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水稻病虫害防治的意义及对策研究
2023-04-29陈科
陈科
摘 要:我国属于农业大国,水稻作为关键农作物,保证其种植产量和质量,有利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我国科技水平逐渐提高的背景下,农业科技也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在水稻种植中,尤其是水稻病虫害防治环节,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能使我国水稻种植品质得到显著提高。本文分析现代农业水稻病虫害防治的意义和基本情况,提出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重点探究现代农业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期为相关行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水稻;病虫害防治
在我国农业种植中,水稻属于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占据总种植面积1/3左右,所以水稻种植质量会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然而,水稻种植中较易出现病虫害现象,无论是何种类型病虫害,都会制约水稻植株健康成长,从而导致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所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水稻种植行业人员有必要探究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有效应用,基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强化,保证水稻植株健康生长。
1现代农业水稻病虫害防治意义
对于所有行业领域而言,科学技术都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水稻种植领域也如此。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合理应用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可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为水稻种植者带来更多经济收益,从而推动水稻种植行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通过水稻病虫害现象的科学防治,达到强化水稻品质的效果,可为食用者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注重采用合适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手段,可降低水稻种植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有利于我国治污排污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讲,水稻种植者合理应用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可实现水稻高产,提高水稻种植质量,为社会和谐发展带来推动作用。
2现代农业水稻病虫害防治基本情况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农业种植面积较大,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在总面积中的占比为30%左右,且水稻产量在粮食作物总产量中的占比接近40%,这足以说明水稻种植在我国的重要性。然而,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较易出现病虫害现象,且水稻生长时期不同,受病虫害现象的危害程度也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水稻种植与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同步进行,两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保证水稻植株健康生长,水稻种植者需要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现阶段,我国各地区水稻病虫害现象呈现诸多特点,包括类型较多、涉及范围较广、跨度较大等,这使得水稻病虫害防治的难度较大。所以,在防治水稻病虫害现象时,应统筹部署,全面调控,结合当地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1]。
3现代农业水稻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3.1水稻病虫害防治意识薄弱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针对水稻病虫害防治问题,往往以出现问题后再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模式为主,缺少病虫害预防意识,仅在出现病虫害趋势后,才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而这种方式可能由于病虫害现象控制不及时导致损失逐渐扩大。一方面,未设置专门监督管理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情况的机构,也未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上级管理人员对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意义缺少正确认识,仅将病虫害防治视为简单的记录工作,导致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管理环节缺少水稻病虫害防治责任制度,即便部分地区在管理阶段已明确水稻病虫害防治要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其落实不到位,致使管理工作停留于表面,且由于管理责任划分不清,遇到问题后,管理人员之间存在相互推诿的问题。
3.2病虫害防治药物使用过量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水稻种植者通常施用农药来防治水稻病虫害现象。所以为强化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会在种植过程中施加大量农药,而这一做法会破坏水稻田间微生态环境,同时,由于过度施用农药,病害和虫害的抗药性会进一步提高,致使在后续病虫害现象防治中只能继续加大农药浓度和施用量,进而对水稻种植质量造成影响,并且,农药过度施用也会杀灭害虫天敌,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会使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加大。
3.3病虫害防治药物混杂滥用
目前,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管理方式往往以规模化管理、统一化管理为主,在施肥和施药环节,针对所有稻田施用相同肥料和农药,并未结合各稻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施用措施,所以导致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效果较差,存在病虫害趋势处理不及时的问题,进而致使病虫害现象扩大。同时,在针对病虫害现象喷洒药物时,未依据一定顺序和时间进行,待喷洒某种类型农药后,由于急切见效,立即喷洒其他类型农药,这种混杂滥用农药的现象,不仅会使病虫害抗药性加大,也會影响水稻种植质量[2]。
4现代农业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
4.1引导水稻种植者强化病虫害防治意识
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主要由水稻种植者负责,所以水稻种植者应注重强化自身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能力,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第一,水稻种植者应树立水稻病虫害防治意识,正确认识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作用,积极参与当地组织的专题讲座活动,熟练掌握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贯彻“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理”理念,对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深入理解,从而基于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合理应用,保障水稻种植质量。第二,应采取有效措施,创设水稻病虫害防治氛围,比如在水稻种植区域附近醒目位置张贴大字报、挂横幅等,重点强调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的意义,以达到提醒水稻种植者的效果。第三,应对水稻种植区域进行统一管理,结合当地水稻种植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水稻种植者在水稻种植过程落实水稻病虫害防治要求,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制度机制为支撑,有效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强化水稻种植者的观念意识。
4.2制定精细化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案
水稻种植者在种植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当地水稻种植特点,合理规划精细化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案,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质量,解决以往防治药物混杂施用的问题。首先,针对水稻种植区域应采取分层形式进行管理,在划分水稻种植区域的基础上,分析各田间水稻生长状态,结合水稻不同生长情况,对各田间水稻采取合适的病虫害防治农药,强化病虫害防治针对性,避免统一喷洒同类型农药,比如,在水稻出穗期,针对螟虫害现象,应及时喷洒阿维菌素等药剂进行防治。其次,在施用病虫害防治农药时,应明确不同类型农药施用顺序和施用时间,以充分发挥农药效果,避免施用过量农药,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实现,以最小农药施用量对病虫害现象予以防治,保证水稻种植质量。最后,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应分开管理病害现象和虫害现象,以提高农药施用针对性。
4.2.1病害防治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较常出现的病害现象包括恶苗病、细菌性条斑病以及稻瘟病等。其中,在水稻秧苗期到抽穗期都有发生恶苗病的可能,患病水稻植株通常具有瘦弱、黄化特点,呈现陡长状态,相较于健康生长的水稻植株,往往高出3~10cm左右,由于恶苗种子上有病菌存在,所以出现病害的可能性较大。在防治水稻恶苗病时,应在种子处理环节将种子浸泡于噻唑咪鲜胺菌酯药剂中,同时可使用氰烯菌酯药剂,待有恶苗趋势出现时,及时喷洒氰烯菌酯药剂,以每公顷喷洒375~750g为基准,以达到理想防治效果。
细菌性条斑病会导致水稻植株出现叶缘型症状和凋零症状,患病水稻植株叶片通常在心叶下方1或2叶处快速失水,进而青卷、枯萎,这一现象与螟虫害所引起的枯心相似,其余叶片会陆续青萎,随着病情持续发展,会造成水稻植株大批量死亡。在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时,应合理使用相应药剂,如叶枯唑、乙蒜素等,并在水稻种植前选种环节,优先选择状态饱满、未携带病菌的水稻品种,并将种子浸泡在相应药剂中,以降低病菌携带可能,防止病害现象发生[3]。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稻瘟病也较为常见。这种病害现象具有涉及范围较广、危害性较大的特点,出现后会致使水稻产量和质量下降。稻瘟病多由水稻病种所致,通常在秧苗三叶期发生,患病水稻植株一般无病斑表现,但会逐渐变为黄褐色直至枯死。水稻叶片常发生叶瘟,在不同天气环境中和水稻抗病性不同的情况下可呈现四种类型,一为急性型,二为慢性型,三为白点型,四为褐点型。叶节瘟主要发生在叶耳、叶舌以及叶环处,其中,叶耳较易患病,患病初期出现绿色斑点状,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向叶舌和叶环扩展,进而有不规则灰白色、灰褐色斑点状出现。相对而言,稻瘟病传染性较高,在防治稻瘟病时,应在水稻种子处理环节应用2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对种子进行浸泡,针对水稻成苗期,可喷洒相应药剂予以防治,如稻瘟灵、三环唑以及稻瘟酰胺等。
4.2.2虫害防治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较常出现的虫害现象包括灰飞虱、螟虫以及稻蓟马等。其中,灰飞虱虫害主要在于病毒传播,水稻种植者应加大对灰飞虱虫害的防治力度,以降低其对水稻植株造成的危害。在防治灰飞虱虫害时,一是应在水稻种植前选种环节优先选择抗虫害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并科学管理肥水,通过改善生态条件,控制白背飞虱繁殖;二是合理喷洒药剂,或利用废柴油、废机油以及撒毒土等方式进行灭虫,一方面,可在水稻孕穗期,以每667公顷400~500g的量为标准滴撒废柴油、废机油,并在水稻田中保持20cm浅水层,采用人工方式赶虫,促使虫接触油水后死亡,待防治工作完成后更换清水;同时,也可使用烯啶吡蚜酮进行田间喷洒。
常见水稻螟虫类型较多,包括二化螟、大螟等。一旦遭遇螟虫害,水稻苗晚期会发生白穗、空心现象。为防治螟虫害,水稻种植者应加大对稻草的处理力度,提前开展翻耕工作,全面检查卵块密度和枯鞘率,在螟虫产卵和孵化时期,水稻田间仅留盖泥水,使螟虫在较低部位化蛹,待处于盛孵阶段或化蛹高峰时,向水稻田间灌注13~16cm深度的水,可有效杀灭大量螟虫。在药物防治应用中,可使用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进行喷雾[4]。
稻蓟马也是常见虫害现象,由于其虫体较小,所以难于发现,这使得稻蓟马虫害防治难度加大,较易给水稻种植者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在稻蓟马虫害现象出现后,水稻植株稻叶边缘会出现卷曲,从而对水稻健康生长造成影响,在水稻虫害防治工作中,水稻种植者应注重检测稻蓟马虫害现象,以便在幼虫时期采取灭虫措施。在防治稻蓟马虫害时,可喷洒烯啶吡蚜酮,并待药剂喷洒完成后补充施肥,为水稻苗生长提供助力。
4.3加大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力度
第一,应加大力度宣传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并推广应用先进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强化水稻种植者病虫害防治能力。第二,以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管理效果为目标,合理制定水稻病虫害防治责任制度,在管理过程中有效落实,实现责任到人,同时,结合水稻病虫害防治现状,不断更新完善责任制度。为提高管理效果,应强化管理层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管理人员定期参与培训,引导管理人员树立责任意识,逐渐提升管理水平,增强识别病虫害风险的能力,并能结合病虫害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增强病虫害防治成效。第三,以强化管理水稻病虫害防治为目的,定期开展以宣教病虫害防治技术为主题的活动,使水稻种植者在正确认识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意义的基础上对其熟练掌握,帮助水稻种植者提高病虫害防治能力,同时,邀请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病虫害防治专家前来,为当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以实现科学高效防治。
4.4积极应用生物和物理虫害防治方法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积极应用生物虫害防治技术,可降低农药施用量,从而使水稻种植质量提高。所谓生物防治技术,指的是利用相应虫害天敌进行虫害防治的方法,比如,在防治白背飞虱虫害时,基于对各虫期天敌种类的分析,在水稻田间引入寄生蜂、蜘蛛、瓢虫以及盲蝽等,通过引进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的方式,发挥生物链防治作用,抑制白背飞虱生长。以湖南常德为例,当地水稻虫害防治工作采取养鸭除虫试验活动,在试验开展中记录各环节信息,通过分析发现,每只体重在0.5kg左右的鸭子每小时捕食稻飞虱的数量多达11400~15900只,且鸭子行为活动会影响稻飞虱,使其群体结构稳定性下降。基于此,常德地区将200只鸭子放于13公顷左右的水稻田中,1小时后虫口减退率接近95%,所以,在分析水稻虫害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水稻田面积大小,投放一定数量的鸭子,不仅不会损坏水稻植株,还能有效提高水稻虫害防治效果。除生物虫害防治技术外,水稻种植者也应注重使用物理防治技术,一是在水稻田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以引诱害虫前来并将其杀灭,使害虫密度减小;二是采取性信息素诱杀方式,在水稻田间设置人工合成性信息素诱捕设备,基于性信息的释放,吸引雄性害虫前来并将其杀灭,以限制雌雄害虫交配[5]。总体来讲,水稻种植者应合理应用生物和物理虫害防治方法,以强化水稻种植品质。
在现代农业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水稻病虫害防治意识薄弱,二是病虫害防治药物使用过量,三是病虫害防治药物混杂滥用。为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质量和效果,应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水稻种植者强化病虫害防治意识,制定精细化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案,加大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力度,积极应用生物和物理等虫害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1]陈锐明.水稻高产丰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J].种子科技,2022,40(22):38-40.
[2]莫贺昌.试论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以灵山县为例[J].种子科技,2022,40(14):97-99.
[3]倪静,施梅红.安徽省郎溪县应用植保技术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效果研究[J].农家参谋,2022(17):52-54.
[4]荷尼古丽·阿不都克热木.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以新疆地区为例[J].种子科技,2022,40(17):60-62.
[5]李双喜,张润柏,朱孔志,等.环境友好型中药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稻米,2023,29(0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