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做氢能 海马非梧桐
2023-05-06齐策
文 / 齐策
海马当前任务,当然是找到资金,一方面保壳;另一方面要强化投入该项目,压力还是很大的。
3月24日,海南马自达与丰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关于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领域开展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氢协议》)。这件事已经被海马汽车董事长兼创办人景柱念叨了很久。
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景柱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出在海南建设氢能项目、发展氢产业,没想到还真被他推动向前迈了一大步。
海马押宝氢能的理由
海马汽车会因此运营获得改善吗?应该很难,除非丰田愿意直接向双方的氢项目注入资金。协议尚无实操内容,是名副其实的框架性协议,所有条款自然都是非受限的。
而且,《氢协议》里面虽然提到了“推动商业化运营”,但不涉及合资公司,也不涉及资本注入,更缺乏对运营的部署,推动商业化是目标而非手段。
这样的协议,很可能不是景柱最终想要的,但已经是当前最好的。丰田自己的氢燃料乘用车商用化,都走得很艰难,至今也没有盈利。
因此,海马方面指望赚钱暂时是没戏了。该协议对海马当前的运营并无直接帮助,反而加剧了现金流的压力。
自从2017年景柱回归重任海南马自达董事长之后,海马未能扭亏,反而持续下滑。截至2022年底,海马6年亏损66亿元,其业务早就边缘化了。而且,2021年底,海马与小鹏的代工合同到期未能续约,海马的日子更难过了。
传统能源和电动车,海马都有尝试,效果都不好。其月销量已经下滑到2000辆这个档次,退化为海南地方企业,丧失了向全国辐射品牌的能力。
资本市场上,上市的海马早就尝到了“披星戴帽”的滋味,靠着卖房等操作,才勉强保壳。自从今年1月宣布2022年预亏12亿-18亿元(很可能达上限)之后,再次面临保壳。
这俩月,海马和滴滴、小米的绯闻,先后破灭。这次签署的《氢协议》,并未赢得投资者的谅解,当日和此后几个交易日海马股价连跌。
看来,资本市场也认为与丰田的协议能不能赚钱还两说,就算能,也远水解不了近渴。
海南省政府的支持内容
不过,这事不能只从企业层面看,还要将目光放大一点。
2021年,也就是海南省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的时候,中央赋予海南省的四大战略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
很多人将这些定位理解为不许海南搞工业,这显然是错误的。海南的资源禀赋,天然不适合做重工业,因为独一无二的兼领热带和亚热带区域,且已经明确2025年“封关”,建立自贸港,也决定了海南的工业侧重点,是发展零碳工业及其产业链。
汽车这一块,除了电动,氢能是符合零碳要求的,前提是氢能获取的来源符合碳排要求。
去年9月底,海南省发了一份《海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指明了要发展哪些清洁能源,包括天然气(船用)、捕捉二氧化碳制甲醇、生态碳汇和氢能利用。令海马失望的是,对氢能着墨不多——氢并未因此获取突出地位。
其中只有一个大概的规划,即建立制氢、储运氢及用氢的全产业链,打造一区(氢能产业先行示范区)、一环(全岛场景应用示范环)、多点(氢能产业发展落地平台)的氢能发展路径。
这类政策也是框架性的,指望这个政策下来就有政府资金拨付,可能性几乎没有。但是,政府将为“氢产业链”开绿灯,允许规模化铺开(全岛)。目前氢产业的定性为“示范”,言外之意是暂时不看好商业价值。
而氢燃料汽车作为下游应用环节,必须由企业带动投资,刺激上游基础设施发育。同时,企业也得投入一部分资金,参与上游“制、储、运”三个环节的基建。
根据以往经验,唯一能让地方政府掏钱的氢能汽车应用,是公交车项目。少数固定补能点,就能支撑固定线路、里程相对固定的场景服务模式。而且,这类公用事业一般都是由政府支持的赔钱项目,本质上是公益的。多赔一点,政府也能接受。
但是放在私人用车场景上,如果只是一个岛,应用未免狭窄。氢能的“制、储、运”都需要花大价钱。
丰田为什么选择海马
丰田已经证明了,氢产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前期投入巨大。后期需要上规模,并持续扩张用户群、长期运营,才能将成本摊薄。在利润不高的情况下,氢能项目难以以量取胜。
这种级别的投资,小国无能为力。靠外资和外来技术,规模也很难上去。如此成本高、单价也高,就很难有竞争力。
所以,投资地比技术本身还重要。丰田已经投资了多年,甚至自己牵头搞定了整条氢产业链技术群(经济性暂且不论),并煞费苦心地有条件、免费开放了几千项专利,但一直曲高和寡。德系和美系品牌全面退出的结果,全球玩氢的乘用车品牌,就剩丰田和现代。
丰田一直希望能扩大朋友圈,找到大国合作伙伴。2022年底,丰田在广州车展发布了第二代Mirai,并由广汽丰田以纯进口方式引进了50辆,丰田自己掏钱补贴的结果是,售价75万元。这批车过后再无下文。广汽方面,早就决定大上电动,对这个潜在的项目,似乎没什么兴趣。
丰田因此找了第三个中国合作伙伴海马。
而海马立足于海南发展氢能。这样问题就来了,海南越来越像半孤立的海岛经济体。即便尚未封关,汽车市场规模也上不去。2022年海南新车销量16.2万辆,其中新能源7.4万辆,占比45.6%,渗透率已经很高。
海马新车型将全面应用第二代Mirai,成本上很难比丰田做得更好。唯一有希望的,是氢的获取,海马比丰田来得便宜,但这已经是使用端的成本了,售价很难压下来。海马的财务状况,又很难给予丰田那样的补贴。
如此,正向循环很难展开。这个协议框架有效期10年,别说海马还能不能活10年,就是眼前这关(保壳),海马都还未有应对方案。尽管景柱长袖善舞,不断给亏损的海马找到资金,但维系一个需要长期输血的项目,对于一个连年亏损的车企来说,可能不是好主意。
海南的禀赋问题
海南省也没有其它选择,海马是唯一本土企业。海南省已经采取措施,正在逐渐搞定氢能上游来源。
2021年12月,海马在海口建设的“光伏电解水制氢及高压加氢一体化站”正式落成。光伏发电,然后裂解水获得氢,这是妥妥的“绿氢”。而市面上95%的氢是来自石化、煤炭冶炼的副产品,即“灰氢”。中间还有个“蓝氢”,即采用了碳捕集措施的化石能源制得的氢气,碳排放强度大幅度降低。
一体站的好处,是回避了运氢,并将储存压力降到比较小(以销定产,随产随销)。海马没说这个一体站的制氢能力,但实际上能服务多少车(丰田第二代Mirai有3个70MPa储罐,共装5.6kg液态氢),并不乐观。
这方面,内蒙古、山西、河北一些风力和光能比较丰富的地区,有天然优势。内蒙古光伏/风力制氢,每公斤氢成本已经降到10元左右,居然能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比较成本优势了。
而海南植被茂密,山地多、空地少,就算将来大面积部署海上风力发电制氢,其成本也无法和内蒙古之类的地方相比。
2021年,中石化在海南投建了“琼海博鳌银丰加氢站”,日供氢能力500公斤。这也是示范项目,当时为了保证博鳌论坛年会建的。2022年,还是中石化,在儋州建设了海南炼化一号制氢设备,采取的手段是渣油制氢,同样是灰氢。就算这种“灰氢”制备能力,海南也很匮乏。
而广东湛江、惠州,福建漳州、泉州,都有超级石化项目,如果依托这些项目建设制氢能力,规模上可以轻易满足两广、福建和海南未来20年的氢需求。
结果选在海南这块巴掌大的地方。如果丰田想更广泛地应用自己的系列氢专利,依托大陆,比依托海南更好。而选择海南和海马,是基于伙伴的意愿考虑,而非基于产业规律。
海南省需要做的,不是直接拨款给项目,而是掏点儿补贴,将部分出租车换成氢能,支持海马的计划。
而海马的氢项目出路在于:搞定上下游,按时间做出完整的应用场景,并堆到一定量(计划2025年达到2000辆运营规模)。
如果这些运营架子搭起来,运行个一两年没问题,广东乃至广汽集团可能会感兴趣,这样才有望铺开。海马有望上岸,丰田也能借此实现自己的减碳愿景,收回这些年的投资。
眼下只是开了个头,几年投入都很难赚钱,需要坚持。海马当前任务,当然是找到资金,一方面保壳;另一方面要强化投入该项目,压力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