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施策略

2023-04-29钟学娥李闯

秦智 2023年1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劳动教育思政教育

钟学娥 李闯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身心以及能力的成长。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协同育人话题日益受到思政教师的重视,并在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与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构建新型的育人模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这对高校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思想政治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策略展开如下研究。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发展,要实现怎么样的发展成为时代关切的问题。大学生拥有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思政知识框架,但是由于经历所限他们所形成的这种思想体系和知识框架并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当下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以丰富思政教学手段、提升师生教学效果。其中,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当下比较热门的协同育人路径之一。

一、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教学协同育人的作用

(一)提升劳动者素质,推进民族复兴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是决定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时代高校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作为协同育人的组成部分,有效促进了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效率,将成为中国速度的有力支撑。恰逢第一个100年奋斗目标达成之际,社会主义建设再上新台阶,民族发展开启新征程,新时代的劳动者将见证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这是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将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新的起点。通过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引导学生认同百年目标,将大学生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相联系,帮助他们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以及从根本上来说百年目标的时间还需要依靠劳动者进行创造活动,才能够真正通过教育托起中国梦想。高校教育汇入时代主题,助力复兴伟业,才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实现青春与家国情怀的同频共振[1]。

(二)落实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发展

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如同一张药方有了良药,使得思政教育这味良药更好地在立德树人活动中发挥作用。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和思想品质的责任,帮助学生思想品质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相适应。满足学生成长与民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评价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标准。创造思政教育新格局,需要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以科学的方式实现协同育人,促进各自在优势领域的作用发挥。协同育人不是二者的简单、直接组合,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促进二者相互成就、相互补充,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并坚持劳动价值观,意识到劳动的美丽、伟大、崇高与光荣。同时,协同育人还应落实劳动情感教育与家国情怀教育,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劳动实践是对学生身体和智力的锻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增长见识、消化知识、熟练技能,并培养奋斗精神。

(三)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思政教育预期成效

高校教育正是学生人生中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收获与成长并存。如果将一届学生比作一茬庄稼,那么协同育人就是有机肥料,帮助学生茁壮成长,保证教育的预期收成。二者正是组成养分的不同元素,对学生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他们的这种精神财富将为他们将来的个人发展铺平道路,促使他们成为对社会主义发展有用的人[2]。同时,这种精神财富也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断鼓舞着学生勇往直前。

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施策略

(一)关注大学生品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劳动意识和精神的形成,是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的大事,应引起高校思政教育的高度重视。首先,重视劳动教育对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支持作用。劳动教育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学习项目,帮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只有真正参与的劳动过程中,大学生才能够认识到劳动以及艰苦奋斗精神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继而为大学生思想体系以及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打下主观认知基础。其次,重视劳动教育对学生思想素质形成的直接意义。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劳动机会,帮助他们积累关于劳动的感性经验,促使他们将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思考,继而产生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从而帮助他们坚定信心和意志。所以我们要在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发挥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重新塑造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当代大学生要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更要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

虽然社会大众已经开始重视劳动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存在大学生拒绝劳动、逃避劳动问题和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淡薄情况,不免让人仍对劳动教育功能的发挥感到忧心。以两所民办大学为例,调查发现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存在过于依赖父母照顾,自理能力不强,劳动习惯尚未养成,价值功利性,个人本位意识突出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发挥社会,高校,家庭合力联动作用,以正确的劳动理念,科学的价值观念,打造丰富的实践形式。

(二)丰富劳动实践形式

协同育人作用的产生离不开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能够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协同育人。实践是学生情感与思维发展的基础,对劳动教育的覆盖面进行扩大,就是对教育成果的扩大。教师需要借助实践来加强学生对协同育人活动的参与度,让他们成为思政知识的学习者和教学者。

1.设立校园劳动日

在具体的时间以具体的形式号召,并组织大学生一起参与到劳动实践中,为学生构建积极劳动的良好校园生活氛围。高校可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为校园劳动选择活动项目和场所。在具体组织方式上,采取公共区域分片负责制,并让劳动教育尽可能覆盖全校师生。在具体活动内容上,可以由学生社团和各系部教师结合志愿者服务、道德实践,以及感恩教育等主题内容,以艺术表演、展览比赛、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思政教育宣传活动,引导大学生通过参与校园劳动日活动,对思政教育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培养学生从思政角度来理解校园劳动日活动。学生思想体系与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协同育人作用的产生与发挥,需要长期并且定期的组织校园劳动活动日。在校园劳动活动日组织过程中,相关教师应秉承务求实效的原则,将大学生个人成长需求与协同育人活动相联系,以达到美化校园环境,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目的。

2.拓展勤工助学岗位

勤工助学是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高校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组织贫困生,将课余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经济报酬,分担家庭压力,改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勤工俭学为贫困生创造经济收入条件的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更多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树立勤劳、自强意识。勤工助学岗位和机会有很多,比如学校图书馆管理员、辅导员助理、学院办公室助理人员、行政岗位助理人员等等。这些助学岗位为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获取劳动报酬的机会,这是他们在物质层面的收获。在精神层面,他们则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的含义,将劳动价值观深入于心、外化于行。

3.建立劳动实践基地

物质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劳动实践基地是思政教师实施协同育人活动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是帮助大学生培养劳动与思想素养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切实促进协同育人活动的实施,高校应对大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引起重视,加强在这方面的教学投入。首先,重视建设流程科学性,做到全面规划和统一认知,促进建设活动有序、规范性开展。劳动实践基地与思政教育的相关需求相贴合,有效提升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施效果。在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方面,应坚持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相结合,以促进思政教育发展。其次,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管理规范性,强化对教学资源综合开发,以促进对相关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大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维护过程中,高校可以主动与优秀企业洽谈合作,通过寻求校企共赢,来激发企业参与劳动教育积极性,争取设备、资金、场地等方面的赞助,以夯实实践基地,建设物质基础。再次,充分挖掘实践基地对协同育人活动的作用,通过对实践基地的更加有效地利用,加大思政实践教学力度,以锻炼学生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在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中获得思想与实践能力的成长。

三、完善协同育人体系

在遵循办学宗旨与理念的基础上,将在校教育与社会发展进行有效衔接,以完善课程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与完整性。首先,在对学情和行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协同育人课程结构加以优化,达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平衡,以增强协同育人效果。其次,社会是不断发展的,那么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构架也应该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高校需要扩大对教学数据的收集范围,通过定期的数据分析来明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行业用人需求发展趋势,促进协同育人课程结构的优化[3]。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筛选,将与思政教学目标和内容相一致的部分融入到协同育人活动。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充分细化,以提升自身对协同育人活动的把控能力,实现对学生思想品质成长的科学导向。劳动教育对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应引起思政教师的重视,并通过劳动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政学习习惯。专业劳动、劳动讲座,以及公益劳动是大学生协同育人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有效提升了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以公益活动为例,这一实践活动有效提升着思政课程的实践性,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协同育人载体。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特点与方向,寻求与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借助这些外部资源,来加强大学生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一份责任感。在公益活动组织时,思政教师应明确协同育人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活动主题。在活动筹备之前的一段时间内,通过网络和校园宣传栏进行公益活动宣传,通过丰富的宣传形式帮助学生对活动形成全面认知,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同时,充分的前期宣传工作,也让大学生做好活动准备。在公益活动过程中,加强教师的引导和把控作用,处理好活动细节与整体进度问题,提升协同育人实效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协同育人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思政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实现对劳动项目中所蕴含的思政教学元素的全面挖掘。劳动教育为思政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在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思政教师在转变自身观念,加强对劳动教育载体作用的重视同时,还应加强协同育人活动宣传,促使学生、企业、行业、院校更加充分地意识到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并且积极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侯典芬.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6):63-64.

[2]蒋钱英.基于过程控制的高校思政教育考核体系建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06):135-137.

[3]刘媛.高职院校开展“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工作的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0):76-78.

基金项目:四川省重点研究基地“十四五”规划课题,项目名称:“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 (项目编号:CSZ22092)

吉利学院公共基础课程建设项目,项目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项目编号:KG2022GG04)

作者简介:钟学娥(1982.6-),女,汉族,四川邛崃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劳动教育思政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