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大学生尊严观引导策略研究
2023-04-29王雅洁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指出“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新发展阶段下的中国人民有了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多的人将“人”的价值以“物”的方式标注出来,将金钱与尊严画上了等号,大学生也受到负面影响,表现出尊严观的误区。高校作为培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尊严观的主要场域,理应对当代大学生的尊严观误区加以识别并予以正确引导。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大学生;尊严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1.017
新发展阶段是我们新的历史方位,既包括对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总结与回顾,又包括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展望与推动。如今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贡献着不可替代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老百姓也越来越有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自信、自强和自尊,做有尊严的中国人。新发展阶段的中国民众追求的是一种被尊重的体面生活,但不少人对于尊严的认知存在偏差,高校也不例外,阻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尊严观,需要给予剖析和矫正。
一、尊严和大学生尊严的内涵阐释
(一)何为尊严
汉语中的“尊严”是一个复合词,由“尊”和“严”构成,这个词既有着高贵的内容,又包含严肃的态度。我国古代传统的儒家哲学认为尊严既是一种外在的威严,又是一种内在的德性,《荀子·致士》篇有这样的名句:“尊严而惮,可以为师”,“德性尊严论”作为儒家尊严思想的根本主张则强调必须要有德性才能够拥有尊严。道家主张得道尊严论,宣称道是一切事物尊严的来源,《老子》使用“尊”和“贵”来表达尊严观念。[1]另外,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曾说到,“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2]
尊严,简而言之就是权利和人格被尊重,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和受到尊重。现阶段,有学者认为我国《宪法》上的“人格尊严”就是指“人的尊严”,并明确人格尊严的基本权利属性。
(二)尊严的历史呈现
尊严,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人所理解的尊严也会有所不同。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尊严是相对的,在君与臣、父与子等关系之中皆有尊卑。
对近代中国来说,丧权辱国磨灭了许多中国人的骄傲,那时的尊严就是驱除列强、独立自主,让百姓真正作为“人”而活。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不断建设完善,努力发展工业和农业,老百姓都铆足了劲儿通过劳动来实现自我价值,那时的中国人以劳动为尊严。
改革开放的推进,让中国认识并融入了更广阔的世界。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福利下,一批抓住机遇并敢于尝试的人成为了“先富者”,那时民众的尊严多了致富的内容。
新时代的中国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中国速度”也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也更注重精神上的满足,这使得尊严内容更多面,同时也需要法律、规范来得以保障。
(三)大学生尊严的内涵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尊严。首先,一个人的品德是其安身立命之根本,德性与德行既是看待自身的标尺,也是评价他人的准则;良好的品德能够帮助自己衡量和判断是非对错,待人友善公正,自然也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与尊重。其次,既然是大学生,那么学业自然是第一要务,也是构成大学生尊严的重要部分,踏实认真地学习并取得优良的成绩,会收获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尊重。最后,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没有汗水就没有收获,劳动精神也一直都是时代的主旋律。因此,大学生不应该幻想着不劳而获甚至抵触劳动,这样的想法和行为不仅得不到尊重,反而会被他人耻笑;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成功没有捷径,脚踏实地才是硬道理,大学生应该尊重劳动、崇尚劳动,通过劳动获取他人的尊重。
二、新发展阶段大学生尊严观存在的误区及成因分析
高校既是追求知识的象牙塔,也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的尊严观误区和社会风气、校园环境、学习价值观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大学生尊严观的误区表现
1.迷失自尊边界
尊严有“度”,“度”即是边界。人的尊严首先体现在自尊,这是一种对自我的感知和肯定。康德曾说:“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他东西所替代,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替代,才是尊严”[3]。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现自我,面对竞争有好胜心本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越过了这个“度”,对胜负过于偏执则适得其反,认为“做不到”的自己会被轻视、失去尊严,这是一种错误的尊严观。
2.忽视学业价值
校园应该是大学生丰富学识、感受青春的地方,仍然应该以学业为主,理想也应远大而多样。但现在很多大学生对待学习不认真,对待老师不尊重,有些学生公共课只做“低头党”,有些学生甚至专业课都会缺席。另外,近几年随着短视频的风靡,不少主播赶上了这波红利实现了“财富自由”,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最初的理想转变为直播带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忽视了学识的汲取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3.追崇享受之风
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今非昔比,民众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也使得一部分人出现“躺平”的现象,加上现在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越来越“卷”,有些人会认为即便努力也是徒劳,觉得反正理想也无法实现,干脆让时间就这么过去吧。这样的负面情绪也会使得部分大学生对未来少了期待,安于现状、不尊重劳动,甚至于出现无所事事、好逸恶劳的现象。发展的推动力是劳动,对人对事都一样,有些大学生却不愿意踏实努力地去充实自己、赢得尊重,这也是一种误区。
(二)大学生尊严观误区的成因
新发展阶段下的中国民众对于生活的要求更加全面和严格,追求的是一种舒适、体面的生活状态。然而还有许多人,包括不少大学生,将尊严“物”化,给尊严标价。有些学生过于执着于得失输赢,却忽略了过程,甚至失了德行;有些学生本末倒置,忽视了学识和专业的重要性,没有认真规划自己的将来;有些学生将注意力都放在具象的事物上,却忘了要去丰富精神世界、享受情绪价值。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包括尊严观处于一个正在构建已经初具形态但并未完全稳定的状态,身边人、事、物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他们观念的转变,更具有不确定性。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相对开放和自由,加之现在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更容易被影响。因此,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直播内容正向引导非常重要,高校在尊严观的教育层面也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正确尊严观引导
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使得他们具备进入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过渡阶段。伴随着他们一起进入社会的还有已经形成的价值观,而尊严观属于价值观的范畴,会影响判断与选择。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尊严观教育问题,加强对其树立正确尊严观的引导。
(一)以优良道德为尊严
《墨子·修身》曰:“人为本,德为先,能为上,行为善。”[4]即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如果没有德行从根源上就已经失败了。立德树人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首要任务,“德”也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首位,优良的品德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面对抉择和处理问题时运用恰当的语言和行为,照顾到他人的同时也能很好自洽。除了传授道德知识外,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会受到教育者的品行影响,所以用端正言行感染学生尤为重要。此外,德育的大环境虽不是决定因素,但也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注意让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环境,可以开展文化周、道德课堂等活动。要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把社会和个人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信服和接受,避免部分学生认为与自己无关便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多多参与公益活动,感受人间冷暖,将所看、所听到的品德转化为切身的行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以学有所长为尊严
既是学生,首要任务自然是学习。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以学业为重,优异的成绩也是大学生得到应有的“尊严”。部分学生错误地以为进入大学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玩耍,目标也仅仅是“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对此,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就开展新生交流会等活动,帮助新生了解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和注意事项,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扎实和运用,还要丰富校园生活全面发展,课业学习并不是大学生活的全部;引导大学生分清主次、珍惜韶华,并合理安排自主时间巩固课业便尤为重要,做到兼顾中以学为重;也应该让表现优异的学子也得到相应的回报,比如奖学金、学生代表等适当的激励和宣传表彰,让他们受到尊重、感到被尊重,引导大学生重视学业的尊严观,并形成一股优良的校园之风。
(三)以自食其力为尊严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之为人特有的属性,这也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该以劳动为荣,收获劳动果实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同时也能收获他人的认可和尊重。高校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的过程中,应该先让学生去正确认识劳动,然后付出劳动,再感受和理解劳动。反复地认识和实践,能帮助他们不断完善劳动观。
部分大学生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铺张浪费、好逸恶劳等错误行为,高校应该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融入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人物事例,更加生动地让学生感受并领悟劳动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开展劳动周、志愿者、食堂帮厨等活动,让学生看到当下的生活来之不易,懂得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同等重要,并不会“低人一等”,是不可或缺的。这样才能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引导学生明白“通过劳动创造未来,是尊严的体现。”
新发展阶段的大学生,有着相对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道德优良、学有所长和自食其力共同构成大学生尊严观。不辜负自己且善待他人,自然会被他人尊重;正确的尊严观不仅关系到个人,还关系到社会和国家。大学生的尊严观如果出现偏差而不及时纠正,会陷入更大的风险。针对目前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尊严观问题,高校应当给予客观全面的剖析并对症下药,从德育、智育、劳育三方面帮助他们走出尊严观的误区;从思想观念到实践能力,从价值取向到行为选择,帮助他们感悟尊重、理解尊严,逐步树立正确的尊严观;引导他们成长为有着良好德行、丰富学识并热爱劳动的有为青年,成为真正有尊严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乔清举.儒道尊严思想简论[J].社会科学,2013(4):107-1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8.
[3]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55.
[4]岳音.论“德艺双馨”的文化蕴涵、逻辑起点和思想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22(7):38-47.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项目名称:“新发展阶段大学生尊严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268)
作者简介:王雅洁(1994.2-),女,汉族,安徽马鞍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