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2023-04-29孙晨影沈凌
孙晨影 沈凌
[摘要]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精英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实力的提高等密切相关。虽然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迅猛,但是资源获得的短缺性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并对其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当前我国高校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策略,以达到资源配置中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教育资源;资源配置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下,人们对各种信息的快速掌握、瞬时反应以及精准决策的需求大大增强,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得待就业人群的核心竞争能力变得愈发重要。同时,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期待。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育资源的争夺显得尤为激烈,加之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特征,为了使其得到最大化地利用,效率问题也成为了当前资源配置的重点。
教育资源,指在社会总体资源配置中教育领域所占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总和。教育资源配置,意味着如何将教育资源在各个地区及其学校之中进行合理公平地分配,实现最大的利用效率。如果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那么不仅反映出高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1]。因此在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诉求中讨论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对于提升整个社会“以结果为导向,以效率为中心”的教育资源配置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一、公共选择理论简述
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其理论主要是利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研究政治领域的决策机制怎么运行的有关公共选择的相关问题。该理论主要来源于维克赛尔的财政经济学,布坎南受此启发开始利用经济方法来分析政治过程,并向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另外,该理论所认为的在政治决策过程中应用经济人假设以及个人主义分析方法的思想也与维克赛尔有很大的关系,它认为政治市场中的个体也具有经济人的属性,总是追求个人效益的最大化。其核心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实证性公共选择理论和规范性公共选择理论。前者的决策类型与帕累托效应相似,即对集体中的每个人利益都没有损害;而后者不同,是在损害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让剩下的群体受益。因此,此理论可以为我国决策机构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帮助政府完成职能的转换,从而进一步提高政府制定及执行各项决策时的效率效力。
二、公共选择理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应用
(一)公共选择理论下的教育资源配置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在资源分配之前应对各大高校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回报率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对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分配,使各项资源都能得到最大的回报[2]。这样既能让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实力,进一步优化本校的学科建设及专业建设。政府部门也能运用绩效考核等量化手段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各所高校的教育资源分配。
(二)当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
首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以国家投入为主,国家财政经费的投入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且波动较小。而地区之间的经费投入差异较为明显,华南、华东地区经费投入更多,而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经费投入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显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教育经费投入成正比。
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较快,规模较大。我国民办学校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民办高校所占比例较小,增长比例呈逐年递减趋势。由于得不到国家财政帮助,多数民办高校发展缓慢。
最后,高校办学实力水平与其得到的资源成正比。截止2020年,收入总预算排名前十位的高校都是我国综合实力雄厚,拥有着优质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的名校,且经费都达到了百亿元。
(三)当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体系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亟需解决:
1.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分布不均,投入过剩现象渐渐显露
由于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统筹管理,新政策或发展规划的出台等都会使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高校在资源配置规划中出现巨大的变化及差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各大高校文化底蕴深厚、综合实力较强、教育资源也相对丰富;东北地区虽然高校规模大但区域整体实力不够强劲;西部地区各高校在近些年来一直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但因为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其高等教育质量并没有在短期得到提升。
2.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主体关系不明确
在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体系下,政府、高校、学生都是其主体。从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来看,如果学校过于行政化,学校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就很难在科研上有突出成就。从高校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高校将任务分配给教师,但却不能给予老师相应的资源,教师的主动性也会大打折扣。同样地,如果高校被所分配的资源指标限制,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就被限制了。
3.缺乏由下至上的高校主动参与的动力机制
政府不仅提供着高校教育服务,更是作为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因为其职能定位在高校资源配置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我国是以政府为主导、基本参考国家政策导向,而高校本身参与度不足的形式,不可否认这种资源分配方式对落实监察政府责任有益处,但是行政权力过大,缺乏决策的民主性及科学性,会使得高校管理变得僵化,高校师生缺乏话语权,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3]。
三、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的策略建议
通常来说,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对精英人才的需求会相应的增加。但是,社会经济增长所需的高等教育体系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发展速度也并不是越快越好,而是需要高等教育体系与经济发展、社会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等相适应。
(一)增加政府教育投资,引导民间教育投资,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高校教学和科研建设等迅速发展少不了教育经费的有力保障,然而经费是有限的,提高高校的财政经费使用效率,高校自身也应该学会开源节流。因为政府在教育资金投入这一方面占绝对主导地位,所以加大政府对教育领域的投入是解决资源配置不均的关键。除了加强资金的投入以外,还需尽量做到资源配置的全局及局部的均衡,部分高校投入过度的现象要及时止损,而对于资源回报率较高的高校应当加大资金的投入,给予它们更多的支持。政府还需要引导民间进行投资,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减轻政府财政负担[4]。还可以适当给予民办高校等一定的政策倾斜,如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就业的优待等,这样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在我国高校中的比例和民间投资在高等教育投资中的比例。另一方面要科学分配资金、强化各项经费支出过程中的执行和监督,保证专款专用,规范经费的使用,进行科学管理,并且制定完善经费绩效评价管理监督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积极借鉴企业考核方法,加强合理化管控,提高资源利用及分配效率,完善监督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政府可以借助企业绩效管理的方法对每一阶段的高校资源回报率都进行考核,然后根据考核结果来决定增加或者减少新一阶段的资源投入。这样可以保证资源分配效率达到最大,且适当的竞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高校一定的压力,提高它们的资源利用效率。政府还应该牵头完善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建立高校信息数据库并且定时公开有关教学办学的相关信息,尤其是那些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有关的数据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对学校的监督,更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良好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选择实行企业方法考核高校时,为了保证考核的真实性和公平性,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至关重要,政府可以专门成立一个监督考察小组通过前期调研,中期考察,后期评估各个维度对高校进行监察,实现校内外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结果的嘉奖与问责机制,避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评估和监督成为形式。
(三)充分考虑各方利益主体的诉求,给予高校、教师、学生等一定的自主权,提高其积极性
在进行资源的配置之前,政府首先要做的是收集各方人员的诉求,弄清楚各个高校都需要哪些资源与支持,而不是盲目地进行决策。为了避免高校发展计划与实际分配得到的资源不一致,政府在分配资源之前还应该收集整理各个高校不同阶段的发展计划和发展方向,尽量做到符合高校的理想诉求[5]。高校内部在分配资源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老师以及学生的诉求,调动其积极性和自主性,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四)运用云技术进行资源共享,树立合作共赢理念,实现教育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除了利用好现有资源以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云技术来实现学校之间互利共赢的方式可以有效弥补现有教育资源分配不足、不均的状况。名师、名导的讲座讲坛可以线上同步直播回放、各个学校之间可以共享实验室,将实验过程进行储存进行云分享、区域高校之间师生与管理干部加强沟通交流,还可以通过跨校选课等途径增加高校间的协同发展。与此同时,共同完善师资和科研的团队及平台,加强区域高校间的学科一体化建设,建立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形成高校间信息互通互享,推动整体资源的整合。
(五)规范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平衡配置中的效率与公平,回归高校的社会属性
在用公共选择理论来指导教育资源配置时,我们重点关注了配置中的效率问题。但高校毕竟是一个事业单位,同时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我们不能完全抛弃资源配置中的公平问题不谈。所以政府还需要规范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平衡资源配置中的效率与公平,既要重点培养具有突出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校,但同时也需要让各个省份及地区、各个层次及水平的高校都能够有所进步,均衡发展。
四、结语
基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特征,为了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对资源进行更公平更合理地分配,我们需要重点关注高校资源配置中的效率问题。同样地,因为教育资源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特征,我们必须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择优配置。
公共选择理论其实是将经济领域中的“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扩展到政治领域,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将该理论应用到高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中来,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甚至可能转变当前教育资源配置理念,减少多元主体的利益分歧。公共选择理论为提高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让公共部门在作出决策时应该更注重效率,以结果为导向,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同时更加注重资源配置中出现的分配不均衡问题,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也能做到兼顾公平。
参考文献:
[1]刘琛.高校大数据信息质量对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J].时代金融.2020,(18),172-173
[2]冯艳,高岩鹰.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18-23+7
[3]王玉猛.试论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J].学园.2020,13(11),72-73
[4]耿红卫,钟佳霖,杨营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瓶颈及其突破[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40(01),131-134
[5]张朝玉,李东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的概述、评析与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18,(05),13-18
作者简介:
孙晨影(1997.12-),女,土家族,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沈凌(1970.5-),女,汉族,湖北襄阳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