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幼儿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2023-05-05吴俊珏
文 吴俊珏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良好的德育不但对幼儿有育德功能,促进幼儿成长,而且通过育人发挥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发展。”作为学校教育起点的幼儿教育,因其施教对象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特殊性,将德育渗透进五大领域,为幼儿奠定发展的基础。
幼儿处在品德发展的孕育期,可塑性强。如果教师不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很可能就会错失很多转瞬即逝的教育良机。一段时间,班上的积塑玩具在悄无声息地减少。我观察几次,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发现真相。于是,我悄悄地让几个幼儿当我的“临时小眼睛”。结果,有一个幼儿当天就告诉我一个小秘密——是东东拿走的。在晨间谈话中,班级的话题就成了“幼儿园的玩具能不能带回家”。大家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我看到“犯错”的东东坐在小椅子上,一声不吭。
目前,幼儿园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第一步,我采用的是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方法。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该年龄阶段的幼儿心理需求是满足个体的“快乐原则”,道德认识水平较低。此时,第一步的铺设起了一些作用,但是效果还远远不够。换句话说,东东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错误,玩具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其他因素。
第二步,我在上午的游戏时间里增设了整理玩具筐的环节,进一步观察东东的反应。这一次,我特意安排几个幼儿和东东一起整理。如果东东被选中,他的反应应该是很积极的。但是这一次,他看起来有些不知所措。在整个整理过程中,他有些心不在焉,和他合作整理的幼儿较多地承担了任务。第二步的再现情境唤起了东东的回忆,他发现自己的行为与教师所倡导的行为不一致时,出现了矛盾心理,从而导致情绪有些反常。
第三步,我在下午的游戏时间组织了一个很特别的游戏,叫“猜猜我藏起来几个”,运用的游戏材料就是玩具筐里的玩具。在游戏中,幼儿把玩具藏在自己的小口袋里,然后互相猜一猜,最后分别掏出自己的玩具,看看对方有没有猜对。东东的玩伴是红红,个性外向活泼。她看见东东磨磨蹭蹭就是不掏口袋时,立刻靠近帮他把玩具拿了出来。“哇!东东,你拿了这么多呀?”没等东东反应过来,红红就已经开始数了。我看见东东站在那里,似乎有点愣愣的。幼儿的行为在教师特别设置的游戏中得到纠正,但是很明显,这不是他自愿的,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导致幼儿的道德水平并不如成人所期望的那样能够清晰地区分自己和集体两个概念。所以,东东只会感觉到“失去”。
第四步,个别教育的运用是德育的常见方法。个别教育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素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幼儿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爱,才会交出真心。凭借对东东的了解程度,我静静地陪他坐在小椅子上。等到他完全放松了,我才开始与他交谈,肯定他的长处,同时说出对他的期待。
德育是一种无声的心灵传递,是只能在一个自尊自信的幼儿身上发展起来的,绝对不是用打压的方式就可以实现的。换言之,实施道德教育的突破口就是“爱的教育”,所以,我们应该让教育过程充满爱。
多年的一线幼教经验给我的启示: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仅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原生态教育的大力参与。与有效的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接近于原生态教育。
虽然,原生态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强,但是它善于化整为零,将长远的教育目标融合在日常的生活点滴中,在看似不经意的多次行为练习中,不断强化有效经验,让幼儿在无意中习得。
前不久,班上发生了这样一件小事。正值幼儿离园时,家长陆续来园,许多幼儿也像往常一样站在门口。过了一会儿,幼儿陆续被家长接走了。这时,我发现唯一没有被接走的妞妞站在原地皱着眉头,眼睛一直望着门外的路口。我正想去安慰时,她突然朝门口飞奔过去,我抬头望去,原来是她妈妈来接她了。可是,与此同时,她将拿在手里的绘本朝妈妈脚上一扔,还气鼓鼓地发出一声“哼”。妈妈看见了,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而是弯下腰,笑嘻嘻地把地上的绘本轻轻捡起。
家长在爱幼儿的同时,应该让幼儿学会关心别人,体谅别人。只有学会爱别人的人才能真正得到大家的爱。这看似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其实能影响幼儿的成长和人格。家长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开导,使幼儿能够理解家长的付出。同时,家长也应该让幼儿了解付出背后的辛苦,不能让幼儿认为家长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
家长要帮助幼儿学会关心别人,首先从关心家人、关心家庭开始,应多鼓励幼儿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幼儿体会家长的辛苦,从而懂得感恩,更加尊敬父母。当然,家长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
这些幼儿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教育就会起作用。家长还要尊重幼儿,把幼儿看成独立的个体。家长有时要征求幼儿的意见,让幼儿有机会发表自己潜移默化的看法,感受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员,从而培养其家庭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