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让幼儿站在游戏“中心”
——以小班建构游戏“东台高架”为例
2023-05-05文张雷
文 张 雷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进行的。”游戏,是幼儿发展能力、累积经验、社会交往的方式。其中,建构游戏因为自主性高、结构性低等特征,深受幼儿的喜爱。我班幼儿以木质积木为基本材料,结合多种低结构材料,通过自身的想象,进行各种建构和构想。在建构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社会交往、空间能力、动手能力等均有发展,充分体现了“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笔者以小班建构游戏“东台高架”为例,跟随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脚步,谈谈问题导向下的建构游戏如何更好地支持幼儿游戏,提升游戏品质。
一、源于幼儿的游戏内容
建构游戏深受幼儿喜欢,游戏内容的选择极为丰富,游戏内容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兴趣及品质。如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挖掘游戏内容的发展价值、审议游戏内容是否适合,是教师组织游戏前需要做到的。
(一)游戏来源
在小班主题活动“汽车嘟嘟嘟”背景下,幼儿获取了关于不同种类的汽车与汽车行驶相关经验。随之,基于建构区中汽车公路的搭建应运而生。如何搭建适合的路,成为幼儿讨论的话题。起初,建构区出现了几辆幼儿带来的小车,他们通过探索研究解决游戏中遇到的一个个问题,促进深度学习。
(二)发展价值
一是文化价值。高架作为城市交通建设设施,是幼儿需要的生活经验。城市高架是幼儿能够了解的。其中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二是建构能力发展。游戏过程中,高架的架空结构对小班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空间建构能力的发展。
三是解决、探索问题能力发展。“高架”这个主题站在幼儿兴趣点上的同时,其复杂的造型对小班幼儿来说充满挑战性,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解决问题和探索能力也得到发展。
二、问题导向的游戏推进
幼儿是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学习的,教师要让幼儿站到课程的“中心”,由幼儿自主推进游戏。案例中,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在游戏中积极探索,惊喜地看到幼儿的发展。
问题一:没有路了怎么办?
解决策略:同伴互动中获得新经验
案例:某日区域游戏时间,安安、小宇来到建构区,拿起放在建构区柜子上的两辆小车,走到一条约两米宽的黑色跑道上,将小车放到跑道上前后推动。
安安:看我的车,在马路上开得超快!
小宇:咻——咻——我也开过来了。
一会儿,安安将自己的小车开到跑道的终点,小宇紧跟其后。
小宇:你怎么不开了?
安安:前面没有路了,怎么办?
安安的小车在终点处停了下来,小宇则继续将小车开到终点。
小宇:我们一起用积木搭一条路吧。
两人拿起长方形状积木开始拼搭,很快积木延伸到墙面。然后,将一块稍短的长方形积木与前一块呈90°角摆放,拼出拐角,跑道完成。安安、小宇开始在新的积木跑道上让小车奔驰。
游戏中,教师经常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发展幼儿表达、交流的能力。案例中的两名幼儿在不断地交流讨论中,交换、共享经验。《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游戏中同伴间的交流、分享、总结、配合,无疑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一个很好路径。
一般来说,当幼儿正在顺利开展游戏并积极投入时,教师不应当打断进程;当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认知冲突,正在自己想办法解决时,教师无须介入;当教师没有判断好介入时机或者想好介入策略时,最好不要草率介入。在游戏过程中,两人遇到了阻碍,即便教师有多种可以让游戏继续进行的方法,但并没有急于插手他们的游戏,而是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没有教师介入的情况下,幼儿的游戏依旧进行,他们会自我发现、自我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幼儿的游戏动机,分析幼儿的行为水平。
问题二:撞车了怎么办?
解决策略:实际操作中各项能力渗透
案例:安安、小宇继续汽车游戏。他们分别从马路的两头推动汽车前进,走到一半时两车相遇,于是便僵持不下。
小宇:你的车撞到我了,让我先走。
安安:可是那样我的车往哪里去呢?
小宇:再搭一条路,我们分开走。
两人拿起积木拼搭,几次拼搭过程中,由于场地限制,两条路总会重合,导致第二条路的拼搭失败。两人尝试将重合处的积木叠在一起,但同样会导致一条路上的小车无法通过。于是,小宇拿来两段PVC水管,垫在交汇处积木的低端,发现并不稳定后,他们将材料换成两只奶粉罐,随后用手将小车提到被垫高的马路上,通过交汇路段。安安也像他一样,两人共同完成了马路改造。
从游戏案例中,我们看出幼儿运用多种材料解决撞车了的问题。小宇将两只奶粉罐放在附近,然后在它们上方放一块积木,像屋顶一般,用于连接底下的两只奶粉罐。
案例中,两名幼儿将二维平面的建构通过叠、垫的技能推向三维层次。教师能在游戏中看到幼儿对于空间位置的认知。幼儿将积木叠高时,感知到关于材料的属性、稳定性与平衡之间的关系,通过建构能够正确地判断各种材料的用途。幼儿的学习是通过操作获取的,亲身体验是检验所得经验的最好方法。
问题三:汽车上不去,怎么办?
解决策略:不断尝试中收获新经验
案例:安安、小宇在创建的有垫高路段的马路上玩着汽车游戏。
教师:你们的汽车是怎么通过这个地方的?
小宇:我用手一提汽车就“飞”上来了。
教师:有什么办法能让小车开上来呢?
安安:再搭一条斜坡,就像幼儿园门口的一样,我每天都走。
安安拿来长方形积木作为斜坡的坡面倚靠在地面路段和空中路段中,然而斜坡并不能很稳定地固定住。接着,他又拿来积木撑住斜坡的一端,比画了几下后又将斜坡一端的积木换成了奶粉罐。两人对所有交叉路口的斜坡改造后,继续进行汽车游戏。
案例中,幼儿的目标意识初步体现。为达到让小车可以顺利上坡,他们找来积木做斜坡。为达到斜坡不倒,幼儿进行了二次优化,从中能发现幼儿的建构计划在慢慢完善。在游戏中,幼儿表现出了较好的亲社会行为,出现了“共同建构”“协助建构”的行为。在开放的学习区中,幼儿能共同合作,选用合适的形状,完整建筑的功能,具有初步的探索意识。
三、幼儿多维度的能力发展
在游戏中,教师能直观地看到幼儿空间建构、建构技能等建构能力的发展,记录、比较、数据分析等数学能力的发展,审美、表征、创造等艺术能力的发展,表达、交流等语言能力的发展,合作、分享等社会能力的发展。
从学习素养的角度,教师看到的是幼儿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对每一个幼儿来说,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集体教学中很难满足个体的需求。在这样的游戏推进中,幼儿不会因为课程内容目标设置的不适合,导致一无所获。他们都在游戏中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并获得发展。
幼儿站在游戏的“中心”,教师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学会了如何观察幼儿、理解幼儿的行为和需求,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一方面,教师将问题还给幼儿。游戏中,幼儿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要做的不是为幼儿解决问题,而是将问题抛给幼儿,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继续观察幼儿的游戏。只有长期的、连续性的观察,才能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含义,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从而做到更好地支持和推动幼儿的深度游戏。教师在陪伴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慢慢品,细细闻,尽情感受幼儿带来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