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措施
2023-04-29石春苹
石春苹
摘 要:近年来岑巩县茶叶种植产业快速发展,在茶叶生产期间,化肥与化学药剂的使用,为茶叶种植增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随着部分茶农在茶园中化学肥料以及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当地的茶园土壤生态环境、茶叶质量等受一定影响。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不断扩展,本文调查研究了岑巩县地区茶园的土壤养分基础情况、施肥现状、茶园的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防治管理现状,提出了有关茶园化学肥料农药的减量使用,促进茶园增产增效的技术措施,能够有效的减少化肥与农药的使用,从而维护茶园生态和谐,提升茶叶质量安全。
关键词:岑巩县;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措施
1岑巩县茶叶基本发展现状
岑巩县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过渡的斜坡地带,属于武陵山、苗岭山余脉交错的低山丘陵,当地的地势可以划分为山地、丘陵、盆地三种类型。岑巩县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当地天气特征为气候较为温和,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等特征,四季较为分明,降雨量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较长。当地年平均温度为15.5℃,年平均无霜期为298天,年均降雨1164.5mm,相对湿度81%,降雨量多集中在每年的5月~6月之间,其中6月降雨量最多。
截止2022年,岑巩县茶园总面积约为3.72万亩,其中投产茶园面积为3.2万亩,年产茶量达到了1000余t,茶叶年产值超1亿元。岑巩县全县平均海波600~900m,属于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少日照、多云雾的地理特征。在此环境中生产的茶叶其绿茶水浸出物含量高通常为40%左右,优质茶可达到46%以上,茶多酚的含量相对较低,通常为15%~20%之间,形成了“一高一低”的优质茶叶品质,当地生产的茶叶颇受消费者的欢迎。其中思州绿茶作为岑巩县的特产,清香浓郁、汤清可口,是不可多得的优质茗茶。
2岑巩县茶园土壤养分现状及化肥减施增效技术
2.1岑巩县茶园土壤养分分析
2019年间至2020年间,对岑巩县的天马镇、客楼镇、天星乡等三个地区的部分产茶园区的茶园土壤化验比对,发现部分茶园中的酸碱值为4.0~6.5之间,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为26.58~30.75g/kg,土壤中的氮(N)元素含量为1.7~2.47g/kg、速效钾(K)含量为160~200mg/kg、有效磷(P)的含量为10.94~30.54mg/kg。而优质高产高效优质茶园中,土壤营养含量指标应当为酸碱值为4.5~5.5之间、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应当高于20g/kg,土壤中的氮(N)元素含量应当高于1.0g/kg、有效钾(K)的含量应当高于100mg/kg、有效磷(P)的含量应当高20mg/kg[1]。而结合岑巩县几个地区的茶园土质抽检结果可以发现,当地茶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相对比较丰富,此与当地的茶园常规管理有一定的联系性,观察岑巩县土壤营养含量,可以发现,其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高,而部分土壤的氮(N)元素含量、有效钾(K)含量、有效磷(P)含量明显不足。
2.2岑巩县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
观察岑巩县茶园施肥管理习惯,会发现部分茶园施肥管理常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导致田间土壤养分比例失衡、板结严重、土壤酸化,严重影响后续的茶叶种植生产效益性,为了避免不良土壤含量对于茶叶品质与产量的影响,维护茶园土壤生态性,建议使用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采取“有机肥+茶叶专用肥+土壤改良剂”的施肥管理模式,从而达到降低茶园土壤化肥的使用量,改善茶园内部的土壤结构、提升茶园土壤酸碱值,促进田间土壤养分的转化与利用率水平。同时,科学合理的施用茶叶专用肥料,能够提升岑巩县土壤的氮、磷、钾含量,保障茶叶产品的质量与产量。
2.2.1施入基肥
基肥的施入时间通常为10月的上中旬至11月中下旬期间,施入方式为沟施。当茶园行距大于1.5m时,使用农业机械或工具沿着茶篷滴水线部位进行开沟,施肥沟深度为20~30cm、宽度为20cm。当茶园行距小于1.5m时,开沟施肥的宽度和深度保持与大于1.5m行距一致,开沟的位置在茶行中间位置。基肥施入有机肥可以选择为每667m2充分腐熟有机肥1000kg、或外购商品有机肥300kg、或发酵后的菜籽饼200kg;茶树专用肥N-P2O5-K2O比例为18-8-12,每667m2施入30kg即可;土壤配方调理剂,当茶园土壤酸碱度低于4时,每667m2施入调理剂160kg;当茶园土壤酸碱度位于4~5之间,每667m2施入调理剂80kg。
2.2.2及时追肥
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中追肥一年共计3次,第一次追肥在2月上旬,每667m2追施茶树专用肥(26-0-6)30kg;第二次追肥在5月上中旬,每667m2追施茶树专用肥(26-0-6)20kg2;第三次追肥在7月下旬,每667m2追施茶树专用肥(26-0-6)10kg,搭配每667m2施入尿素10kg。追肥的施用方式为开浅沟的方式,行距大于1.5m沿茶篷滴水线开沟,沟深10~20cm、宽度为20cm,茶园行距小于1.5m时,施肥沟开于茶行中间[2]。
2.2.3配套管理技术
茶园开沟施肥时,应当和中耕除草同时进行,先除草后再进行追肥。追肥时注意天气条件调整施肥量,在旱季施肥量要减少,冬季施肥量增多,在暴雨来临前不进行施肥。同时,春季茶叶采收结束后要进行轻度修剪,每间隔2~3年进行一次深剪,进入深秋季节要进行轻修剪[3]。
3岑巩县主要病虫害以及农药减施增效技术
3.1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药剂
3.1.1茶赤叶斑病
茶赤叶斑病的发生通常会危害茶叶的叶片,感病部位多为嫩叶、老叶、成叶位置。叶片感病时首先会从叶缘、叶剑部位开始出现浅褐色的病斑,随着病情的发生,病斑会蔓延至整个叶片,从而出现大面积不规则病斑,颜色为深红褐色或赤褐色。病斑的边缘有凸起,与叶片上未感病部位形成显著的对比,病斑发展至后期会有凸起的黑色颗粒,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在岑巩县地区茶园中,茶赤叶斑病的发病日期通常在每年的5月至6月之间,进入到7、8月份后,此病害的发生逐渐严重。当茶园的管理不当时,茶树的抗病性降低,爆发此病害的概率提升。当采收茶叶时,茶树遗留嫩叶较多、采摘不干净,同时伴随夏季温度较高、干旱少雨、叶片蒸腾作用增强、茶树根系部位缺水严重,病害发生的可能性越高。部分茶园土层浅、向阳光照强、根系生长发育不良时,茶园整体会出现红褐色焦枯状,茶叶感病脱落的情况更为严重[4]。
为了避免后期病害的大面积发生,造成防治困难。可以在春夏季干旱天气来临之前,喷施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500倍液提前进行预防管理,防治1~2次即可。
3.1.2茶芽枯病
茶芽枯病的发生对茶树的生产效应影响较大,一旦茶树感染此病害,茶树的芽梢部位生长受阻,对于生产期茶树来说,茶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会大大的下降。茶芽枯病主要危害春茶时期的一芽一叶至三叶芽尖造成危害,感染后在茶芽尖的叶缘或叶尖位置出现黄褐色或淡黄色的病斑,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形成病斑。危害至后期,芽尖位置呈现黑褐色焦枯状,芽尖萎缩无法正常扩展,在患病部位散落细小黑色粒点。侵染叶片的病斑通常位于叶片的正面,感病后容易出现破碎或扭曲状。
此病害在岑巩县地区出现的时间一般为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当春季气温回升后至10℃左右时,病害开始繁殖活动,侵染幼嫩的芽尖。侵染3~4天后,在芽尖部位出现病斑,随后进一步蔓延扩展。茶芽枯病属于低温病害,爆发温度为15℃~20℃之间。在此阶段,春茶由于受到春季寒流的影响,对于病害的抵抗能力下降,发病概率提升。茶农在此病害高发的地区种植茶叶时,可以选择高抗此病害的茶树品种或发芽期较晚的品种,减少发病概率。
茶农在预防茶芽枯病的感染初期,可以使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进行预防,预防1~2次后,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3.1.3茶叶叶枯病
茶叶叶枯病通常危害茶树的老叶,发病严重时,茶树的嫩叶、枝条、果实上也会产生影响。最初感病是在茶叶的叶片边缘或叶尖的位置,出现半圆形或不规则黄褐色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颜色变为褐色,并在病斑的上方出现云纹轮纹。感病后期,叶片中间至边缘部位出现灰白色,在灰白色上方着生扁平、灰黑色的粒点,沿着病斑轮纹依次排列开来。
此病害的发病时间较长,除了寒冷冬季发病较少,其他季节均可发病。适宜发病的温度为28℃、环境湿度为80%以上的环境中,其中发病最旺盛的月份为7、8、9月。茶园管理不到位、茶树长势不良、冬季易出现冻害、茶园内环境高温高湿等环境下感病概率将会提升[5]。
防治时,可以在高温高湿季节来临前进行施药预防,使用75%百菌清水剂1000倍液、多抗霉素100ppm施药防治。或者在茶叶茶芽萌芽之前、或采摘停止后使用0.6%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喷雾茶树进行预防感染。
3.1.4小贯小绿叶蝉
小贯小绿叶蝉为岑巩县各茶园管理期间,夏秋季节中常见的害虫种类之一,通常在每年4月至茶叶整个采摘期发生最为频繁的害虫。小贯小绿叶蝉在危害茶叶时,其成虫、若虫会依靠刺吸取食茶叶芽尖嫩稍部位汁液造成危害,受害茶叶的芽尖叶片会沿着叶缘位置逐渐黄化,被害叶片的叶脉红暗,叶片卷曲出现老化。危害严重时,嫩稍部位叶尖叶缘为红褐色,逐渐焦枯萎缩,最终影响茶叶的产量与品质。
小贯小绿叶蝉在岑巩县地区一年会发生10代左右,通常以成虫在茶树枯枝或周边其他杂草作物上面越冬。越冬成虫通常于翌年的3月中旬,周边环境气温上升10℃时活动产卵。至4月中旬期间,第一代若虫处于盛发期,之后的15~30天内会发生1代,直至秋季10月中旬停止繁殖产卵,繁殖性较强。在岑巩县茶园中爆发高峰分别为6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期间。
防治时,可以使用物理防治方式,4~9月期间,在茶园装置黄蓝诱虫板,每亩悬挂诱虫板15~20张,将其悬挂于距离茶树顶部的15cm左右的位置,即可有显著预防效果。在5~9月期间,当田间小贯小绿叶蝉虫口密度达到10头时,可以喷施0.3%印楝素200倍液、或1.2%苦参碱水剂800倍液、或15%虫螨腈悬浮剂2000倍液。
3.1.5茶蚜
茶蚜在岑巩县地区茶园中发生比较频繁,通常以成蚜、若蚜集中在茶叶的芽梢、嫩芽的背面群集刺吸叶片汁液危害,导致新梢生长发育不良、芽尖细弱、卷曲、失去经济价值。同时,茶蚜聚集危害时,常常会排泄出蜜露导致蚂蚁取食,从而诱发茶叶烟煤病,促使茶叶叶片、枝稍等位置出现黑色霉层,危害十分严重。茶蚜在冬季以无翅孤雌蚜、老龄若蚜、卵等方式在茶树中下部为越冬,在翌年温度回升后3月间开始出现,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茶蚜的爆发高发期。至夏季炎热后虫口数量会逐渐的下降,随后至秋季气温下降后9月下旬出现第二次危害的高峰期,随后进入越冬阶段。
当茶蚜发生初期时,可以采取生物农药进行防治,选择1.2%苦参素水剂1000倍液、苏特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防治。当茶园中茶蚜的芽梢率达到4%以上、芽下两叶平均虫口数量为20头时,需要采取化学药剂的方式进行防治,使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0%高校福利乳油25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防治。
3.2茶园化学农药减施增效技术
3.2.1注重茶园病虫的识别与诊断
通过采取对茶园茶树发生的病虫害识别、诊断、预警报告等方式,确保茶树病虫害鉴别的正确性,避免出现误诊,导致治疗时错误使用药剂、剂量等问题,影响防治效果。
3.2.2采取绿色防控管理方式
以病虫害预测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确定当季主要的虫害发生关键节点,结合冬季修剪+矿物源药剂封园+物理防治(天敌防治、黄篮板、诱虫灯)+采摘修剪+化学农药(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唑虫酰胺)绿色防控方式,实现对茶园的虫害有效防治。此种综合防治方式与传统的化学药剂防治方式对比,平均减少杀虫剂5次喷施次数,确保茶产品的绿色安全性。
3.2.3减少化学杀菌剂的使用
开展茶园病害监测管理,确保提早发现病害,提早方式。采取强制采摘+植株修剪+生物杀菌剂组合技术模式,可以有效的控制多种茶园病害的发生与蔓延,从而减少茶园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避免田间化学药剂残留超标。
3.2.4茶园鳞翅目害虫防治方式
在进行茶园鳞翅目害虫防治时,可以采取LED灯+性信息素诱捕器+黄板+采摘修剪的组合防治技术,确保鳞翅目害虫在羽化时期的防治管理有效性。此种方式可以针对不同的害虫进行防治,采取关联性强的信息素进行诱捕成虫,可以达到不使用化学农药就能够有效的控制茶园内部鳞翅目害虫的发生数量,从而达到农药减施增效效果。
3.2.5使用静电喷雾治疗方式
新型静电喷雾器的使用可以在相同施药面积中,有效的降低使用的药量,确保施药的效果性,从而减少茶园农药使用的污染源头、减少用药成本、节约用工成本。使用新型静电喷雾器,相对比传统的喷雾器30l的药液喷施,静电喷雾器的相同药液的情况下,药剂喷施防治的面积达到传统喷雾器的3~4倍,显著提升施药面积,单位面积中降低使用药量的66.67%以上。
4结束语
在岑巩县地区,当地的茶叶生产作为重要的特色农业经济产业,对于当地的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全面保障当地茶产业良好可持续发展,茶农应当结合当地的茶园土壤肥力状况、病虫害发生规律、病虫害常规防治等信息的基础上,积极的推广应用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从而有效维护当地的环境生态文明,提升茶叶的产量与品质,确保茶农种植生产的经济效益性。
参考文献:
[1]刘瑞敏,肖强.低碳经济观念下有机茶生产模式探究:以更香有机茶生产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21(15):46-48.
[2]张厅,刘晓,唐晓波,等.四川主要茶区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21(6):45-50.
[3]杨亦扬.江苏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集成技术[J].农家致富,2021(2):26-27.
[4]段永春, 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究与推广. 山东省,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2019-11-26.
[5]贺鼎.重庆主产茶区化肥农药使用现状及双减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18,12(28):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