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氏孤儿》的故事,到底是谁在“肇事”?

2023-05-10大梁如姬

古典文学知识 2023年3期
关键词:屠岸贾赵盾赵括

戏剧里的“赵氏孤儿”

元杂剧里有一出著名的戏曲《赵氏孤儿大报仇》,剧名里的“孤儿”“大报仇”,就点明了剧情的跌宕起伏和一波三折。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反派人物叫屠岸贾。一开场,他就当起了旁白:现在的晋国,除了领导晋灵公,还有文武两个主角,文的叫赵盾,武的就是他屠岸贾。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哪怕一文一武。他俩很不对付,而作为反派的屠岸贾很想先下手为强,消灭敌对的赵家人。经过长期精密的谋划,某天,这个心愿终于达成了。赵氏全员悲剧,300多口人都被屠岸贾等恶势力集体屠杀,只遗漏了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婴儿的母亲是晋国的公主庄姬,将刚出生的娃儿托付给接生的医生程婴后,就追随夫家上吊死了。从此,赵家只剩下这一个小婴儿,他就是赵氏孤儿。

程婴把孩子放在药箱里成功带出了屠杀现场,但庄姬怀胎即将临盆的事实,屠岸贾将军早就掌握了,如今清扫现场只有大人的尸体,自然就知道赵氏孤儿被人救了出去,于是展开全城搜捕。恶势力搜捕的手段非常不讲武德—把全城一个月到半岁的孩子全部抓来,不交出赵氏孤儿,就把这些孩子全部杀死。这不仅是考验程婴的良心,也是在考验全城父母的忍耐力。那么,程婴忍心为了一个孩子让全城孩子替死吗?就算他不被良心绑架,那些被抓了孩子的父母不会拼了老命挖地三尺,也要找到程婴和赵氏孤儿以图救自家孩子吗?

在这样巨大的死亡阴影笼罩下,走投无路的程婴,想到了一个无私的主意—用自己的孩子代替赵氏孤儿交出去。有人问,即使程婴如此大义,屠岸贾就不怀疑有忠义的人愿意牺牲自我互换孩子吗?当然没那么容易蒙混过关,所以,程婴想了一套完整的计划,但以他人微言轻的身份,计划难以演全,还需要找其他人配合。不得不说,程婴是个合格的导演和演员,谋定了一切后,他找到了晋国已经归隐的老臣公孙杵臼,两人商量完毕,开始执行计划:由程婴出面,假装自己是个两面三刀的小人,主动告发公孙杵臼隐藏了赵氏孤儿。等屠岸贾的人杀死假孤儿,公孙杵臼再表演一套一边气得对程婴破口大骂,一边撞阶自杀的戏码。

这一出戏,两个老戏骨的完成度很高,连那位不能发声的婴儿,都完美谢幕。这一出血腥的闹剧,到这一刻终于结束。而这位牺牲了这么多人才得以保全的小赵氏孤儿,对这一切毫不知情。

接下来的剧情,是程婴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精心培养他的文学素养和武艺,这一忍就忍了20多年。等赵氏孤儿终于熬成了大人,程婴这才告知他真相,于是趙氏孤儿手刃仇人屠岸贾,为家族报了仇。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出戏开始很惨,但好在结局是大仇得报,正义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这个充满矛盾和张力的故事,其实是有历史原型的,改编自《史记·赵世家》。也就是说,在赵氏家族的记忆里,赵家历史上确实发生了这件惨烈的灭族事件。

那么,《史记》版本和元杂剧有哪些差别呢?

《史记》的赵氏孤儿为何漏洞那么多?

《史记》版本,故事的情节大差不差,只有细微的区别。比如,晋国的国君是晋景公,而非晋灵公。晋灵公只是个几岁的孩子,而且是晋国历史上被钉上耻辱柱的昏君,更适合在整场戏里毫无作为地隐身。那两位最佳配角公孙杵臼和程婴,两人也并非晋国的退休干部和赤脚医生,而都是赵氏家族的家臣。

另外,《史记》有清晰的历史背景,赵氏与屠岸贾的恩怨,没那么简单。晋国的政治格局很复杂,一般情况下,晋国一共有三军,分别是中军、上军、下军,三军的正、副元帅,共六个卿一起掌握晋国的内政,统称“晋国六卿”(人数偶尔有调整,或八卿、十二卿)。赵氏宗主的赵盾曾是最高级别的中军元帅,因为在位子上久,又比较独断专行,曾被人比喻为夏天的太阳。所以,赵氏算是一直在遭人恨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这是他们被灭族的大背景。

比起赵氏,反派屠岸贾的身份要矮很多,他曾是晋灵公的大臣,小晋灵公因为太胡来,被赵盾的堂弟赵穿杀死,到晋景公的时候,屠岸贾升为了司寇(司法官),他想灭赵氏,算是为曾经的主公报仇。所以,与其说屠岸贾灭赵氏,不如说屠岸贾只是个发起者,他带领着所有曾对赵氏不满的家族一起,想瓜分赵家的势力。这才最终酿成了赵氏的灭族之祸,历史上被称为“下宫之难”。

背景清晰了,然后是被单独摘选出来的“赵氏孤儿”的细节。历史上的赵氏孤儿事件,也十分具有戏剧性,甚至更细节、更惊险。当赵氏全族被灭后,赵盾的儿媳、赵朔的妻子,也就是赵氏孤儿赵武的母亲庄姬,借着身份之便躲进了公宫去待产。等在外面的公孙杵臼和程婴开始谋划怎么保全赵氏唯一的血脉—前提是如果生的是男孩的话。

当庄姬生下男孩后,屠岸贾竟然直接派人去宫里搜索。庄姬只好把刚出生的孩子藏在裤子里。但这呱呱坠地的婴儿,哪能控制他会不会发声呢?等人来搜查的时候,庄姬就在心里默默祷告:“如果赵氏应该族灭,娃儿你就哭吧;如果赵氏不应该灭亡,你就不要哭。”果然,赵武很乖巧,在紧张刺激的整个搜捕过程中一个喷嚏都没打,这才躲过这场浩劫。

程婴很有危机意识,他深知这次只不过是侥幸,于是跟公孙杵臼商量:“今天的搜捕,只是第一次,后面还会无休止地搜查的,怎么办呢?”

公孙杵臼没正面回答,只是问了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保全这个孤儿和去死,哪个更难?”

程婴说,当然是死容易啊,死只要一把刀、一根绳就行了,保全这个孤儿,可得花漫长的几十年呢。

公孙杵臼听完,说:“赵家人对你更好,你就勉为其难做更难的事吧。简单的死,请让我去。”

聪明人说话,通常不需要费多少口舌,双方就能心知肚明。接下来,两人着手找差不多大的婴儿,准备上演以人换人的悲剧性救赎。后来,就和戏剧一样,公孙杵臼与程婴,一个愤怒而死,一个活着躲在山林里养孩子。

到赵武长大后,晋景公生了场病,病中又做了个奇怪的梦,讲给大臣听的时候,赵盾的原下属韩厥知道孤儿的存在,故意引导国君解梦,然后引出赵家曾经的贡献,不能让他们绝后绝祀。晋景公这才打算为赵氏平反,于是,赵武重新进入晋国政坛。随后,又联合晋国当初那些参与过灭赵氏的其他大族,一起攻灭了屠岸贾,报了灭族大仇。

整个故事看下来,你也许疑点重重。比如,晋景公活着的时候,他并没有下令灭族赵氏,屠岸贾一个司法官员,哪来的权力下达攻灭赵氏的号令?庄姬作为晋国的公主,都躲到宫里去生孩子了,又是谁给的屠岸贾胆子,让他可以搜查公宫?这个几乎托管长大的赵武,怎么才进入政局,就能消灭屠岸贾家族?甚至还有人怀疑,屠岸贾这个人到底存不存在?因为,以晋国的政治结构,没有进入“六卿”的家族,虽然也有一定的势力,但完全不可能与“六卿”家族抗衡。这些疑问,在忠实记录春秋历史的《左传》里,都可以得到答案。

真实的“赵氏孤儿”,“肇事者”是孤儿的亲妈

《左传》里,赵氏确实也经历了灭族之祸,但灭的却不是赵武这一支,而是他的叔叔们。并且,整个赵氏祸乱,其实都是赵家人在内斗,还是因为一个女人的仇恨引起的内斗。

故事的中心人物是赵盾。他的父亲赵衰曾跟着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流亡,在流浪到狄国的时候,重耳和赵衰都喜提了人生乐事—结婚。二人娶了一对姐妹花,季隗和叔隗。赵衰与叔隗生下了赵盾,但十几年后,重耳又要上路了,他们都没有带走这里的老婆和孩子。等重耳历经千辛万苦回国变成了国君,又把自己的女儿姬氏嫁给了赵衰,生了三个孩子,赵同、赵括和赵婴。这位公主赵姬(随夫氏)是个伟大的女性,听说夫君前面还有位夫人和儿子身在戎狄,强烈要求接他们回来。等赵姬看到了赵盾,又觉得自己的三个娃儿都不够聪慧,再次强烈要求让趙盾做赵家的接班人。于是,嫡庶再次互换。

后来,赵家人子又生孙,孙又生子,赵盾生下了赵朔,赵朔又娶了晋成公的女儿庄姬为夫人,有了赵武。这一切明明挺圆满,赵武怎么好端端变成了孤儿呢?因为他爹赵朔死得早(谥号为庄)。所谓“孤儿”,如此简单而已。

可是这样一来,赵武都出生了,赵氏的祸乱还没降临,这是怎么回事呢?赵氏家族大乱的真正肇事者,其实就是赵武的母亲庄姬。

在夫君赵朔英年早逝后,庄姬有了第二春,且对象正是赵朔的叔叔赵婴。赵婴的两个哥哥赵同、赵括对此强烈不满,硬要把弟弟赶出国。当然,三兄弟最大的矛盾,还要回溯到当初晋楚邲之战上。邲之战中,晋国大败,所有人都争着抢船渡河,赵同、赵括是主战派,一开始没有逃跑的打算,但赵婴本来就不想打,刚听说有一点败迹,他第一时间撇下哥哥们带着自己的一支人坐船跑了,怎能不教两个哥哥勃然大怒?而且,他们现在也有足够的理由赶走赵婴。

丈夫死了,情夫被赶跑,现在,轮到庄姬生气了。更让庄姬不满的是,在赵朔死后,她和儿子赵武,在赵家就像变成了局外人,一点好处都捞不到了。这是为什么?

当年,赵盾感念后妈赵姬的恩德,在自己当上中军元帅,有了固定的封地后,决定把赵氏宗主的位子还给同父异母的兄弟赵括,因为他是“君姬氏之爱子也”。赵括和兄弟赵同也都各自得到了一块封地,并且进入了晋国的政治局,成为其中一个卿(此时晋国扩充到了六军十二卿)。

如此一来,庄姬不仅没了爱情,事业和地位也没了。赵氏宗主是赵括,儿子赵武名义上接的是赵朔的班,可赵朔还没来得及争到一份更体面的地位就死了,他们母子上哪儿找长期的依靠?于是,庄姬决定要搞点事情。

她搬回来娘家住,开始在兄弟晋景公面前大告恶状,说赵同、赵括要造反。前面说过,赵家在赵盾时期就与各家有点积怨,赵同、赵括含着金汤匙出生,又一直顺风顺水,性格强势跋扈,毫不低调。所以,当庄姬的诬告刚发出,另外两个栾氏和郤氏家族的人忙跳出来作证。于是,晋景公发动军队,讨灭赵同、赵括。赵氏家族就此被灭,他们的田产被赐给了另一个家族。

需要注意的是,被灭的赵括虽然是赵氏的宗主,但并非所有赵氏的旁支都跟着遭殃,被杀害和驱逐的,只是这对兄弟的两个家族。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小赵武都跟着妈妈住在宫里。

春秋时期有个传统,灭人的家族,不能绝人的祭祀。特别是对那些曾经的有功之臣。所以,当一切尘埃落定后,还是韩厥站出来发声,提醒晋景公赵氏的祖先也曾为了晋国鞠躬尽瘁,不应该让他们“无后”。这个无后,并不是说整个家族一个人都不剩,而是不能让他们家族在晋国政坛上没有人了。

面对这个从小长在宫里的大外甥,晋景公也没啥反对意见,很快又把赵氏的田地一分不少地还给了赵武。等赵武长大后,继续进入政坛,成了赵氏家族的顶梁柱,并且,他的后代在进入战国后,还联合了另外两个卿魏氏和韩氏,演绎了著名的三家分晋。当然,这是后话了。

可以看到,整个赵氏被灭的祸乱里,拱火的一直是赵庄姬,赵武并没有遭遇什么危险,受到什么伤害。那么,有了《左传》在前,《史记》为什么要写一个截然不同,甚至能被编成戏剧的版本呢?

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有一个“博采众家”的作风,同时又有“成一家之言”的目标。所以,他从来不避开一些不同的说法,而是全部记录在案,由后人评判。而在写《史记》的时候,又有一个资料缺席的大背景—秦始皇一统六国,烧毁各国史书后,后人可以看到的先秦文献非常少。这就需要除文本史以外的口述史的加入。口述史的一大特色,就是会融入各种传说故事。刚好,司马迁与祖上为赵将的冯遂关系不错,大概就是从他口中听到了不少赵地人给出的传说故事。

问题又来了,赵地人是怎么把朴素的赵武的一生,给传成了惨烈、忠义、复仇的“赵氏孤儿”呢?这大概与取代晋国后,赵氏要塑造祖先的形象有关。在《左传》版本里,赵武虽然身份上是个孤儿,但仍是天生的贵族。他托管长大,又有人为他铺好了后路,整个过程,他完全只是一个接受者,算是“躺赢”人生。而赵地的传说里,他的形象就饱满多了。身负血海深仇的赵武,一路逃过追杀,在艰苦的环境下东躲西藏地长大。即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没有磨灭贵族特质,最终大仇得报,形象瞬间就拔高了。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不就是天选之子吗?

而民间显然更喜欢这种老套的故事,他们借由这些故事,痛斥着昏君与奸臣的搭档,宣扬个人的隐忍与坚强,传达正义不会缺席的价值观,以图给他们苦难的生活一点希望之光。

大梁如姬 文史作家,《中华遗产》《国家人文历史》《世界遗产地理》等杂志撰稿人

猜你喜欢

屠岸贾赵盾赵括
赵括很忙
《赵氏孤儿》
赵括不止纸上谈兵
翳桑之报
门 客
赵括之败不止“纸上谈兵”
举手之间的善意
武士报恩
简析电影《赵氏孤儿》体现的悲剧性
赵氏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