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
2023-04-29郭秋峰
郭秋峰
摘要:语文学科独特的学科优势使其成为渗透劳动教育的不二之选,劳动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能力以及劳动习惯的培育,也有利于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理解与学习。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有机渗透存在一些不足,部分教师的渗透意识与渗透素养也有待提升。为此必须探索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材的融合策略,以提升二者的融合效果,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劳动教育 方法研究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必然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五育并举成为学校教学的总方针。本文以小学语文为例,提出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能力和养成劳动习惯。
一、立足课堂,培育学生劳动品格
课堂教学是渗透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劳动教育的渗透以及语文教学都至关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抓好每一个步骤,确保劳动教育的时效性,打造高质量课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劳动情境的创设来形成劳动话题。比如,在学习《雨点儿》时,教师就可以创设“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无私奉献,勇于创造”的话题来渗透劳动教育。文中的两个雨点儿分别去了没有花草以及有花草的地方,去往没有花草地方的雨点让那里有了花草,去往有花草地方的雨点让那里的花更红,草也更绿,这就是劳动的意义所在。对于雨点儿来说,正是用自己来滋润了大地,才能让花草生长得更好,这又体现了雨点儿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执教过程中,通过语言分析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劳动的价值以及劳动的意义,能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够积极劳动,养成劳动的良好习惯。[1]
二、深挖教材,教材中的劳育资源
语文教材是根据语文教学课标编写的用书,是教学的蓝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首先就需要教师钻研教材,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劳育因素,以此作为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劳动教育的切入点。教材中蕴含的劳育元素约占小学的19%,可见劳动教育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一定要好好把握教材,以这些劳育元素为载体随文渗透。比如,一年级上册的《小蜗牛》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文本本身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教师就可以以此入手来促进学生劳动情感的发展,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角色,思考小蜗牛的形象,肯定小蜗牛积极劳动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依托理念,渗透劳育原则
教学行为都是在教学理念引领下开展的,因而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必须坚持理念引领,提高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自觉在执教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自觉依据渗透劳育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渗透方式。小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性格的形成时期,对于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与认知,此时如果教师仍然采取讲解性的渗透方式,无疑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鉴于此,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应该秉持着“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比如部编版一年级下册中的课文《端午粽》叙述了外婆为“我们”包粽子的事情。包粽子虽然要付出辛苦的劳动,但是外婆在包粽子等“我们”回家时是十分开心的,在劳动中收获了快乐。在执教时教师就可以从外婆包粽子的心理活动入手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识到劳动能够收获快乐这一认识。[2]
四、借力实践,提升学生劳动能力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劳育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不能止步于课堂教学,还要以课外延伸为补充,联系校外,形成内外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实践促劳。(一)组织语文劳动小组。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教师可以组织语文劳动小组,培育学生良好的劳动品格。(二)教师还可以加校联系,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实现共同育人。一年级的学生正是生长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引导,不能仅依靠学校教育来落实立德树人理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重视家校共育。比如,教师可以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来学校为学生讲述自己的工作内容,通过家长对劳动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职业都需要付出劳动,让学生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识。再如,教师还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让家长负责观察记录孩子在家的情况,看学生是否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否能够积极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劳动教育的效果,找到今后劳动教育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佳玉,刘慧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劳动教育资源呈现及其教学渗透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6(01):124-129+135.
[2]余美美.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J].亚太教育,2023(01):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