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创新研究
2017-01-12张琦沈毅
张琦++沈毅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将高校党建工作推上一个新的起点。在自发性学生组织一般功能分析基础上,结合民族院校特点,提出自发性学生组织的政治育人拓展功能,并将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根据成员特点分为同质型和异质型两类。以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现实问题为导向,深入剖析原因,提出以厘清自发性学生组织自我管理界限和高校管理部门介入范围、方式方法为主线,以抓好自发性学生组织政治引领、民族教育、科学化专业化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创新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自我管理
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研究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工作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分别就高校党建工作、民族工作、党员教育工作等提出新的要求和部署,为加强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指明了方向。
一、大学生自发性组织的重要性
大学生自发性组织主要是靠大学生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但是这种自发性的组织是有责任边界的,是属于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部门对大学生自发性组织具有政治引导和健康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中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大学生自发性学生组织不能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开展和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对象。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为做好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工作明确了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生根发芽。民族院校里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相对集中,承担着开展大学生民族融合教育的职责。民族院校学生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生源优势,加强对自发性学生组织的民族团结教育,鼓励跨民族交往交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加强和改进民族高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工作提供了契机。民族院校应抓住“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契机,将自发性学生组织的党性教育、爱国教育、民族教育常态化、机制化。
二、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的功能与特点
(1)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的功能及其拓展。民族院校的自发性学生组织与一般高校的自发性学生组织在功能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具体差别。从共性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承担着学生交流成长的纽带作用;二是发展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平台作用;三是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熔炉作用;四是增强学生归属感和向心力的社会化整合作用。从具体差别来看,民族院校的自发性学生组织还承担着跨民族交往、多元文化融合、促进民族团结的功能。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还应承担政治教育的功能,在引导培育大学生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要积极作为和产生效果。
(2)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的特点。一是自发性学生组织与大学生社团的区别与联系。高校社团是自发性学生组织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参与率最高的自发性学生组织。另外,除了社团之外还存在老乡会、校友会等其他自发性学生组织。二是一般性高校自发性学生组织与民族院校自发性组织的差别。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具有民族集聚的特征,例如以种族关系、地缘关系、文化关系形成的自发性学生组织较多。在民族院校中,同质型学生组织和异质型学生组织同时存在,但同质型组织的比例过高。
2.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的现状与问题
(1)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的现状。一般来说,按照学生组织成员类型可以分为同质型和异质型两大类。其中,同质型是拥有相同或相近关系特征而集聚在一起的自发性学生组织。第一种是以地缘关系建立的组织,如老乡会等。第二种是以文化关系建立的组织,如清真文化联盟等。第三种是以共同兴趣爱好组建的各类协会,如摄影、天文协会等。其中,前两种的同质化程度高,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集中,需要重点关注和积极管理。异质型的是指没有明显相同或相近关系特征,广泛随机建立的跨民族、跨学科、跨院系、跨年级的组织。这类组织由有号召力或某专业比较优势的人召集,大学生依靠好奇心和兴趣选择参与,增加和他人接触的机会及扩大交际圈子。
(2)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存在的问题。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突出的矛盾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化程度不强、社会参与度不高、缺乏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同质化程度过高、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政治育人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
3.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自发性学生组织的要义在于“形散而神不散”,允许不同类型的学生组织自由发展,但是必须要有积极的培育、合理的监管和有效的政治引领。当前,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存在的问题,其核心原因在于没有厘清自发性学生组织自我管理的界限和高校管理部门介入的范围和方式方法。缺乏对民族院校特点的深入研究,对于民族院校同质型自发性学生组织的管理不到位。此外,关于自发性学生组织的功能及良性运行机制研究也不够丰富。
三、做好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的建议
1.明确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边界和重点
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的自发组织、自发管理、自发运行是基本特征,是其合理运行的自然边界和生命力所在,不是高校介入管理的重点。高校介入管理的重点在于把握方向,主要是更好地发挥政治育人的功能。具体来说,民族院校要抓好自发性学生组织的政治引领、民族教育、科学化专业化运行机制建设三个方面的监管工作。
2.创新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方法
民族院校做好政治引领、民族教育、科学化专业化运行机制建设三个方面工作离不开方法创新,关键是要把握好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的关系。在政治教育、民族教育等方面要开展积极的直接管理。在运行机制方面更多要靠引导,多使用间接管理方式,给予大学生充分的管理创新空间,通过加强业务指导、社团交流学习、提供活动支持等方式,促进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民族院校也可以探索采取合理方式,将自发性学生组织的活动与学校的重大活动、学分管理等相结合,激发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增强自发性组织向心力和影响力。
3.以问题为导向推进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创新
一是提供专业化指导,聘请专业教师、有经验的管理者进行专业管理培训,依托举办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论坛等方式加强相互交流。二是增强自发性学生组织活动成果的认可度,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分级,纳入学分管理,并和学校重大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拓展成长空间。三是推行科学的管理机制,对自发性组织的人员分工、管理结构、活动开展程序等进行统一安排。同时鼓励根据组织特点进行创新。每年开展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科学化评级评奖活动。四是鼓励异质化组织发展,引导不同专业、种族、年级、地域学生交流合作,对于同质化组织要设置重大活动报告和备案制度。五是在各类自发性组织中设置党团委员会,负责承接高校统一的政治育人功能。
民族高校是为我国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我国民族政策和理论,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大学生自发性组织只有抓好自身建设,才能提升管理质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霞,陈建华,胡正好.高校大学生社团特点与功能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2]何淑娟,张龙.高校学生社团服务人才培养的机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6).
[3]张德玉.新形势下推进首都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北京教育,2011(Z1).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研究基地攻关研究项目“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现状及管理工作研究”(编号:2016-GDZB-302)]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