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现状与优化策略——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

2023-05-09李俊波

体育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俱乐部体育课改革

王 雪 李俊波

高校体育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现状与优化策略——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

王 雪 李俊波

(浙江科技学院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23)

以浙江科技学院体育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以浙江科技学院六年的俱乐部改革经验为基础,对体育课改革前后的选项课和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背景、教师和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俱乐部型体育课更符合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文章旨在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拓宽改革思路,完善体育课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俱乐部;体育俱乐部;高校体育俱乐部;体育教学

长期以来,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无论是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还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方面依旧存在不足。如何更好地强化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使其建立终身体育观,达到体育自立的目的,一直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研究的热点。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因此对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探讨,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对大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作用。

浙江科技学院是浙江省最早采用国际化办学的院校之一,尤其在中德合作方面,历史悠久,成果丰硕,是“中德论坛”基地建设单位,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对德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该校是浙江省开设全英文授课国际化专业最多的高校之一,全英文授课国际化专业入选浙江省教育厅国际化专业建设项目。学校国际化总体水平位居浙江省硕博授权高校前列,入选“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首批建设单位,是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试点认证高校、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奖学金项目资助院校、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助院校和中国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招收院校。目前学校也是浙江省留学生数量最多的院校之一。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为了更好地将浙江科技学院与国际高校接轨,校领导决定对学校体育课进行改革,实施高校体育课俱乐部制。2014年下半年体育课改革已列入校内最大改革项目之一,体育部领导及老师开始考察国内院校俱乐部制体育课实施情况,通过考察制定了符合浙江科技学院的体育俱乐部制改革方案。2015年初,浙江科技学院开始实施体育课俱乐部制教学模式。

1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俱乐部发展现状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六种体育教学模式:三基型、并列型、三段型、一体化型、选项课型和俱乐部型。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大致分为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是俱乐部出现的最早雏形,是对体育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补充了体育课不足的问题,延伸了学生的体育行为和习惯,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运动空间。课内体育俱乐部是建立在构建体育教学模式基础上的体育教学形式,它将现代教育理论融入到体育课堂,从思想、组织、形式、方法、评价上进行更新,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课内提倡开放性、自主性、自由性、随机性,学生的课堂学习完全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行为[12]。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指“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观指导下,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以体育教学俱乐部为核心,结合课余体育活动(课外体育俱乐部等形式)、学生群体体育竞赛、运动队训练等课外体育活动形式,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的的一种教学过程[13]。

浙江科技学院体育课经历了以上的体育教学模式,并针对浙江科技学院体育课改革前后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

表1 浙江科技学院改革前后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对比

续表1

教学模式分类选项课俱乐部 组织形式一、二年级开设专项选项课(男女分班式教学),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但学生选择课程后,就不可更改上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形式相对固化;一、二年级四个学期必须修满体育课学分1-4年级实施俱乐部制,学生完全实现“三自主”:自主选老师、选时间、选俱乐部(男女混合式教学);学生选择俱乐部、教师后,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调整俱乐部上课时间段,上课时间、教学形式灵活多变;大学四年任何四个学期都可以进行,修满体育课学分即可 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规范化,且教学内容和进度统一完整,更注重标准化教学,以体育基础知识为基础,以身体运动技术和技能为主,更注重于身体的练习;教学方法多表现为注入式,注重身体和心理的融合教学内容多样化、实用化和竞技化,更注重开放式和探究式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初、中、高三个级别;教学方法表现为多层次和多类型等,更加注重身心、精神、娱乐的融合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中教师主导性和辅助性并重,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是主宰、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和参与者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更尊重学生个体,并以学生个性发展和主体性弘扬为主;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设计者、指导者、观察者、管理者、组织者等 教学评价重绝对评价即终结性评价,轻相对评价及过程评价;重定性评价,轻定量评价;重教师评价,轻学生互评和自评 注重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标准:绝对评价(终结性评价)和相对评价(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自评相互结合 特性与益处 更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主体性、主观能动性,更重视学生体育基础和体育技能的提高。利于打好学生体育基础,掌握体育锻炼基本理论知识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更注重学生的社会实效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创新等能力多元化,更重视体育基础之上专项运动能力的提高。利于建构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良好理念,为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好地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奠定基础,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运动锻炼习惯

2 体育课程俱乐部改革后教师的看法

2.1 体育俱乐部改革后对教师的影响

体育课改革后,教师传统观念发生改变,解放了教师的思维模式,更加能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选择的权利更加自由,上课时间相对自主、集中、灵活,教师时间相对可控。教学内容丰富充实,教学形式灵活多变,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学习更加主动、积极,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教学效果较好,对学生考核指标的增加,对学生更加公平公正。进而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技能。

表2所示为体育俱乐部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满足度。从表2可见,80%的教师认为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相对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20%教师认为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一是教学工作量增多;二是传统教学观念的固化;三是薪酬待遇没有提高。

表2 体育俱乐部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满足度(n=25)

体育俱乐部改革,教师需要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调整并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不仅需要重新整理、归纳、总结教学内容,还面临着新的学习任务,包括收集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相关的素材和资料、备课、授课等。如表3中显示,88%的教师认为在体育俱乐部改革后教学工作量增加了,尤其是在学生选课方面的工作量较大,说明选课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

表3 体育俱乐部改革后的工作量(n=25)

2.2 场地和器械对教学的影响

体育场馆及场地是进行身体锻炼、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的专业性场所,是完成体育教学、身体锻炼、运动训练等的重要载体和基本条件。表4显示,所有的教师一致认为俱乐部场地和器械不能满足体育教学需求。通过访谈,教师普遍认为学校对体育部投入的经费严重不足、场地少、场馆简陋、器材缺乏,影响了体育俱乐部的教学质量。

表4 体育俱乐部改革后的场地器械满足度 (n=25)

2.3 教师对考核评价的分析

如表5所示,76%的教师愿意接受俱乐部考核评价,认为俱乐部考核评价起到了以下积极的作用:(1)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2)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少教师的主管性,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3)考核内容由单一的专项考核模式转变为立体考核模式,考试内容丰富全面。通过学生参加活动和身体素质锻炼等进行考评,可以随时监控自我积分,有利于学生健身习惯的养成。24%的教师不愿意接受,认为考核评价存在以下问题:(1)考核评价各部分比例不合理,尤其是技能技术比例分数太低;(2)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太差,助长了诚信跑作弊现象。

表5 体育俱乐部改革后的考核评价(n=25)

2.4 体育俱乐部改革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影响

如表6所示,64%的教师认为体育俱乐部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主要体现在:(1)“三自主”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主动性,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育兴趣,参与体育的意识提高;(2)俱乐部活动可以磨练自我,养成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3)学生的体育成绩由课内教学、课外教学、诚信跑等组成,在积分换学分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多个途径获得积分,有利于学生自主掌握体育成绩,学习压力降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6%的教师则持有相反的态度。

表6 体育俱乐部改革后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影响(n=25)

2.5 教师对体育俱乐部改革后的认知情况

从表7可以看出,浙江科技学院教师认为体育俱乐部改革目标明确的占总体的84%,不明确的占总体的16%。大部分教师都已熟知改革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完善教学评价机制;(2)学生实现三自主;(3)三自主积分制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学会2个项目技能,每天运动1 h;(4)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健康意识;(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师生体质,养成终身体育观。

表7 教师对体育俱乐部改革目标的认知(n=25)

从表8可以看出,认为俱乐部改革总体布局规划合理的教师占总体教师数量的72%,认为不合理占总体的28%。少部分教师认为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项目、师资上有待调整;(2)薪酬应与课时相关联,打破限制上课人数的局面;(3)少部分教师面临选课不满,造成不能完成工作量;(4)因为教务系统中没有体育俱乐部的排课时间表,所以各二级学院会在教学进度期间安排课程,导致学生经常调动课程,造成教学秩序混乱;(5)上课时间、班级人数都要按照教务处规定,俱乐部选课形式化;(6)俱乐部构架设计理想化,实施效果未达到预期效果,俱乐部积分制相对不合理,不同俱乐部应实施不同的积分评价体系;(7)场地设施不配套,甚至使用不合理;(8)俱乐部改革回到起点体育课;(9)因受教育部、教育厅限制,改革阻力重重;(10)学校以体育课俱乐部制改革为由,在俱乐部排课方面给其他课程让路。

表8 教师对体育俱乐部改革总体布局规划的认知(n=25)

3 学生参加体育课程俱乐部的现状

3.1 学生选择体育俱乐部男女比例结构

根据浙江科技学院实际情况,分别从小和山校区和安吉校区各选取300名来自11个俱乐部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见图1。

俱乐部以促进身心健康和培养锻炼习惯为主导思想设置了不同的项目。如图1所示,散打、乒乓球、野外生存、网球、羽毛球俱乐部男女比例相当,而时尚操舞、篮球、足球、排球俱乐则不同,时尚操舞与传统的三大球男女比例正好相反,表明学生在选择项目时与性别存在一定关系,项目内容与身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相关。

图1 俱乐部男女生比例情况

3.2 学生项目选择的方式

如图2所示,表明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俱乐部时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自身个性化的发展,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好奇心这个选项说明了学生对新兴项目的渴求,更说明随着社会时代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渴望掌握将富有时代感、时尚性、文化性、丰富性、实用性、健身性等融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本专业同学和朋友推荐的俱乐部,说明了学生对相关老师的认可和认同,同时说明课程的精彩。老师推荐这项说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差,学生和教师之间信任纽带还需进一步加强。

3.3 学生对体育俱乐部改革的满意度

3.3.1学生对体育俱乐部网上选课的满意度

如表9所示,表明网上选课符合学生的现实需求,大部分学生可以选到自己喜欢的俱乐部,网络选课是成功的。但通过访谈也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学生普遍抱怨二次选课和排课问题,选上课后发现本学院专业课全部排满或课程十分分散,导致学生选到喜欢的俱乐部又不能上课的问题。

表9 网络选课调查表(n=581)

3.3.2学生对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的满意度

如表10所示,表明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心理诉求,相对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学生更喜欢俱乐部教学模式。俱乐部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需求。

表10 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调查表(n=581)

3.3.3学生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学生是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受益者,最有发言权,表11表明学生对俱乐部教学非常赞同,持肯定态度,俱乐部教学效果显著。

表11 体育俱乐部教学效果调查表(n=581)

3.3.4学生对体育俱乐部考核评价的满意度

考核评价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过程和指标。考核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技术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正确评价学生的标尺,更是检验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育锻炼习惯的依据。从表12可以看出,94.66%的学生对俱乐部考核评价表示满意,仅有1.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表明体育俱乐部考核评价系统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

表12 体育俱乐部考核评价调查表

3.4 影响俱乐部教学开展的因素

如图3所示,在影响俱乐部教学开展的因素中,气候因素占比最大,其原因为浙江地区一年四季普遍多雨,且浙江科技学院大部分俱乐部课程需要在室外完成,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开展与教学效果,同时说明浙江科技学院室内体育场馆严重匮乏;其次是场地因素制约着俱乐部教学,进一步表明场地因素是影响浙江科技学院俱乐部教学的根本因素之一,更加说明学校对于体育部投入的基础建设费用不足,场馆设施亟待完善;最后是体育锻炼氛围和指导因素,说明浙江科技学院体育俱乐部整体氛围相对浓厚,教师、俱乐部助教及管理人员相对负责任、各司其职。

图3 限制体育俱乐部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

3.5 学生对教师素质因素的认知

教师的综合素质因素对于体育俱乐部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来满足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需求,通过图4可以看出,其他素质占比最大,说明教师综合素质欠缺,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重中之重。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地进修学习、深造,这样才能继续增加知识储备,提升教学能力,发展新思想、新理念;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地修身、养性,走进学生的世界,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理念。其次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素质,说明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或过于死板,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以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最终目标。再次是专业技能技术和丰富的知识素质,说明部分教师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有待加强,体育部需要鼓励教师走出去,多交流,以适应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需求,与时俱进。最后是教师的责任心素质,说明少部分教师责任心不足,需要提高。

图4 教师欠缺的素质因素

4 推动高校体育课俱乐部改革的建议

4.1 引导学校加强对体育课程俱乐部的政策支持

校领导应转变重专业文化教育,轻体育教育的传统观念,由上至下形成文体并重的良好氛围,切实抓好体育课俱乐部改革的贯彻落实,加大宣传力度,对实施体育课俱乐部改革给予肯定和高度重视;组建校行政、各二级学院、体育部三个层级的俱乐部管理体系,强化业务指导,提高业务能力,同时保障各部门之间互通有无,加强信息反馈;校领导在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先行先试中,给予由上至下的力度支持和包容承担,对教育部文件规定的教学班级人数等问题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兜底支持。

4.2 加强体育课程俱乐部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

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体育俱乐部改革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可通过自我学习或学校统一安排进修等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来满足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需求,提升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能力。

4.3 鼓励体育课程俱乐部竞赛活动

实施体育俱乐部的高校,体育部应通过宣传策划、赛事活动、技术技能大赛等手段,加强和督促本俱乐部内以及各个俱乐部之间的联盟,拓宽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理解体育俱乐部发展状况,同时也促进学生的沟通协作、组织管理、领导力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4.4 进一步优化体育课程俱乐部评价机制

高校在完善体育俱乐部考核评价机制时,要将学习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形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自评相互结合,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各项之间的比例权重,尤其技术技能等考核项要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多元化考核机制。

4.5 加强体育课程俱乐部的场馆设施建设与管理

我国高校应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等相关文件规划与建设体育俱乐部的场馆,同时加大体育部经费的投入,可依据各省高校体育经费投入平均值增加体育经费。另外可以加强校企的合作统一经营,提高现有场地的利用率,同时支持俱乐部自我经营,自筹经费。

5 结语

我国高校俱乐部教学已经成为新世纪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它是新时代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有机体。目前我国高校俱乐部还处于初步阶段,发展不平衡,限于现实条件还存在诸多不足:学校改革政策支持和力度、体育部的规划和发展现状、体育部教师现状、体育场地器材和经费现状等方面都存在 阻力。各高校改革应借鉴前人关于体育课俱乐部制改革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体育课俱乐部改革方案,拓宽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思路,不断完善体育课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制定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俱乐部教学模式管理体系。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c].教体艺[2002]13号.

[2]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c].教体艺[2014]4号.

[3]周威.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23):81-84.

[4]何新,王均,石夫,等编纂.中外文化知识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6).

[5]张海鹰,唐钧,等编纂.社会保障辞典.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9).

[6]刘志敏,凌青东.我国普通高校以体育俱乐部形式进行教学的实验研究[J].广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6(24):101-107.

[7]迟泰棱.对我国体育俱乐部现状、发展对策及模式研究[C].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政策法规司编.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1995-1996).北京:北京五色环文化发展公司承制,1998.

[8]周进强.关于我国体育俱乐部管理制度的研究[C].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政策法规司编.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1999-2000).北京:北京八达摄像策划中心承制,2000.

[9]吴秋林,苑飞霞.华东地区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3(39):25-29.

[10]陈小蓉.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改革尝试[J].中国学校体育,1996(3):19-20.

[11]刘志敏.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4(8):56-57.

[12]邹师,冯火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26):71.

[13]刘志敏,丁振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8,3(29):82-86.

[14]许明荣.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9(24):381-383.

A Practical Study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PE Club in Universities--Tak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WANG Xue, eta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 Zhejiang, China)

浙江省教育厅高访科研项目(FX2018034)。

王雪(1983—),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户外运动教学与管理。

猜你喜欢

俱乐部体育课改革
改革之路
体育课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