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西藏学生语文学情分析以及教学对策

2023-05-10芮锦锋

教育界·A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情对策

【摘要】民族教育倡导包容共生,使各民族关系融洽。对西藏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开启学生心智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师生互动与双向交流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分析了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西藏学生的学情,从针对西藏学生的教学等方面研究了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高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省奔中;西藏学生;学情;对策

作者简介:芮锦锋(1983—),女,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不少教师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打造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新版人教版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学的内容占比加大,这给那些汉语基础相对薄弱的西藏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教师如果能打破思维局限,开展多种活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将会让语文课堂变得更高效,更有活力。

一、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西藏班语文学情

汉藏文化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变得更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人们对文化的心理需求。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省奔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西藏班的学生。笔者在和西藏学生这十多年的交往中,对他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西藏学生大都憨厚本分,做事认真负责,多才多艺,注重尊师重教,但由于藏语是他们的母语,因此他们的汉语基础普遍较差,这在文言文和作文的学习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另外,个别学生意志薄弱,不够勤奋,学习显得非常被动。

二、针对西藏学生的语文教学对策

对于以上情况,笔者制订了几点针对省奔中西藏学生的语文教学对策,希望对其他学校的西藏学生也适用。

(一)按照三大原则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笔者所带的班上的西藏学生有一些来自内地西藏初中班,有一些来自拉萨市区里的学校,还有一些来自西藏牧区的学校,他们的汉语基础和学习层次不同。笔者事先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来了解各位学生来自哪里,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如何,以及在初中学习的课文有哪些,从而了解学生的基础。学生需要如实地填写问卷。然后,笔者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了三大教学原则。

1.明确性原则

为了使西藏学生迅速了解教师提问的内容和意图,给出答案,保证概念界定、问题表述的明确性、正确度是第一要务。教师对概念的讲解要清晰,语言要简洁明了;说话含糊不清和兜圈子都会使学生迷惑,使学生遇到新问题。因此,问什么,怎么问,都要事先考虑好,并且要把意思表述到位。

比如,在学习信息类文本时,“论证思路”“行文脉络”是笔者班上不少西藏学生会混淆的概念。于是,笔者就通过以下两道例题来让学生辨析它们的不同。

例1:(2022年蘇锡常镇二模卷)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内容略)的论证思路。答案:材料采用总分结构;材料先从社会现代转型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变化入手,提出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命题,再通过举例的方式,分别从利用现代科技来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利用大众传媒传承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新的文化体验方式等三个角度,具体阐释了解决的方法。

例2:(2022年南京盐城一模卷)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内容略)的行文脉络。答案:首先,作者从自己常讲的三句话谈起,引出造园中的文人情趣;接着以《容膝斋图》为例,指出文人园能反映文人对世界的态度;然后以文徵明为例,点明文人情趣能延续园林的精神生命;最后总结提升,指明造园与造人的关系—造园依靠人的情趣,同时也在打造人的精神家园。

通过辨别例子,学生很快明白了“论证思路”中的“思路”是指思考的条理和脉络;论证思路一般是指为阐述自己的观点,按照一定的条理加以解释和证明的过程,在解释和证明的过程中往往会运用某种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属于议论文范畴。而“行文脉络”中的“脉络”本义为人体的经络,比喻文章的布局和条理;行文脉络属于文章学范畴。这样一来,学生下次再碰到类似的考题时,就能快速、准确地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解答。

2.适度性原则

笔者认为题不在多,有用就行。“有用”,在教育科研领域的专业术语是“效度”。要想使问题有用,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让学生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同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即这个难度的问题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是符合“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要求的。

3.梯度性原则

梯度性原则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的总体教学内容来谋划,精心设计一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各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复杂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或更有趣的问题,也可以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提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1]。

比如,韩少功的《归去来》小说的最后一段话是:“我累了,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巨大的我了。妈妈!”对于某次联考中“如何理解小说的最后一段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这道很有难度的题目,部分学生因难以把握小说的主旨而感到无从下手。要想解答此题,读懂小说是关键。所以笔者就让学生把这段话拆成四个短语,结合全文来理解“我”为什么累,“我”为什么“永远也走不出”,“巨大的我”是什么意思,“妈妈”这个称呼的内涵是什么,从而启发学生。然后,笔者再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对评分细则稍微做一些调整。答案及评分细则如下。

“我”的累,主要源自精神方面的困扰和压力(1分);“永远也走不出”则表明这种“累”对“我”影响之深刻和长久(1分);“巨大的我”是指山民群体记忆中的“我”(马眼镜)—形象伟大(或答“有正义感、善良”等)(1分),与真实的“我”的形象反差极大,这让“我”感到慌乱、窒息(1分);“妈妈”这声呼喊,是“我”向生命母体的本能倾诉(1分),更是对文化母体的自然回归,与小说标题呼应(1分)。

在以这样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讲解完题目后,每一层次的学生都乐于接受,感到学有所得,也能得到自己应有的分数。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他们都是在讨论培养兴趣的问题。部分西藏学生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学习热情不高,这就要求教师走进他们的内心,根据他们的基础和需求来进行有效教学。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交流感情的过程。那些教学艺术修养高的教师,通常会以感情真挚的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2]。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特点,利用好各种教学手段和多媒体等辅助工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鼓舞,找回自信;还要善于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

1.运用语境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强调在语境中揣摩词义,从而分析出作品的思想、意义。而典型的语境是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来呈现的。如果能让学生在这种真实性的情景中获得切身体验,就有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义,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课文的改编来创设语境,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比如,在学生整体认识课文《鸿门宴》的字词、初步掌握人物形象特点后,笔者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或话剧),要求对话和提示语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笔者从每一组学生改编的剧本中筛选出一本作为演出的主要剧本,让此剧本的编剧担任导演,在本组内挑选演员、准备道具等,指导学生在课后排练,并拟订演出效果的評分标准(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在下一节语文课上,笔者让各小组按抽签顺序依次来表演,让各导演兼任评委,最后共同评选出优秀剧组,笔者做集中点评。在这次课本剧演出活动中,学生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学生说的每句台词、表演的每个动作都体现出他们思维的火花。笔者不仅以演出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而且用改编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了文中的词义和人物的形象特点。

2.运用民族元素帮助学生背诵诗歌

针对不少西藏学生能歌善舞的这一特征,有效运用民族元素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藏族歌手降央卓玛演唱的《故乡情》的藏语歌词就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虽然歌词较难理解,但学生觉得歌曲的旋律感极强,歌词容易记忆,所以唱得很欢快而且唱得一个字也不错。于是,笔者就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的优势,把一些需要背诵的诗歌内容以唱歌或跳舞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琵琶行》就是学生唱出来的,《蒹葭》就是学生舞出来的。

3.运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常见意象帮助学生理解歌词

意象总是和地域文化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作品为抓手,给歌词、曲调、语言、乐器打上鲜明的地域印记,展现当地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从而增强地域文化的辐射力,使地域特色文化得以弘扬。

比如,《西海情歌》中运用“雪山”“寒风”“西海”“高原”“候鸟”“冰雪”“孤雁”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意象,表达出了与爱人分别的伤痛。又如,《呼伦贝尔大草原》中运用了“草原”“蒙古包”“高山”“林海”“云雾”“雄鹰”“白云”“河湾”等意象,使人仿佛置身于天高云阔、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感觉身心放松。体会歌词的内涵有助于学生对边塞诗、闺怨诗、送别诗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笔者发现班上个别西藏学生比较懒散,于是就在上课时尽量让他们调动多种感官,多听多讲,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当站在讲台上时,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允许答错了的学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学生补充,没想出答案的学生继续想,想好之后再回答。

例如,笔者在教学完《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后,改变了传统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让学生对比阅读任意两篇体裁相同的文章,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说说文中哪个人物更接近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只要引用的论据能证明自己的论点即可)。如一名学生对比阅读了《大风歌》与《垓下歌》,认为比起项羽,刘邦更接近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并说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名学生刚说完,另一名学生便立即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反驳他。其他学生听了之后,给予了这两名学生掌声。所以,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是教师应该关注的。

此外,部分西藏学生在写作时缺少素材,在学习时不会有效地概括内容,所以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对此,教师可以有效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相互探讨,寻找并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写作,同时鼓励学生多去图书馆看书,积累素材。

结语

总而言之,淳朴、尊师重教是省奔中多数西藏学生的特点,但部分学生懒散或基础较差的现状也不容忽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奉行“不放弃不抛弃”的理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教育教学,把学生的心理调整至最佳状态,让学生认清目标,勤奋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珍惜现在,努力奋斗,同时让学生感到心里踏实、温暖,有依靠,从而开启学生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王成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李建成.边疆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情分析与对策[J].速读(上旬),2014(10):140.

猜你喜欢

学情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