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新”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析

2021-09-24蒋海蛟

文化软实力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农科新文科

[提 要]新时代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呈现出“增量”之后的“提质”、“分化”之后的“协同”、“人工”之后的“智能”、“守正”之后的“创新”等新变化。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新作为:思政课程要有“新质量”、课程思政要有“新理念”、学科思政要有“新结构”、专业思政要有“新导向”、网络思政要有“新模式”、日常思政要有“新体系”。

[关键词]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简介]蒋海蛟: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为了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世界高等教育根本性变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部门相继通过“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等,2020年11月,又在山东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旨在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以下简称“四新”)建设,掀起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场“质量革命”。“四新”建设背景下新工科与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交织交融、交互发展,新文科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注入新元素,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为新文科提出新命题、新方法。“四新”建设为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提供了新的动力,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四新”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挑战

“四新”建设是针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伟大斗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提出来的高等教育发展“顶层设计”,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新变局带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N].人民日报,2021-09-02(01).]越在这个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斗争就越激烈,频繁发动贸易战、技术战、气候战等,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肆意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大策划“颜色革命”力度,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价值观渗透,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阻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与此同时,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大健康”体系尚不健全,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四新”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教师、卓越法治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等,以应对西方国家的技术霸权和话语垄断。在这个过程中,新变局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互联网成为舆论斗争“最大变量”、高科技核心技术成为“卡脖子”的关键、“修昔底德陷阱”困扰新型大国关系……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四新”建设的过程中直面新变局带来的挑战,认清“培养什么人”的任务,站稳“为谁培养人”的立场,落实“如何培养人”的要求,主动适应新变局的需要,掌握新阶高校段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技巧,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新方位呼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作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达到11982人,[参见: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8-27)[2021-09-04].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转变,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由国际高等教育的追跑者、跟随者、并跑者向领跑者转变,“四新”建设集中体现了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内涵型转变,培养符合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现状。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需要,“技”“道”同论、“产”“研”结合、“文”“理”融通,不断挖掘“四新”内部各个子学科的思想政治元素,不断增强“四新”之间的协同和互动,不断提高“四新”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在工作场域、载体、内容、价值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三)新媒体创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手段

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对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过程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四新”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既需要将新科技、新媒体、新技術、新业态、新产业作为教育内容,促进新科技新媒体等与工科、医科、农科、文科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新兴工业、智能医学、现代农业、文理融通的时代新人,又需要将新媒体新科技等作为教育工具和教育手段,扩大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范围,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四新”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扩大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范围,推动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才培养协同融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四)新使命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担当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梦想,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我们当前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等目标,这些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我们不断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最新需要,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新型人才培养。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四新”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立足中国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现实,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四新”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使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求。

二 “四新”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新变化

“四新”建设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引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场路径创新与质量革命,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变轨超车”的“新轨道”。“四新”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增量”之后的“提质”

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指出,21世纪将是更加注重质量的世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的新要求。“四新”建设背景下,“提质增效”“质量文化”“世界一流”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要义,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新要求。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建设,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形成了“主渠道”与“主阵地”相互融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配合、“线下思政”与“线上思政”相互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融入”相互耦合的工作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独立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足量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配齐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形成了课程、科研、实践等十大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截至2020年11月,登记在库的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总数为106411人,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比2015年增加44290人。[参见:“十三五”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N].中国教育报,2020-12-04(01).]可以看到,“四新”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四梁八柱”已经建好,正在由“量变积累”向“质变飞跃”、“框架建设”向“内部装修”过渡,在此前提下,我们要在做好“数量”的同时,加强“质量”建设,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内生动力,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

(二)“分化”之后的“协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分工是生产力进步的动力,也是结果,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在较短的劳动时间内完成同样的工作,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能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01.]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直接催生了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巨大需求,使知识分类、学科分化、专业细化,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高等教育学科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理、工、农、医、文、史、哲等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明确,人才培养陷入狭窄的“学科胡同”,形成了单一的“知识闭环”,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不少都成为“物化人”“单面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此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开始向学科交叉和专业协同方向转型,由“单兵作战”转向“集体发力”,推动“四新”建设便是这一转型的产物。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人才培养的分工细化也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学科之间,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之间,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他课程任课教师、高校管理工作队伍之间,家庭、学校、企业、社会之间,大中小学之间等的脱节和断层,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持续开展,也不利于立德树人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四新”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强调不同主体、不同载体、不同对象、不同方式之间从“分化”走向“协同”,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强调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人工”之后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中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19-05-17(01).]“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前沿问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条件下教育发展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扩大共享,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19-05-17(0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运用,“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创新高校工科、医科、农科、文科的发展思路。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四新”建设同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开始慢慢改变过去仅仅依靠“人海战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我讲你听”等“人工”教育和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等特点和优势,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智能手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不断进行育人模式、心理辅导、课程考核等的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工”和“智能”的深度融合。

(四)“守正”之后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四新”建设就是要在原有工科、医科、农科、文科的基础上,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育结构,形成“新”的工科、“新”的医科、“新”的农科和“新”的文科。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守正创新,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目标上,从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再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课程设置上,从思想政治理论课“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在学科建设上,从198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到1997年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再到2005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截至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形成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立德树人已经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经贯穿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四新”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根据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需要,充分挖掘各学科最新的思想政治元素,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载体等,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实效。

三 “四新”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新作为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四新”建设要求,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学科思政、专业思政、网络思政、日常思政等思想政治工作各领域和环节都要有新作为。

(一)思政课程要有“新质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四新”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要不断提升课程质量:一是要推动课程改革。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参见: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案例、评价体系等,结合智能科学与技术、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内容,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二是要打造思政“金课”。“金课”指的是有难度、有深度、有挑战度,能够引领学生思想、引发学生思考、引航学生行为的课程。“四新”建设背景下,要抓住媒体融合发展机遇,推动“四新”与思政课深度融通,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通过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相结合、理论“金课”实践“金课”相融合,提高思政课含金量,打造一批“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思政“金课”;三是要加强课程研究。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加强对思政课教学的“事”“时”“势”的研究,将与“四新”建设相关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写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二)课程思政要有“新理念”

课程思政是指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依托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四新”建设背景下,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所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方面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任何课程都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要充分发掘蕴藏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各类课程中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社会责任、爱国精神等人文“价值”,“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参见: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另一方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课程思政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相加,不能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与思想政治工作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强行灌输,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教学管理、教材編写、课堂讲授、知识考核、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任课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学科思政要有“新结构”

学科指的是实践基础上得到证实的理论继而上升为具有相对独立概念、范畴、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和有效载体。“四新”建设背景下,学科思政要有“新结构”:一是要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经历了十六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体系日益清晰并逐步走向完善,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学科方向,学术领域日益明晰,学科话语、研究范式逐步形成,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引领作用日渐突显,未来要适应“四新”建设要求,必须不断加强融入“四新”建设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引领其他学科的“领航”学科;二是要构建思政协同的学科结构。人类的知识体系里有很多是有“价值”的,“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一个首要问题,要充分发掘“四新”学科中的育人元素,发挥其立德树人作用,构建思政协同的学科结构,如构建“思政+新工科”“思政+新医科”“思政+新农科”“思政+新文科”等,构建马克思主义学科群(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等)、伦理价值学科群(工程伦理、医学伦理、农学伦理等)、职业道德学科群(工匠精神、医学道德等),等等;三是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结构。学科是要为现实服务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1).],要把学科建在中国大地上,“四新”建设在指导思想、评价标准、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科学研究等方面要充分体现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中国气派。

(四)专业思政要有“新导向”

专业思政指的是各个学科门类所分属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和宗旨。“四新”建设背景下,专业思政要有“新导向”:一是专业设置上要导向“高—新—精—专”。专业设置要由“大而全”“宽而多”转向“小而专”“少而精”,政治站位要“高”、发展方向要“新”、专业内涵要“精”、学科领域要“专”。根据国家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要适时淘汰老旧落后专业,针对新科技和产业革命、全生命周期健康、乡村振兴战略、坚定文化自信等,设置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型前沿专业,不断凝练专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二是专业培养上要导向“融—严—强—实”,“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四新”建设过程中专业培养上要使相近专业、交叉专业、复合专业等融合起来,增强培养合力,培养过程中要在课程设置、课程考核、过程培养等方面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以增强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三是专业目标上要导向“德—知—意—行”,要由只重视“技”“艺”等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转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識的同时,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五)网络思政要有“新模式”

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四新”建设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要有“新模式”:一是要创新“互联网+思政”模式,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革命和“四新”建设所产生的最新成果和最新理念,结合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创新“互联网+课堂”“互联网+实践”“互联网+考核”“互联网+管理”“互联网+育人”等方式,打造慕课、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智能管理等新型教学管理模式,提升“四新”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二是要重塑“思政+互联网”模式,“四新”建设背景下网络思政不是简单地建立思政网站、进行网络授课、开展网络管理等,要积极主动地将思政工作与互联网深度嵌合,打造体现“四新”特点的“思政+大数据”“思政+人工智能”“思政+云计算”“思政+虚拟现实”等模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三是要升级“互联网思政+”模式,互联网思政是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活动的总和,包括由互联网思政所产生的虚拟空间、话语体系、朋辈教育、衍生资源等,要及时将“四新”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伦理价值、职业道德等通过“互联网思政+”模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此外,网络思政还要遵循思政工作规律、网络传播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充分发掘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中的积极元素,加强正面引导和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网络思政起到较好的效果。

(六)日常思政要有“新体系”

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四新”建设背景下,日常思政要有“新体系”:一是要构建主体协同育人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毛泽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四新”建设背景下,要在整合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基础上,发掘工程与技术科学、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等教师的立德树人功能,构建高校教师主体协同育人体系;二是要构建要素协同育人体系。“四新”建设背景下,要将工业强国、生命健康、医学伦理、生态文明、美丽乡村、中国故事等要素通过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学生管理等凸显出来,构建“四新”要素协同育人体系;三是要构建进程协同育人体系。“四新”建设背景下,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包括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在内的全学科全专业人才培养进程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课程实验、野外考察、入学毕业教育等,构建全进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体系。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农科新文科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基于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微博舆情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