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马龙区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2023-05-08阮丽王顺冬王诗楠孙玉婷孙德斌

新农民 2023年11期
关键词:马龙龙井村庄

阮丽 王顺冬 王诗楠 孙玉婷 孙德斌

摘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马龙区坚持因地制宜,不断探索适宜的乡村振兴路径。本文以通泉街道大龙井乡村振兴示范园为范例,深入研究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在马龙区落地落实的有效经验,有利于加快构建马龙新发展格局,为奋力谱写马龙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年来马龙区坚持因地制宜,不断探索适宜的乡村振兴路径。本文结合曲靖市马龙区实际情况,以通泉街道大龙井乡村振兴示范园为范例,深入研究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在马龙区落地落实的有效经验,有利于加快构建马龙新发展格局,为奋力谱写马龙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打下坚实基础。

1 马龙区通泉街道大龙井社区发展的基础

1.1 乡村振兴示范园区建设中大龙井社区蜕变

大龙井乡村振兴示范园总规划面积20.39km2,包括老角寨、大龙井、新村、块竹、柳小田5个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共1052户3676人。目前,已建成沿河康体步道4.35km,林下休闲石板路3.6km,栽种垂柳、樱花2200余株,补植果树700余株,沿村庄环线配建公厕5座、安装旅游厕所1座,安装路灯140余盏,完成凤凰墙体文化彩绘1700余m2、农耕雕塑21座,改造村庄风貌6000余m2,改造提升观景台、游客接待区400余m2,5个自然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稳步推进,示范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得到极大改善,基本实现了盛水湾温泉酒店、“九曲文河”文旅商业街、沈家山樱花谷、金澜溪谷花海、“一派西湖”荷园等城市景点与大龙井乡村振兴示范园(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在空间上的互联互通,一条城乡一体、以城带乡的休闲观光体验带和沿河经济带已初具户外运动、休闲运动区雏形,“推窗看景、林下休闲、亲水赏花、田间漫步、稻香鱼肥、留住乡愁”的记忆乡村正逐步呈现。

1.2 产业发展加快

大龙井社区积极探索集旅游服务、餐饮服务、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产业新模式,推动城乡在农旅互促上融合发展。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立了龙井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乡村旅游作为引领产业,把大龙井乡村振兴示范园作为马龙城区居民休闲体验的重要承载区,因地制宜,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适应消费转变趋势,大力推进有机稻种植、稻田鱼养殖等绿色农业,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花卉苗圃、水果采摘、休闲垂钓、林下烧烤等特色产业,扶持发展农家乐、民宿。政府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持续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短视频直播”模式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户+”模式,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稳定长期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1.3 村庄环境提升

截至2022年6月,累计完成投资约230万元,拆除残垣断壁19处、危旧房屋30间,完成凤凰墙体文化彩绘1000余m2及农耕雕塑一组,完成村庄风貌改造6000余平方米,改造提升观景台、游客接待区400余m2,完成拆墙透绿及手工仿木仿藤围栏建设1100多m,铺设乡愁石板路3.6km,种植有机稻6.67hm2,初步建成林下烧烤休闲区4个,引导群众改造提升农家乐4户,有序推进村庄污水治理和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推动人居环境提质增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1.4 乡风文明提质

大龙井社区依靠树“新乡风”德治润村。全面推行村庄“改造+治理”工作模式,将乡风文明建设与村庄环境治理、富民产业培育同谋划、同推进、同落实。成立社区“乡贤工作站”,选树新乡贤3名,发挥新乡贤在村庄治理中的榜样作用。联合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及挂包联系单位,每年评比选树“最美庭院”5户、“清廉家庭”2户、“模范村民”5人,着力打造民风淳朴、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四是开“小程序”智治管村。创新开通社区“三务公开e点通”微信小程序,将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三务”公开、重要通知、信息反馈等功能集于一体,搭建“三务”公开互动平台,居民扫码进入小程序,各项公开事项都可轻松查询,居民动动手指就知社区事,让“上墙”+“上网”的“三务”公开成为常态。居民还可以通过在线反馈功能,实时反馈问题和提出意见,切实让智能手机成了村庄智治的“桥梁”。

1.5 乡村治理增效

大龙井社区将乡村善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城乡在系统治理上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法治护村、自治理村、德治润村、智治管村”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之路,以法治强保障、以自治增活力、以德治扬正气、以智治增公信。一是纠“老偏差”法治护村。全面开展法治村、平安村建设,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营造尊法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严格落实三级包保责任,由驻点工作组牵头,党员带头亮身份,定路段、定标准、定时限,系统开展清理残垣断壁、拆除危旧房屋、整理村内空地菜园果园、推进村庄污水治理、开展厕所革命、统一户型风貌、推进拆墙透绿和庭院美化、全面提升人居环境等村庄治理“八项行动”,切实清除违法占用耕地、私搭乱建、侵占道路等违法行为,促使群众依法依规建设美丽家园。二是立“铁村规”自治理村。突出群众主体作用,深入开展“守村规民约、树家风家训”文明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大喇叭”、微信公众号、村组微信群,全方位宣传动员,定期晒出人居环境“红黑榜”,营造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形成全民参与的工作局面。

2 马龙区通泉街道大龙井乡村振兴示范园主要做法

2.1 党建引领,创新机制

(1)充分发挥“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作用。积极组织回乡干部、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建言献策。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众商量”的工作思路,积极动员、组织党员代表、居民代表、村组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积极协调省规划設计院、村庄规划单位多次到现场查看,对社区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从不同视角和层面给建议、提思路;定期召开党员、群众会议商讨建设思路,多种方式征求在外干部、务工人员意见,最大程度聚集中民智,使村庄规划更加完善。

(2)健全机制,紧盯任务目标抓落实。建立了区委书记承包,部门挂联,企业帮扶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目标,实行倒推工期,挂图作战。建立了街道领导包到村、街道干部职工及社区“两委”包到户的包保责任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作用,激发村组干部内生动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

2.2 结合实际,科学规划

(1)规划科学,思路定位准。以“一环一带一园一片”为骨架,以凤凰湾农耕文化公园为核心,将“一派西湖”景区、环田园的5个村庄、8个特色水果采摘区全部纳入规划范围,总规划面积20.39km2。

(2)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中展示田园风光。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条件,适应消费转变趋势,大力推进有机稻种植、稻田鱼养殖等绿色农业,初步完成100hm2油菜种植规划,集中展示田园秀美风光。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花卉苗圃、水果采摘、特色水产、休闲垂钓、林下烧烤、农家乐及民宿等特色产业项目。

(3)打通节点,衔接城市景观与田园风光。一是建设集休閑观光、有氧健身、特色小吃等为一体的马龙河游双向游步道,连接南门大桥至风雨桥游步道。通过配套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使“沈家山樱花谷”“风雨桥”“一派西湖”等城市景点向“老角寨农耕文化公园”“九曲文河”“龙泉水库”等田园风光协调过渡。二是丰富内涵,串联有氧健身与休闲观光。以有氧健身活动为载体,串联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依托区位优势打造全长8.5km的乡村观光体验游和户外骑行环线。

2.3 瞄准目标,稳步推进

(1)以城乡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实现城乡联通以“一环一带一园一片”(一环:串联5个村庄、全长8.5km的乡村观光体验游和户外骑行环线;一带:沿马龙河两岸,双向长6.8km的滨河休闲田园观光带;一园:凤凰湾(老角寨)农耕文化公园;一片:千亩田园风光)目标为支撑,以自然山水为依托,以凤凰湾农耕文化公园为核心,串联起5个村庄和曲靖有块田苹果、车厘子园、草莓园等5个采摘区,打造串联一体、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乡村振兴示范园和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让城市张力向城郊和乡村延伸,让乡村休闲产业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2)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深化农业产业结构化调整。推动农业景观化、围绕千亩“油菜花海”等农业产品打造特色景观,以“节”造“市”,吸引游客。二是围绕传统手工业,推动加工业综合化发展。扶持发展一批“家庭工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强农业总体竞争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鼓励开设乡村主题农家乐、民宿,依托人文环境优势,培育出“石窝棚”等三家知名度较高的特色餐饮品牌。

(3)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全面挖掘“一派西湖”风光、“九曲文河”“州南十里老角寨”等的历史印记和深刻内涵,梳理老角寨村厚重的农耕传统,全面打好乡村“文化振兴”牌。一是充分利用老角寨村落“形如凤凰展翅”的独特地形地貌,经过认真挖掘、提炼和创作,着力展示凤凰彩绘文化,彰显地理山川之美;二是保护好马龙河的源头龙泉水库,清理废弃古河道,疏通田间水渠,突出季节主题和色彩搭配,科学规划现代农业,着力重塑“九曲文河”记忆,彰显大地景观之美;三是深入挖掘整理,用心讲好“歪嘴坝、围泥湾、致富闸、井湾子、庙园子、娘家路”等农耕的故事,努力办好陶艺馆、编织亭、榨油坊、农耕小院展示馆、稻草主题文化园等特色节点,传承马龙荞丝、手工豆腐、炒爆米花等乡村非物质文化,着力打造传统农耕印记,彰显耕读传家之美。

2.4 利益联结,发动群众

(1)突出重点,动员群众,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针对老角寨等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成立了人居环境整治组,由街道班子领导承包,抽调街道干部驻点推进。全面开展清理残垣断壁、拆除危旧房屋、整理村内空地菜园果园、推进村庄污水治理、开展厕所革命、统一村庄户型风貌、推进拆墙造绿和庭院美化、全面提升村庄人居环境等“八项行动”,对村庄进行系统治理。

(2)积极争取、多方筹措资金,办好民生实事。自去年以来,筹措资金600余万元,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医疗、饮水安全、交通出行、污水处理等问题,共完成社区班改幼、老角寨集中养殖小区、公厕建设等7件民生实事。

(3)建立多方共赢的利益机制,提升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发挥利益核心作用,最大限度地激活本地的“人、地、自然风光”等资源要素,带动群众开办农家乐、小吃摊等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儿童娱乐场所、停车场,吸引并留住游客,分享收益、增收致富,既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收获,又让村民收益实现最大化,调动群众积极性,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去年以来,共种植有机稻6.67hm2,建成“荷花鱼”养殖示范基地2.67hm2、林下休闲及农耕体验带2.67hm2,规划向日葵迷宫等特色基地6.67hm2,发展绿色蔬菜46.67hm2,打造油菜花海146.67hm2。围绕国庆、春节等节假日和周末,以花为媒,以“节”造“市”,自去年国庆以来,累计吸引游客7万余人,带动消费57万余元,促进群众增收23万余元。

3 马龙区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

3.1 领导重视,提供组织保障

大龙井乡村振兴示范园充分发挥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通过建立区级领导承包、区直部门挂联、重点企业帮扶、街道领导包村、干部职工包户的“三级包保、多方支援”工作机制,真正体现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

3.2 整合资源,形成联动机制

整合资源力量,加快建设进度,全力补短板、强特色。通过整合各村生态资源、土地资源、闲置农房、民俗文化、水资源等资源,按照“做活城郊、做美田园、做强产业、带富乡村”的基本思路,以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为主要抓手,区域协同,加强示范引领、片区联动、品牌共建,打造整体优势,实现乡村振兴的区域共富。

3.3 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特色

从大龙井乡村振兴示范园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充分考虑生态资源、土地资源、特色产业、闲置农房、民俗文化、社会环境、交通要素、水资源等各种资源要素的作用,结合特色资源、群众意愿和政府相关政策等,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突破口,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海平.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13(8):156-158.

[2] 胡雁飞.以“五大振兴”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J].南方农机,2018,49(22):144.

[3] 张勇军.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探讨[J].四川农业科技,2018(4):54-55..

猜你喜欢

马龙龙井村庄
Relativistic effect on synergy of electron cyclotron and lower hybrid waves on EAST
崔水良《龙井方向》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龙井问茶
西湖龙井虾仁
村庄在哪里
村庄
湖畔品龙井 人在天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