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美术主题单元课程建设
2023-05-10程淑莲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美术学科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美术教师要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掌握美术技能,并且按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构建有针对性的美术学科教学框架,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文章以单元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在全面分析小学美术单元教学实施价值的同时,提出了小学美术单元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单元教学;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程淑莲(1985—),女,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教研室。
所谓美术学科的“单元教学”,是指基于小学美术教材中的某一单元或一些关联性较强的美术知识,根据学生学情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的教学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单元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关注教学生画画,还要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在分析小学美术教学知识点的基础上,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让零散无形的知识变得体系化、具体化,从而提升美术教学成效[1]。
一、小学美术主题单元教学的实施价值
首先,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融入主题单元教学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题单元教学模式下主动探索,提升学习效率。主题单元教学不仅是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还是从“以知识为重点”向“以素养为重点”的教学理念的跨越,能够使零散、繁杂的小学美术知识点更为系统化、结构化,使美术教学更为高效。
其次,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融入主题单元教学模式,有助于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主意识有了一定的发展,逐渐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而主题单元教学既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还能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开阔学习视野,丰富知识面。
最后,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融入主题单元教学模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采用主题单元教学模式,不仅能够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还能让学生在系统化、全面化的单元教学模式中发展审美判断能力、美术表现能力等。
二、小学美术主题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主题单元教学目标
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有明确了单元教学目标,才能高质量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在应用主题单元教学模式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实际学情明确主题单元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有方向、有目的、有指引的美术学习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美术素养[2]。
例如,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第9课是“我在空中飞”,第10课是“我的新朋友”,这两节课程的主要内容都与人物有关,因此,笔者基于主题单元教学模式,将这两个部分的教学进行了融合,制订了“欣赏佳作”的认知目标、“珍惜友情”的情感目标和“发挥想象进行创作”的艺术目标。
课堂上,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了“神舟十四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盛况,并提问:“通过观看‘神舟十四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视频,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或产生了什么想法?”笔者的提问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他们能够‘飞’上太空,真是太厉害了。”还有的学生说:“我的理想是像他们一样,飞到天上去。”
笔者顺势引出本次单元教学主题,并对学生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画笔描绘出我们与自己的好朋友在空中飞翔的画面吧。”
在主题单元教学模式下,笔者整合了具有关联性的美术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其想象能力、绘画能力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美术素养也得以进一步提升。
(二)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意识到“合适教学”的重要性,只有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构建小学美术主题单元教学模式时,教师不仅要革新教学理念,还要在充分了解当下小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主题单元教学内容,为学生搜集丰富多元的学习素材,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冲破美术学习瓶颈,发展美术素养。
例如,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5课“色彩的明与暗”、第6课“色彩的渐变”、第7课“色彩的情感”均与色彩有关,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开展主题单元教学之前,笔者专门为学生安排了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教材对这三部分知识的介绍,完成以下任务:通过对学校环境以及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观察,体会同一事物在不同颜色光照条件下的颜色变化情况;分析同一系列不同颜色的明暗关系和其所能表达的情绪内涵。
在正式教学时,笔者给学生预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主动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获得提升。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落实主题单元教学,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美术素养的提升。
(三)科学设计主题教学任务
小学生能否真正參与到主题单元教学中,能否真正地学习到美术知识,与教学任务的设置有很大的关联。小学美术教师若给学生设置的任务过于简单,则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若教师给学生设置的学习任务难度超出了其认知能力,学生可能会无从下手,难以达到预期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美术能力,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探究任务,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获得美术素养的提升[3]。
例如,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3课“太空新居”、第14课“会跳的玩具”和第15课“神奇的装饰柱”的内容都涉及了“创新”“设计”等主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就以“设计”为主题,整合这三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外太空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以及学习环境等,在充分讨论、构思之后画出设计图,完成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展示最终成果。
教师通过发现并整合主题相近的课程,并为学生布置主题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绘画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构建真实主题教学情境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开展主题单元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融入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生活事件、生活场景等展开教学,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
例如,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课“聚聚散散”、第2课“点的魅力”、第3课“‘五谷’作画”,这三部分课程内容都涉及了“团聚”和“分散”的主题,因此笔者就整合了这三部分知识,开展主题单元教学活动。
首先,笔者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些人们聚散离合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真切地体会“团聚”和“离散”这两种不同的状态。其次,笔者展示了课间休息时,学校操场上学生们自由活动的“离散图”,以及当上课铃响之后,上体育课的学生们迅速汇集起来的集合画面。最后,笔者让学生基于对视频和图片的观察,创作自己心目中想要表现的“团聚”和“分散”。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引导下产生创作灵感,打开创作思路,完成作品创作,实现了美术技能的提升。
(五)拓展学生的创作联想思路
新时代的小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引导学生更大胆、更自由地创作。因此,教师在开展主题单元教学时,除了要关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问题,还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让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中得到提升,实现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11课“动物的花衣裳”时,笔者就结合了第19课“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展开了主题单元教学。这两节课的内容都与小学生所喜爱的动物有关。
在实际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喜欢的动物,并阐述喜欢的理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孔雀,它开屏的样子实在是太美了。”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长颈鹿,它长长的脖子没有任何动物能够比得过。”还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狮子,因为我看过动画片《狮子王》,它实在是太威风了。”
笔者引导学生:“大家知道吗,很多动物最初的样子其实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样,它们也跟人类一样,经过了上万年的发展变化。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这个远古时代的动物,谁知道它是什么动物的祖先?”这一互动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激发了丰富的想象力。
之后,笔者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同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体现“保护动物”的主题。在单元主题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认知实现了从“动物的外貌”到“产生保护动物意识”的跃升。
(六)优化主题教学评价模式
单元教学模式引领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应当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和价值。为此,教师在进行主题单元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预留一定的时间开展评价活动。除了要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总结,教师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感悟,从而引导学生在高质量的知识探究和评价互动中,获得自身综合美术素养以及美术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评价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创新,确保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将其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例如,笔者会根据实际情况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能力相当的绘画实践活动小组,当学生完成一幅作品之后,笔者会给学生预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针对各自的作品进行交流探讨以及相互评价,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创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了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8课“鸟语花香”和第9课“诗情画意”之后,笔者以古代水墨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水墨画的认识和看法,想象古代绘画大家在艰苦的条件下创作的场景。之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小组成员的作品,并评选出一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再让该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感悟和创作过程。最后,笔者再根据学生的绘画作品和互评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点评。
小组合作互评的方式,不仅有效转变了传统美术教学中单一枯燥的评价形式,还让学生在互评、互赏、互析的交流、分享过程中,对美术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提升审美素养和创作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學美术教师可以从明确主题单元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科学设计主题教学任务等六个方面开展主题单元教学,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享受美术带来的美妙体验,实现创作能力和美术素养的提升,为自身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旻灿.例谈小学美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J].少儿美术,2022(06):41-42.
[2]陶晓芸.逆向教学设计在小学美术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
[3]刘万岑.小学美术课的一个主题性单元教学范例:美术所涉及的我们生活中的情感[J].中国美术教育,2002(04):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