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成电动 应问初心
2023-05-06
3月的这一波价格战,“合资”出人意料地成为主角。或有国六b的临期、长期通缩的压力,但更多的是内心焦虑的宣泄。
怎能不焦虑?二十年走过,世界突然变了模样。
一方面,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快速提高,但传统车企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旁落,遑论标准与定价、集客与流量。大多数已经锁定新能源车的用户,根本没将传统车企“放在眼里”,原因五花八门,从颜值魅力到科技标签;但核心只有一条:你不是干那事的人儿。
所以有德系豪门在4S店的二楼拉横幅——“我家也卖电动车”;还有销售顾问,“只要你不骂我,我就一直介绍(电车)”……前者挂出了无奈,后者执着中有悲凉。
另一方面,各家车企为EV布局的电池项目不断加码。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515.9GWh,但过去14个月全球动力及储能电池的产能规划超1.2TWh……如此大的产能布局,没有上得了台面的销量,如何接得住?
如果现在不能站在杆位,如果24个月后电池产能放空,随后必然是价格失衡、利润缩水、CEO下课、工厂裁员……一句话,后果很严重。
容易为人忽视的是,电动车渗透率虽高,但成交价却始终在低端晃悠,而高举旗帜的新势力至今没能实现“成本-规模”的盈利模式。
2022年,SUV销量Top20的平均成交价在25万元上下,轿车销量Top20的平均成交价接近22万元,而电动车销量Top20的平均成交价不足19万元。这或许可以说明,大多数用户还只是试试,尚没有主流消费群体入场。
有不少车企寄希望于更紧凑的车型、更低廉的价格,希冀以此快速提高市占率、赢回失落的定价权;甚至不惜以亏损换销量,还有的以经销商的亏损谋自家的销量。
今天,在电动车市场踟蹰不前的,不乏走过百年的品牌、纵横全球的企业,而面对这些小风雨、小颠簸却慌了手脚。
2018年,中国新能源车销售首次站上100万辆的台阶(125.6万辆),同比增61.7%。2021年,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首次超10%,为13.49%;2022年,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25.6%……
随着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提高,主流消费人群逐渐入场,必然会重塑这一市场的价值体系。如果以5-6年的周期计算,新能源车的换车潮即将启动。买车是个长周期低频次的活动,每逢消费,新技术带来新理念,新用户带来新机遇。
认清自己是谁,就不会妄自菲薄;不忘来时的初心,好过求道于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