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健育课堂”的建构与实施路径
2023-05-09王晓娥游学军杨小帆李晓霞
王晓娥 游学军 杨小帆 李晓霞
小学体育“健育课堂”的建构与实施路径
王晓娥1游学军2杨小帆3李晓霞4
(1.西安市灞桥区庆华小学,陕西 西安 710025;2.杨凌高新第二小学,陕西 咸阳 712100;3.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4.陕西省西安小学,陕西 西安 710003)
文章探索贯彻《〈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四位一体”目标达成新路径。以小学体育课堂深度学习为基点,从“低阶”和“高阶”思维出发,通过“趣、动、量、变”教学活动预设,用“说、看、练、用”来评价教学效果,助推“健、体、育、德”教学育人目标达成,建构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形成体育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有效教学模式。
小学体育;健育课堂;健体育德;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通过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健康”诸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根据各学段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多元化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组织方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增强体育教学方式改革的有效性、可行性;要将体育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体育兴趣产生的程度、体质健康水平改善的幅度、健全人格培养的宽度和锤炼意志达到的深度纳入学生达成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效果的主要内容[1]。《纲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面以纲要形式出现的文件,旨在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为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指导体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2]。《纲要》改革目标中的“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指学生在精神、文化、品德、意志等方面的提升,旨在将体育融入教育和生活,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优化学校体育教学,让快乐成为学生体育参与的动力源,形成“运动即快乐”“体育即生活”的观念,帮助学生建立体育人生,以昂扬向上、积极乐观、通达从容的精神风貌进入大学,融入社会,开创未来[3]。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纲要》要求与解读,建构小学体育“健育课堂”,将“育体”“育智”“育心”相融合,探索“立德树人”新路径,是进一步诠释新时代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积极应答。
1 “健育课堂”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1.1 “健育课堂”的内涵
“健育课堂”旨在体现体育教学育人功能,建构知识、能力、行为、健康诸方面得到全面提升的育人格局。它是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落实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形成“育体与育人一体、体育与健康融合”的一种体育教学育人路径。“健育课堂”体育教学是从“趣、动、量、变”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活动预设,以“说、看、练、用”四个维度作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助推“健、体、育、德”“健育课堂”育人目标达成。
1.2 “健育课堂”的理论依据
作为个体的人,只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发展和完善,按自身的天赋、特长、爱好,自由选择活动领域、自由选择活动空间、自由选择发展方向,既能够从事体力劳动,又可以从事脑力劳动,既能够参加物质生产劳动,又可以参加精神文化活动,促进主体活动都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才是自由发展的真谛。
2 “健育课堂”教学的低阶思维与高阶思维
2.1 “健育课堂”教学低阶思维:“趣、动、量、变”
在体育教学设计上,健育课堂教学低阶思维主要体现在“趣、动、量、变”四个方面,通过运动技能学习,承载“健、体、育、魂”目标达成。让学生在活动任务的引领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设置活动情景、选择适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吸引学生,围绕锻炼目标让学生跟着“转”,转向问题导向,“转”向学生实际需求,落实“以学定教”,使学生在探究中通过身体体验逐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1.1“趣”的低阶思维:激趣、有趣、乐趣、成趣
“趣”的教学策略与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以运动项目为载体,通过创设结构化运动技术学练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同伴互助式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感受到运动很有趣;通过创设课堂比赛平台,让学生从运动中体验到乐趣,逐步掌握运动技能学练方法。一方面,通过长期的运动体验和经验获取,来促进学生运动兴趣形成,最终不断地成功超越自我,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通过体验失败来提升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在不同角色的转换中让学生充分体会不同的责任感,在比赛中体验何谓担当,在体验中成就乐趣,最后实现人格教育目标,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
2.1.2“动”的低阶思维:乐动、爱动、能动、会动
“动”的教学策略与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要对学生主体进行能动的活动设计,不同年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能动性,组织练习的方式应体现小学基础期趣味化,水平一要体现“乐动爱动”游戏化;水平二要体现“爱动能动”趣味化;水平三要体现“能动会动”多样化特色。通过活动的设计促使学生了解运动项目的知识与规则,并且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主动参与展示和比赛,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做出简要评价,能够参与班级以上比赛;在学会、勤练和常赛的基础上,开展“清单式、抱团式、处方式”学习及课外作业布置。通过多种能动性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情景体验与比赛活动,并且熟练地掌握动作技术,能在比赛过程中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并且在生活中会运用所学技能解决锻炼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自身不断的有效调控最终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2.1.3“量”的低阶思维:数量、质量、胆量、能量
“量”的教学策略与教学组织形式:“数量”是指课堂练习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保障。通过身体的不断体验完成自我主导,在经历试错过程后,最终达到对技术动作的熟练掌握,甚至是自动化程度。通过对正确技术的反复“练”和持久性的强度刺激,最终形成技术动作自动化。其次是练的强度要到位,这样有利于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并且练的形式要多样,这样有利于激发兴趣,享受乐趣并促进保持。
“质量”: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使学生能够当堂学会、现场表现、及时内化。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内容选择的连续性;在学练方法上体现差异化和个别化指导,课堂问题要连环设计,要有设计台阶,在难度、广度上都要涉及,从深度和广度上体现差异化,通过相互展示确保学生学会、会学。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动作示范和知识点讲解必须是正确的。唯有如此,学生体育知识学习的质量才有所保证。学段一进行基本运动、健康教育、跨学科主题课程内容教学。学段二至学段三进行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系列、跨学科主题的课程内容[4]。
“胆量”:在体育课中为学生提供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学生通过参与各类项目锻炼,认识和体验不同的运动角色,了解自身胜任的角色。在体育竞赛中提升规则意识,学生诚实守信、遵守规则、严格要求自己,长久坚持能成为稳定的内在品质,并能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关注队友、尊重裁判,懂得公平竞争,培育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品质和担当合作的精神。
“能量”:体育教学的练习组织形式以4人左右一组为宜,做到少等多动、你追我赶,有利于学生形成“我是课堂主角”的正能量。教师以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为引领,设置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创新学习方式,开展大单元、结构化、有比赛的课堂学习。学生积极参与系统学练并持之以恒坚持,促使学生基本掌握1—2项运动技能[5]。学生敢于面对、正确面对失败,敢于担当,心态阳光积极向上。学生在获取运动能力的同时,形成健康行为,这就是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品质。
2.1.4“变”的低阶思维:懂变、会变、乐变、转变
“变”的教学策略与教学组织形式:“懂变”要求教师要懂得运动技能的学练方法,能结合课标确定的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创新教学顺序,能把教材当作学生学习的素材,制定适宜的运动负荷;通过有效的体能安排,逐步有效实现学习目标达成。
“会变”:教师教学生学会技能,会挖掘教材育人要素;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会用”“会比”“会看”“会评”,为实现自我发展服务。
“乐变”: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乐趣,有兴趣参与,会与同伴合作学习,共同探索,实现自我提升。
“转变”:转向学生的实际需求,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让学生在练中学、赛中思。学习目标从技术要求转向能力的培养,在教学顺序上教师也要进行创新,以能力培养作为目标,引领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按学生水平进行分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保证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根据项目特点改变教学策略,在游戏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2.2 “健育课堂”教学高阶思维:“健、体、育、德”
健育课堂教学高阶思维是指学生学习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6]。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健康,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生命的意义。因此,体育课要真正体现“以体树人”“以体育人”“以体化德”“育体铸魂”,就必须做到“体以载德”“健体育人”“思德智礼学”全面联动。
2.2.1“健”的高阶思维:健康行为、健康生活、道德健康
“健康行为”:将健康行为素养相关的理论知识、运动技能逐渐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意识[7]。健康知识的学习不局限于体育课堂,要打破学校围墙,把生命体育、生活体育融入教学中,在健康知识中渗透,在实践中体悟,让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行为意识,实现“以体树人”。
“健康生活”:体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只是对于某项运动技能的掌握,而是要让体育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让终身体育的观念贯穿学生生活的始终,达到“以体育人”的目标。
“道德健康”:体育课程学习的实践性特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互相沟通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形成遵守规则、服从裁判、遵守纪律、尊重他人的优良品德,从而达成“以体化德”的目标。
2.2.2“体”的高阶思维:体感、体认、体悟
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体感、体认、体悟实现身心教育,让学生自觉自愿参与运动,形成健康生活习惯、健全的人格,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体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通过有目标、有计划和有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参与度,达到“能玩会用”的目标。
“体认”:通过主题课堂学习如红色体验、环境体验、团队体验等主题学习,让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取得全面的锻炼。
“体悟”:学生能自觉参与体育活动,在体育比赛活动中实现身体感悟。
2.2.3“育”的高阶思维:育体魄、育心智、育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实现五育并举。
“育体魄”:学生接受健康行为教育,不仅要拥有一个健康的体格,还要获得一个强健的体魄,真正实现体育课堂的“育体铸魂”的目标。
“育心智”:在课程学习、运动体验、运动比赛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做出良好的应答。
“育品质”: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不断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通过体验挫折和克服困难,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8]。
2.2.4“德”的高阶思维:思想、品德、信念
思想是本,行动是形,本正则形立[9]。教师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考习惯,注重体育文化的传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在精神上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勇敢顽强、遵守规则、诚实自律、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的品质和责任意识。学生的体育学习思维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学生要结合技术动作运用整体思维进行学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明确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评价、创造的思维活动,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对待体育学科教学。加强责任教育,强化学校礼仪文化和道德建设的共同联合教育,通过对学生外表和气质的塑造,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例如,通过参与运动竞赛,让学生了解参赛礼仪、公平竞争以及如何与队员和平相处等,从而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和价值取向,在继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思、智、礼、学的全面联动。
3 “健育课堂”教学实践
3.1 “低阶”课堂教学实践
体育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完善程度决定着体育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低阶课堂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动作发展、认知发展、生长发展、素质敏感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教学经验,运动竞赛等。“健育课堂”教学是将知识、能力、行为、健康四个方面的育人目标落到实处,通过“趣、动、量、变”的思维方式,完成教学目标和实现学生自我改变。下面以小学三年级《篮球原地运球与游戏》一课为例来说明。
(1)准备部分设计:围绕乐趣、有趣、激趣、成趣安排活动设计。热身活动以“趣”激“动”,组织学生到篮球场地认识边线、中线、端线,结合篮球技术中的脚步移动快速找位置来热身。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运用好手指,教师设计了2个游戏,一个是手指操游戏“健康——快乐——拍拍”,再接上下肢配合手指操开合跳。二是熟悉球性游戏,如拨球(屈臂、伸臂、头上、绕颈、绕腰、绕膝、胯下绕、沿地面滚动,自抛接3—4次)等活动。
(2)基本部分设计:让学生在乐动、爱动的基础上学会基本动作技术,会运用技术动起来。组织学生尝试体验两人一组“上随下按”练习,明确触球部位的要点。学生练习后能跟着各种节奏变换练习,灵活运用。通过“拼多多”游戏把技术学练与比赛融入课堂,运用“我最棒”“小超人”“超越自我”3个游戏解决学生运球手型上、用力上,动作协调连贯上易犯的错误。动作技能学习以情境组合练习为主,所有学练方法均指向学生运动能力的形成。
(3)课课练设计:让学生进行竞赛实践体验,通过量化质量、胆量、能量等身体体验感悟,从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三个关键点展开体能练习“加油站”。如仰卧起坐传接球10次,持球俄罗斯转体16次,灵敏梯练习4遍,俯卧拨球2圈,开合跳20次等,激励学生在锻炼中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养成“阳刚之气”。
(4)结束部分设计:伴随舒缓的优美乐曲,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完成静态拉伸放松。
3.2 “高阶”课堂教学实践
在掌握学习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并能够创新发展,从而学会融入社会实践,强大内心,享受快乐、锤炼意志、健康成长。在“低阶”课堂的学习过程中,除学习技术之外,学生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得到发展和完善,需融合文化传承、加强生命教育,确定学生学习起点,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更好地发挥体育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高阶”课堂教学实践是在体育教学内容的表层结构学习的基础上,注重生活养成教育和体育文化传承,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的向心力。以篮球原地运球课为例,将“健、体、育、德”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从学生体会持球运球的基本姿势开始,根据不同运球要求感知球性,掌握动作方法,将学科知识融入篮球学习当中,增加学习乐趣,体现生活体育理念,注重文化传承理念。以趣味游戏和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促使学生健康行为养成,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体魄强健。加强生命教育,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融入体育学科教学,是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关键。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体验感悟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三个关键点开展教学竞赛,全面发展学生的力量、协调、柔韧和灵敏等素质,实现由体育到“健育”的转化。
4 “健育课堂”理论凝练结构图
5 以“说、看、练、用”四个维度评价“健育课堂”效果
《纲要》强调更新教学观念,将“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同时,还提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立足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面对不同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需要,采用不同的练习形式,结合学生的进步程度,给出不同的建议和不同的激励性评价,是“以学定教”的根本。虽然学生都有着各自的运动兴趣,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爱动和喜欢竞争,面对学生共性特点和个体差异,教师应从学生对体育兴趣产生的“程度”、体质健康水平改善的“幅度”、健全人格培养的“宽度”和锤炼意志达到的“深度”上来关注课堂教学评价,从“说、看、练、用”四个维度来促成学生健康行为发展,包括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素质能力、心智水平、活动主体和情感体验等,以及对知识技能学习的展示,团队合作与竞争的表现,独立自主学练情况,挑战自我和战胜自我获得的幸福感等。
“说”是指学生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看懂了、理解了的所学内容。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教其所不会,从会处下手”。就会而言,学生能用专业术语清晰表达学习内容,能说出动作的功能与价值,能说出动作要点或难点,还能够积极向同学发出合作请求共同参与活动,相互之间能够准确、清楚地交流内容,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适当时机给学生创设“说”的机会,问题让学生提、疑点让学生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归纳,让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想说、愿说、能说、会说、敢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敢于向教师表达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教师据此来评判学生获得了什么。
“看”和“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健康行为的促成,从“看”的维度找运动项目的关键点,教师标准的动作示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调动学习主动性的目的。在学法指导上,教师要提示学生,明确示范的是什么动作,注意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学生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根据任务确定观察指标,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参与到技能展示中,边观看、边思考,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练”:体育与健康课堂是以学生的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身体活动的方式来获得肌肉本体感觉的运动认知性学科。因此,课堂教学做到“以学定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每一名学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在各环节中让学生练技术、练技能、练体能。例如:足球脚内侧传接球教学组织中安排有单一技术学习、组合技术学习,以及单一到组合技术学习,渗透到运用战术学习;从简单到复杂的情境设计,固定角色任务等模式,练习难度和学练方式要体现进阶特色。以上练习为学生足球专项运动技能的形成奠定扎实的基础。
“用”:强化“学”,达到“知”;强化“练与赛”,达到“能与行”;“知、能、行”三者联合共同促进“健”[10]。体育课堂中,学生能用语言表达即会说,然后用身体展示即会做,在生活或比赛中将知识技能灵活呈现即会用。会说、会看、会练、会用、会学、会做即能表现出乐于助人、团队合作、遵守纪律和规则、顽强拼搏等良好品质。因此,“用”在游戏运用、比赛运用、实战运用上显得尤为关键。游戏、比赛和实战具有竞争性,由于不可预测的悬疑性,更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真实的环境中,才能从单个的技术学习到综合技能的提升,最终达到技巧固化、技战术的灵活应用,这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提升和延展[11]。例如:足球运球转身练习中能完成个人动作(只涉及方向因素)。熟练后,再设置障碍变换条件进行练习(加入速度和判断力)。加入防守练习,不断提高学生快速做出正确运球转身动作的能力。
总之,“说、看、练、用”四个维度的“健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主要指向于学生健康行为的促成。
6 结语
“健育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创新,是在《纲要》的指导下探索“健体育德”新型课程思政深度学习路径;是实现“育体、育智、育心”同生、同修、同优的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模式;是强调教技术更教思想、练身体更练品质、学技术更学文化的课堂深度学习的拓展模式;是以“趣、动、量、变”为抓手,在“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方法综合施策的基础上,把生命体育、生活体育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成为文明知礼、意志坚强、阳光自信、奋发向上、心中有爱、目中有光、手中有活、脚下有劲、可担大任的全面发展人才。
[1]教育部办公厅.《〈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印发[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7/t20210722_546095.html.
[2]于素梅,许弘.《〈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8):1-7.
[3]彭庆文,于天然.《〈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时代意义、内容特征和践行路径:兼论新时代学校体育的走向[J].体育学研究,2021,35(4):83-91.
[4]钟秉枢.深入学习、认真领会 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主要变化及教学实施建议[J].体育教学,2018,38(3):8-10.
[5]庄弼.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J].体育教学,2018,38(3):11-15.
[6]王莹.“高阶思维”与学生数学“深度学习”[J].数学教学通讯,2018(19):13-14.
[7]吴爱军,刘成兵.健康行为视角下体育实践课教学设计与实施[J].体育教学,2020,40(6):24-26.
[8]刘彩云.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4):86-88.
[9]杨志寅.再论行为决定健康[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7,26(6):482-484.
[10]于素梅.从一体化谈“学、练、赛”及其应用[J].体育教学,2020,40(8):17-19.
[11]范翔,肖进勇.身心思合一的“三动”体育课堂教学探索[J].体育教学,2018,38(4):36-38.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Health Education Classroom"
WANG Xiao’e,etal.
(Qinghua Primary School, Baqiao District, Xi 'an 710025, Shaanxi, China)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年度课题(项目编号:SGH21Y0824)。
王晓娥(1973—),本科,中小教高级,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校园篮球。
游学军(1968—),本科,中小教高级,研究方向:体育教学模式、校园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