又表音的?《说文解字》全书共540个部首,收字9353字,重文1163个,共10516字,字头为小篆,兼有古文、籀文等异体字形,这些知识,对于学习中国书法,打好文字的基础,正确认识汉字和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书体和写法,都有重要的意义。
从战国到西汉,中国文字有过两次大的变革。战国时期的籀文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被规整为小篆,汉代隶书取代篆书成了应用更加广泛的书体。因此,汉人称当时通行的隶书为“今文”,于是汉以前的籀篆就成了“古文”。用“古文”撰写的儒家经典是“古文经”,而用“今文”写成的儒家经典则称之为“今文经”。许慎是“古文经”的推崇者,他撰写《说文解字》的初衷是为“古文经”摇旗呐喊,因此说解的文字是“古文”,主体是小篆。
《说文解字》为研究早期汉字提供了宝贵的古文字资料,战国以来直至秦汉的文字形体混杂的现象逐渐得到纠正。其所论虽是小篆,但对隶书、楷书的演变,起到了指导作用。正是凭借着这部著作,后世发现的甲骨、金文等古文字实物材料才得以考证和释读。
《说文解字》的版本
许慎《说文解字》写好以后,就派他的儿子许冲把书献给朝廷,此后就开始流传下来。东汉末年,《说文解字》就为学者所重视。汉代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就引用《说文解字》。从汉代以后,经过魏晋到隋唐一直有人传习,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书目中都可以看到。今天我们能够看到最早的《说文解字》的版本是唐朝的手抄本残本。唐代以后有了雕版印刷,宋代有了刻本。现在能够看到《说文解字》完整的本子是宋刻本。它是由两个系统流传下来的。一个是大徐本,另一个是小徐本。
“大徐”“小徐”两位文字学家是兄弟俩,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哥哥徐铉(917—992)叫作“大徐”,字鼎臣,活了75岁。“大徐”经历过两个朝代,本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大臣,后来南唐被北宋灭,归顺北宋。徐铉精于文字学,在北宋雍熙三年(986)时奉皇帝命令,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人共同校订《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这本书为什么要校订?这是一部字典,字体有小篆、古文、籀文,不好抄写。唐宋以前没有印刷术,书都是手抄的,会出现很多错误,抄写时也常会抄错。北宋建立以后对文化很重视,徐铉等人奉诏校订《说文解字》,这本就叫作“大徐本”,首页称“汉太尉祭酒许慎记”,后面称“宋右散骑常侍徐铉等校订”。正是由于徐铉等学者的精心校订,基本恢复了《说文解字》原貌。这本书整理好了以后献给皇帝,宋太宗下达诏令,把大徐本雕版印刷,使得《说文解字》广为流传。
还有一个本子叫作“小徐本”,整理者是徐铉的弟弟徐锴(920—974),他只活了54岁,死在哥哥徐铉的前面,人称“小徐”。徐锴也专攻说文之学,写了《说文解字系传》,是最早的一部《说文解字》注本。
徐锴把许慎《说文解字》视为“经”,把自己对《说文解字》的解释称作“传”,所以他的这本书叫《说文解字系传》,一共有40卷。前面的30卷叫《通释》,是对《说文解字》最早的一个注解本。后面的10卷是徐锴自己的著作。第31卷和第32卷叫《部叙》,讲《说文解字》540部排列的次序。第33到35卷叫《通论》,阐发汉字结体的特点和意义。第36卷《祛妄》,批评李阳冰等人的“新解”。他批评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有五十多条,认为其说随意杜撰。李阳冰曾经整理、刊定过《说文解字》,他利用秦刻石订正《说文解字》篆形的一些新说,有些是正确的,徐锴的很多批评并不合理。第37卷《类聚》,是取同类名物的字加以说明。第38卷《错综》,从生活角度阐释古人造字的由来。第39卷《疑义》,论述《说文解字》所阙之字和字体跟小篆不合的字。第40卷《系述》,说明各篇著述宗旨。
研究书法史和进行书法创作,有必要了解《说文解字》的成书和流传的基本过程,更好地认识这部书的价值。清代出土的实物增多,更加需要识金文、碑刻上的篆书,《说文解字》的作用就更大了。研究清代碑学,常常要研究早期篆书作品,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认识书家人人必读《说文解字》的原因了。
《说文解字》的部首与书法创作
《说文解字》的文字材料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篆文,《说文解字》里面一共搜集了9353个篆文;还有一种古文,有500多个字;另外有一种籀文,有200多个字。许慎把这些篆文、籀文和古文都收到这部书中,加在一起有一万多个字。经过许慎整理后,每一个字分清是象形、指事或形声,分析其偏旁结构。许慎在整理的过程中,发明了“部首”。
许慎分析篆文字形的结构,把具有同一个形旁的字归在一起,称为“部”,全书共分540个部,每个部把共同所从的形旁字列在开头,这个字就称为“部首”。《说文解字》的“部首字”,下面有“凡某之属皆从某”,而“部属字”在释文中有“从某”,前后相呼应。“部首字”从字形构造上看,都包含这个“部首”;从字义上看,也都与这个“部首”的字义有关。“凡某之属皆从某”说明这个部首的下面,有一群字形和字义都是相关的字。
《说文解字》的部首是根据小篆等作为分析的依据而整理出来的,部首适用于小篆,并不一定适用于甲骨文、金文,或者是隶书、楷书等书体。《康熙字典》的214个部首、《新华字典》的201个部首,以楷书或简化字作为依据,经过不断归纳调整而后形成,其源头还是《说文解字》部首。有了540个部首以后,原来一万多个汉字都可以归属在540个部首下面。《说文解字》540个部首大部分是小篆和楷书字形构造的基本偏旁,掌握了这些部首,便于识别汉字的偏旁结构,也便于查找《说文解字》的某部某字。部首的创立,是许慎对汉字的极大贡献。
《说文解字》的部首和书法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说文解字》中的部首了解汉字的点画和部首归属,正确解读碑刻和法帖中的讹字、别字和异体字;另一方面,在楷、行、草创作中,可以溯源篆隶之法,把很多篆隶中的字形运用到书法中去。清代碑学兴起,从清初的傅山、王铎、石涛、八大山人、程邃、周亮工开始,就注意运用篆隶之形和《说文解字》中的常见部首,到了清中期,金农、郑板桥等人有意融合篆隶之形于楷、行之中,进行创造性的变化。邓石如、伊秉绶长于篆、隶,更是把《说文解字》中的部首自如地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并加以变化。晚清的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王福庵等人书法篆刻兼擅,把篆法娴熟地运用到书法和篆刻创作中,赵之谦、王福庵等人还专门以《说文解字叙》和《说文解字》部首為创作的题材,用篆书进行书写,可见他们对《说文解字》部首和篆法是十分精熟的。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文字材料比许慎时期要多。过去学者认为殷人的书写材料是龟甲和兽骨,据现在的考古研究,商人的书写工具主要是毛笔,书写材料主要是简册。由于简册容易腐烂,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商代文字材料,主要是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这是因为它们的书写材料坚硬,不易腐烂,才得以保存到今天。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大约有15万片,许慎没有看到甲骨文,我们现在能够看到这些资料,可以和《说文解字》部首和文字相对照,对汉字和早期书法的认识会更加深入。
朱天曙 北京大学邀访教授、中央美院特聘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