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柑橘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分析

2023-04-29袁法盛

种子世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种植方式品种改良综合防治

袁法盛

摘 要:近年来,我国柑橘种植生产技术不断发展,但柑橘产量仍然受到病虫害影响。对此,文章将对影响柑橘生产的主要病虫害进行分析,对其生存繁殖的特点进行研究,为病虫害综合防治提供数据参考。通过不断改善柑橘品种,完善种植管理,提高柑橘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技术手段,为柑橘产量与品质提供保障。

关键词:病虫害;种植方式;品种改良;综合防治

引言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对危害生态安全的种植技术进行淘汰,提高农作物的生产种植技术,实现柑橘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对其它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起到指导性作用。经过调查分析,了解柑橘病虫害的主要特点,针对其结构与生物性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1 柑橘病虫害的主要类型

柑橘黄龙病是柑橘生长的主要病虫害,该病常年盛行,是柑橘产量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柑橘的患病特征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上。在病菌感染后,柑橘叶片颜色会发生转变,由最初的绿色向黄色转变,慢慢毒素逐渐扩张,由叶片向枝干与果实方向转移。柑橘果实表皮会出现斑驳,影响果实的口感,导致品质与产量下降。柑橘流胶病的出现主要是在雨季过后,为病菌的滋生提供有利空间,充足的营养与水分补充,导致柑橘枝干出现病菌。该病菌对柑橘植株的影响极大,预防不当会导致植株病死,造成大面积的柑橘减产,对种植人民带来经济损失。该病害在每年八九月份盛行,高温与潮湿的空气为病菌的滋生提供有利空间,对柑橘种植的影响极大。夜蛾是常见的虫害,不仅对玉米,小麦种植造成威胁,对柑橘的生产造成破坏。夜蛾在夜间进行活动,对光具有较强的敏感性。由于夏季夜晚温度较低,活动更频繁。其将卵虫产于柑橘植株上,繁殖速度较快,对柑橘植株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与其类似的虫害包括红蜘蛛,活动范围与生殖特点相似,具有繁殖能力强的特点,对柑橘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2 柑橘病虫害同步发展造成的危害影响

由于部分柑橘种植地区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水平较差,柑橘品种与密植设计有待完善,因而出现病害与虫害同步发展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柑橘密植不科学,种植人员过度追求产量,没有考虑柑橘种植的方法。密度过大的柑橘种植,导致内部空间减小,柑橘呼吸减弱,空气不流通,为病害滋生提供空间。而柑橘内部较小,导致部分柑橘出现死亡现象,腐烂的柑橘为虫害提供营养物质。在夏季高温,多雨的情况下,虫害的繁殖速度上升,导致大面积的柑橘受到虫害的困扰,为柑橘种植人员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柑橘病虫害的同步发展导致柑橘大规模地减产,在专业技术团队调查下,发现病害与虫害的发生速度较快,且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病害将柑橘植株进行破坏,为虫害提供有利的生存环境。腐烂环境对虫害生长繁殖极为有利,在病菌的迫害下,柑橘不断死亡,害虫对柑橘植株的啃食速度加快,使柑橘种植人员大规模检查。另外,柑橘病害与虫害同步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符合当前绿色的生态理念。由于虫害与病害面积较大,破坏范围较广。柑橘种植人员需要采用大量的农药进行防治,久而久之,害虫就会产生抗药性,残留的农药对生态安全造成损伤,且害虫数量得不到有效控制,这是病虫害同步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1]。对此,加快建设柑橘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对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创新与应用,避免柑橘产量与品质受到不良影响,实现柑橘种植地区经济效益的提升。

3 柑橘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3.1化学防治

3.1.1黄龙病药剂配制

化学药剂处理是柑橘病虫害防治中常用的手段,以溶液的形式对柑橘进行全过程保护,实现柑橘的健康生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柑橘种植的主要区域,在柑橘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在技术团队指导下,了解影响柑橘品质,产量的主要病虫害。其中,较为常见的红蜘蛛,炭蛆病,夜蛾与疥虫是农作物生长中的重要威胁,不仅对柑橘生长具有影响作用,对其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也有较大影响。而溃疡病,疮痂病,黄龙病是影响柑橘生长的其它病害,需要通过化学防治手段进行处理,保证柑橘的产量。患黄龙病的柑橘需要进行药剂喷施,在树冠外围与患病较为严重的部位打药防治。该病菌的扩散性较强,需要种植人员具备防治意识,将病害的影响降至最低。在病害防治专家建议下,需要切断病菌的传播媒介,该病菌需要在实物下进行传播,必要时可以采取截断树枝的方式切断传播媒介。技术团队加强对种植人员化学知识的培训,将配制化学药剂的理论知识进行教授。将喹硫磷,联苯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等药物进行配制,对柑橘黄龙病的防治极为有效。技术团队将药剂的配制比例与配制浓度进行教授,在喷施药剂的方法上进行指导。通过对患病植株的观察,调整药剂的使用频率,一般,该药剂喷施两到三次即可。

3.1.2流胶病药剂配制

流胶病主要是受到病菌的侵害,导致其树木上出现褐色的物质,类似胶体流出,种植人员将其称为流胶病。在专家的考察下,提出防治的具体措施,根据其菌源进行有效处理。在技术团队指导下,种植人员需要使用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与武夷菌素水剂进行融合配制,配制中,将后者药剂浓度适当降低,与水溶液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融合,使其达到杀除病菌的目的。种植人员根据技术团队设计的喷施方法,对柑橘植株进行喷施。对出现褐色脓包的枝干进行重点喷施,避免其胶体物质流出,造成传染物质扩散现象。根据技术指导人员要求,对柑橘植株进行后期的药剂补喷,将病菌的消除工作不断深入,实现将病菌彻底杀除的目的。使用甲霜灵药剂进行补喷,技术人员对前期药剂使用的效果进行分析,控制后期甲霜灵药剂的使用量与使用频率。病虫害防治专家表示,充分响应国家生态安全政策,将不具备威胁生态安全的药剂进行使用,为人们生命健康与生态环境安全负责。

3.1.3潜叶蛾药剂配制

潜叶蛾虫害的药剂配制主要是使用溶液浓度为2.5%的功夫菊酯乳油两千倍液与溶液浓度为20%的杀铃脲悬浮剂三千倍液。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不同比例的融合,对潜叶蛾的防治极为有效。根据潜叶蛾虫害发生的不同时期,化学药剂的种类与剂量也不同[2]。在初期防治阶段,技术人员以溶液浓度为40%的速疥克乳油1500倍液与溶液浓度为25%的灭幼脲悬浮剂1500倍液进行融合使用,其融合比例需要满足化学药剂的配置要求。药剂喷洒的频率较为固定,不会有较大的调整。但潜叶蛾虫害爆发阶段,不仅需要改变药剂的种类,而且在喷洒方式与频率上作出调整,使药剂防治效果更佳,化学防治方法更加科学。虫害爆发阶段,需要种植人员控制虫源,避免其大规模繁殖,为生产种植人员带来药剂成本的压力。例如,某柑橘种植地区,由于初期潜叶蛾的防治效果不佳,导致中期大规模的虫害发生,对柑橘种植地区带来较大的影响。技术人员对种植人员进行指导,通过配制溶液浓度为20%的灭扫利乳油1500倍液,将其与溶液浓度为1.8%的阿维菌素乳油两千倍液进行融合,将化学药剂进行精准施治,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浓度与频率的使用。在喷洒完成后,技术团队进行现场调查,对潜叶虫密度与药剂使用前密度进行对比,发现潜叶虫密度大幅度下降,已经对柑橘种植地区无法造成威胁。

3.2生物防治

3.2.1配制性诱剂

柑橘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手段是防治技术的主要内容,对柑橘生产有着积极作用。生物防治手段的使用要根据病虫害的生理特点,对其生物性进行利用。例如,在某柑橘种植地区,出现大量虫害,对柑橘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经过技术团队抽样调查,了解该虫害的主要生理特征。利用该虫害对异性的吸引特点,技术团队提出防治的技术方向。将针对该虫配制性诱剂,将该虫吸引过来进行捕杀。具体操作方式如下,第一,技术团队进行实地调查,对柑橘种植面积与种植数量进行统计,为性诱剂的研制数量提供数据支撑。在种植人员的反馈下,掌握实际的情况。在虫害泛滥时节,技术团队与种植人员在种植区域的外面设置性诱剂,将害虫吸引过来。技术团队要求种植人员提前准备杀虫剂,对杀虫剂的效果进行测试,避免对杀虫效果较差,造成经济损失[3]。第二,杀虫剂与性诱剂的适用范围要进行设计,避免在柑橘种植地区进行设置,对柑橘造成危害。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性诱剂杀虫效果较好。

3.2.2引入天敌

但有部分虫害对性诱剂不敏感,对其无法进行有效的杀除。对此,病虫害防治专家作出生物防治手段的调整,利用其它生物特征进行防治。例如,在某柑橘种植地区,存在一类害虫,无法对其进行性诱剂的使用。但根据生物链的特征,发现其存在天敌,且可以进行规模引进。对此,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对引进虫害天敌的效果进行评估。在柑橘种植地区引进新物种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对环境方面与生态方面的影响要进行计算。在环境学专家的研究下,发现此行为不会造成生态失衡,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可以进行应用。在病虫害防治专家的推动下,开始批量引入虫害天敌。根据柑橘种植面积与种植数量的大小,对天敌引进进行科学的设计。首先,引进1000只天敌昆虫,在技术团队的测量下,对引进前后的虫害的密度进行计算。发现虫害的密度有显著的下降,在此引进1000只。这种天敌引进方式较为科学,有利于种植人员与技术团队对生态环境的把控,避免出现生态失衡现象,造成生态安全问题。

3.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的理念是应用物理知识进行科学防治,控制病虫害的传播范围,对柑橘品质与产量进行保证。在专家研究下,将光学知识,热学知识与电学知识进行应用,制造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由人工操作的方式进行开展,有效解决病虫害问题。例如,在某柑橘种植地区,种植人员在专家建议下,对夜蛾类虫害进行提前防治,即使前期投入一定成本,但后期的收益将会弥补,实现柑橘种植效益的增加。种植人员按照技术团队提供的计算方式,将光照覆盖整个种植土壤上,科学的设计与高效的光照利用是灯光捕虫的基础[4]。主要应用的物理知识是夜蛾类虫的趋光效应,夜蛾类虫害对光照较为敏感。种植人员在将光照设置在种植面积的两百米以外,主要是为后期处理成提供空间。避免对柑橘种植地区造成不利影响,将吸引的夜蛾进行火杀,这种方式不仅节省成本,而且对柑橘不会造成影响,是较为常见的方法。种植人员按照每亩柑橘12盏灯的方式布置,在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地区尽量增加光照,避免防治效果不佳,为后期的防治成本带来经济负担。地下害虫在光照下主动爬出,使用人工方式进行捕杀,避免其对柑橘造成伤害。光照时间根据季节不同进行调整,在夏季虫害较多的时节,适当延长光照的时间。技术人员表示,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判断虫害的数量,虫害较多可以增加光照的频率,延长光照的时间。该地区在常规杀虫设计上,技术人员进行每周一次的杀虫,夏季在夜晚七点到凌晨一点之间进行光照,需要人工进行管理,对虫害进行杀除,避免出现安全事故,为种植人员带来经济损失。而秋冬季节则是将光照时间设置在夜晚八点到凌晨零点,根据现场的虫害数量进行灵活调整,使物理防治技术得到有效应用。

3.4农业防治

3.4.1田间管理

农业防治贯穿柑橘病虫害防治全过程,在苗木栽培阶段,技术团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对苗木进行改良,使其具备抗病虫害的能力。通过技术手段对移栽的苗木进行消毒处理,使其抗病虫害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柑橘栽培阶段,为预防流胶病的发生,一直具有抗病基因的枝干,能有效减小流胶病的发生。由于柑橘生长的生理特点,通过枝条移植能降低发病几率,而且减轻经济负担。农业防治专家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农业种植生产技术得到创新发展。利用栽培技术选择良好基因的苗木是农业防治的基本要求。在专家的设计下,将两到三枝具有抗病基因的枝条进行移植,对柑橘产量与品质的提升极为关键。技术团队要求种植人员做好田间管理,保持种植土壤与水分的充足,为柑橘生长提供营养,对抗病能力的提升有着较大帮助。柑橘缺水会降低免疫力,容易引起病虫害的发生,对苗木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种植人员对柑橘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不断调整水分与化肥的供应,为柑橘生长提供有利环境。

3.4.2肥水管理

在密植设计时,需要保证柑橘的种植密度,为柑橘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空间。密度过大会导致柑橘空气不流通,为病虫害的滋生提供营养物质,造成柑橘减产。种植人员具有充足的经验,在水分管理上不断优化。在技术团队的理论知识教导下,种植人员了解病虫害滋生的条件。环境潮湿是病虫害滋生的有利条件,种植人员将多余水分尽快排出,保持土壤环境的干燥。种植人员进行日常的施肥管理,通过化肥的施加,提升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5]。向种植土壤中施加微生物化肥,对柑橘生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种植人员进行基肥使用,为苗木的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人工化肥使用,改善土壤环境,对柑橘发育起到较大的帮助。种植人员严格落实当地检疫部门的要求,按照当地要求进行苗木的消毒杀菌,防止出现菌源污染的现象。在检疫过程中,发现柑橘苗木出现病虫害需要及时处理,避免后期防治技术成本的上升,在农业防治技术控制下,柑橘产量得到大规模提升,品质也符合社会大众的要求。

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对柑橘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与特点进行分析,描述病虫害同步造成的生态危害。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与农业防治等方式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种植地区不断优化防治技术,实现柑橘品质与产量的提升,满足市场对优质柑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柑橘病虫害综合治理防治技术[J]. 陈龙辉.南方农业,2017(11).

[2] 绿色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J]. 韦永海.乡村科技,2018(4).

[3] 谈柑橘园生态养鸡双增效技术(下)[J]. 敖礼林.科学种养,2021(4).

猜你喜欢

种植方式品种改良综合防治
乡镇畜牧品种改良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畜牧业品种改良现状与发展
杨树嫁接换代品种改良选择及接穗采集处理
向日葵栽培的前期准备
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研究
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
孝义市不同种植方式耕作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覆膜与露地下不同种植方式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