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新医科”背景下提高口腔医学生健康教育实践能力的方法

2023-05-09谭旭叶韵瑶倪莹朱乘光罗志容

医学美学美容 2023年5期

谭旭 叶韵瑶 倪莹 朱乘光 罗志容

【摘 要】目的 探究“新医科”背景下,在口腔本科生教育中实行口腔医学生健康教育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方法。方法 选取贵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18级本科生171名为研究对象,根据所在班级分为甲班84名和乙班87名。甲班应用传统口腔健康教育,乙班在甲班基础上采用口腔科学竞赛的混合教学方法,比较两班理论期末考试以及实践考核成绩。结果 两班口腔健康教育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乙班实践考核成绩高于甲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口腔科普竞赛的混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科普宣教能力、医患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口腔医学生;新医科;口腔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23)05-0150-04

Explor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Dental Students in Health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 New Medicine"

TAN Xu, YE Yun-yao, NI Ying, ZHU Cheng-guang, LUO Zhi-ro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Dental and Pulp Diseases, School of Stomatology,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Affiliated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Guiyang 550004, Guizhou,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for implement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d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cine". Methods A total of 171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grade 2018 in School of Stomatology,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clas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lass A (n=84) and class B (n=87). Class A applied traditional or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lass B adopted the mixed teaching method of oral science competition on the basis of class A.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final examination and practical examin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classe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final examination scores of oral health education between the two classes (P>0.05). The practical assessment score of class B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lass A,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Blended teaching combined with oral science competition can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

【Key words】Dental students; New Medicine; Oral health education

据统计,中国口腔患病率高达97%,但口腔医生与患者人数比1∶50 000[1]。未来的牙医不仅要成为口腔卫生的监护人,也是口腔卫生教育的沟通者,口腔健康教育是基础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健康教育的创新是口腔医学的基本功之一,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口腔医学院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口腔疾病防治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会如何有效地传播口腔保健知识。为了提高口腔专业本科生口腔健康教育的能力,本研究采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融合组织口腔健康科普竞演的教学模式将竞赛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期探索口腔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贵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18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在班级分为甲班84人,乙班87人。其中甲班男28人,女56人;年龄20~22岁,平均年龄(21.02±0.41)岁。乙班男36人,女51人;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1.45±1.06)岁,两组性别以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学生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

1.2 方法 甲班为传统口腔健康教育教学,乙班为融合口腔科普竞演的口腔健康教育教学:课前社会实践:要求學生利用寒假收集他们所在地区人们普遍关心的口腔健康问题。①科普实践:学生根据自己关心的人群选题、查阅资料、撰写科普材料;撰写科普文章配图,制作科普宣传板;鼓励学生模拟观众为非口腔专业人士,进行科普演讲;②深入社区观察实践口腔健康教育:带领学生前往5所幼儿园、6所小学、2个社区、1家医院妇产科,观察教师如何针对不同人群(儿童、小学生、老年人、孕妇等)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带领学生分别前往2所幼儿园和1所大学进行口腔健康实践教育;入选优秀学生参加中国口腔学会大学生口腔科学创新竞赛;③椅旁口腔健康教育培训:鼓励学生在假期到口腔医院提前观摩学习,学习老师如何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口腔健康教育和咨询。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班期末考试以及实习考核成绩;问卷评价乙班口腔卫生宣教现场表现。

1.3.1口腔卫生宣教现场表现 采用现场评价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乙班现场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由专业教师组成的委员会对评价进行评分。问卷发放给参加中央级理科竞赛的学生,立即填写收回。研究项目包括授课前社会教育实践、科普写作、科普竞演、制作口腔健康教育板,社区观摩实践,通过评估感兴趣的项目,加强口腔健康教育能力,提高口腔健康知识水平。

1.3.2期末考试以及实践考试成绩 试卷设置口腔健康教育题,满分15分;考试程序按口腔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培养计划和考试大纲执行。实践考试形式是面向患者的现场口腔健康教育;评分标准从5个方面(体现医德与人文关怀、口腔健康知识熟练程度、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教育效果实现程度、患者或家属满意度等)设定;满分50分,考核地点为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考核评委固定,进行统一培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乙班对新增教学内容的评价 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00%,问卷显示,学生制作口腔健康教育模板为学生感兴趣项目,且认为其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科普競演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口腔健康知识水平,见表1。

2.2 两班期末及实践考核比较 甲班与乙班口腔健康教育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乙班实践考核成绩高于甲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口腔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的方式,鼓励人们主动拥有和建立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口腔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了顺应国家发展需求,适应医学学科发展模式的改变,在医学教学及健康教育实践能力提升方面落实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医科”教育体系,将传统的以生物医学学科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模式转变为医文、医工、医理交叉学科为支撑的医学模式;有效实现为国家培养具备“大健康”综合素养的高层次医学人才;通过重新定位医学与健康的概念,需要在医疗卫生行业主力军“医学生”的教育方面进行入手[2]。帮助医学生完成认知转变,更加重视健康的知识、技能及方法培养,坚固疾病的知识、技能、方法;才能有效的培养具有健康教育实践能力的口腔医学专科学生。目前很多医科院校已将该课程纳入教育阶段的选修课程,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相关课程的开展并未完全转变医学生的思维模式;导致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是该教学方式与当前的医学教学法不融洽,导致学生在学习阶段效率低,难度大。

我国医学生的教育主要通过传统的教师为主课堂学习为辅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该类教学方式是运用最广泛、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临床应用中具有理论知识体系有效传输、理论体系知识系统教学、教育阶段物力财力投入小的优势,但该教育方式的本质依旧是单方面的信息传递;医学生在信息接收方面仅限于认知停留阶段,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转化阶段未能有效涉及,使得医学教学阶段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较差,无法有效理解并充分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阶段,借助信息网络文献资料来实现相关知识的深入探究,是一种临床应用效率高、应用价值强的教学方式;其缺点在于该教学方式需要带教老师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来安排课程及教学模式;同时对于带教老师的思想认知、知识结构体系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同时由于大部分带教老师与医学生存在年龄差距;使得带教老师无法有效洞悉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兴趣爱好;临床带教阶段,带教问题的设置与课堂学习框架可能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很难发挥导向式教学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基于“新医科”发展背景为基础,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在高等医学教学阶段提出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CBL教学模式,该项教学模式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其教学优势在于围绕问题制定教学课程,通过课程与学生求知方向的结合,进一步激发教学阶段的主动性,有效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索思维,是一种极为高效的教学模式[3,4]。本研究结果显示,乙班实践考核成绩高于甲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融合口腔科普竞演的口腔健康教育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且问卷调查显示该模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宣教能力。

在卫生领域,通过倡导激励理论,应用信息和资源的系统整合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可以更好地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在教育阶段,提升理论的核心是知识和技能;口腔医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儿童和老人,有效掌握这一理论可以更好地提高口腔医学生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虽然主张和启发理论的核心框架已经成熟,但大部分是根据国外情况构建的。具体框架内容需要根据中国实际国情进行总结和总结,形成更适合中国国情和口腔医学生培训的具体方案。健康管理课程内容的开发对加强口腔医学生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由于内容丰富,一般涉及各种教学环节,如疾病基础知识、中医药疾病防治相关理论、疾病管理、心理健康管理、健康风险评估、日常健康教育等。因此,在口腔医学生教学项目设计中,有必要将实际理论与详细的论证和分析相结合;基于临床教学模式的选择,有效结合教学理论;应尽可能实施科学通用教学准则,确保切实提高口腔医学专业人员的实际健康能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