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融媒体时代编辑的创新与成长路径
2023-05-08徐梅
徐梅
[摘要]在融媒体时代,优质内容依然稀缺,舆论环境日趋复杂,编辑的作用因此更加凸显。编辑要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使命,从外在实践和内在修养两个维度提升自己:一方面通过思维、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打造传播力强、影响广泛的产品;另一方面钻研专业知识、苦练专业技能,促进自身全面持续成长。面對媒体融合的大趋势,编辑应该主动投身变革的洪流,以创新推动成长,以成长孕育创新,努力成为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新时代编辑。
[关键词]融媒体;编辑;创新;成长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当下人人皆可发声的时代现状,让一些人质疑编辑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其实无论媒体形态怎么变,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内容的追求不会变,所以编辑在文化事业中的重要价值是不容置疑的。融媒体时代,编辑应脚踏实地,保持适度的危机感,从外在实践和内在修养两个维度提升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中全面成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用先进文化滋养社会,不负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一、融媒体时代的编辑工作更加重要
简单来说,融媒体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从表现形式来看虽然有巨大差异,但是两者没有本质区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有所长,相辅相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1]媒体融合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
媒体的发展历史,其实是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印刷技术催生了平面媒体,无线电技术催生了广播、电视,而融媒体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态,融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其传播面更广、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大、互动性更强,但其本质还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所以在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黄金法则,而作为内容的生产者,编辑的作用依然重要,而且变得更加重要。
融媒体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融媒体的信息量虽然巨大,但较为杂乱无序、碎片化、同质化。融媒体虽然时效性强,但是容易因追求速度而降低内容严谨性甚至丧失真实性。同时,由于融媒体具有社交属性,不良信息一旦产生,就容易通过各种渠道快速传播,在较大的社会范围内产生恶劣影响。
融媒体时代,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信息生成,它们就像一条条水流,通过互联网汇集成信息的汪洋大海。如果没有人对这些信息进行鉴别、筛选、把关,大众难免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无法及时获取有效信息,甚至被不良信息误导。因此,在融媒体时代,编辑要更加深刻地认识自身肩负的使命,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和职业素养,做好信息价值的挖掘者、知识网络的编织者、信息传播的把关者、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打造文化精品。
二、外重实践,提升全方位创新能力
媒体融合改变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方式,也改变了受众接收和阅读信息的方式。编辑要强化创新意识,站在全新角度研究媒体市场,通过思维、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打造传播力强、影响广泛的产品。
(一)思维创新
融媒体是一种新生事物,而编辑易局限于传统媒体的思维模式,习惯以传播者为中心来考虑问题。在传统媒体时代,编辑掌握内容制作和发布的主导权,受众只能被动接收,这就导致编辑在开展内容策划时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倾向。诚然,编辑也会努力让策划的内容尽量符合受众的需求,但是由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编辑很难直接获取受众真实的反馈,其只能根据有限的信息推测受众的喜好,对最终产品的传播效果如何也难以得出清晰的结论。在融媒体时代,发达的通信网络使得受众能够快速便捷地发声,其互动、分享等社交需求越发强烈。这就要求融媒体时代的编辑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联需求。在融媒体时代,编辑要主动拉近自身与受众的距离,始终以受众为中心,将受众需求贯穿于产品策划、设计、制作和传播的全流程。编辑要重视受众的体验感,将产品和受众连接在一起,让受众的反馈成为产品的一部分,并根据受众的反馈对产品进行调整,在与受众的持续互动中打磨产品,打造精品。
《科学画报》创刊于1933年,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科普期刊。近年来,《科学画报》编辑部的编辑主动创新思维模式,坚持以受众为导向,策划了多种融媒体产品。例如,当今时代的家长非常重视培育孩子的科学素养,儿童通过线上音频资源获取科普知识已成趋势。《科学画报》编辑部的编辑策划了原创儿童科普广播剧《赛思叔叔的十万个为什么》。该广播剧内容有趣实用,兼顾科学性和艺术性,“既适合儿童需求,又满足家长需求”[2]。该广播剧先后入选“2021年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和“2022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
(二)内容创新
在融媒体时代,优质内容依然是稀缺资源,因为无论传播技术怎样革新,真正打动人心的永远是实实在在、有思想、有温度的内容。没有优质内容的支撑,媒体融合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此外,当今受众的鉴赏力大大提高,其有限的注意力又被多样化的信息渠道分散,只有编辑用心制作高品质内容才能获得受众青睐。这就倒逼编辑加大内容创新力度。
其一,编辑要清晰认识和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例如,有的编辑与许多优质作者长期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其可以从作者入手,找到作者擅长的领域与融媒体传播的结合点,开发融媒体产品。特别是有些年轻作者可能早就涉足新媒体领域,在融媒体实践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编辑与他们合作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编辑经常在一线采访,积累了大量传统媒体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等。在这些资源中,有些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趣味性、稀有性,在融媒体时代大有用武之地。编辑可以根据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让它们重放光彩。
其二,编辑要精心策划产品内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有我深”。在媒体竞争激烈和通信技术发达的今天,独家内容自带流量,如果编辑能在第一时间获取独家内容,辅以恰当的表现形式,并借助多样化渠道传播这些独家内容,就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当然,独家内容毕竟稀有,策划同类选题才是常态。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不能人云亦云,而要用独到的眼光观察,选取新颖的角度,在同质化的内容中寻找独具特色的亮点并将其放大,要多层次挖掘,多维度思考,从同样的素材中读出不一样的内涵,生出不一样的感悟,提出不一样的见解[3]。编辑有了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头脑,打造的产品才不会千人一面,这些产品才能从同类选题竞争中脱颖而出。
《科学画报》在近百年的办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和优质的作者资源,《科学画报》编辑部综合考虑自身优势和受众需求,对这些宝贵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使打造的融媒体产品产生同类产品所不具备的差异化价值[4]。为制作《赛思叔叔的十万个为什么》,《科学画报》编辑部的编辑邀请科学领域的资深科学家撰写科普内容,以此保证产品的科学性和公信力[2]。“权威科学家给儿童的科学启蒙”成为该产品的标签,使其在众多儿童科普产品中独树一帜。
(三)形式创新
融媒体时代“众生喧哗”,优质的内容如果没有恰当的包装形式,就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自然也难以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融媒体时代的信息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微视频、有声读物、H5、直播等百花齐放,AR、VR、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发展,为内容呈现创造了无限可能。编辑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借助新技术,不断开发时代特色突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型表达方式。
其一,编辑要在“新”字上下功夫。编辑应紧密跟踪前沿技术,创新内容生产手段,让内容“动起来,活起来”。在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受众较难接受长篇大论的内容输出,他们更喜欢言简意赅、轻松活泼的表达。编辑除了在文章篇幅、语言风格等方面对内容进行调整,还要加一些“料”来适应受众阅读需求的变化,比如手绘长图、数据表、音频、短视频等。其中,短视频因为能为受众提供直接的视听体验而受到热捧。编辑要顺应这一趋势,开发适合制作成短视频的内容,或者从原有内容中撷取精华来创作短视频。而音频可以让受众逐渐摆脱对电子屏幕的依赖,应用场景也更加多元化。编辑可以针对视力下降的老人、需要保护视力的儿童以及不方便看手机的人群,开发合适的音频产品。
此外,融媒体具有强烈的社交属性,融媒体产品必须增强互动性。编辑要深入分析受众心理,增强产品的话题性、可读(视)性、艺术性,激发受众评论、转发和分享的意愿。在某种程度上,受众的评论、转发和分享也是对融媒体产品的再创作。在受众与产品的互动中,产品的辐射范围得以拓展,产品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
其二,编辑要在“巧”字上下功夫。形式归根到底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合适的内容作为支撑,编辑一味追求新奇的形式,或许能获得一时的关注,但无法留住受众。因此,编辑需要运用巧思,寻求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点。无论是十几秒的动画,还是一小时的直播,都应做到言之有物。编辑要用扎实的内容、真挚的情感、深入的分析吸引受众。编辑要在充分考虑内容特色、目标受众的特点和喜好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形式,通过内容的精准推送,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吸引受众,增强受众黏性。
《赛思叔叔的十万个为什么》的目标受众是儿童。儿童的视力尚处于发育阶段,家长对儿童观看视频的行为往往存在较多顾虑。因此,《科学画报》编辑部决定以音频的形式来呈现该产品。在后期制作中,《科学画报》编辑部与商业平台合作,对科学家撰写的科普内容进行包装,改编为以“赛思叔叔”和“优优”为主角的系列故事。该产品将引人入胜的剧情、轻松有趣的对话、活泼明快的背景音乐自然地融合起来,高度契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儿童听得懂、喜欢听,家长也予以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2]。
三、内重修养,促进自我全面持续成长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保鲜期”在不断缩短,我们必须坚持自我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编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更应该抱着终身学习的心态,钻研专业知识,苦练专业技能,促进自身持续全面成长。
(一)横向拓展宽度
我们常说编辑是“杂家”,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在融媒体时代,编辑要涉猎的领域更广。因此,编辑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及时弥补短板,这样才能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鉴别,策划出有价值的选题。
技术是媒体融合的重要推动力量,融媒体时代的编辑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编辑要关注前沿技术,全面提升驾驭现代编辑技术的能力,熟练掌握新媒体设备与平台的应用技巧,以先进技术促进内容生产,实现融媒体产品的迭代升级与创新。编辑要争取到不同岗位锻炼的机会,熟悉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也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开通账号,从零开始学习运营。编辑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力争成为掌握采、写、摄、录、编、播等技能的全能型编辑。
《科学画报》编辑部没有专职的新媒体编辑,编辑部成员边干边学,逐渐掌握了一些制作融媒体产品的基本技能。例如,“大咖来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系列科普教育课程是一套视频产品。长期与文字打交道的编辑开始尝试将文字转换为视觉语言,在实践中摸索如何将文字与图形、声音、动画等元素合理结合,从而打造最佳画面效果[4]。如今,《科学画报》编辑部所有编辑都会撰写视频脚本,能够与视频制作团队顺畅沟通,一些年轻编辑还自学了视频剪辑、动画制作等技术。
编辑还应提高对数据的敏感度,学会应用大数据,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大数据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模式。在信息采集中,编辑要应用大数据对同质化信息进行分析,捕捉隐藏的信息,揭示信息之间的深层联系,从而打造别具一格的融媒体产品。在内容制作和发布中,编辑可以利用大数据为受众画像,将量身定制的内容精准推送给受众,从而提高内容的匹配度。在效果监测中,编辑可以应用大数據分析受众反馈,如阅读量、转发量等,以此评估融媒体产品的影响力、传播力。例如,在运营《赛思叔叔的十万个为什么》和“大咖来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系列科普教育课程的过程中,编辑及时监测后台数据,了解受众的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编辑确定了第二期产品的主题,并对一些受众关注的细节问题进行优化,使产品更符合受众需求。
编辑有必要学习一些法律知识,特别是有关版权的法律知识。为了打造令人眼前一亮的融媒体产品,编辑要使用丰富的素材。除了考虑素材的质量、与产品的匹配度,编辑还须确定版权归属,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使用可能有版权问题的素材。编辑应不断提高版权保护意识。目前,新兴自媒体数量众多,其中一些自媒体作者原创能力弱,也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将抄袭或“洗稿”视作流量密码。编辑要善于利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侵权行为,并通过举报或诉讼等手段维护出版社与原创作者的权益。
(二)纵向拓展深度
编辑不仅是“杂家”,也是“专家”。在融媒体时代,编辑的“专家”角色有三个成长方向。
第一是成为学术型专家。随着新学科、新知识不断涌现,人们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编辑作为作者和读者沟通的桥梁,应该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某一学科领域,努力提高学术能力。编辑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才能赢得专家学者的信任,获得受众的认可,策划打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5]。
第二是成为项目管理专家。融媒体产品通常是以项目形式运作的,这就要求编辑具有统筹管理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作为项目主管,编辑要运用项目管理的思维模式来运作项目,把控项目启动、策划、执行、监控、收尾的全流程,抓住人员、进度、质量、成本等重点问题,发挥资源协调能力以及全局管控能力,切实保障项目高效科学开展。从编辑到项目管理,专业跨度比较大,编辑不能急于求成,不妨从最熟悉的领域做起。一本图书、一次主题策划、一个H5页面,无论规模大小,编辑都可以当作一个项目来运作。在完成项目后,编辑应及时复盘,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多次实践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第三是打造个人IP。说到IP,人们常常想到某个机构或者个人自媒体,其实身居幕后的编辑也能成为融媒体时代的IP,最典型的例子是被称为“博物君”的《博物》杂志编辑张辰亮。他从实习编辑做起,成长为拥有几百万粉丝的科普达人。他的个人IP也为出版社打造IP和塑造品牌提供了助力:“博物君”既可以指张辰亮,也可以指《博物》杂志、该杂志的官方微博以及官方形象。
“博物君”的成功虽然是无心插柳,但是值得借鉴。对编辑来说,运营自己所在出版机构的账号可谓一条捷径,机构账号红红火火,其也能顺势“出圈”。要运营好出版机构账号,编辑首先要借力于大型的商业化平台,这些平台用户多、流量大,相较于出版机构自己搭建的平台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其次,编辑要对平台受众的特点和出版机构自身的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将账号“人格化”,并确立“人设”。“人设”实际上是一种经提炼而成的形象识别系统,它有助于快速聚焦受众注意力,吸引潜在受众。最后,编辑应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编辑保持稳定的更新频率,坚持生产符合受众需求的内容,出版机构账号才能获得稳定的流量,“人设”才能立得住,编辑才能成功运营好出版机构账号并打造出良好的个人IP。
四、结语
创新与成长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创新侧重外在实践,成长侧重内在修养。创新活动促进编辑迅速成长,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培育自身的洞察力、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媒體融合给编辑这个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被浪潮裹挟着前行只会让人迷失方向,编辑应该主动投身变革的洪流中,勇于实践多创新,修炼内功快成长,以创新推动成长,以成长孕育创新,努力成为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新时代编辑,用优质的融媒体产品传承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06):4-8.
[2]孙云.儿童科普音频创制与运营模式浅探:以《赛思叔叔的十万个为什么》原创儿童科普广播剧为例[M]//上海市出版协会,上海市编辑学会.守正创新 奋楫者先:2021上海出版青年编辑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2021.
[3]杨和宝.浅谈融媒体产品内容和形式的创新[J].新闻世界,2021(02):32-35.
[4]顾淼飞.科普期刊“内容产品化”的探索:以《科学画报》青少年科技创新系列科普教育课程为例[M]//上海市出版协会,上海市编辑学会.守正创新 奋楫者先:2021上海出版青年编辑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2021.
[5]殷亚平.浅谈学术出版社“专家型编辑”培养策略:以上海三联书店为例[J].出版与印刷,2018(03):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