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与创新

2023-04-29冯语嘉闫少华

秦智 2023年4期
关键词:政治哲学理论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

冯语嘉 闫少华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新命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科学内涵,其政治哲学具有视域与思维的整体性,目的与制度的一致性和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政治的创新性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政治哲学的创新性发展,体现了中国政治格局与担当,为世界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哲学;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理论渊源与实践路径,是在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指引下的世界治理构想,继承了中华政治文明的理念,超越了西方政治学的“差序世界观”,是世界治理的最佳实践方案。因此,从中国政治哲学视角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政治哲学意蕴与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密联系在一起[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反对霸权至上的运行法则,强调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密相连,应同舟共济团结协作共建美好家园。

(一)地位平等相互尊重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各国之间是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和共同协商的关系。所有国家都应坚持主权独立原则,尊重各国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和制度,在国际事务上都有权平等发表意见和建议,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发展决策,无论处于什么发展水平都能在世界舞台发表意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主权平等,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4]”各国应搁置不同政治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建立规则和平解决矛盾,以开放、包容、和平的姿态相互尊重和平等协商,共同制订并且严格遵守国际规则,而不是一国对另一国通过霸权去干涉别国内政。

(二)对话交流解决纷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沟通协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政治谈判是解决冲突的根本之道。[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倡国际社会应以克制态度对待国际矛盾和摩擦,避免日益增长的全球安全威胁。一方面,各国应携手应对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面临的问题,建立对话交流机制协调解决国际矛盾,通过合作促使国际安全风险不断降低,使国际纷争和平解决。另一方面,国家间合作应推动建立健全兼顾发展和各方利益的国际合作规则和公平公正的国际法律规章,填补国际纷争的法律空白,明文规定对各国都具有约束力的权利和义务,严格规范和惩罚蓄意损害他国和全球安全的不法行为。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和实践使各国通过对话交流解决争端,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能公平公正参与国际事务。

(三)和平共处协同发展

当今逆全球化趋势使国际之间的交流往来受到严重挑战,也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充分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性、前沿性和现实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中国始终将自身定位为人类共同利益的拥护者、倡导者和捍卫者,坚持交流合作、互利共存,让世界各国平等享受全球化带给人类的发展红利,最终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坚决反对损害不发达国家的利益,反对破坏世界稳定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恶意制裁等政治经济行为。倡导通过打通全球市场,拆除各项贸易壁垒,倡导多边主义和促进世界各国加深了解和相互借鉴,寻求合作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以实际行动促进世界各国共荣共生。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

当前人类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与新矛盾,世界亟需重建一种新的观念体系与规则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民族或国家的界限,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和西方政治哲学进行了反思与发展,实现政治哲学理论的系统创新。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视域与思维的整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所有国家是一种相互联系的政治共生关系,国与国之间虽存在有形地理疆域概念,但地理疆域内民心与公意应共同维护有序的世界制度,通过这种整体性世界制度消除二元对立,避免使世界分裂而陷入无序状态。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采用整体性思维方式。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世界作为最高层级政治分析单元,为人类处理政治关系提供“世界尺度”。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整体有序性原则,倡导在全世界建立充分有效的政治制度并且涵盖所有政治空间,使整个政治空间治理达到相同的有效性与层次性。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秉持整体性民主的世界政治观,致力构建具有世界政治意义的国际关系。[6]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目的与制度的一致性

在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政治哲学视野中,世界是一个具有共同规则的政治整体,和平与发展才是世界发展的目的,在世界制度框架下建立国与国之间和谐、稳定、联系的关系,将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世界和国家治理的初心和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不能仅仅将国家疆域作为限制政治制度构建与意义生成的场域,世界的地理空间才应该是人类政治生活的总体空间,在这个广阔空间需要构建具有普遍共识的世界制度,通过世界政治制度的有效运行才能达到初心和目的。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地理空间,从一体化心理空间与政治空间视角来关注世界,认为世界是多个独立主体组成的多元化存在,通过世界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促使个体之间形成和谐的多元化整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承认、接受并尊重所有与自己具有差异性的他者,承认他们在国际社会中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促进世界成为和谐统一体,在尊重基础上使所有参与者都能和谐相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运用整体主义方法论促使个体与整体达到和谐统一,倡导不同国家或民族作为一个整合单元,强调以秩序稳定为前提,照顾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多边利益,强调弱势阶层、落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各国平等参与政治,实现全人类范围内公平公正。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政治的创新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中国政治哲学的创造性发展,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责任担当和当代世界治理可行性方案。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传统政治哲学的科学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方面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对世界整体性进行了创新阐释,提升了对新形势下人类命运普遍联系的理解与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国际社会期望和主张正是对中国政治哲学整体性思维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实现“大同世界”的现代行动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整体性思维是人类在当今时代谋求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和处理国际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共同政治伦理规范,为构建当代积极健康的国际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智慧。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与担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认和尊重人类共同价值,直面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普遍难题,承认人类社会普遍联系的客观事实,这些思想内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新时代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决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反对等级世界观,主张世界国家坚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追求互赢原则,坚决反对强势国家压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政治模式、道路或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政治哲学否定了西方“中心主义”霸权思维模式,为构建平等包容的国际新秩序指明了新路径,体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世界治理中的胸怀与担当。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世界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与新发展依然包含诸多“不变”的构成。如何处理“变”与“不变”诸种因素的关系,促使我们去寻找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体现在发展趋势与特征,主要表现在不同国家实力格局变换与国际秩序的调整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导下的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逐渐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世界作为整体有序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变因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改变旧国际秩序的建构逻辑,反对凭国家实力形成国际秩序中霸权地位,强调建构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协作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多元、尊重、平等为特征的社会制度、共同利益、文明形态被“人类命运共同体”接纳和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对世界变化和不变因素综合考量,也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进行整体思考。

四、结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整体视角关注人类的前途与命运,携手一切进步力量共同建设和平等、尊重、包容的国际新秩序,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全体中国人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为造福全世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中国应对世界发展和挑战而提出的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方案,也是推动共建美好世界的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1).

[3]杨守明.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球化意蕴[J].社会主义研究,2019(3):20-26.

[4]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4.

[6]姚琨.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光明日报,2022-12-20(16).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项目名称:“‘延伸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20JDSZK107)

作者简介:

冯语嘉(1997.9-),女,汉族 ,湖北宜昌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闫少华(1972.2-),女,汉族 ,湖北宜昌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哲学理论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阿伦特政治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西汉政治哲学:“无为而治”的积极性及消极性兼论对现代政治实践的启示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论柏拉图“哲学王”制度的合理性
论柏拉图“哲学王”制度的合理性