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双减”政策提高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成效的策略研究
2023-05-08李萍
李萍
摘 要:名著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渠道,为学生了解经典作品提供了平台,是学生积累阅读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不二之选。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在“双减”政策的带领下要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名著阅读,以丰富学生学识、提高阅读效率,进而达成减少作业量且充分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文章以《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为例,阐述了名著阅读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学会自觉阅读并掌握阅读技巧。
关键词:初中语文;“双减”政策;语文阅读;名著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1-0061-04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问题,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的减少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挑战。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学习效率提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尤其是在大语文时代背景下,学生的阅读积累对学习影响很大,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情况,积极引入名著阅读,组织学生在阅读后分享,让学生明晰阅读内容,了解经典作品,并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 “双减”背景下开展名著阅读的基本原则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名著导读部分是为了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在课本中的不同名著,是为了吸引不同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积累中发现语文阅读的乐趣,找到写作的方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让学生珍惜课内有限的学习时间,掌握分析课文的方法,但是课内讲解的文章很少,学生的阅读量达不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因此,作为拓展阅读的名著阅读就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在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时,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安排,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使学生阅读到名家大师的巅峰之作,了解不同的文体,不仅了解我国的文学作品,而且了解了外国经典文学作品。不过,在“双减”背景下开展名著阅读一定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尊重教材安排,尊重学生学情。每册统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中都有6部经典名著推荐,单篇课文后也有其他文章或整本书阅读,这些阅读量是很大的,对学生而言,可能无法精读每部作品,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根据教材编排向学生推荐相应的读物?对学生来说,只有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感兴趣、对创作背景感兴趣、对作者感兴趣等,学生才会散发出主动阅读的信号。与此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基础与阅读能力,不统一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写出读后感,而是契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阅读某一部分,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解决某一问题。
第二,阅读数量与阅读质量并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阅读总量做出了不少于260万字的要求,每学年学生要阅读2~3部名著,这种硬性规定只是给出了最基础的阅读量和阅读要求,教师在落实名著阅读时要意识到学生的阅读需要数量,但也需看重质量。在学生阅读能力较强的情况下,教师不能再以阅读字数要求学生,而是追求较高的阅读品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针对少数学生的阅读能力尚未达标的情况,教师要在学生持续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语言等进行思考,让学生在阅读与探究中发挥联想与想象,把阅读的过程变为学生思考的过程。
第三,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中的指导。名著阅读中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的大量阅读并不是完全地放任自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规范可以让学生有效开展阅读,如引导学生将静态的阅读任务变为动态的探究活动,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以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的创新、创意等能力得到发展,给学生带来启发。
第四,教师要关注并总结学生的阅读成果。因名著阅读的内容较长,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都在阅读同一部作品,从根本上说,教師很难通过试卷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而定期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并把学生的阅读表现与名著阅读相结合,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不仅服务于教师的教育,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阅读表现,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在阅读课程中分享和交流作品,学生的阅读体验、感悟与思考将成为学生后续继续阅读的动力。
二、 “双减”背景下开展名著阅读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名著导读课程,实现名著与学生的双向选择
在教学规划环节,教师要明确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明确每部名著阅读为学生带来的帮助,做好名著导读课程的设计,拉近学生与名著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名著阅读产生好奇心,达成名著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具体来讲,教师首先要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生在学完《消息二则》后,对新闻报道的特点有了基本的了解,纪实性的作品成为学生在看书时的首选,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推荐《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作品用事实说话,是作者通过采访、对话与实地考察等收获的全部事实,利用时间顺序把共产党人、红军与苏联的情况呈现在纸上,为读者解开了“红色中国”的谜底。教师利用学生已知的事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好奇心,如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让学生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及不同的人物在当时所采取的应对方法等。在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部分设置疑问或者说悬念,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作品中的事实。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在兴趣的驱动下开展主动阅读。其次,教师要增强学生与名著之间的互动性,以名著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必然关系引导学生展开阅读,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在阅读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介绍的是当时的事实,看似与学生现在的生活没有关系,但是没有先辈们的付出、没有毛泽东等一批爱国人士的付出,“红色中国”必不可能成长为如今的泱泱大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如今幸福生活唾手可得的“前因”。对历史好奇,对充满艰辛的历史好奇,让学生在阅读时投入精力与时间,分析问题并总结经验,是打开学生阅读之门、促进学生持续阅读的良好方法。
(二)紧紧抓住阅读质量,在阅读课堂引导学生思考
不同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启迪,而不同的学生在阅读同样的作品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启发,这既要归功于名家大师犀利的文笔,又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为了便于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吸取营养,达成有效的阅读,教师要紧抓阅读质量,在名著阅读课堂中组织学生分析所阅读的作品。在课堂中不仅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且善于启发学生朝着更为深刻的方向思考,使学生在阅读时养成既注重细节又可以宏观阅读习惯。
比如,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因为整本书分为不同的专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的不同专题设计不同的启发性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如针对专题一,教师设计的互动问题如下:“在师范学校即将毕业的那一年,毛泽东为什么没有加入法国留学的队伍中?又是如何一步步踏上政治道路的呢?”这个问题把毛泽东参加革命的起因融入进来,学生在思考后会根据阅读内容给出相应的回答。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毛泽东当时的举动,教师从作为中国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出发,启发学生思考毛泽东走上政治道路的必然性,这就需要联系到他的家庭与成长经历,以及受教育情况,可以说需要学生站在专题一书写的角度去思考。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试着给出答案,但说得并不全面,可见学生虽然完成了专题一的阅读,但阅读质量不佳,教师根据学生在名著阅读课堂中的表现又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问题。随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后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回推阅读内容,在反复的阅读与思考中敦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三)加强学生阅读指导,在阅读与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一方面要重视提升学生在课内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在课下的学习情况,在作业量减少的前提下,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相应的指导,而不是只注重课内重点文章的讲解。为了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使名著导读部分的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应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的阅读,不仅拉近学生与名著之间的距离,以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而且深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学生读懂名著的写作方法,看懂名著中的情节安排等。
以《昆虫记》为例,这部作品分为十卷,是科普巨著,作者将自己观察到的昆虫特点、生活习性等展现了出来,书中并不是直截了当地介绍某种昆虫的习性,以罗列的方式写出昆虫的特点,而是以作者的假设、推理和求证为基础,揭开奥秘时常常会让人产生“原来如此”“竟然是这样”等恍然大悟的感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被作者引人入胜的写作手法所吸引,作者把对生命的尊重和赞美糅合到科普作品中,不失诙谐的语言让学生发现昆虫世界原来也这么精彩。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看到专业术语或专业性较强的概念,如果学生选择忽视这些内容继续阅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精神就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读书时没有产生了解其他事物的好奇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较为熟悉的昆虫品种,结合自己平时的认识,可以加强阅读中的互动性,而教师在询问学生时可以发现,学生对较为熟悉的昆虫品种感兴趣,在阅读过后也只对这些部分内容有印象。基于《昆虫记》这部作品的特点,以及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作品中出现的动物,如鼓励学生将不同的昆虫习性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整理出来,利用实践操作加强学生的阅读认识,便于学生回顾阅读过的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法布尔在观察和分析动物习性时有哪些部分尚存在疑问,使学生与作者站在同样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在科普作品中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
(四)检查学生阅读成果,在阶段性总结中掌握方法
在名著阅读这种持续性阅读中,学生一开始可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阅读,但随着阅读时间的推进,学生需要有一定的阅读方法指导才能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不然很可能出现十几页二十幾页的阅读后就放弃的情况。教师不仅要理解学生出现这种阅读懈怠属于正常现象,而且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进一步看到名著作品本身的经典性、趣味性、历史性、文化性、情感性等,定期设计阅读成果分享课程,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阅读疑问说出来,这样就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困惑,并通过阅读指导促进学生对名著作品的吸收。
例如,在学生阅读《昆虫记》时,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在阅读时出现懈怠的情况,从《昆虫记》的科普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特征,将学生分为不同的阅读小组。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行选择想要阅读的专题,或者在专题内分析相关案例、设计昆虫观察实验等,不只是把这部经典作品当成普通的读物。在两个星期后,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先让学生小组派代表说明小组阅读的内容,并说明是否做了昆虫观察实验或探究实验等。在学生经验的分享中,学生可以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以及小组成员共同观察到的现象,还可以在课堂中听到自己尚未阅读过的部分,在同学的实验分享中积累学习经验。这样的阅读成果分享课程,使学生审视了自己的阅读过程,并在对比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比如,学生发现同学在阅读时做的观察笔记非常粗糙,没有捕捉到作者观察昆虫的精彩片段,也没有将实验的详细过程写清楚,学生意识到这些弊端后,会在之后的阅读中刻意避免;又比如,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案非常严谨,在演示成果时还配有相应的图片,这为学生之后的阅读与实践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学生的阶段性阅读成果展示,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在阅读一段时间后的积累,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而且以经验交流的方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可以跳出阅读的单一框架,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
(五)教师总结并反思,确保学生名著阅读效果
开展课外阅读名著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的见识变广,在丰富学生阅读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开展名著导读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师要及时总结并反思,在反思中找到引导学生阅读的最佳方法,利用可以灵活调整的方法增强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在总结反思时需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在摸索中指导学生阅读,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比如,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有些学生对毛泽东的成长感兴趣,在课堂中听教师讲了很多趣事儿后,开始主动阅读专题一,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可是专题一作为整本书的铺垫部分,只是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基础,最精彩的部分还没有展开,学生再对后面的内容不感兴趣,在阅读后很容易就放弃了。因此,在学生有此表现时,教师就总结了指导学生阅读时的方法,发现过于突出名著的趣味性,试图让学生在趣味性阅读中完成整本书阅读。但问题来了,教师在反思后发现,要从《红星照耀中国》的立意出发,在班级内播放了电影。在电影播放结束后,教师把电影中的片段和名著中的片段相结合,让学生看到不同的艺术手法是如何展现历史的。从直观形象的画面到文字描述,学生将二者进行对比,感受到文字带来的力量。在这时,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决定是否需要再次调整教学策略,不断為学生的阅读助力。又比如,在学生阅读《昆虫记》一个月之后,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完成了阅读,剩余的部分阅读效率很低,教师除了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展示小组的阅读成果之外,还设置了学生评比环节。在教师说出相应的昆虫后,学生在课外完成阅读,并将昆虫的习性和特点整理出来,根据搜集到的昆虫图片将昆虫画出来。根据学生的作品,教师与学生定期评比优秀作品,并把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内,以增强学生的阅读成就感。在教学反思中总结名著导读的经验,在摸索与实践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调动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从而确保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总之,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教师可以通过经典名著的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在学生积累阅读经验的同时,也会了解更多与学习、生活、文化、政治、风俗等相关的知识,了解名人大师在体现思想、塑造人格时采取的写作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让名著阅读给学生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就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尝到“甜头”,借助多样化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采取阅读指导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利用教学反思强化学生的阅读效果等,让学生在课外主动阅读、愿意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旭.浅析提升名著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2022(12):57.
[2]林两进.运用名著阅读任务书提升整本书阅读质量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2(23):5-7.
[3]陆海君.“双减”背景下的名著阅读评价探与析[J].语文教学通讯,2022(10):81-83.
[4]曹浩隽.初中语文古典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以《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为例[J].新智慧,2021(35):101-102.
[5]郭丽净.谈“双减”背景下名著教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评价——以《昆虫记》为例[J].教育(周刊),2022(27):34-36.
[6]冯晓波.“双减”政策背景下名著阅读单元作业设计策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2,42(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