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文化基因理路
2023-04-29刘影
[摘要]中华文化基因是确认中华民族身份的最重要因素。中国式现代化萌生于中华文化基因,并基于强盛过往追求民族复兴;基于中华儿女殷切期盼奔赴共同富裕;基于和平包容文化传统追求和平友好的发展方式。中华文化基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思想基础、提供人才支持、提供动力支撑、架构精神保障,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沃土和思想根基,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智慧与力量的不竭之源。
[关键词]中华文化;基因;理路;保障;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122;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1.030
中国式现代化因中华文化基因而独具中国特色。对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华文化发端较早且从未中断,有如唐宋一般的文化盛世,有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有天下之治在人才的人才观、天下为公行大道的大同理想等。现以横亘古今的视角查究中国式现代化,深耕广拓以析其内蕴的中华文化基因,深挖中国式现代化之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底色之别,以起根发由之态度驳斥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普世性,这对于从学理范畴透辟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华文化基因有拨云见日之功效。
一、中国式现代化生发的中华文化基因理路
精神力量支撑民族自立自强,文化事业支撑民族存续长久。中华文化基因厚德载物,凭继往来以成古今之势铢积寸累,为中国式现代化打牢自信之基。中国式现代化按照时代的进步将古籍中的文字变为鲜活跳动的文化符号,唤醒了中华民族的坚毅品格,庚续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人类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章节。
(一)辉煌强盛的中华民族不断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1]。中国曾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新罗以汉字创“吏读”,采用唐代历法,仿唐官制;日本推行大化改新,遣唐使、学问僧频频来华,吉备真备借用汉字楷体创制“片假名”,高僧空海参照汉字草书创制“平假名”;东南亚、南亚各国也与中国存在经济文化往来,佛教经中国传入越南,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尼泊尔。彼时,西方国家正从奴隶制艰难的走向封建制,神学僧侣控制文化,中世纪的黑暗迷雾随之而来,这是无法与经济发达且文化繁盛的中华民族相比拟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明末长江三角洲地区工场手工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范围纺织品市场形成萌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商品货币经济未艾方兴实现白银货币化,全国性市场初步形成并延伸向世界,中国迎来从旧有框架中寻找新发展机遇的重要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面临自然经济尚未步入瓦解时期、专制统治摧残掠夺、明清鼎革之际战乱交迭的境况,以商品货币经济为动力源的经济结构尚未形成,传统政治体制生发的经济基础仍旧牢固,中国重新回到传统体制之中;变革的曙光转瞬即逝,古老的中国未能抓住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机遇。千年长河,历史流变,中华民族一路走来历尽艰险,中华文化基因铭刻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为中华民族克艰求存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二)殷切期盼的中华儿女踔厉奋进奔向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同贫困做斗争的历史,中国人有“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有“但愿苍生俱饱暖”[2]的愿景,有对吃饱穿暖、片瓦遮阳、寸缕遮身的长久追寻,有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对共同富裕的殷切期盼。中华文化基因“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3]的为民情怀传承至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可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追求,这恰恰承继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期盼,践行着治国之道需以富民为本的思想智慧。今时今日,国内外形式发生新变化,中国式现代化既顺应经济社会新发展又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以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因而政策导向更加明确、发展指向更加具体、人民意愿更能落实。
(三)追求美好的现代社会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4]在历史发展中,我们有不怕牺牲、患难与共、至死不屈等可贵的精神品质,有“两弹一星”精神、劳模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精神文明成果。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机器人Walker的高性能伺服驱动器打破国际垄断,北京顺义的自动路障清扫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云南积极发展经济,全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质变;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集成;诸如以上的精神文明发展成果与物质文明发展成就,皆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性和科学性,更证实了物质贫困与精神贫乏都不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四)基于和平包容的文化传统追求和平友好的发展方式
“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5]。崇尚和平的血液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也书写在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一百年里,中华民族对战争苦难有了痛彻心扉的体悟,所以倍加珍视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与此相对,西方现代化的历程充满血腥与掠夺,早期圈地运动造成“羊吃人”的景象,大批农民被迫失业,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国内市场逐渐无法满足工业革命后各国发展的需求,资本主义国家将矛头指向亚非及拉美国家。“国强必霸”是西方铁律,但不适用于中国,中国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生,这既是中国古人对社会建设的美好理想,又是党领导下社会治理与对外交往的文化共识,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谱写和平发展的中国诗篇。
二、中华文化基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的四重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于中华文化基因,处处都烙有中华文化基因的印记,中华文化基因以文化软实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保障。在发展机遇稍纵即逝、世界变化波谲云诡的今天,中华文化宝库绽放出璀璨光芒。
(一)理论基石:思想理路贯通赋能现代化战略擘画
思想理路是战略防线,沿着这条“路”,中国不仅能回看迢遥往昔,也能奔向灼烁未来。钟灵毓秀的华夏大地上,中华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绵亘不绝的思想篇章,思想的音符跨越千年,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到今朝。五四运动承袭中华文化基因中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当下,党带领人民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就再度续写中华文化基因的当代诗篇,从根本上打破了西方所谓“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断。思想理路贯通赋能现代化新的战略擘画,思想理路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保障事业前进。
(二)动力支撑:人民至上是评判现代化成就的价值标尺
“以民为本、人民至上”是历代治邦立国之策,是古代民本理念的体现。中国古代治国理念暗涵“通达民情,畅通民意,察民之隐”,“兼听则滥,独断则恶”,所以要将“兼听”与“独断”相结合,采取民主集中的方式采纳民意,进而制定兼具民主性和权威性的政策。中国历代统治“顺民心者国运昌,逆潮流者国势颓”,秦始皇穷兵黩武、苛役民众,二世而颓;唐太宗轻徭薄赋、严明法令,关心百姓疾苦,成就贞观之治。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能不断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人民至上是历经实践检验的历史的馈赠,同人民群众血脉相通,时刻心系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三个有利于”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四个有利于”进一步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无论面对何等境况,我们始终要依靠、尊重并且相信人民,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6]。
(三)人才供给:汇集忠诚人才为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人才作为重要的智力支持是万万不可缺位的。“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於物耳”[7],或通晓体制纲要,擅于处理政务;或撰写典章法令,掌管文史之事;或为人果决,智勇双全,通晓用兵之事;或悉知各方习俗,可安一方黎民;或为人机警,可担出使之重任;或精于建造之艺,可承兴造之工。“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7]诸如此类的本职业务素质是履职尽责的必备条件。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劳动者凭借自身储备的科学文化知识投入祖国的事业,顾方舟以千磨万击的坚韧护佑亿万人民的健康,孙家栋仰看满天星斗谱写航天传奇。中国坚持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设宏大的又红又专的人才队伍;既广纳人才,又引导科研工作者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可以说,中华文化基因汇集全民族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四)精神保障:家国情怀为中国式现代化同力协契
家国情怀始终是团结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爱国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凝魂聚气。名门家风,名将风骨;华夏美德,守则爱国;颜氏一族,经师文士,人才辈出;安史之乱,文人守城,以护山河。岳飞的《满江红》以雄壮之音诉爱国之情;戚继光好经诗文史,恨倭寇暴行;非愿封侯爵,但将海波平。爱国是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爱国是中国革命光荣传统,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每一个公民的期许。近观峥嵘岁月,狼牙山五壮士用血肉之躯谱写壮丽诗篇;杨靖宇带领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周旋于白山黑水间,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赵一曼两度被日寇抓捕,以青年热血激励青年斗志。再看科研前辈,“氢弹之父”于敏干惊天事业,过无名人生;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年少经乱世,肩负重任。国在家在,满腔热忱、心系家国始终是中华儿女斩荆棘、迎新生的信条。
三、结语
中华文化基因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经久不息,于神州大地涵养沃土千里,成为培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底。中国式现代化担当文化使命,凝结着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基因,传承天下为公行之大道的社会理想,治国有常以利民为本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而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且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亦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均无贫且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理念,中庸之道兼容并包的思维方法,万里尚为邻的交往之道,贯通了旧邦与新命、传统与现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
[2]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第一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5.
[3]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第二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5.
[4]叶源昊.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08-21(001).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210.
[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6.
[7]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6:315.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名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美主流意识形态博弈研究”(项目编号:20YJC710013)的研究成果;
2020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信访工作研究(1949-1957)”的延伸性成果(项目编号:TJDJ20-002)
作者简介:刘影(1999.1-),女,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