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作业设计对策探析

2023-05-08马玉春

考试周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探究活动

作者简介:马玉春(1978~),女,汉族,福建上杭人,福建省上杭县蛟洋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育与教学。

摘 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做”即实践,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笔者根据地理新课程理念,借助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对作业进行了设计,旨在鼓励学生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并借此开展探究式学习,以科学方法和思维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双减”下的有效作业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乡土地理;地理实践力;“双减”研究;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0-0145-05

随着地理新课标的颁布和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如何通过地理课后服务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即地理实践力,进而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更好地助力地理学科的育人目标,这是新课改背景下摆在每一个地理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以达成發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无疑提升作业质量,减少机械重复是关键,更重要的是让作业超越学科具体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发挥学科思维建构、活动经验形成与价值观念建立的功能。据此,笔者带领学生开发新课程,以探究“魅力蛟洋”为实践主题,在实践过程中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用以分析区域地理的区位因素。实践中通过提前布置实地探究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整理资料,派代表在课堂上汇报探究成果,从而引导学生对蛟洋工业重镇选择的区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地理实践力、合作力、热爱家乡之情,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的目标。这样的课后实践探究作业离不开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把握,也需要对地理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应用。更为关键的,这样的实践作业具有开放性特征,它的解答要求学生结合乡土地理具体环境,调用知识技能分析与解决真实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将现实情境与问题转化为地理学科问题,并立足学科特定角度、采用特定思路,调用相关知识开展分类概括、论证解释、推论创新等活动,从而形成相应的见解、建立价值判断或基于已有价值观点表示自己观点见解等。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方法论奠定基础。

一、 背景分析

(一)社会背景分析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教育部官网6月21日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直面当下“教育双减政策”,为贯彻执行国家的文件精神,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地理学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组成部分,让其任课教师参加课后服务就成为历史必然。

(二)课标解读

乡土地理是初中地理必学内容。乡土地理能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并学以致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发展的观念,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是进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好素材。

(三)学情分析

1. 生活体验

蛟洋镇是龙岩市最大的工业重镇,学校坐落于工业区五公里范围内,近几年随着工业的发展,蛟洋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农业乡镇成功地转变成一个工业重镇。对一直都生活在蛟洋的笔者所在学校的八年级学生来说,亲历了蛟洋的发展变化,他们有着深刻的体会,对蛟洋发展变化的原因也有着强烈的探究与实践的欲望,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直接来自工业区,因此,选取蛟洋镇由农业乡镇变成工业重镇的变迁作为研究案例,即把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作为研究案例,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助力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的探究中。

2. 学习能力

从地理核心素养来看,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素养,具体表现为:能够初步使用观察、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分析各地理要素对工业区选择的影响,体现出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学生在初一学习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对区域特征有所认知,并且能分析区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具备一定的区域认知水平;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环保意识,能够分析和认知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已经树立初步的人地协调观;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因此,笔者选择在八年级开展此项探究活动。

3. 心理特点

处于初二阶段的学生比较好动,有较强的表现欲和求知欲,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已经具备初步的自我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对通过地理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印象深刻,能在实践活动中把相应的地理规律运用于具体案例中,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在课堂中呈现出来。

二、 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笔者设置了本活动的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三、 活动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 确立主题

通过探究蛟洋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确立本次活动的主题——《魅力蛟洋》。之后大家讨论决定从“蛟洋概况”“蛟洋的文化教育”“蛟洋的交通”“蛟洋的工业”四个方面去调查研究。

2. 成立活动小组

确立课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及老师的适当调整,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即“蛟洋概况组”“蛟洋的文化教育组”“蛟洋的交通组”“蛟洋的工业组”去调查研究,由组员推荐确定组长,分配工作。学生按照自己所在的小组安排完成相应任务,主要由组长负责,教师做适当的辅导。

3. 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各组根据实际情况,在组长的带领下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根据所安排的主要项目制订调查的方案和方法。要求明确调查的任务、方式、时间、地点,确立具体的访问对象,并要求设想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4. 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使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如参观、采访、座谈、上网查询等,提醒学生在活动中要正确对待出现的各种问题,得出成果后要注意整理。形成书面材料和影像资料,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制作课件。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第一组:(蛟洋概况组)

查找蛟洋近几十年的发展与变化情况,主要是景观图片的收集、上网查询、采访老师和家长、采访工业区主任等,最后将资料整理制作成课件。小组探究:蛟洋镇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作为未来的主人我们该怎么做?

第二组:(蛟洋的文化教育组)

查找蛟洋文化教育方面的资料,主要是上网查询、查阅校刊校报、采访家长老师、采访校长等,最后将资料整理制作成课件。小组探究:在深厚文化底蕴的渲染下,我们将如何继承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第三组:(蛟洋的交通组)

首先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蛟洋现有的交通设施,关注蛟洋在道路、交通方面的变化,主要通过实地察看、采访家长和老师、采访分管交通的副书记等,最后将资料整理制作成课件。小组探究:交通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四组:(蛟洋的工业组)

收集蛟洋工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的规划前景,主要通过学生的实地调查、上网查询、访问一些企业领导和工业区主任等,最后将资料整理,在老师的帮助下制作成课件。小组探究:作为工业重镇,蛟洋工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环境,作为未来的主人我们该如何做?

(三)第三阶段:总结与成果展示阶段

在这个阶段,笔者和四组的学生将各组的活动资料设计成作品,主要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制作成演示课件。带着探究问题及在实践过程中广泛收集的资料,形成共识,并制订出具体的行动准则(表2)。

四、 《魅力蛟洋》实践探究活动评价

这次实践活动的评价根据课标的理念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依据设计的学生学习过程观察表、学习任务单、学习过程评价表、学习结果评价表等,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等,共同形成对学生学科知识运用水平、学习活动表现等方面的记录和评价,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变化。

第一,教师依据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等方面的情况和任务单的完成情况观察、记录,评价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交流合作、组织协调、工具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并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二,通过评价表的形式,将学生自评、互评的记录表,以及学生在本次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由教师、家长、学生等群体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交流展示、活动体会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长与变化,引导学生在全面提升的基础上,树立信心,展示特长,实现个性化发展。

五、 活动反思与启示

这次实践活动的主题是《魅力蛟洋》,因为蛟洋作为全市重要的工业镇,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进一步感受到蛟洋的变化。本次实践活动以“蛟洋概况”“蛟洋的文化教育”“蛟洋的交通”“蛟洋的工业”为研究对象,探究蛟洋经济模式的变化,探究由农业乡镇转变为工业重镇的原因。课前围绕主题进行了实地调查、访谈活动等为课堂上的展示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也锻炼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通过实践获取了直观的一手资料,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也验证了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出真知”的论断。在此次探究活动中,学生是在一系列“做事”的实践中得出的魅力蛟洋结论,学生围绕主题分组制订探究方案,利用调查资料和图文材料创设情境展开讨论,走上讲台解说探究成果等环节都是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同时这也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热情的关键,较好地完成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样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了通过“做”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这才是真学,也体现了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借助地理课程可以真正落实推进教学改革的任务,使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落地。利用乡土资源开发社会实践课题和项目,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实践和体验,参与体验育人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提升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素养。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地理课后服务以开展乡土地理探究的形式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它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首先,在探究活动中,教師让学生走出教室,大胆尝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这就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分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活动的落脚点。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供很多机会,在主动的观察、访谈、猜测、推理、交流等活动中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既关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又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还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学会认定和寻找最佳策略。

其次,教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发掘学校周围的乡土教育资源,开发成探究主题,让学生学会了确定主题的方法。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内容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融入学习的状态,这就为学生表现自我提供了机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同时,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享受到了热烈、多彩的学习生活。开展校外地理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与课后服务的宗旨相吻合,既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实实在在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再次,在探究活动课上,教师与学生、学生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探讨出知识,这种方式让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中巩固了知识,这是学生平时课堂上所没有做到的,也是新课程理念推崇的值得学习的方式。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也逐步让学生掌握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很好地达到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境界。

最后,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笔者始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及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当然,整个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①活动主题确立后选择活动分组时个别同学缺乏主见,从众心理强,侧重点不是自己喜欢研究的主题内容;②围绕蛟洋的变化,学生对探究方向的选取和寻找采访对象都碰到了较大的困难,需要教师的深入指导;③在实践过程中获取了很多一手资料,但对资料归纳整理不够规范,调查后期的资料整理和探究小组的PPT制作需要经过多次筛选和修改;④在成果展示中,笔者也发现学生表达能力、总结能力存在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活动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指导。

总之,在每一次的实践活动中,笔者与学生同实践、共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喜欢、参与、快乐”的内涵,笔者坚信只要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谭杏新.开发乡土地理资源,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以“农业区位选择”为例[J].地理教学,2019(24):51-54.

[2]张立紫,王晓文,黄榕青.开发乡土资源,培养地理实践力——以新课标地理必修“土壤”为例[J].地理教学,2020(10):30-33.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探究活动
“六小”活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