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组织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探索

2023-04-29赵思瑶

信息系统工程 2023年2期
关键词:学生组织路径探索

赵思瑶

摘要:网络舆情治理已经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组织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有其独特优势,在话语认同、朋辈引导、先发速度、信息敏感等方面都能更加有效地掌握大学生真实状态和需求,从而收集并引导舆情。然而,当前高校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理念缺位、职责不明、机制落后、方法生硬等问题困境,直接导致学生组织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应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参与网络舆情治理的优势,构建以学生为本、多元主体共治、快速反应机制和灵活多变方法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新体系。

关键词:学生组织;高校网络舆情;路径探索

一、前言

高校大学生作为信息活跃群体,不断通过网络数字平台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声,制造着一波波舆情漩涡,导致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呈爆发式增长。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局面,给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通过科学有效地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实现正确的舆情引导,不仅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更有助于保障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的平稳运行和维护整个国家社会的稳定。然而,在当前疫情防控中,高校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网络舆情管理模式,普遍只重视有关部门及行政人员的作用发挥,对学生组织参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天然优势及其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直接导致了高校网络舆情的频发、增加了舆情管控的难度。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学生组织在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独特优势,分析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学生组织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所面临的风险挑战,从而提出在后疫情时代,学生组织参与高校网络舆情需要进一步优化的路径。本文试图提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新模式,以期对今后高校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二、学生组织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独特优势

高校学生组织是学校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其参与高校各领域治理的深度和广度是民主管理的晴雨表,对有效提升高校民主管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作用。那么,何为高校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组织是非盈利性群众组织,具体指在高等教育单位内,由学生组成的接受学校党委领导、团委指导的,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自我管理和辅助教学的组织。一般包括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国防协会、学生传媒中心、勤工助学中心和学生社团等。与一般社会组织明显不同的是,高校学生组织具有自治性、民主性、与学生易沟通性和服务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他们在参与高校舆情治理中有着天然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是在当前疫情防控背景下,学生组织参与高校舆情治理的优势更加凸显。

(一)话语认同优势

学生组织拥有高校舆情治理体系话语认同优势。学生组织作为高校学生自治组织,通常由目标愿景一致和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组成,骨干成员多通过同学们民主投票选出,在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可以称为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疫情期间,高校舆情往往是学生群体对于一些共性问题的集中反映,如学校后勤问题、疫情防控措施等。学生组织成员作为高校学生的“代言人”与“传话筒”,身为同龄人,他们发表的观点和思考的立场通常是站在学生角度,且能对学生的迫切需要感同身受。因此,相比于学生群体对于学校行政人员或辅导员说教的天然排斥,学生组织成员对于一些舆情事件的正向发声往往很受学生群体的认可和支持,且能够引发学生群体的共鸣和信任,这样的认同优势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由被管理、被教育向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转变。

此外,话语体系相通也是学生组织被认同的一大原因。大学生快节奏、网络化、新潮化的话语体系与高校书面官方的话语体系之间存在冲突,这种不同步往往会造成舆论信息和双方沟通的不同频,进而没有起到该有的引导作用,导致舆情的升级与发酵。学生组织可以为两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一种有效的桥梁,作为中间人对学校相关政策给广大学生进行解读和传播,使学校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也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表达空间,尊重了学生的表达权利。在信息传播的维度中,学生组织可以对单一的、固有的、自上而下的话语体系进行解构,构建多元、灵活的双向互动机制,从而为遏制舆情的蔓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朋辈引导优势

学生组织的话语认同优势有助于其进一步转为引导优势。疫情期间,学校可能会爆发诺如病毒、痢疾等公共健康卫生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容易出现波动。一旦出现问题,由于学生口口相传,根本无法实现消息的彻底封锁,如何通过正确正向的引导把有关影响降到最小才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组织有着天然的朋辈引导优势,同龄人的视角和同为学生的身份使他们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更容易带动周边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除其年龄身份带来的天然的认同和共鸣外,学生组织作为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可以作为舆情事件的引导疏通的中介在中间发挥作用。学生组织成员及时发声,向周围同学澄清事实满足其知情权并通过圈层传播不断扩大传播场域,以引导网络舆情发酵时的正确舆论走向。通过微信公众号和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引导学生客观理性思考问题,以学生的角度和同龄人的视角进行平等的对话,协助相关舆情工作部门开展工作,进而对高校舆情进行朋辈引导。

(三)先发速度优势

快速响应对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与管控至关重要,要求对事态的发展进行最快速地管控。高校舆情事件多发,加之疫情也具有相应的突发性,若在舆情已生成且广泛扩散的前提下再着手研究采取适当举措,将错过舆情管控最佳时期。因此,要对高校舆情进行有效的监控与处理,必须组建一支高效精干的工作队伍。学生组织在这支队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大学生为直接信息源的学生组织,无论从收集信息速度上还是从捕捉学生思想动态上都具有明显优势,高校舆情引导依托学生组织开展工作不仅能够壮大工作力量,也能使舆情治理工作找准需求,精准发力。

无论是舆情上报阶段还是应对阶段乃至反馈阶段,高校舆情的制造者与参与者——学生都处于第一主体人地位。而学生组织源于学生,其与广大学生有着学习生活的共同现实圈层,这也就给学生组织成员创造了最快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现实条件。如果学生组织能够在舆情刚刚产生苗头时及时发现,第一时间了解清楚来龙去脉,再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将能避免其成为网络上的重大舆论事件,防止舆情的扩大。

(四)信息敏感优势

学生组织经常举办主题鲜明、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广大学子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学生组织能够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及时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在学生之间高效直接地开展思想建设,通过交流敏锐捕捉大学生最近的思想状况,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引领。此外,班级群、微信公众号、知乎、微博超话等媒体平台是当代大学生主要发布和获取消息的主要场所,这些交流平台或组群辅导员老师和学校管理层一般很难进入,学生也极其介意交流场域的私密性,这时学生组织便可以发挥其信息敏感优势。

疫情期间绝大部分高校负面舆情都是由网络进行传播并发酵扩散的,舆情传播也总是处于网上与网下的交织互动状态。学生组织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收集学生在各个平台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日常讨论的热点或可能有负面倾向的舆情话题的加以留意,并报送专业部门进行分析、整理和研究,使相关部门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学生组织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的困境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在治理理念、治理队伍、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方法等方面均没有合理运用和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独特优势,存在诸多困境,导致不能及时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带来的舆情新挑战。

(一)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以管理者为本”理念,对学生组织的参与重视度不够

“理念是高校舆情治理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目的,治理理念决定了高校如何面对、看待和处理舆情,直接影响着整个治理体系的协调和运作”[2]。一直以来,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主体一般以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学生或者学生组织的合理引入不被重视甚至不在考虑之内。这就造成了大学网络舆情治理中强调层级化和管理者的权威,自上而下的垂直化管理模式使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弱势地位,从而产生了“管理者本位”的治理观念。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高校舆情治理强调行政执行力,忽视了舆情发展的复杂性,这就会产生传统制度与多元现实的矛盾、管理滞后与信息传播快的矛盾等。显而易见,这种“管理者本位”理念的权力压制和自上而下的权威主义,会与网络、疫情带来的新环境要求的治理方式和高校舆情治理价值目标背道而驰。

再加上高校管理者和学生之间存在代际数字鸿沟。由于高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异以及社会生活环境不同,部分学校管理人员不擅长运用新媒介手段,对互联网使用不熟练,更无法运用大数据手段开展舆情治理工作,治理理念陈旧、管理手段简单,很难跟上学生的所思所需。随着互联网世界的不断加速,这种难以弥合并不断加大的数字鸿沟进一步导致舆情治理难度激增。

之前一段时间,高校舆情中大部分都是问题诉求类舆情,相关内容都是表达对学校相关政策的疑问或建议,以求得相关诉求的实现。学生发出舆论的目的不是想给学校制造麻烦,实质上是在表达个人意愿,谋求解决方案,以期解决问题。但一直以来,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者本位”理念和与学生之间的代际数字鸿沟影响下,经常会忽视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没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往往导致在舆情治理中,学校管理者对学生和学生组织普遍不够重视,从而引发主要由学生发起的各种网络舆情和矛盾冲突,而这种冲突和矛盾在疫情期间更为凸显。

(二)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队伍职责不清晰,缺乏专业媒介素养

建立一支长期稳定、职责明确且高效联动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队伍对于引导网上舆论、维护校园安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一直以来,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舆情治理部门。受特殊情况影响,部分高校迫于舆情压力,当前临时设置了舆情治理部门,组建了舆情治理队伍,一般是由学院辅导员、学生工作处、院校团委和宣传部组成。但这样的舆情治理队伍没有清晰明确的职责定位,内部没有形成合理的协调机制,导致舆情治理过程混乱,重复工作较多,责任互相推诿,引导滞后、信息不畅。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舆情治理队伍中一般很少有学生组织的参与,少部分高校虽然看到了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也会让部分学生组织参与舆情的治理,但是高校舆情引导有关部门与学生组织之间工作联动不够,还是彼此各揽一摊,没有形成合力。正如前所述,提升舆情监测的深度与广度、有效覆盖全体同学仅依靠相关行政管理人员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让学生组织参与进来,做到有效联动,从而实现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

除此之外,当前高校舆情管理队伍兼任情况明显,专业人员短缺,大部分都是由宣传部门人员或辅导员等处理舆情工作,没有专业的、处理网络舆情工作的媒介素养、经验和方法。学校在网络舆情治理上投入不足,缺乏所需的舆情管控工作相关的设备及人才,导致学校舆情管理部门没有专业的舆情管控知识储备,也不能很好的利用大数据手段对舆情进行智能化的采集、分析和研判,舆情收集还是以“碎片化信息”为主,不能做到对热点话题全时段监测、全过程追踪,不能做到超前管理,进行风险规避。一旦舆情发生后,由于没有强有力、专业的舆情治理工作队伍,高校在应对处理上总是处于滞后状态,采取“灭火式”处理,对舆情进行打压甚至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导致错过舆情引导与回应的黄金时间。

(三)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机制落后,没有直接有效的反应机制

高校舆情的科学有效治理离不开健全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一般包括舆情预见、信息汇集、舆情研判、舆情应急和舆情管理等方面。

由于学生自身参与意识较高,捕捉信息能力较强,且在交流互动过程中易受到情绪感染做出冲动性行为,表现为对热点事件盲目跟帖发帖进行圈层传播,轻信网络传播转载不实信息等行为,这些都给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带来压力和挑战。

关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当前,少部分高校在学生组织中都设有学生代表,会在每年召开的学生代表大会和研究生代表大会上,设置一项关于权益提案工作报告的议程,这是学生组织在高校舆情治理中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在这其中,学生代表有定期收集学生反映问题的职责,并将学生的权益问题进行整理为有关提案定期提交有关部门并跟进。但是,这种提案频率非常低下,一般是一年一次,而且在学生权益提案的落实和解决上,学生组织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多不直接、不顺畅的问题,大部分高校没能做到公开透明、及时有效。可见,这种一年一次的提案频率早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相关舆情反应机制亟待健全、完善。此外,虽然学校为学生设置了常用的舆情反应渠道,如校长信箱、意见栏等,但学生普遍认为这些渠道无法保证自己的隐私权,再加上疫情期间很多舆情问题本身较为尖锐和私密,导致这些舆情反应渠道一般都处于闲置状态,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对于校园发生的一些较大的舆情事件,按照学校一贯的处理措施,会将这些问题集中反给院系辅导员,这种处理机制往往加剧了学生对学校的不信任感。长此以往,导致普通学生几乎没有与学校职能部处沟通的机会。如果长期缺乏沟通的有效渠道,相关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群体就会转向网络媒体发泄不满情绪。这种相对虚拟化或者匿名化的形式给了学生安全感,网络公开透明的形式也会使他们获得更多关注和支持,从而诱发高校舆情。

(四)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方法生硬僵化,脱离学生群体特点

当前,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的媒介使用搭建了复杂的传播环境,舆情的生成及演化模式在持续发生嬗变”[4],传统的灌输式舆论宣传理念早已不适应现在的高校学生,表现出日益明显的失灵窘境。“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要从信息管控主导转向信息沟通主导,基于社会性问题而生发的舆论,仅仅靠强势管理或控制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无法真正起到良好的效果[5]。”要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入手,以信息为媒介,以沟通为机制,进行理性的对话和具有说服力的交流。

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对两微一端使用频率高,对时事热点有较多了解渠道和较快消息共享,意见表达呈多元化趋势。疫情期间与高校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层出不穷,且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话题性,高校返校复学问题、进出校问题、退住宿费问题频频引起热议。在应对舆情问题的时候,高校通常做法是习惯性地采用“封、堵、删”等强硬的办法,试图淡化或冷处理网络舆情,行政管理老师总是试图对信息发布同学进行谈话,对热门消息进行删除,而非进行引导,这样就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使舆情事件进一步发酵或恶化。

学校一些官方媒体如微博、公众号等只注重于单纯转发官方消息或党政新闻,往往不能从学生出发,抓住学生眼球和“黄金24小时”及时回应热点问题,从而逐渐丧失学生群体。如果官方平台不能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与接受方式感染吸引学生,那么学生群体就会转向公共传播场域排解负面或过激情绪,从而使小道消息和谣言传言有了钻空的机会。

大量的例子证明,舆情一旦发生,所谓的“冷处理”只会适得其反,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舆情处理就是和时间赛跑,想要对信息进行封锁与管控是不可能的,采取删帖禁言等行为只会导致事态的升级,这种单一化和生硬化的引导手段早已不适用。

四、学生组织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优化路径

高校舆情治理工作的开展要结合高校舆情的特点和舆情治理的相关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参与的优势引导作用,在高校舆情治理理念、队伍、机制和方式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优化路径,构建 “以学生为本”、多元主体共治、快速反应机制和灵活多变方法的高校舆情治理新体系。

(一)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着力培养学生意见领袖

高校网络舆情主体是学生,后疫情时代,面对疫情防控的常态化,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理念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首位,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只有时刻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切身利益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实现高校舆情治理工作良性循环机制的构建。

而学生组织的参与有助于舆情治理理念由“管理者本位”转向“学生本位”,高校应重视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有效参与。可以通过引入学生代表与学生组织等方式,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代表的最大价值。

共青团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发现新媒体时代下青年的引导方式方法,发现和培育网络意见领袖,从而营造和谐、理性的网络舆论氛围”。培养高校学生群体的网络意见领袖,对于高校的舆论引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要想有效控制舆情的传播,首先要赢得意见领袖的支持,他们是传播主体中起关键作用的20%。学生组织骨干便是高校意见领袖的最佳选择,应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红色理论社团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方面对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进行遴选与培养,以形成促进舆情引导的合力,发挥其一线把关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要用主旋律和正能量“为当前舆论融入更多暖色调,营造风雨无阻向前进的浓厚氛围”[3],凝聚起全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6]。通过意见领袖,弘扬国家、社会或学校的发展成就,树立身边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氛围。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意见领袖扮演着“信息过滤器”的角色,在引发话题讨论、进行议题设置、引导和改变舆论走向等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7]。高校应重视意见领袖角色,积极激励其主动在微博、微信、知乎等网络空间中不断“发声”,产出健康价值观与认知,引导舆论走向,占据舆论高优先级基础,扩大主流意识形态感召力与影响力,促进圈际正向联动,避免舆论向不利方向发酵。学校应对学生喜爱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予以充分肯定与支持,提高其积极性与责任感,使其成为高校舆情工作改革创新的真正中坚力量。

(二)多元网络舆情治理主体共治,构建高效联动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

学校要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舆情工作队伍,应确立由校党委牵头负责、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舆情管理部门等多部门联动的工作队伍,明确责任人与责任部门的职能职责,同时要重视学生组织的作用积极吸纳学生组织加入进来,实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主体多元化。工作队伍成员要掌握必要的网络技术及舆情知识,要利用好数字化手段对舆情信息进行搜集和研判,做到舆情治理“关口前移”。

由于高校舆情主题大多集中在宿舍、教室、食堂这些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场所,且高校舆情焦点常集中在教育公平、校园暴力、师生关系、校园腐败、校园防疫等话题。这种情况下,舆情工作队伍就可以对于这些相似事件提前做好预案,加以预防引导。在舆情发生后,有关舆情队伍要及时了解快速响应,对于不实不当言论要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公布真实情况,表达理性态度,抢占舆论主阵地,掌握话语权,防止学校掉入“塔西佗陷阱”。

高校要看到并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优势,加强学生组织与学校各职能部处的互联互通,建立起二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要借助学生组织媒体平台,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化和舆情处理动态透明化,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和舆论表达权,做到防患于未然。高校各部门和学生组织要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通,通过对话消除隔膜、构建认同。及时关注学生的反应和诉求并进行调整,让学生参与舆情治理,提高学校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实现良性循环。进而达成共识最终实现多方主体多方共治,构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新模式。

(三)畅通诉求渠道,健全学生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

健全学生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应从传播、监测、应对和治理等方面全面检视,积极化解现实矛盾,抢占网络主阵地,健全应对机制,构建协同治理模式,推动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现代化[8]。

在传播和监测方面,当学生组织捕捉到校内的负面信息或学生之间存在的普遍负面情绪,要第一时间反馈至有关部门进行舆情研判分析并做好预案。学生组织要善用新媒体手段,并以此为媒介组建学生组织反应学生权益问题的常态化机制,必要时可以采用匿名的形式,打通学生和学校沟通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不愿实名反馈的权益维护盲区,使最真实的声音和诉求传达到学校层面。此外,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学生组织在做好权益提案工作之余,定期开展“权益座谈会”、“校长接待日”等活动,通过与学生代表谈话等形式,使校方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关心回应学生诉求。

面对收集上来的共性问题,要建立高效回应的处理机制。在应对和处理时,要在保证双向交流的基础上做到“事事有回应”。疫情期间学生的疑惑焦虑会增多,心理压力和负担也更重,如果学生诉求长时间没有解决甚至没有回应,那么所有搭建的渠道就会沦为摆设,舆情便会反弹。因此速度和效率是第一位的,要求学生组织常态化的收集意见,对收上来的有关意见和提案快速的分门别类,第一时间传递到相应的职能部处,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答复,做到透明公开,让学生感受到处理问题的态度和决心。要重视学生诉求与防疫政策的衔接性,做好信息发布与沟通引导,在维护好学生健康安全的基础上避免过度防疫、不当防疫等触发事件。

(四)创新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打造新颖活泼的主流宣传阵地

高校学生组织作为凝聚青年学生、引导青年思想的组织载体,必须适应新媒体传播语境,抢占新媒体舆论阵地,才能巩固并扩大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9]。学生组织在两微一端的官方发声平台是学校的主流宣传阵地,其可发挥的作用和有效运用对高校网络舆论的治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平台相关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着力减少严肃化和公式化的表述,增加语言趣味性与时代性。既要避免采取说教性、灌输性、强制性的口吻,用活泼灵动的“网言网语”代替刻板教条的宣传,也要抵制哗众取宠、庸俗肤浅的“娱乐至死”倾向,掌握好严肃与活泼、传统与个性、理性与感性的尺度[10]。做好与当下主流网络话语的融合,力争与受众产生共鸣,增加其关注度和亲和力并扩大组织影响力。

此外,“图像表意与视觉修辞已经成为青年群体网络表达的主要手段”[11],学生组织要积极融入青年人的圈子,坚持内容为王,充分利用短视频、微电影、表情包、网络漫画等教育资源,贴近生活或者是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时事进行主题教育,提高生动性和时效性。学生组织经营的官方账号要保持更新速度,紧跟学生热点,注意平台的双向互动性和时代鲜活性,不断缩小与学生的代际差异与数字鸿沟。

总之,高校舆情的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唯有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参与高校舆情治理的天然优势,最大限度地解决当前学生组织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困境,把握舆论主导权,发挥关键少数意见领袖的作用,积极畅通学生诉求渠道,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高效联动的舆情工作队伍,才能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H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

[2]崔彦琨,蒋建华.高校舆情治理碎片化:表现、归因及破解之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0):6-12.

[3]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4).

[4]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6-2017)[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5]张志安,晏齐宏.网络舆论的概念认知、分析层次与引导策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05):20-29+126.

[6]习近平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N].人民日报,2020-02-11.

[7]王艳.民意表达与公共参与:微博意见领袖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8]余晓青.新时代意识形态网络舆情治理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3):93-101.

[9]施技文.高校学生组织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1):69-71.

[10]王嘉,吕君怡.“圈层化”下的青年网络爱国主义[J].探索与争鸣,2021(03):115-123+179.

[11]栗蕊蕊,闫方洁.当代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的话语特征、多维价值及引导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8(05):56-60.

猜你喜欢

学生组织路径探索
独立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究
高校学生组织活动对学业的冲击调查研究
新形势下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创新研究
高校学生组织中“家”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基于一校两区办学模式下的高校与学生组织的双向互动机制探究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技工院校学生组织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共享发展理念内涵、障碍和路径探索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概论”课贯彻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