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儿童视角,加强科学态度培养
2023-05-10夏明玉
【摘要】科学态度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是科学教育的目标。该文章以儿童视角为切入点,从科学史的渗透、课堂的生成和生活经验挖掘三方面分析如何在科学课堂中加强科学态度教育。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态度;儿童视角
作者简介:夏明玉(1989—),女,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科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初步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基本的科学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科学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科学态度教育,是科学教师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从学生角度设计教学活动
玛利亚·蒙台梭利曾说过:“总之,成人把自己看作儿童的创造者,并从他们自己与儿童行为的关系的角度来判断儿童的好或坏……一个成人如此的做法,即使可以确信他对儿童充满着激情和爱以及为儿童的牺牲精神,他也会无意识地‘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1]因此,在开展教育时,教师理应多从学生角度设计教学活动,而非设计自认为完整、合理的教学活动。
在实践中,笔者曾因为不注重从学生角度设计教学活动,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寻找食物中淀粉的踪迹,笔者在课前准备了米饭等多种常见的食物。在课堂上,笔者主动提供舞台,让学生自主探索米饭、淀粉和碘酒混合的结果。在探究活动中,许多学生发现了蓝紫色的新物质,于是非常兴奋。但与此同时,班级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学生觉得实验后的食物不能再食用,因此这样的实验是一种浪费行为。学生的想法让笔者很意外,笔者一方面因为自己辛苦准备实验材料却不能被学生理解而感到失落,另一方面也因为学生的敏感、批判意识而感到诧异。因为这样的插曲,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了一定的质疑,笔者难以顺利地利用这样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在课后,笔者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反思。在这节课中,笔者虽然顺利完成了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但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不到位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自己没有从学生的情感认知出发设计实验任务,没有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对米饭的认识出发思考教学环节,而且没能在课堂上合理地回应学生的质疑。在此后的教学中,笔者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问,带领学生从上节课的质疑出发再度思考“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让学生发现物质变化自然发生的情况而非刻意设计的实验结果。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上,学生不仅内化了相关科学知识,还形成了基本的科学态度,明白了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结合学生的情感需求开展教学
儿童的世界不同于成人的世界,想要开展有效的科学态度教育,教师需要去洞察儿童的秘密,理解儿童的心理。换句话说,教师需要去探索儿童的世界,并由此出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及科学素养。因此,在强化科学态度培养时,教师需要更加关注情感教育,以学生为教育之本,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
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指出,爱和归属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人生来就是群居动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以情感维系的,人需要被别人关心,也需要生活在相互关心的氛围中,学生亦是如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时,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学习。缺乏沟通交流的主体,是无法在同一环境下做到步调一致的。也就是说,教师在没有和学生有足够的交流和互动的情况下,难以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状况,也难以有效地實施科学态度教育。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教育之本,及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去调整课堂教学流程。当学生出现抵触情绪时,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提醒、批评学生,而应该用自身的情绪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互动,在平等交流中解决学生的问题,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地进行。对于不爱说话、不爱表现的学生,教师需要多一分关爱,利用课后时间和他们多多沟通,走进这些学生的内心,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更愿意参与科学教学活动。如此,科学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感知到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三、循序渐进培养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相互关联,难度螺旋上升的。因此,在上新课前,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回顾,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的教学中,为保障学生顺利攻克本次教学的难点,教师先与学生回顾了溶解的概念。在课上,教师和学生回顾了食盐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并让学生描述彼时自己看到的现象,使学生明确溶解的概念。有了这一导入环节,后续的课堂教学十分顺利,活动的衔接很顺畅,学生的学习情绪也较为愉悦。
可见,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教师需要循序渐进,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合适的导入方式或者课前的聊天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合理的衔接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确保学生有兴趣、自信地学习新知识,同时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
要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学习情况,关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呼吸与健康生活”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了肺活量的测量,因此对呼吸和肺活量测量并不陌生。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以体育课的测量内容为基础,思考在没有测肺活量仪器的情况下,如何用教师提供的肺活量测量袋、吸管、回形针进行测量。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对接下来的活动充满期待,更愿意去思考。
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教师把控课堂、推動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科学态度。
四、通过多种教学内容强化科学态度培养
要强化科学态度培养,教师还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利用科学史讲解渗透科学态度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发现科学知识背后的故事充满兴趣。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逐渐能通过阅读、观看视频等方式自己了解科学史。通过学习科学史,学生可以看到科学知识背后的故事,看到科学家是如何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接近答案的,由此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会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仍需注重在科学课堂上讲解科学史,并利用科学史讲解渗透科学态度,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成果的来之不易,了解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也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科学的魅力[2]。
在教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地球的形状”一课时,考虑到学生早已明白地球是球形的,只是不了解人们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于是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更加侧重科学史的讲解,而非知识点的讲解。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教师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科学事件,创设合适的情境,展示不同时代下人们的观测条件。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明白了以往人们在认识自然规律时的孜孜不倦,以及为探索科学真相不迷信权威、用事实说话的科学素养。
在讲解科学史内容的同时,教师也需要及时关注最新的科技动向,将科技热点事件引入课堂,让学生对新科技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中发现科学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天宫课堂”就是一个极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观看“天宫课堂”的直播,让学生对太空实验产生好奇。随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绘制航天科技幻想画,或者写一封信给宇航员,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发图强!
(二)注重自然生成,合理渗透科学态度
学生的发展有丰富的可能性。学生是带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以及各种各样的情绪来到课堂的,在课堂上,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3]。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可能进入意外的通道,在课堂上,生成新的内容几乎是必然的[4]。按照教案机械、僵化地开展教学很难顺利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在教学时,教师理应以学生为中心,在理清学生的思路后,调整教学流程,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进行丰富的探索与尝试。
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验证新产生气体比空气重的探究活动成功率低,随即调整思路,决定将剩下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更充分的探索。笔者先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验证未知气体比空气重,再鼓励学生重新进行实验。很快,有三个小组完成了探究实验。为了提高学生的士气,笔者讲述了居里夫人的事迹,引导学生从失败的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鼓励成功的小组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让学生共同寻找实验的关键点。在课堂上,学生从操作细节、倾倒位置等角度对实验方法进行了分析,并重新设计了验证实验,最后,全班学生都成功浇灭了蜡烛,验证了未知气体比空气重。
教师应当明白,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远比获得的答案重要。教师要注重课堂上的自然生成,利用学生的困惑鼓励学生探索,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面对问题、挫折、失败的能力,让他们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
(三)将生活经验和科学教学内容串联起来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的联系,并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5]。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前熟读教材,做好教学设计,在课上将科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
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的教学中,了解耳朵的构造后,有学生因为自己曾经患过中耳炎,提出问题:“为什么中耳容易发炎呢?”笔者起初把教学重点放在介绍耳朵的构造以及功能上,听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后,笔者迅速调整教学方案,以学生的问题为契机,组织学生再次观察耳朵的结构,引导学生寻找中耳容易发炎的原因。在上述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更加积极地探索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掌握了教学的重难点。随后,教师提出问题:“结合之前的学习,大家认为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耳朵呢?”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
这样的科学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串联起来了,学生能由此更加深入地探索科学知识,发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
结语
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在小学科学课堂实施科学态度教育,一方面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提高科学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主的科学课堂,并从儿童视角出发,真诚地与学生相处,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在具体的优化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科学史渗透,注重科学课堂上的自然生成,从生活经验入手渗透科学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态度和责任感的重要性,并受此影响逐渐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单中惠,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22.
[2]李世良.以科学史推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8(12):49.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庞娜.小学英语教学实施情感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哈尔滨市H小学为例[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5]范莎.小学高年段数学情感教育实施案例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