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2023-04-29张凯超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表征,更是新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力点和切入点。将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不但能够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对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加强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运用新型平台工具营造思想氛围、加强思政师资团队建设等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策略出发,对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融入路径深入研究,为促进传统文化思政育人的工作发挥成效。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思政教育资源;教学体系;思想氛围
引言
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各种社会思潮在我国传播和蔓延,面对新时代社会多元化思想资源的挑战,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成为当前思政课改革的重要实践内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同时,塑造大学生明确的理想信念、培养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德育教育的国家,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德育思想的萌芽。在夏商周时期之前,我国实行禅让制,将道德修养与政治实践结合在一起;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成为“德育”的集大成者,更是注重个人在道德品质上的完美无缺;汉朝时期,举孝廉更是我国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的重要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吾日三省吾身”等更注重提升对思想道德的精神境界,对高尚道德品质的追求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成为现代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因此,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能够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思政教育内容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丰富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方面,伴随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每天都能够接收到海量信息,这些信息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产生一定攻击。另一方面,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节奏显著加快,大学生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这使得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不但能够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搭上网络的快车,着力强化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使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价值理念内化于大学生心中,提高思维辩证能力,缓解信息多元化带来的思想冲击。同时,自觉将价值理念外化于自身理想人格塑造的准则,树立远大理想,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实现个人全面发展[2]。
(三)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重要的象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特色中国的过程中,必须取精去粕,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下,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发展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向的关键时期,从表面上看,推动我国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是科学技术与创新能力,但在本质上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前行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经过几千年文化熏陶所形成的诚信、百折不挠、坚持不懈、敬业、爱国等高尚道德品质,以及对和谐文明与自由平等社会的追求。将思政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不但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赋予现代的意义,提高我国文化自信;更利于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不断实现以文化竞争力驱动社会生产力。
二、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主要策略
(一)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1.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政教育资源
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想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有机结合,高校与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找到传统文化中与高校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重点内容具有较高的适配度的内容[3]。高校与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成思政教育资源的拓展工作。
首先,高校应打破学科壁垒,提高思政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多数高校都设有汉语言文学、历史等专业,这些专业的部分教学内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思政教育具有较高的适配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以及中国古代文论等课程所教授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具有很多思政内容,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向汉语言教师寻求帮助、以及旁听等方式将这些专业课程中能够用于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代史都是历史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思政教师可以选择同样的方式完成对历史专业思政教育内容的整合工作。
其次,高校应整合有益资源,扩展文化育人的新手段。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可以通过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要历史事件和古籍人物等要素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推动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另一方面,通过走访探究各类文化源地、文化遗址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和价值特色,更好涵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除此之外,思政教师要紧跟时政,认真领会我国在很多重要会议中提及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好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2.对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伴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得到重视,但对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融入思政课,这是当前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新时代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要义,聚焦时代赋予传统文化发展新的历史内涵与任务,成为高校思政教育者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首先,寻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切入点。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时间距离今天较为久远,这使得这些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思想价值观与今天的思想价值观存在较大差距,而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价值观的对接工作,导致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于思政教育工作后,并未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因此,高校教师需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中国文化发展至今,尽管发生了较大转变,但是也存在许多始终如一的精髓要义,文化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通之处都可视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切入点。
其次,做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价值观的对接工作。做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价值观的对接工作应从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入手。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思政教师与学生存在一定年龄差,二者在思想价值观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的多元价值观,才能保证文化对接工作的质量与效果[4]。另一方面,教师在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文化的产生背景,这有益于学生充分认识传统文化,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强调传统文化产生与背景与我国现代社会背景的共通之处,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转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二)优化思政教学建设,做好传统文化的融合工作
1.加强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思政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高校必须加强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工作,完善思政教育课程设置、更新思政教育教材,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融合在高校思政教学体系中,高校能够在适配度较高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教材的支撑下开展思政教育,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
首先,高校必须完成思政教育内容的整合工作与教材的重新编订工作。高校应在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内容的整合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思政教育重点进行教材的重新编订,丰富思政教材的内容,将思政教育中一些泛泛而谈或者过于空虚的内容进行替换。教材作为高校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思政工作的质量,重新编订教材,能够提升思政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匹配度。
其次,高校需要做好课程体系的调整工作,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下,思政教育课主要以理论课为主,缺乏实践内容的设置与安排[5]。因此,在调整思政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应加入实践课,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置一部分文化工艺品制作课程,将思政教育与传统工艺品的制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高尚的道德品质内蕴。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安排一些短视频、纪录片、微电影、文章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征集大赛,从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加强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自我思政教育。
2.运用新型平台工具,营造良好思想氛围
伴随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基于此,新媒体、互联网等新型工作是现阶段营造思想氛围的最佳工具。
首先,重视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的驱动作用。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工具,构建线上思政教育平台,在平台上推送一些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并将一些优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料进行上传,以现代科技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例如,高校可以上传一些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文章,以及《河西走廊》《国家宝藏》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纪录片。另一方面,高校应做好学校思政教育账号的经营工作,将一些重点教学内容做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便学生在浏览这些新媒体平台时,能够看到高校推送的有关思政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促进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6]。
其次,积极利用网络载体改革教学模式。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用全新的传播方式、先进的教育方式去打造符合时代情景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从多方面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如,将一些网络中受大学生欢迎的表情包、以及一些实时事件的短视频迁移的思政课堂中,用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或者,高校教师可以针对一些教学重难点,进行微课录制,通过线上教育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创新教学模式,吸引学生注意力等,充分释放传统优秀文化的育人价值。
3.加强思政师资团队建设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质量。但是参照我国思政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多数高校思政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思政理论知识,但是并不具备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蕴,在将思政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中难免力不从心[7]。因此,为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性,高校需要加强思政教师团队建设,对思政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首先,高校需要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对思政教师进行培训。高校可以安排校内具有深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蕴的教师对思政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帮助思政教师理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脉络,方便其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整合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高校应该为思政教师安排一些教研活动,给予高校教师互相借鉴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心得的机会。思政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机结合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有利于相关工作的继续推进。最后,高校需要做好思政教育的监督工作,安排专门的听课小组,针对思政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随机抽查,从而了解到思政教育的真实情况,及时完成对思政教育工作的调整与优化,同时也能确保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融合。
三、结语
现阶段,高校在思政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问题上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存在缺乏相关经验、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有待完善等重要问题。高校与高校思政教师需要集中力量,不断尝试与创新,并在教学试验中不断汲取经验教训,优化现行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及路径——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22,44(07):149-151.
[2]朱丽.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24(03):22-25.
[3]张狂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J].中国果树,2022(02):126-127.
[4]李佳桦,张宇.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路径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74-76.
[5]王会贞.浅论如何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11):27-28.
[6]兰怀昊,王一名,逯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解析[J].学园,2020,13(15):87-88.
[7]王光利.基于“嵌入”理论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6):197-199.
作者简介:张凯超(1997.4-),女,汉族,山西阳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