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3-05-09聂梦俭吴建豪任盼红
聂梦俭 吴建豪 任盼红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聂梦俭1吴建豪2任盼红3
(1.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2.深圳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3.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为了解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以2008年~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426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可视化分析法,并借助CiteSpaceV软件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知识图谱
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至今,我国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持续高涨,已经逐渐将运动健身作为生活、学习和娱乐中不可或缺的需求。又加上我国的体育事业迅速发展,我国积极承办各类世界级体育赛事,北京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双奥之城”,我国运动健儿在国际体育赛场上屡获佳绩,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颁布实施,我国已经将全民健身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但是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产品信息分布不均、管理运行受阻、资源配置不公开、公民个人隐私数据缺乏保护等等[2]。因此,本文主要对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状况以及国内学者关于全民建设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梳理和分析,从而总结和提炼出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相关研究成果的贡献与不足之处,为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中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分别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作为关键词,并以“和”的逻辑语法进行连接,搜索日期为2008年到2022年,搜索到875条数据文献。排除硕博士学位论文、新闻简讯、会议通知等不相关文献,得到有效文献426篇,即本研究所用的文献样本与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为展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领域的知识全景,运用美国费城大学陈美超教授开发的CiteSpaceV可视化软件[3],对2008年~2022年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相关文献的发文量、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聚类和时区共现等进行分析,绘制出共现网络、时区演变等知识图谱,从而更加直观展示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领域的进展动态、热点与趋势。
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进展分析
2.1 文献数量分析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相关的文献数量的时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领域研究的历史轨迹、关注程度、发展趋势、理论水平。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目前可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2008年—2011年),这一阶段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文献数量呈个位数增长,文献研究数量较少;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这一阶段文献数量增长迅速,2011年后文献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在2016年和2018年文献研究数量达到顶峰(都是53篇),整体上发文量呈稳定上升趋势。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及我国相关政策文件可以看出,由于2008年我国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我国逐渐向体育强国迈进,我国竞技体育成绩取得巨大突破。但是大众体育发展缓慢,全民身体素质下降,尤其是青少年体质堪忧。为此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逐渐受到我国的重视,国内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并转向对全民健身以及体育公共服务的研究。
2.2 研究作者与合作分析
发文作者在学术研究中占主体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特征对学科研究进展有很强的参考价值[4]。自2008年以来共有325位作者从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相关研究,依据计量学的普莱斯(PRICED)定律[5],通过计算得出发表2篇以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论文的作者可定义为高产作者,张瑞林以7篇的发文量居发文作者排名的第一位,其次为王先亮、王晓芳,各发文6篇,卢文云、刘治国、史小强、戴健、杨诚各发文4篇,发表2篇论文的有16位研究者,发表1篇论文的有321位研究者。其中研究高产作者有36人,共发表论文97篇,占样本总数的22.77%。普莱斯认为个人论文数高于值的作者发表论文总数应为全部论文的一半[6],可见目前我国学者不管是个人还是团队的发文量太少,对于当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图1为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作者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人员之间连线较少,作者节点比较分散,说明该领域作者之间的合作并不理想,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合作,多以独立研究或者同机构下的2~3人合作为主,仅形成了几支合作研究团队。第一合作研究团队是由张瑞林、王晓芳、王先亮、邹娟花等人组成,该团队主要从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概念界定以及影响因素分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宣传机制、全民健身公共政策等领域进行了研究;第二合作团队是由戴健、史小强等人组成,该团队主要从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公共体育服务理念等领域进行了研究;第三合作团队是由杨诚、蒋志华等人组成,主要从体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和体育公共服务评价指标领域进行了研究。
图1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作者知识图谱
2.3 研究机构与合作分析
在利用CiteSpaceV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机构之前,在文本中对第一机构下的不同部门进行合并,其中有18家研究机构发文数量在3篇及以上,共发文107篇,其中体育类院校共发表68篇论文,占比63.6%,综合类院校发表22篇论文,占比20.6%,师范类院校发表17篇论文,占比15.8%。整体来看,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以重点体育院校为主,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为辅。表1为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机构与发文量。
表1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机构与发文量
由表1可知,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发文机构的前3名分别是上海体育学院(22篇)、北京体育大学(17篇)、山东大学体育学院(11篇),共计50篇,占比46.7%,这充分展示了这3所院校当前在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领域重要的科研地位。运用CiteSpaceV软件,选择“机构”(Institution)为网络节点(NodeType)生成研究机构合作共现图,各节点之间连线较少,说明国内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群体合作较为匮乏。仅出现了以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为核心的科研群体,这是因为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作为我国顶尖的体育类专业学校拥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和丰富的研究资源与学者。
2.4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文献内容的深度概括,能够很好地反映研究领域的关注焦点和研究人员感兴趣的学术话题。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越能够代表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7,8]。近10年我国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关键词频数前10位分别为全民健身(202次) 、公共服务(77次)、群众体育(25次)、体育管理(17次)、健康中国(12次)、社区体育(11次)、现状(10次)、对策(8次)、农村体育(8次)、体育强国(5次)。通过表3可以分析出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3个方面:(1)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研究目的与对象主要是我国群众体育,这与我国以竞技体育为重心逐渐向群众体育转移相吻合;(2)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领域逐渐拓宽,包括体育管理、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覆盖面较广,受益人口多,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也享受到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福利与待遇;(3)针对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遇到的困境与问题,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实地勘察与调研,试图找出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实施过程中遇到最棘手的问题,从而可以对症下药,提供合理性建议与对策。
2.5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趋势研究
学术论文的时间分布特征以及突现性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研究领域的进展脉络与趋势[9]。图2为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关键词时区共现。通过图2可以看出,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从2008年到2022年十多年的研究热点与研究方向也在不断地变化。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研究趋势逐渐向体育公园、体育设施、体育管理、农村体育、社区体育转移。张宏(2020)在对我国第一个地方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广东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进行深入剖析后认为体育场地设施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实现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要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兼顾全民健身的需求[10]。孙晨、李荣日(2022)认为在新时代的信息化阶段,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应当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11]。彭国华、张莉等认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落后,基层体育行政部门权力过度集中,服务方式不够丰富,决策机构没有征集广大村民意见,没有真正满足村民体育需求,并认为政府应当深化体制改革,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完善决策机制,通过立法形式推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12]。
图2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关键词时区共现
3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通过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领域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绘制了可视化知识图谱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发文数量来看,目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可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2008年~2011年),这一阶段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文献数量以个位数增长,文献研究数量较少;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这一阶段文献数量增长迅速,2011年后文献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在2016年和2018年文献研究数量达到顶峰。(2)研究高产作者有36人,共发表论文97篇,占样本总数的22.77%,奠定了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基础。核心作者是张瑞林、王晓芳、王先亮、邹娟花、史小强、戴健、杨诚、蒋志华,他们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力量;但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人员之间合作相对较少,只是2~3人的研究团队,其他大部分都是独立完成相关研究,这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研究机构主要有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山东体育学院,形成了以体育院校为主,综合类与师范类院校为辅的研究局面,但是研究机构之间未形成稳定高效的合作团体。因此重点体育院校应当继续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同时要提高合作意识,打破学术壁垒,增强与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的合作力度。(4)从关键词聚类分析和突现词来看,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热点主要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群众体育、体育管理、健康中国、社区体育。(5)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相关研究期刊下载率最高的10篇文献主要来自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上海体育学院学报,说明这五大期刊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展望
对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出,未来的研究可考虑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探索:(1)应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者学术交流与合作,更多开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相关的大型论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会议等,促进学者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形成核心研究群,推动学术研究向着纵深发展;加强跨学科、跨机构、跨领域合作,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进行多角度地分析研究和实践总结,丰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内容。(2)拓宽研究领域视角。目前,国内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相对成熟,部分学者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改革领域研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下一步应当继续推进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构建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法学、公共政策等基础学科的理论框架,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要加强国内外实行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建设相关的改革措施和经验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探索出一条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道路。
[1]马蕊,贾必成,贾志强.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治理研究[J].体育学研究,2019,2(3):83-89.
[2]陈佳琦,韩松.区块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应用优势与创新探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1):79-86.
[3]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第二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2-93.
[4]朱亮,孟宪学.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6):64-66.
[5]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设,1992:204-209.
[6]王声培,云雅娟.洛特卡定律、普赖斯定律和我国数学科学文献[J].图书情报工作,1994(3):21-24.
[7]何秋鸿.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体育教育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2):98-103.
[8]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研究,2015,33(2):242-253.
[9]蔡治东,汤际澜,虞荣娟.中外体育比较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31(5):50-56.
[10]张宏,陈华,王菁.广东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的研制[J].体育学刊,2020,27(2):50-55.
[11]孙晨,李荣日.数字时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现实困境与实践转向[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5).
[12]彭国华,张莉,庞俊鹏.健康中国背景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困境及治理[J].体育文化导刊,2018(6):58-62.
[13]蔡瑞宝,林宏牛.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效益提升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18(2)35-40.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National Fitness Public Service in China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NIE Mengjian, etal.
(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 HeNan, China)
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2021CTY031);2.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021YB0068);3.河南省体育局重点科研项目(202224)4.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基金(2021JK04);5.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SKL-2022-1355)。
聂梦俭(1989—),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