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途径的探寻
2023-04-29李夏希
李夏希
语文课程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其中,情感教育是一个主要目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善于把握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采用多种手段实施情感教育。
一、运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和对美的追求
(一)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材不仅提供知识信息,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深具美感的文章,无不是情感喷涌的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在语文教学中,把握文中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要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应该集中精力于“情感”,才能“发掘”出作品内蕴。课前,教师要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刻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者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文章的字词、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
(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寓情于理
所谓寓情于理就是要用作品蕴涵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来阐明深刻的道理和主题。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阐述的哲理,是题旨所在,但它是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出来的。作者以小见大,以洞庭一湖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狭隘的个人感情提高到“国与民的忧乐观”,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在作者的说理中,有真诚的劝慰,有亲切的召唤,有热情的期待,一一从胸臆流出,处处动人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作者心怀“天下”的胸襟,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认识到情寓于“理”,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需要,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做到“以境育情”。
(一)运用导语,创设情境
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教师一登上讲台,学生就会很快调节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面,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变,这时,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情感基础。
例如《春》的教学导语设计:“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用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丘迟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华生树,群莺乱飞是大家熟悉的。”像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
(二)借助音乐,创设情境
文学可以用文字塑造形象,具体确切地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绘画、雕塑可通过具体视象再现生活的瞬间;舞蹈可以用人体动作表现情节事件;戏剧、电影几乎能表现生活的具体面貌;音乐则是以音响为“原料”通过乐音的运动给人造成听觉刺激,这种刺激形成了心理反映,再通过模拟、暗示、类比、联想,使人们产生感受,间接地反映出现实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图。所以音乐能通过旋律,表现人类最为细致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如果使学生能感受这种感情变化也就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讲《沁园春·雪》一课,先播放同名歌曲,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使学生想象到北方山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美景;配乐朗读,则更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伴随着婉转激越的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
(三)运用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创设情境
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和景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反映思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让画面逼真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有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电影教学的好处在于可以呈现全部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可以观察整个情况,能达到直观形象的教学目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些诗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为文字唤起的表象和想象是直接与读者的阅历和生活环境等诸方面的因素相联系的。然而,在影视作品中要找到上述的镜头是轻而易举的,借助影视形象再去阅读诗句,对于诗句本身的音韵美和形式美也就能具体感受了。
(四)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段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当然,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形成情景交融的氛围,产生求知的渴望。
总之,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才是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